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七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医内科学(七版)-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②肝不疏土(胸闷,善太息,纳呆腹胀)—柴胡、陈皮、山药、白术
        ③心悸甚,惊悸不安—生龙牡、朱砂、珍珠母
备用方——高枕无忧散(《辨证录》):用于心虚胆怯而兼虚火躁扰:心烦不眠,
          心悸气短,梦多纷纭,口苦苔黄者。
          温胆汤—复少阳胆经温和生发之气
          人参、麦冬—益心经耗伤之阴
          龙眼肉、炒枣仁—养心安神
          石膏—清肺以制虚火
临证参考——本症为心胆气虚,益气常须健脾,故非气阴两虚者,滋阴之药应
            慎用,以免腻脾。知母镇静作用琐谈(胡建华):知母不仅清热,
           还有非常好的镇静作用,这是我从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临床体会得
          出的体会。试举张仲景的方剂为例:酸枣仁汤用酸枣仁合知母治疗
          虚烦不眠,取其滋阴养心安神;百合知母汤治疗百合病“如有神灵”,
          用以养阴清热镇静。我在临床上治疗精神分裂症、狂躁不宁、毁物伤人,头痛不寐,常用甘麦大枣汤加生铁落、石菖蒲、远志、生南星等,并重用知母、大黄以养心开窍,泻火宁神,可获一定的疗效。此外,在治疗神经官能症、三叉神经痛等并病时,见失眠、恐惧、头痛,烦躁之症,均可结合辨证施治,采用知母治之。
    名老中医经验
    1.活血祛瘀治疗不寐(巫百康)不寐,可分虚实两端论治。虚,多见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实,常见肝郁化火,痰热内扰。但血瘀不寐者临床亦非鲜见,尤其是长年不寐,久治未效者,常为血瘀所致。依据古训“顽疾多瘀血”的观点,可从瘀论治,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枳实、生地、牛膝、柴胡、龙牡、玄参、合欢皮、甘草。或加地龙、路路通。
    2.加味半夏汤治疗不寐(曾绍裘)  法半夏12  高粱米30  夏枯草10  百合30  酸枣仁(炒)10  紫苏叶10。组方义理,系以《内经》半夏汤为准绳。不寐之主要病机为阴阳盛衰,升降出入失调。半夏固有和胃化痰之功,但在此方中主要作用是交通阴阳,使阳入于阴而寐,半夏汤之秫米,即今日之高粱,其汁浆稠润甘缓,不仅能调半夏之辛烈,且据《本草纲目》记载,犹能治阳盛阴虚、夜不得寐,取其利阴气而利大肠,大肠利则阳不甚矣。加夏枯草、枣仁,自命为“二合汤”。盖夏枯草配半夏名“不睡方”。考夏枯草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能以阴治阳。肝藏血、藏魂,肝血既足,肝阳不亢,则肝魂自守,自然能寐。再加百合、苏叶,自命为三合汤。张志聪《侣山堂类辨》曰:“见百合花朝开夜合,紫苏叶朝挺暮垂,因牾草木之性,感天地之气而为合开者也。”
    3.清镇汤治疗失眠(魏善初)  胡黄连、盐黄柏、旱莲草、淡竹叶、川贝母、龙眼肉、茯神、石菖蒲、远志肉、生龙齿、煅牡蛎、生黄芪、北沙参、甘草。根据失眠得发病机理,其治则可概括为清、镇、潜、补四法。清法——清热凉血、清热泻火、清热化痰,针对痰热内扰而设;常用药物:黄连、黄柏、旱莲草、淡竹叶、灯心草等。镇——镇静,神不安则不寐,镇惊安神与清法配伍也是常用之治法。常用龙眼肉、茯神、枣仁、石菖蒲、远志。潜——潜阳:阳热上亢;降逆:虚热上扰。龙骨、牡蛎。补——滋阴补血。黄芪、当归、白芍、熟地、沙参。
    4.失眠便方(赵金铎)
    (1)酸枣仁15…30  麦冬9  五味子5  主治:心肾不交,水火不济,五心烦热,夜难成眠,舌质红绛,脉弦细数。
    (2)酸枣仁15…30  生地12   五味子9  。主治:气阴不足,夜寐不安,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3)酸枣仁15…30  半夏9  五味子5  主治:心气不足,痰热内扰,失眠惊悸,口干粘腻,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专病专方
    1.参味合剂  太子参12  酸枣仁12  五味子6。服用15天为一疗程。第一疗程常用本方为基本方,辨证加味,作汤剂。每日30 (含生药太子参、酸枣仁4,北五味子2),分2…3次服。功用:益气养血安神。现代药理:太子参、五味子均有强壮作用,能振奋衰弱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促进基础代谢及组织呼吸,消除疲乏。酸枣仁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能加强中枢神经的内抑制能力。三者配伍,能改善大脑皮层功能,平衡兴奋与抑制功能。
    2.镇心安神汤  生龙牡、炒枣仁、夜交藤各30  朱茯苓12  合欢皮12 。每日1剂,下午或傍晚先服二煎药,头煎药留在睡前服;若早醒者,入睡前服头煎药,二煎药等醒来后续服。以3天为一疗程。功用:镇心安神。现代药理:本方选用炒枣仁,其水溶性成分有镇静作用。丹参,动物实验证明也有镇静作用。茯苓煎剂动物实验证实有明显的镇静作用。朱砂药理实验证明能降低大脑中枢神经兴奋性而有镇静作用。
    3.安神补心汤  丹参、石菖蒲、五味子、合欢皮、旱莲草、女贞子、生地各10,夜交藤15  珍珠母30。功用:养心安神。药理研究:本方主要有抑制中枢、镇静、催眠,改善智力活动等作用。抑制中枢:丹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适当剂量的五味子口服,可使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并能促进其神经活动正常化。镇静、催眠:安神补心丸组成药多有滋阴补血、养心安神作用。主要丹参能增强氯丙嗪、水合氯醛、阿米妥钠、环己烯巴比妥钠等的催眠作用;石菖蒲水煎剂对小鼠也有镇静作用,能减少自发活动,增加戊巴比妥的催眠作用;口服地黄水煎膏剂,能对戊巴比妥钠的催眠效应产生协调作用。改善智力活动:提高工作效率,还能调节注意力,协调精细动作,灵活性和耐力的活动。
     预防与调摄
    1.重视精神调摄和讲究睡眠卫生:积极进行心理情志调整,克服过度的紧张、兴奋、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做到喜怒有节,保持精神舒畅,尽量以放松的、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失眠。
     2.注意睡眠卫生:①建立有规律的作息制度,从事适当的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持之以恒,促进身心健康。②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晚餐要清淡,不宜过饱,更忌浓茶、咖啡及吸烟。睡前避免从事紧张和兴奋的活动,养成定时就寝的习惯。③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宁,床铺要舒适,卧室光线要柔和,并减少噪声,祛除各种影响睡眠的外在因素。


         














          第四节    癫        狂

        定义
    癫狂为临床常见的精神失常疾病
癫病——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
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
        释义
    癫狂病名首见于《内经》,癫病称之为“癫疾”,后世医家有有“呆病”、“花痴”等名。
    因二者在临床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故以癫狂并称
    流行病学
   本病是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其发病不受性别、文化、地区、种族之影响,多发于青壮年,约半数在20…30岁发病。根据1983年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微升毫年个 病流行学抽样城乡各500户调查资料,城市居民平均时点患病率为6。06%0 ;农村为3。42%;总患病率(包括已患和未患着)城市为7。11%。农村为4。66%;城市居民明显高于农村。同时发现城市中患病率中;女性高于男性;男/女为1/1。6。
     历史沿革
    1.病因病机
    (1)火邪扰心:《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阴阳失调:《素问?脉解篇》:“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癫疾也。”情志所伤:《灵枢?癫狂》:“得之忧饥”,“得之大怒”,“得之有所大喜”。
    (2)《难经?二十难》:“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3)刘河间、朱丹溪认为“主火主痰”:《河间六?书狂越》:“心火旺,肾水衰,乃矢志而狂越“。《丹溪心法?癫狂》:”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明?张京岳《京岳全书?杂证谟》也认为狂病多因于火。
    (4)王清任认识到瘀血可致癫狂,《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癫狂……乃气血凝滞脑气”。
     2.临床表现
    (1)《灵枢?癫狂》:“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素问?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2)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癫狂痫总论》:“癫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积年累月不愈”;“狂者病之发时,猖狂刚暴,如伤寒阳明大实发狂,骂詈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非力所能,或与人语所未尝见之事。”
    3.辨证论治
    (1)《素问?逆调论》:“……治之奈何?歧伯曰:夺其食则已。……使之服生铁落为饮”。
     (2)明清医家多主张治疗宜化痰清火,宁心安神:张京岳主张以清火为主,方用抽薪饮、黄连解毒汤、三补丸。医林改错倡活血化瘀治疗本病,创制癫狂梦醒汤治疗癫狂。
    范围
     西医——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
癫病——精神分裂症抑郁型、单纯型,急抑郁症
狂病——精神分裂症的紧张性兴奋型、青春型及偏执型、躁狂抑郁症的躁狂型者,以及急性反应性精神病中的反应性兴奋状态大致相当于本病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七情内伤
恼怒郁愤不解→肝失疏泄→胆气不平,心胆失调→气机失司,心神惑乱→癫病
肝郁不解→气郁痰结→阻塞心窍→癫病                                        
情志过激,勃然大怒→引动肝胆木火上升→冲心犯脑→神明失其主宰→狂病
肝气郁悖,气失畅达→血行淤滞→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气血不能上荣脑髓                                               →神机失用而发病
     七情本有一定的限度,倘若超出此限度,则为七情内伤,或为重大致病因素,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之前,具有一定的环境因素,此与现代精神医学认为精神病重要致病因素的环境学说相同。
    2.饮食失节
嗜食膏粱肥甘厚味→脾胃运化失职→聚湿生痰→郁而化火→上扰心神
       或痰气互结→阻蔽神明;或与瘀血互结→痹阻心窍→均致神志失常而发病
      3.先天不足
胎儿在母腹中——禀赋异常,或有所大惊→脏气不平,升降失调,阴阳失和→出
              生后有所感触→遭遇情志刺激→气机逆乱,阴阳失调→神机逆乱
     1958年上海地区的一份材料,提示与病人的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愈高,比一般人高出6。2倍。国外一份对65个家庭调查中,父母双方均患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的发病率为35%…68%。
    二、病机
    1.基本病机——由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禀赋不足→痰气郁结,或痰火壅盛
                              → 脏气不平,阴阳失调,闭塞心窍,神机逆乱
    2.病位——心,与肝、胆、脾、肾关系密切
    3.病理因素——痰、气、火、瘀
                   四者常相互兼夹、相互影响,且以气郁为先
  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气机郁滞→气滞湿停→凝聚为痰
心脾气结→郁而生痰→痰气互结→蒙蔽神机
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痰火上扰神明
病久——气滞血瘀→凝滞脑气→兼见血瘀
    4.病理演变
初起——多属实证——痰气郁结(癫病)、痰火壅盛(狂病)
久病——虚实夹杂——心脾亏虚,气血不足(癫病)、火盛伤阴,气血不足(狂病)
  5.转归预后
关键——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重视精神调护,避免精神刺激
失治、误治,或多次复发——病情加重,难以逆转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多有家族史,脑外伤史,情志内伤史(忧愁、悲哀、焦虑、恐惧、愤恨、志意不遂、人事怫意、突遭变故)。
    2.主症:精神抑郁,表情淡漠,静而少动,沉默痴呆,或喃喃独语,语无伦次;或突然狂乱无知,躁扰不宁,骂詈叫好,打人毁物,不避水火,不辨亲疏。
     思维障碍;情感脏碍;感知障碍;行为障碍;人格改变;(分裂样人格);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紧张综合征(紧张性木僵、紧张性兴奋)。
    排除药物、中毒、热病原因所致。
    4.头颅CT 、 MRI及其它辅助检查无阳性发现。
    二、相关检查
    其诊断在遗传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实验室检查尚未发现有特异性变化以前,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即建立在临床观察和精神病理学基础上。
     1. 癫证
    (1) 症状标准: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症状持续至少2周,而且至少具有下列9项表现中的4项:兴趣丧失;精力减退;行为迟钝;自轻自责;思维缓慢;消极自杀;睡眠障碍;食欲不振;性欲减退。
    (2)严重程度标准:造成本人痛苦或严重影响本人日常活动。
    (3)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
    2.狂病
    (1)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症状持续至少1周。而且至少具备下列9项中的3项:言语增多;联想加快;注意力不能集中;有夸大倾向;自我感觉良好;活动增多;行为轻率;性欲亢进;睡眠减少。
    (2)严重程度标准:影响了本人的日常活动或给别人造成麻烦者。
    (3)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
    气脑造影及CT检查表明初次发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