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七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医内科学(七版)-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世医家或以心痛、或以胸痹称本病。均指以左胸膺或   中部发作性憋闷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流行病学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我国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全国每年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约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300人。
     历史沿革
    1.《内经》对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均有记载。《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素问?厥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2.《金贵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胸痹缓急”(心痛时发时缓)为本病的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并创栝楼薤白白酒汤等9张方剂,为后世医家所宗法。
     3.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对胸痹的证候特征也有论述,并提出”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强调针灸治疗。
     4.金元时代丰富了本病的治法:组方配伍多以芳香、辛散、温通之品,每与益气、阳血、滋阴、温阳之品相互为用。
    5.明以前医家多将心痛与胃脘痛混为一谈,如《丹溪心法?心脾痛》:“心痛,即胃脘痛”。明?王肯堂《证治准绳》首次明确对心痛与胃脘痛作了鉴别,并强调用大剂的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死血心痛,开活血化瘀治疗心痛之先河。
    6.清?陈念祖《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疗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至今沿用不衰。
    范围
    相当于——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绞痛、心肌梗死
    其它——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胃炎等出现胸闷、心痛彻背、短气、喘不得卧等症状者,也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寒邪伤阳→胸阳不展,
                      血行不畅→痹阻胸阳→胸痹
《医门法律中寒门》:“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类证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本病常因阳虚感寒而发作,如天气变化、骤遇寒冷而卒发。
    2.饮食失调
过食膏粱厚味,嗜好烟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健→湿→痰浊→上犯心胸,阻遏
                        心阳→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胸痹
痰浊痹阻,留恋日久→痰阻血瘀,痰瘀互结→胸痹                      遏
嗜食辛辣醇酒厚味→湿热内蕴→湿郁成痰,热郁化火→痰火犯于心胸→心阳被
    3.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津液不布→痰浊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灼津为痰   →气滞痰阻→血行不
          畅→气滞血瘀,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
《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因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乏,故七情太过,是致病的常见原因。
    4.劳倦内伤
劳倦、久病→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血亏虚→心脉失养→拘急而痛
积劳伤阳→心肾阳虚→鼓动无力→胸阳不展,阴寒内侵→血脉不畅→胸痹
    体力劳动、运动、脑力劳动均可诱发:如走急路,上楼梯,上坡路出现胸痛是典型的劳力型心绞痛,疼痛常发生于劳力当时,,且常在停止劳动后很快消失。
    5.年迈体虚
年老→肾气自半,精血渐亏→
  肾阳虚衰→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
              阻不畅→胸痹
  肾阴亏虚→则不能濡养五脏之阴→水不涵木→不能上济于心→心肝火旺,心
                                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胸痹
  心阴不足→心火炽盛→下灼肾水→进一步耗伤肾阴
  心肾阳虚→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
以上诸虚—因虚致实→寒凝、气滞、血瘀、痰浊→胸阳失运,心脉阻滞→胸痹
    冠心病发病的相关因素:①性别、年龄;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40岁以上;②遗传因素;③高甘油三脂或高胆固醇血症;④高血压,不论性别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有同样危险;⑤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⑥A型性格行为;⑦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者;⑧肥胖;⑨缺少运动;长期吸烟;⑩精神压力
    除了前2种患病危险因素个人无法改变,但后7种危险因素却是可以通过调整个人生活方式改善的。
    二、病机
    1.主要病机——心脉痹阻
    2.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且常相兼为病
实—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虚—气虚、阴亏、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临床常相兼为病,或表现为本虚表实—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气虚
                                  血瘀、阳虚痰饮、阴虚痰热
    3.病位——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心—心主血脉,肺主治节—心肺相互协调→气血运行通畅
    心病→不能推动血脉;肺气治节失司→血行淤滞
肝—主疏泄,条畅全身气机
    肝病→疏泄失职→肝气淤滞→气滞血瘀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血生化无源
肾—肾阴、肾阳为一身阴气、阳气之根本
    肾阴亏损→心血失养
    肾阳不足→心失温养    →心脉痹阻、胸阳不展→胸痹
    4。病机转化——可由实致虚,或因虚致实
由实致虚—痰踞心胸→胸阳痹阻,日久不愈→耗气伤阳→心气不足、心阳亏虚
          阴寒凝滞→气失温煦→日久寒邪伤阳→心阳虚衰
          淤血阻络→淤血不去,新血不生→日久心气痹阻,心阳不振
因虚致实—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气滞血瘀
           心肾阴虚→水亏火旺→炼液为痰
           心阳虚衰→阳虚则外寒→阴寒凝滞
    5.转归、预后
    发展趋势——由标及本,由轻转剧
轻者—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阻滞气机→胸中气塞、短气
重者—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气机痹阻→不得卧,胸痛彻背
    发病缓急——有缓作与急发之分
缓作—渐进加重,日积月累,始则偶感心胸不舒,继而心痛时作,发作日频,
      甚则痛引心胸、后背
急作—素无不适之感,或许久不发,因感寒、劳倦、情志所伤而卒发
        预后
治疗及时得当——可获较长时间的缓解;反复发作—病情较为顽固
失治或失于调理——病情进一步发展—真心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主症:檀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引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即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2.兼症: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3.年龄:多见于中年以上发病。
    4.诱因:劳累过度、抑郁恼怒、饮酒饱食、感受寒冷等。
     二、相关检查
    1.心电图:能反映心肌缺血,特别是疼痛发作时及缓解后两者心电图对比对诊断有价值。根据ST段或/和T波的异常变化来判断心肌缺血的部位及程度,同时根据相应导联所出现病理性Q波及ST段抬高的表现,来确定心肌梗死的部位。
    2.饱餐试验、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踏车运动试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等心电图负荷试验,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治疗效果,对劳力型心绞痛有价值。
    3.心脏超声心动图:依据节段性心肌动力学异常改变,也可间接判断心肌缺血部位及程度,同时可作为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的鉴别诊断。可检出室壁运动异常,心肌梗死并室壁瘤、附壁血栓、乳头肌功能不全所致二尖瓣返流、室间隔穿孔和心包填塞等。
    4.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观察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和T波改变,有助于诊断、观察药物治疗作用及有无心律失常。
    5.实验室检查:血脂:TC(5。7mmol/l)、TG(》1。5mmol/l)、HDL…C(《 1。2)、TC…HDL…C(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