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智慧之旅- 第1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手头没有纸,弹指神功最是常见,好在这种黑眚暗器,附衣不落,沾体不痒,从古到今,未见人受其害。
  结论很简单,我曾用手纸做了些“指套”,因为有磨擦力,效果奇佳。作为一种商品,我建议采用高纤维的纸浆,纸要韧要薄,触感好,效率高。诱人的香味,不要太醒目的色彩(怎能让人人看到)?加上适当的宣传,必可大赚一“鼻”!
  手纸的材料能不能改进呢?需知手纸的方便是以破坏、污染环境的代价换来的。要砍很多树,浪费一些水资源,增加化粪池堵塞的机会。比如说,上大号前肛门上先涂些油,会干净得多,再不然手纸改用水溶性的物质亦可。
  只是手纸与冲水马桶是难兄难弟,要改进,必须同时改,否则不配套。
  冲水马桶很浪费水,当今水资源严重短缺,能省最好。既为冲水马桶,就该尽量发挥冲水之功效,设一加压器,就可省下九成的水。再若加自动洗肛器,涂以肥皂,喷以清水,最后吹以干风。如是则一上一下一气呵成,统统有了改进。
  手腕戴表,指上有戒,腰间缠包,都是人充分利用空间的好策略。我最讨厌手上有负担,但却不反对挂在身上,所以也有不少幻想。
  表只用来计时,太浪费了,所有需要看的听的,而且需要随身携带的,都应该设计在表中。以当今的集成电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其实简单易行。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而言,就以每平方英吋一百万个半导体的芯片来看吧,这一百万个半导体能做些什么事呢?
  比如说,一只小小的定时器,大约要一百个半导体;加上闹钟要五十个(可兼做提醒吃药的随身护士),计数器要三百个,所有的测量功能如室温、体温、血压、脉搏等,都是探测器,可以利用表的底面,所需的电器不多。至于大气湿度、环境磁力、辐射、紫外线、一氧化碳等,也都与健康有关,值得设计成为随身探测器。
  探测是一种技术,只是人们还没有看到它的市场,有谁会去从事不赚钱的事呢?只要有了随身探测器这种产品,尽可放心,各种技术唾手可得。
  再将收音机、呼叫器也设计上去,也不过百把个半导体,有了呼叫器,比较麻烦的是要有显示文字的液晶,再加上文字,则相当于计算机了。如果所要的功能不多,大概十万个半导体(自行设计中央处理器)就可以了。
  既然有了计算机的功能,可以做的事就更多了,只要有内存做电话本、地址簿(如果没有实时输入装置,亦可以采用无线电传输方式)最恰当不过。如果再加上输入装置,那更像是一台腕上计算机了,表面加大一点,加上手写辨识,美极了!
  到现在为止,就算把一平方英吋的芯片全用上,也还绰绰有余。当然,采用更精密的晶圆,表壳当作线路板,再加大腕上计算机的容量,功能将可比美掌上计算机!
  在十年之内,每平方英吋一亿个半导体的晶圆可以问世,那将是硬件的极限。到那时语音辨识必然成为产品,手腕上戴的将不再被称为计算机,而是小精灵。它将是每一个人的身份证、工作记录器、个人数据库、身体状况计、通讯联络器等等,它可兼作每一个人的教学师长、私人秘书、工作导师、谈天朋友、专用护士、警卫保镖。
  人们不了解人与计算机的关系,一听到计算机,就觉得它高不可攀。错了!计算机的同胞兄弟--微处理器,将是未来人类生活中最普遍的产品。它将无所不在,有一天,它会发展成为一种“印记”,是一种用特殊墨水印刷的标记,连香烟盒子上都会印有一片微处理器!有了它,产品能得到严密的监视和控制,社会上再也看不到泛滥成灾的广告,从预期订单、成本分析、生产运输、管理回收,全部一条龙,自动控制。
  虽然如此,并非人人都要改行从事计算机工作,我在前面说过,写程序极容易,而要了解各种工作流程则很困难。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培养分析自己工作的能力,到时候才能够教计算机工程师如何写程序,这才是上上策。
  这样扯下去,又要回到计算机的老本行了,再找个简单的课题吧!
  手指头是人身上最好用的部位,戒指则是手指上最方便的设备,我们大可以在戒指上动动脑筋。因为手指是动作的主要机构,所有与控制、表达有关的动作,全都要靠手指来执行。这些行为包括了摸、按、触、敲、打、开、关、写、画等等。
  在戒指中置入一个微处理器,加上密码,就可以当作个人的身份证明、健保卡、信用卡等。如果再在各地设置监收站,则可全面监视每个人的行踪。
  这样一来,戒指可以当作钥匙、身份证、通行证、存款簿等,不一而足。各位总看过科幻电影吧,未来世界谁还带枪?手一指,激光光就射进胸膛!
  再简单点,至少可以设计一支戒指笔,用戒指环装墨汁,戒指的顶端装个笔尖,只要把手指头弯过来,立刻可以写字!
  各位总有理发的经验吧!那叫花钱受活罪。有个好点子,设计一个静电罩,罩在头发上。一通电流,保证根根头发倒竖!
  头发倒竖做什么?这时再用激光、用水刀、甚至用剪刀,都可以随意剪之割之,造形、处理都容易,而且不会剩下一大堆短小刺人的发渣。
  再谈一个大计划吧,大得可以成立一个王国,要是能找到“真命天子”的话!我曾希望有人投资制造一种“自动烹饪机”。如果就商论商,这可是大事业,远比任何家电市场都大,毕竟“民以食为天”!
  谁都知道,开饭店是好生意,平均来说,所有的商店中饭店约占二十分之一。但是饭店难开,最大的难处,就在好厨师得之不易。
  烹饪机可设计成为各种形式,有单人用的,小家庭、大家庭、学校、机关行号以及饭店专用的,变化无穷!
  做菜是种科学实验,只要掌握住色、香、味、触、温五性以及口、舌、齿、喉、胃五感就是。这些因素涉及食物的种类、烹调的火候以及处理的方法等,只要了解其原理,都可以严格的控制,人或许记不清楚那么多,但是利用微处理器,简单明了!
  首先是要有提供材料的厂商,以便做食物以及调味料的“前处理”。然后是硬件生产厂商,负责制造烹饪机。最后还要有软件公司,专卖各种食谱。
  有了硬件后,到超市买来一包包处理好的食物,把食谱号输入(各人适应的酸、甜、苦、辣、咸、麻度,皆可以定量化)。每份菜输出的速度,当视机器性能及食谱的定义而定。但不论如何,每次调出来的水准,保证与预期的全同。
  水准全同不表示没有变化,同一个菜有不同的调配方式,有不同的调味原则,也有应各人要求的口味变化。
  如果是餐馆,则可采计算机联机服务,客人上门后,一按电钮,流水线自动送菜到面前。更简单的,先投钱,再选菜,吃完就走。
  说起来好象很吓唬人,其实设计起来简单得很。在动力上,单人用的可以采用微波炉式,职业用的则采煤气,着眼点是成本及效果。
  烹饪机在功能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原则上烤、煮、蒸、炒(炸)是中国菜的四大法门,基本上都是加热的接口问题。
  烤最简单,是直接过火,大致可分触烤或挂烤两种。前者多用铁板或石头,以余热的需求为考量。因此,于透明炉内备一“烤具”,食物置其上,直接加热即可。烤的食物都是在烤前或烤后加料,只要注意烤炉的安全及控制方便即可。
  煮最简单,将食物置于容器内,按规定比例调配好即可。因有自动控制,食物煮熟后即自动保温。
  蒸是用水蒸气,可在煮食的容器内,再加一放置食物之架子即可。
  最麻烦在于炒菜,其实只要知道“炒”可以分成两道手续,分别考虑就容易了。第一道手续是炸,亦即在最短时间内,将食物均匀加热的绝妙方法。因为油的沸点比水高,所以先将油加热后,将欲加热的食物置入即可。
  固体进入液体中,其接触面积大,加热又匀。此时处理的温度高低以及时间长短,决定食物“失水”的状况。一般说来,高温失水速度快,加热时间宜短。但是各种食物对热的传导性有异,以致食物内部变化的程度不一,两者要有适当的配合。总之,食谱上应该有使用的步骤说明,再不然,则以软件程序正确的控制。有的食物为了口感,有时要求用不同的温度炸两次以上,这些都不应由使用者操心。
  要炒的菜,轻炸即可,过油的时间一般在十秒钟以下。如果炒的菜色多,炸的手续又不同,这都应以包装的格式解决。诸如有一包装的容器,将其中分为数格,使用者将之置于指定的位置,烹饪器即能自动处理。
  炸过了,再下一步就是混合,混合的内容不外肉类、蔬菜以及调味料等。食物都“炸过”,已经熟了,调味料也应由烹饪器事先备好,统一搅拌就好了。
  现在,我们试着来设计这样一套“不可能”的机器吧。
  第一步是入口,当然以在上方为宜,但是职业用的必须有自动传送的功能。既要有此功能,当然要平面置放,而且放法有一定的顺序与规律。下文我仅以家庭用的作例子,解释起来比较容易。
  把食物放在顶端,顶端一定有个盖子,将盖子拿开,食物放入。
  盖好盖子,设定调味级次,输入烹调代号(什么菜,怎样做法),然后激活。
  整个烹饪器可分三个空间,一个是只容器,装接口物(水或油),另一个是操作器。操作开始时,便将所需的水或油由容器中移到操作器中。还有一格为备用格,其中放有餐盘,可作临时放置食物之处。
  以微波作能源,操作器是密封的,有压力控制装置,将食物分次倾入后,加热至固定程度。再自动将油倒回容器中,将食物移至备用格的餐盘中,如有必要,再倒入第二种需要炸的食物,依相同的手续,直到全部炸完为止。
  再将备用格中所有的食物以及备妥之调味品,一次倾入操作器中。此时操作器可以做三百六十度的转动,将食物充分搅拌,直到指示的时间为止。
  当然,还有一些细部的小问题需要安排,但无一不能解决。
  有了烹饪器后,各位工作族就有福了,随时可以有一盘炒得热腾腾的好菜,在家里等着你往肚子里装。
  其实再动动脑筋,有了微处理器,加上各种感应装置,一台“小管家”就可以设计出来了。通过电话,人可以从办公室打电话回家,而在语音输入还不实用之前,不妨用键盘控制,外加各种软件,便可以代做很多家务事。
  人生有三分之一(假如把在床上看电视的时间算在内,则可能有二分之一)的时间活在床上,我们有没有把床当作一个研究的对象呢?没有!可怜!人类从树上睡到地上,再从地上爬到床上,是不得不习惯,不是因为技术改进了。
  床有硬板式、弹簧式、海绵式、充水式等等,不论什么形式,一律水平!为什么呢?人的身体表面、内部骨骼都不是平直的!奇怪的是,连世界首富都不得不睡又平又直的床!还向世人夸耀他们多会享受!
  平直的床有什么不好?头部要加枕头!直到最近才见到电视上大做广告,说有种科学枕头,睡上去脊椎骨能维持正常。我买了,不错,是有改进,但与事实相差太远。因为这种枕头只考虑到一个角度,而且仅提供一种厚度!
  愿意动脑的人,只要研究一下人的头形,与睡倒后的姿势,就知道了。使用平直的床,错误就已经发生了,自作聪明的人不从根本解决,却要来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把剩下的问题分成很多段来解决。
  我就入境随俗吧!先跟随着他们,一一研究,最后再提出我的方案。几十年来,最初我老怪国人不争气,后来才发觉,大多数的人其实只生活在经验层次中,只能由错误中慢慢理解!
  我们先定义几个名称,方便以下的说明。兹以人体垂直站立的姿势为准,理想的原则,是令骨骼保持正直,但因人体表面有脂肪层,所以身体外侧形成曲线。身体曲线与直线有一“差值”,这个差值有几处必须考虑的,分别是“后颈差”、“侧肩差”、“手臂差”、“背腰差”、“侧腰差”、“臀差”、“膝弯差”、“胫弯差”。
  真正理想的床,是在身体与床接触的水平面上,必须考虑到各差值的补码。我先以头痛医头的方式,看看有什解决之道。
  枕头是解决“颈差”的用具,凹形枕头只顾及到“后颈差”,当人翻身侧睡时,“侧肩差”更大,但解决了侧肩差,就又顾不到后颈差。解决的办法是当人仰睡时,头放在中间,所以中央部分采用后颈差,而翻身时,一定会滚向两侧,枕头两侧可用侧肩差。
  每个人的体态有别,所以枕头应有各种不同的尺寸。人只要知道自己的几个差数,应该就像买衣服一样,知道衣号就好。有人会说这样多麻烦!买件衣服来穿不过为了蔽体,没有人觉得麻烦,而每天睡八小时,攸关身体的健康,一次解决,却嫌麻烦?
  枕头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侧睡时,谁都会感到手臂是个累赘。有时抬向头部,有时交叉身前,有时会塞在枕头下面,也算解决了。所以,在设计枕头时,除了顾及那几个曲线外,也要考虑当手臂弯曲时,预留一些空间在适当的位置上。
  很多人睡觉会觉得腰痛,那是“侧腰差”太大的关系。如何设计腰枕呢?只好在床垫上动脑筋了,同样的,麻烦在于仰睡与侧睡的落差太大。但是只要动脑筋,注意问题所在,不愁没有解决的方法。
  膝弯的问题不大,但问题是比较性的,主要的问题都解决了,次要的便成为首要。至于其解决方式,则与其它的大致相同。
  “胫弯差”比较容易解决,因为在床的一端,只要注意侧差的不同与人体的高低,也就差不多了。
  这样一步一步地,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可是别忘了,人类几万年来,就是东修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