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七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医内科学(七版)-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前方养血活血,理气通脉止痛,适用于心悸伴阵发性心痛,胸闷不
                                舒,舌质紫黯等症
          后方温通心阳,镇心安神,用于胸闷不舒,少寐多梦等症
常用药——        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
        桃  仁    香附、延胡索、青皮—行气和血,通脉止痛
        红花煎    当归、生地—养血滋阴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以通心阳
                               龙骨、牡蛎—重镇安神—琥珀粉、磁石
加减——气滞血瘀—加柴胡、枳壳
        因虚致瘀—气虚—黄芪、党参、黄精
                  血虚—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黄
                  阴虚—麦冬、玉竹、女贞子
                  阳虚—附子、肉桂、淫羊藿
         络脉痹阻,胸部窒闷—沉香、檀香、降香
         胸痛甚—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三七粉
         夹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栝楼、薤白、半夏、陈皮
    7.痰火扰心证
症状——心悸时作时止,受惊易作,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痰火互结,舍于心
                                              位,扰及心神
        痰多、胸闷、食少、泛恶—痰浊中阻,胃失和降
        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痰火内郁,津液被灼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痰热内蕴之象
证机概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本方清心降火,化痰安中,用于痰热内扰,
                           心悸时作,胸闷烦躁,尿赤便秘,失眠多梦等症
常用药——黄连—苦寒泻火,清心除烦——栀子
          半夏—辛温,和胃降逆,燥湿化痰
          橘皮—理气和胃,化湿除痰
          生姜—祛痰和胃
          竹茹—涤痰开郁,清热化痰——胆南星、全栝楼、贝母
          枳实—下气行痰
          甘草—和中
               远志、石菖蒲、酸枣仁、生龙牡、珍珠母、石决明—宁心安神
加减——痰热互结,大便秘结—大黄
        火郁伤阴—天麦冬、玉竹、天花粉、生地黄
        兼脾虚—党参、白术、谷麦芽、砂仁
    预防与调护
    1.调情志  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
    2.节饮食  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忌过饥过饱、辛辣炙博、肥甘厚味之品。
    3.慎起居  生活规律,注意寒温交错,防止外邪侵袭;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及体力劳动;重症卧床休息。
    4.长期治疗   本病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配合食补、药膳疗法等,增强抗病力;积极治疗原发病:胸痹、痰饮、肺胀、喘证、痹病等;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作好急救治疗。
      其它疗法
    一、单验方
   1.苦参煎剂:苦参、益母草各20g,炙甘草15g。水煎服,适用于心悸而脉数或促者。
   2.珍合灵:(每片含珍珠粉0。1g;灵芝0。3g),每次2…4片,日3次。
    二、应急措施
    1.脉率快速型心悸
    (1)生脉注射液20…30ml+50%GS20…40ml,静注,连用3…4次,多能控制病情,继以每日2次巩固疗效。
    (2)强心灵0。125…0。25mg;或福寿草总甙0。6…0。8mg;或铃兰毒甙0。1mg。万年青甙2…4ml+50%20…40ml;静注;缓;每日2…4次。
     (3)苦参注射液2ml;肌注;每日2…3次;苦参浸膏片3…5片,每日2…3次。
    2.脉率过缓型心悸
    (1)参附注射液10…20ml+50%GS20…40ml静注,缓,每日2…3次,或以大剂量静滴。
    (2)人参注射液10…20ml+50%GS20…40ml,静注,每日2…3次。
    (3)附子号注射液2。5…5mg+5…10%GS100…200ml;静滴;每分钟10…25ug;日1次。
    3。脉率不整型心悸
    (1)常洛林0。2g;每日3…4次;病情控制后;改为每日1…2次。
    (2)福寿草片每次1片;病情顽固者每次2片;每日2…3次。病情控制后每次1/2…1/3片。
    三、针刺治疗
    (1)内关、心俞、神门——安神宁心,调整心率
     (2)针刺内关、间使、心俞等穴,可使心率减慢;针刺素寥、通里等穴,可使心率加快。针刺一般用补法。
     (3)耳针——心、皮质下、交感、神门
    现代研究
    为了提高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近年来国内对抗心律失常的中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药理作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阻滞心肌细胞膜钠通道类  苦参、缬草、当归、石菖蒲、山豆根、甘松、田七、延胡索、地龙、卫茅等,能对抗乌头碱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
    2.兴奋β受体类  麻黄、附子、细辛、吴茱萸、蜀椒、丁香等。能对抗缓慢性心律失常。
    3.抑制Na+…K+…ATP酶类  福寿草、万年青、罗布麻、夹竹桃、铃兰、蟾酥等。大多具有洋地黄样作用,可对抗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快速房颤心室率。
    4.阻滞受体类  佛手甾醇甙、淫羊藿、葛根等,能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及降血压、缓解心绞痛。
    5.主要阻滞钙通道类  粉防己碱、小檗胺等,可能有阻滞组织胺受体及扩张冠状动脉、拮抗喹巴因及氯化钙诱发的心律失常的作用。
    6.主要延长动作电位过程类  黄杨碱D、延胡索碱Ⅰ、木防己碱,通过延长动作电位过程,抑制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或消除折返而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广东医学  1985;(9):33)
    名老中医经验
    1.功能性心律失常(朱锡祺)  心动过速:太子参15g麦冬15g五味子6g淮小麦30g甘草6g大枣7枚,丹参15g百合15g生龙牡各30g磁石30g。心悸甚—加生铁落30g,便秘加生大黄3…4。5g。                                  
   2.阵发性心动过速(费一峰)三参珍灵汤:太子参、丹参各18g  苦参18…24 g  珍珠母30g  磁石30g缬草(可用甘松代)桑寄生各15g 炙甘草6g。阴虚—加生脉饮;胸阳不振,痰浊瘀阻者—加栝楼、薤白、桂枝、半夏等;气滞血瘀—重用丹参,加黄芪、赤芍、桃仁、红花等。
    3.过早搏动(夏翔)
    (1)活血宽胸汤:丹参15g  川芎、葛根、玄参、麦冬、玉竹各15g。适用于心脉瘀阻,心阴亏损,多属于器质性早搏。
    (2)养血宁心汤:当归、党参各12g  麦冬10g  五味子5g  淮山药30g大枣5枚,炙甘草9g  远志5g  茯神9g。适用于气血不足,心神不宁,多属于功能性早搏。
    4.房室传导阻滞(顾宣文)  麻辛附子汤加味:麻黄30g 熟附子15g细辛9g  肉桂15g 龙骨30g牡蛎30g 檀香9g 郁金12g 红花12g 川芎12g 炙甘草10g。体会:麻黄用量宜大,可由30g增至120g,并采用多次分服法,使药力持续而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在治疗中并无发汗之弊。
     专方辨证论治
    一、过早搏动
    1.心率1号  黄芪  党参  五味子  炙甘草  当归  熟地黄  丹参  降香(后入)石菖蒲各30g  。水1200ml浓煎成600ml,分3次服,10天为一疗程。功用:益气滋阴,理气活血,养血安神。
    药理研究:黄芪、党参调节细胞的代谢功能,促进心肌细胞内cAMP的增加,间接改善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丹参、当归、降香增加冠脉血流量和心肌营养血量,利于消除局部缺血、损伤、炎症、瘢痕引起的异位自律性;甘草能增强心肌功能,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有利于抑制异位自律点;地黄浸膏中等浓度时有强心作用,并能通过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来抗心律失常;五味子能调节中枢神经及自主神经的功能;菖蒲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合之具有控制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改善心肌的传导功能的作用。
    2.益气活血温阳补肾方  生黄芪  党参  补骨脂  麦冬各15…30g桂枝9…12g炙甘草  赤芍  淫羊藿  鹿衔草各15 g 五味子9 g  红花6 g 生地30…45g  丹参30g水煎服,日1剂,1个月1疗程。功用:益气活血,温阳补肾。
    3.养心定搏汤  生地30…60g  麦冬12…24g  桂枝15…30g 党参15…30g 炙甘草12…30g  麻子仁10…20g  生姜3…8片  红枣10…20枚  阿胶10…20g(烊冲)生龙牡各30g  生龙齿130g  川芎10…15g  丹参15…30g 琥珀粉1。0…1。5g(吞)。用水约1500ml,黄酒250…500ml,浸泡30分钟以上,然后煎头汁600ml(或煎头汁400ml,二汁200ml混合)。煎煮到最后几分钟,可将锅盖打开,使酒气散尽,乘药汁热时溶入阿胶,分2…3次服,每次200…300ml,琥珀宜以蜂蜜适量调服,日1剂,症状减轻后可隔日1 剂。
    4.三参稳律汤  红参6 g 丹参30g  苦参15…30 g 当归30 g 麦冬12 g 五味子12 g 薤白9g  茯苓15 g 炒枣仁30g  琥珀粉3g(冲)。水煎服,日1剂,2次分服。功用:益气化瘀,养阴宁心。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  太子参15g  麦冬12g  黄芪12 g 炙甘草9g  生地12g  五味子10g  阿胶10g(烊)大枣3枚  酸枣仁10 g 丹参10g  红花10g。水煎服,日1剂。功用:益气养阴,养血安神。
    2.定心汤  龙眼肉30 g   酸枣仁15 g 山茱萸15g  柏子仁12g  生龙骨12g  生牡蛎12g  乳香3g  没药3g。水煎服,日1剂。功用: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3.三参汤  苦参20 g 丹参15 g 党参20g 大枣6枚。水煎服,日1剂,2次分服。功用:益气活血安神。
    药理:苦参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碱、黄酮类、甾醇、氨基酸等,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和兴奋性,延长有效不应期有关。丹参主要成分为丹参酮。其作用主要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脏功能,同时还能抗凝,促进纤维蛋白原溶解,并能扩张周围血管而降血压,另外还有镇静、镇痛作用。党参主要成分为皂甙、糖类及微量生物碱,具有生高红、白细胞,升高血糖,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心肌兴奋性,扩张周围血管而降压等作用。大枣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增加血清蛋白,同时具有营养心肌细胞的作用。
     三、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1.复脉散  肉桂1。5g  人参2g  三七2g  沉香2g  阿胶5。5g  北五加皮0。5g  大黄0。5g  朱砂0。5 g 珍珠0;5g  川贝3g  元胡5 g 琥珀粉1g。研粉;每剂含生药24克;每日8g;3次冲服;治疗1…4周。温阳复脉;宁心安神。
    2.重镇安神方  生龙牡(先煎)各24g  首乌藤24 g 鸡血藤24g  紫石英(先煎)18g 紫贝齿(先煎)18g  当归18 g 炒枣仁12g  远志12 g 柏子仁20g  合欢皮20 g 炙百合20g  丹参15g  琥珀粉3g(冲)朱砂1g(冲)水煎服,日1剂。益气养心,安神定悸。
    3.宁心复律汤   人参9g(另煎)麦冬5g五味子9 g 桂枝6…9 g 赤白芍各6…9 g 丹参30g  甘草9 g 生龙牡各25g(先煎)  琥珀粉6…9g(冲)。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双补气阴,调和阴阳,活血通络,安神定悸,通调血脉,调整心率。(银川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董平)
    四、房室传导阻滞
    1.温通复脉汤   党参10…15 g 黄芪10…15g  柴胡10g  干姜10g  升麻10g  肉桂1。5…3g(后下)  白术10 g 当归10g  陈皮10g  麻黄3…6 g 细辛3…6g  制附子10 g 炙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或作丸剂。每次3克;日3次。益气补阳;温经散寒;提高脉率。(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及老年医学研究所陈可冀)
   2.强心饮  党参  黄芪  丹参  麦冬各15g  益母草30g  附子9…15g  淫羊藿12g  黄精12 g 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温阳益气,活血通脉。
    现代研究:附子、麦冬有明显的强心作用。附子注射剂还能对抗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黄芪对正常心脏有加强其收缩的作用,对因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脏,其强心作用更为明显;丹参具有抗心肌缺血,扩张冠状动脉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对心率紊乱有较好疗效;黄精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小量益母草碱能增强离体蛙心的收缩力;淫羊藿有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并能明显缩短肾上腺素或毒毛旋花子甙K所引起的实验性心律失常。
    3.参附汤合冠心Ⅱ号加减   党参12g   附子10g (先煎)  仙灵脾12g  桃仁  丹参  红花  川芎  当归各10g。水煎服,日1剂。温阳益气,活血化瘀。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均发现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窦房结及房室传导阻滞,希氏束心电图证实附子能缩短A…K间期,有类似于β受体兴奋剂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
    4.生脉饮合补阳还五汤  黄芪30…60 g 丹参30…60g  地龙  太子参各20…30g 五味子  当归各10…15 g 川芎  桃仁 红花各10 g 水煎服,日1剂。温养心肾,通阳复脉。
                  第二节        胸        痹

       定义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释义
    “心痛”之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其后《灵枢五邪》也有心痛之病名,又有“卒心痛”、“厥心痛”(《素问谬刺论》)、“真心痛”(《素问厥论》)
    “胸痹”首见于《金贵要略》
    后世医家或以心痛、或以胸痹称本病。均指以左胸膺或   中部发作性憋闷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