《直面内心的恐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直面内心的恐惧-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时所经历的如出一辙。我们把父亲或母亲的形象投影到伴侣身上,这个原型不容改变,无论对伴侣或我们自己而言,剧本都不对,因为我们仍然停留在儿子或女儿的角色上。

  对母亲失望的儿子会变得痛恨女人,意欲展开报复,像唐璜一样到处诱惑女人,再把人家甩掉,把妈妈施加在他身上的痛苦散播出去。对父亲感到失望的女儿,用同样的手法报复,她恨男人,要不就变成走极端的独立女性,并非争取平等互重,只想反守为攻,基于报复心追求平等权利,甚至要争得女性霸权地位。另一种可能是,她不断委身鸡鸣狗盗之徒,借此打击父亲——“因为你不爱我,我没有价值,跟谁在一起都无所谓”——这些是某些娟妓的心理因素。或许她专门勾引男人上床,套一句奥德赛的话,视男人为猪猡,利用他们,贬抑他们,使男人在性事上屈服于她。与此相似的,是从身心或物质上苛求男人的女人,利用剥削,剥夺男人的权力,用降低男人气概的方式将之“阉割”。这一类令人不寒而栗的女性,斯特林堡的小说和舞台剧中俯拾即是。歇斯底里的男人和女人都对异性失望透顶,要不就害怕异性,变成同性恋。此处所提到的父亲与母亲,也可以是兄弟或姐妹。

  与生命初始异性关系人的互动是你我皆有的奇特现象,法国人是这么说的:

  “爱上生命中的第一位异性。”

  依赖着幼年时期的关系人,照着家庭剧本演出的歇斯底里的人,也常常是陷入三角关系的孩子。他不自觉地重复饰演央在父母中间的角色,在独生子身上尤其常见。独生子不情愿地、宿命似的掉落三角关系的泥淖中,他们常说,喜欢的人都“使君有妇、罗敷有夫”,像下了咒一样。事实上,之所以会爱上非自由身的人,他们自己心知肚明,就是因为对方不是自由身,于是他们重蹈幼年不能爱上自己父亲或母亲的覆辙。着了魔似的,他们纠葛在别人的关系之中,与同性别的那位竞争,希望打倒他,让他因自惭形秽而退出。相反地,与自由之身的伴侣共筑爱巢令他却步,因为对方会把两人的关系看得很严肃,布下天罗地网约束他,要求他做这做那。

  知道这些人的故事,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他们大多把曾经受过的折磨施加在别人身上:小时候在家性别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百般依赖自己的家人;没有适当的人作为他性别发展的榜样,或许他们被模范人选拒绝;也许在他们尚未认清楚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尚未培养出正常的自尊心时,性别心理未臻成熟,发展过早或不恰当,所以缺乏男子气概,或不像个女人。到底谁错了

  要探讨歇斯底里的人的感情与两性关系,一定要观察他们对人生、爱情、婚姻以及异性错乱的期待。苛求与牺牲的态度很难经营出健康正常的关系,何况这还不断让他们感到失望,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信念是一种错觉,无怪乎要失望不已。时时无限神往,要求颇多,却不去想自己的定位,是他们的问题所在。

  他们选择伴侣时,把重点放在对方的经济能力与名声上,地位、财产、头衔等等,这些胜过一切,是否合得来倒在其次。找到伴侣之后,他们仍然乐得当小孩,容易被外在的东西牵着鼻子走,以为这样就能过美好的生活;一旦生活不如预期,习惯性地把过错推到伴侣身上。他们害怕面对无价值的感觉,于是上了瘾地寻求肯定,像任何一个瘾头一样,永远得不到满足,因为他们向外寻找的,其实都是自己该做的:有爱人的能力,他的自尊心才获得证明。

  把自己欠缺的投影到伴侣身上的倾向,当然造成不少问题,不断与伴侣争执,究竟谁错了,怨声载道,歪曲事实到诽谤与装神弄鬼的程度。两个对立的人格,歇斯底里与强迫人格若结为连理,不啻一场灾难,每当强迫人格那一方义无反顾坚持己见,把问题摊开来,抽丝剥茧讨论,意欲证明他是对的,他歇斯底里的伴侣就越要把逻辑抛到一边,反扑过去。舒兹汉克(schultz—Hencke)以国际象棋中马的前进作为比喻:甲方很清楚乙方企图用他下错的棋步来封死他的出路,他当然要尽全力反击。

  歇斯底里的人碰到分裂人格的人,直觉会叫他自动让开,分裂人格的人一眼就看穿歇斯底里的人,不打算肯定他、欣赏他。分裂人格的人喜欢与忧郁的人在一起,因为他可以予取予求,日子久了,通常忧郁的人要承担这种关系的不幸。两个歇斯底里的人在一起,假若双方的歇斯底里并不十分严重的话,倒也不错;否则,在竞技场上的这两个人,都恨不得把对方淘汰出局,处处撞上暗礁。

  文学作品中不乏以歇斯底里女性为主角的例子,毛姆(S,Maug ham)的《露意丝》(Luise),或是米切尔(MargaretMit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