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七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医内科学(七版)-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痰热腑实证
   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料,舌强语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证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本方功能通腑泄热可用于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之证。
颐降气血,治疗腑热内结,腹胀便秘等
常用药: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通腑泄热,凉血化瘀;陈胆星.黄芩,全瓜蒌清热化
桃仁、赤芍,丹皮凉血化瘀;牛膝引气血下行。头痛,眩晕严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平肝降逆加生地、沙参、夜交藤养阴安神。(2)痰火瘀闭证
烦躁不安,彻夜不眠
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证机概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治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代表方:羚羊钩藤汤加减。本方功能凉肝熄风,清热化痰,养阴舒筋
脉弦滑而数。
用于凤阳上扰,中医内科学
蒙蔽清窍而见眩晕,痉厥和抽搐等症者,另可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亦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常用药:羚丰角(或山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乎肝熄风;胆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清热化痰;菖蒲、郁金化痰开窍。
   若痰热阻于气道,喉间痰鸣辘辘,可服竹沥水、猴枣散以豁痰镇惊;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弦劲有力,宜酌加龙胆草。山栀,夏枯草。代赭石、磁石等清肝镇摄之品;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厚,宜加生大黄,元明粉、枳实;痰热伤津,舌质干红,苔黄糙者,宜
加沙参,麦冬、石斛、生虫
   (3)痰浊瘀闭证
   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滑缓。
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山腻,脉沉
    证机慨要:痰浊偏盛,  I;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治法:化痰熄风,宜郁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本方化痰开窍,用于痰蒙心窍,神志呆滞不清者。另可用为;合香九宜郁廾窍: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化痰;郁金、菖捕、胆墅豁痰开窍;天麻、钩藤,僵蚕熄风化痰。
   兼有功风者,加天麻,钩藤以平熄内风;有化热之象者,加黄芩、黄连;见戴阳证者,属病情恶化,宜急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
   2。脱证(阴竭阳亡)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白遗,肢体软
阴阳欲绝;…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昧…参附汤补气回山,用于阳气衰微,汗十肢冷欲脱;生脉散益气养阴,用?厂津气耗竭…两方同用功能益气回阳,救阴固脱,主治阴竭阳亡之证。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牛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常用药:人参、附子补气回阳;麦冬,五味子、L1J炎内滋阴敛阳。
   阴不恋甽,阳浮于外,津液小能内守,汗泄过多者,可加龙骨,牡蛎敛汗回阳;阴精耗伤,舌—f:,脉微者,加乇竹、黄精以救阴扩津:
(三)恢复期
    中风病急忭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梢进,渐人恢复期,但后遗址有半身不遂。IJ歪、语言謇涩或失音等:此时们须积极治疗并加强护理:
   针灸与药物治疗并进,可以提高疗效…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标本兼顾或光标后本等冶法…治标宜搜风化痰,通络行瘀;肝阳偏亢者,可采用平肝潜阳法。冶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或阴阳并补:1.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冶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下篇  各沦  第四章  肝胆病证
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本方祛风化痰活络,治风痰阻于廉泉,舌强不语等。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熄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搜风通络:;:竺严宣窍,稀签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祛风活血通络。
羡热偏盛者,加全二:,竹茹,川叭母清化痰热;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
黄舌红,脉弦劲有力,加钩藤、石决明、:扩草平肝熄风潜阳;咽干口燥?加天花粉,天冬
养阴润燥。
 2.气虚络瘀证
 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中风恢复阶段,气虚血滞,而无风阳痰热表现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语言謇涩之证。
龙,牛膝引血下行,通络。
   血虚甚,加枸杞、首乌藤以补血;肢冷,阳失温煦,加桂枝温经通脉;腰膝酸软,断、桑寄生,杜仲以壮筋骨,强腰膝。
  3.肝肾亏虚证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淡红,脉沉细。
   证机概要:肝肾亏虚
   治法:滋养肝肾。
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
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左归丸功专滋补肝肾真阴,用于精血不足,不能荣养筋脉,腰膝酸软,肢体不用等症;地黄饮子功能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用于下元虚衰,虚火上炎,痰浊上泛所致之舌强不语,足废不用等症。
   常用药:干地黄,首乌、枸杞、山萸肉补肾益精;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当归,鸡血藤养血和络。
   加减:若腰酸腿软较甚,加杜仲、桑寄生、牛膝补肾壮腰;肾阳虚,加巴戟天,苁蓉补
肾益精,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夹有痰浊,加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c
    '预防调护'
   关于中风的预防问题,在祖国医学也早有论述。如朱丹溪提出:  “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巾风门》也提到:“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明?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预防中风》中也强调:“平人手指麻木,不寸眩晕,乃中
中医内科学
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以上论述均表明,应识别中风先兆,及时处理,以预防中风发生。平时在饮食上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以防止卒中和复中。
   既病之后,应加强护理。遇中脏腑昏迷时,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面色、呼吸、汗出等变化,以防向闭脱转化。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痰涎,喂服或鼻饲中药寸应少量多次频服。恢复期要加强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进行各种功能锻炼,并配合针灸;主;、女疗、按摩等。偏瘫严重者,防止患肢受压而发生变形。语言不个兰1.…;加强譆言训练。长期卧床者,保护局部皮肤.防止发生褥疮。
'结  语'
    中风病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以发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仅有口歪,半身不遂,或语言不利为临床特征。
    中风的形成,有原始病因和诱发因素。原始病因以情志不调,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素体阳亢为主。诱发因素主要为烦劳、恼怒,醉饱无常、气候变化等。病位在脑,涉及到心。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病理因素为肝风、痰火和血瘀。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中腑。中脏又有闭脱之分,闭证邪势盛,多见痰火内闭;脱证正气虚,可致阴竭阳亡。
   中经络的治疗,一般宜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中腑宜通腑泄热。中脏之闭证治宜熄风清火,豁痰开窍;脱证治宜救阴回阳固脱。恢复阶段以经络病变为主,应配合针灸治疗,使直接作用于经络,同时加强功能锻炼,促进恢复。临床有少数中经络患者,突然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并见恶寒发热,骨节酸痛,肢体拘急,舌苔薄白等症,属络脉空虚,风邪侵袭所
致;或原系阴虚阳亢,痰湿内盛之体,复加外感风邪而发病。治以祛风通络,佐以扶正。
'临证备要'
    1.结合辨病,掌握其预后。脑出血急性期,绝大多数表现为中脏的风阳痰火闭证,或中腑之腑实瘀热证,有的可表现为脱象。中经络的重证,多为脑梗塞,脑血管痉挛。如见风阳痰火证,虽然神志清楚,仍应防其病情恶化,临证时须严密观察。
   2.正确使用通下之法。中腑因瘀热内阻,腑气不通,邪热上扰,神机失用,应及时使用通腑泄热之法,有助于邪从下泄。中脏阳闭证,风阳痰火炽盛,内闭神机,有时因邪热搏结,亦可出现腹满,便秘,小溲不通,苔黄腻,脉弦实有力,亦应配入通下之法,使大便畅通,痰热下泄,则神识可清,危象可解。但正虚明显,元气欲脱者忌用。
   3,出血性中风可配凉血化瘀法。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参照血证有关内容。其出血的机理多有瘀热搏结,络伤血溢,临床有时可见面唇青紫,舌绛或紫黯,可配合凉血化瘀止血法,以犀角地黄汤为基础方治疗,瘀热以行,有助止血,但应注意活血而不破血、动
中风后遗症口眼喁斜的治法。中风后遗
口眼喁斜多由风痰阻于络道所致,治宜祛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肝胆病证?  329
风、除痰、通络,方用牵正散。方中白附子祛风、化痰、通络;僵蚕、全蝎熄风,化痰、痉。本方用散剂吞服较用汤剂疗效为佳。口眼困动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熄风;杞子、山萸肉补肾益精;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当归、鸡血藤养血和络。
'医案精选'
叔子静,素无疾。每日余集亲友小酌,叔亦在座。吃饭至第二碗仅半,头忽垂,筷亦
落。同座问曰:醉也?不应。又问:骨鲠耶?亦不应。细视之,  目闭而口流涎,群起扶之别座,则颈巳歪,脉已绝,痰声起,不知人矣。取至宝丹灌之,始不受,再灌而咽下。少顷,开目,问扶者曰:此何地也?因告之故。曰:我欲归。扶之坐舆内以归。处以祛风、消痰,安神之品,明日已能起,惟软弱无力耳,以后亦不复发。此总名卒中,亦有食厥,亦有痰厥,亦有气厥,病因不同,如药不预备,则一时闭塞,周时而死。如更以参、附等药助火助
痰,则无一生者。及其死也,则以为病本不治,非温补之误,举世皆然也。
   (王新华等编.中医历代医话选?中风.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病案二
   黄某,女,54岁。初诊:1976年10月14日。
    素有高血压病史,旬日前突然类中,经中西医结合抢救好转。刻下:神志时清时昧,右半身不遂,言语謇涩,便秘,脉弦小,舌质红少津。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风阳陡动,夹痰热内阻,上蒙心窍,仿地黄饮子之意。
   处方:大生地18克  北沙参18克  麦冬15克  川石斛(先煎)18克  甜苁蓉12克朱远志6克  丹参12克  炒槐花12克  天竺黄9克  广郁金9克  细石菖蒲9克  6剂。
   二诊:10月20日。神志已清,右半身稍能活动,略能进食,但言语尚謇涩,舌红脉细。风阳渐平,肾阴损伤未复,痰热已有化机,再守原意增损。前方去广郁金,天竺黄,加大地龙6克。12剂。
   三诊:11月6日。右半身活动日见好转,言语謇涩亦渐清晰,纳增,二便正常,舌红已润,脉细。肾阴损伤渐复,风阳痰热亦得乎化,续子调补心肾。
   大生地12克  北沙参18克  麦冬15克  川石斛(先煎)18克  甜苁蓉12克  制首乌15克  朱茯苓9克  朱远志6克  丹参12克  炒枣仁9克  淮小麦30克  怀牛膝9克  14
剂。
   上方服完,言语已清,右半肢体己能活动,且可扶杖行走,舌红润,脉细小。类中在恢复之中,仍应前法调理以善后。
   (严世芸等整理.张伯臾医案,类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病案三
   刘某,男,40岁。初诊:1966年12月21日。
   沉溺酒色,自恃饮食肥美,视眩晕为小疾,未予介意。今日晨起,突然跌仆神昏,举家惊慌,邀余往诊。症见神志恍惚,面色苍白,呼吸低微,畏寒肢冷,小便失遗,言语喃喃不清,左半身不遂,脉来沉细。中医内科学
    辨证治疗:沉脉主里,细为血少气衰,结合渚症分析,显系精气亏虚,肾气下脱之候。治以温肾回阳,益气固脱。方遵救脱汤加减:
   处方:党参30克  附子15克  肉桂3克  五味子9克  黄芪25克  白术12克  熟地25克  炙甘草6克  益智仁12克
   二诊:12月22日。昨服上方,阳气来复,身温肢暖,精神好转,夜间安寐,脉来较前有力。上方去附子、肉桂继进。
   三诊:12月25日。上方服3剂,脉来较前冲和,惟患侧手肢仍感乏力:必服集灵膏(化为汤剂)。
   处方:生熟地(各)30克  天门冬25克  麦冬18克  枸杞子25克  党参12克  怀牛膝25克  仙灵脾12克  当归12克  桑寄生25克  水煎服。
   上方加减,服药20余剂,诸症平复,恢复半日工作。
   (孙朝宗.孙鲁川医案?中风.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文献摘要'
   《素问?风沦》:“风之伤人……发为偏枯。”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喁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人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河间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  “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斯由平日衣服饮食,安处动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恶,不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则气变兴衰而为病也。或心火暴盛而肾水衰弱不能制之,热气佛郁,心神昏冒,则筋骨不用,卒倒而无所知,是为僵仆也。甚则……热盛而生涎,至极则死;微则发过如故;至微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