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炒房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温州炒房团-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销售佣金。 
 
 
  为了更直观地扩大销售,中介代理公司采取的促销手段之一,便是组织购房团前往楼盘所在的某一城市现场考察、洽谈。温州有案可查的此类购房团甚至早于2001年8月的第一支温州媒体购房团,而且此类购房团一直运行并延续至今。耐人寻味的是,虽然组织形式相似,但中介代理公司购房团一直不温不火,其影响力和传播杀伤力远远不如媒体购房团。从某种意义上说,参与人数占比并不算太高的媒体购房团已经成为这股全国性温州炒房旋风的“风暴中心”。个中缘由显而易见:又有谁能具备媒体天然的公信度及传播话语权?只有媒体最清楚如何才能有效地吸引社会公众的眼球,并拥有足够吸引公众眼球的专业手段。
  一位当事人回忆起曾经亲历的火爆场面至今仍激动不已:你简直难以想像,由于事先造势充分,我们刚下火车、飞机,早有一大帮当地城市媒体的同行焦急地等在车站、机场门口了,而且是全程随团追踪,大牌“明星”光临此地恐怕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想采访购房团领队的“头儿”掏点独家新闻,那可是得提前预约的。啧啧!
  在温州媒体购房团锣鼓喧天的队列中,“太太购房团”的呱呱降生堪称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在此,媒体独有的发现力与职业智慧彰显无遗。
  2004年3月7日,“三八”节前一天,下午3时。温州国际大酒店五楼会议厅里荡漾起女性特有的欢笑,空气中都飘浮着甜腻和妩媚———《温州都市报》投资俱乐部太太购房团(亦称太太投资俱乐部)正式成立。
  为什么要成立太太购房团?当天会场上发放的一份《〈温州都市报〉太太购房团章程》写得明明白白:“温州的房产投资潮中,涌动着一片撑起半边天的势力,她们是十年温州楼市投资不可或缺的人群,是家庭房产投资的决策人和执行人。《温州都市报》与时俱进,全力挖掘温州房产投资的幕后人群,把你和她以及她们的智慧相加,让你和她及她们的观念相互碰撞,用心打造温州历史上首个太太投资俱乐部。……以太太投资俱乐部为平台,促进俱乐部成员间的经验交流和情感交流,提高女性购房者的风险意识和理财意识,发挥女性投资理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
  太太购房团的诞生应该说属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正如我们在第二章所描述的,据统计,在大批温州购房者中女性比例大体占到了65%,而温州所辖的瑞安、乐清、平阳等地早已自发成立了不少女性购房小团体。女性天性谨慎心细,炒房优点多多,但其软肋也十分明显。太太购房团成立当天,《温州都市报》刊发了差不多半个版题为“太太购房团台前幕后扫描”的造势稿件。该文称: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个别女性缺乏房产投资理念、法律意识以及管理能力,不能正确评估市场运作、房产走势,因此走入误区盲目投资,甚至落入别人设下的圈套。文章还以大量事实为例,详细列举了女性炒房最容易出现的三大“盲点”。既然如此,团结起来,在专家的指导下,聚集到更高层次的专为女性量身打造的太太购房团大旗之下也就十分必要了。
  红旗飘飘,一时应者如云。据2004年3月11日的《中华工商时报》报道:“2月26日发出成立太太购房团的信息后,在短短一周内,就有500多人报名,尤其在刚成立的几日,很多先生也纷纷打来了电话,想申请给太太加入购房团,以此作为送给太太的妇女节礼物。但是为了保证购房团的质量,只得婉言谢绝了好多人,首批仅吸收180名会员。但将不断地根据市场和会员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等到运作充分成熟后,再接收下一批会员入会。”
  成立数日后的3月12日,太太购房团的娘子军们第一次开赴前线“奋勇杀敌”。兵员共45名,目的地还是上海,坐的还是火车,时间还是一个暖洋洋的周末。漓江山水花园———金樽国际———“上海之春”房展会———汇丰大厦———华联吉买盛旺铺销售中心。谁说女人花拳绣腿?一圈转下来,圈下楼盘共30余套,令人只有佩服的份儿。
  炒房路上丽人行,任何一位记者都会对这样的新闻猛料大呼过瘾。在太太购房团的预先行程表上,福州购房团、西安购房团、扬州购房团早已一一排定,整装待发。只可惜红颜薄命,2004年3月底所谓“政府叫停媒体购房团”风波骤起,太太购房团的精彩亮相就永远定格在了仅有的第一次。
默契的利益链
  没有谁会怀疑,温州媒体购房团异军突起的关键撬动点是诱人的商业利益。
  从某种角度说,作为发起人和直接受益人的媒体亦是企业,追逐商业利益本无可厚非。由此带来的利益蛋糕有多大?未经证实的数据是,以《温州晚报》为例,2003年广告总收入为5600万元,房地产广告近2000万元,其中外地楼盘在该报投放的广告约1500万元。加上其他各家,温州媒体因此收获的外地楼盘年度广告费总额应在3000万—5000万元。
  一位内部知情人士透露,为更大程度地扩大战果,温州一些媒体在与外地房产商进行广告投放交换外,曾经认真考虑并尝试借鉴中介代理公司的做法,根据所组织购房团成员的成交量再收取一定的佣金,但由于手续复杂、实际操作困难而作罢。这事实上使媒体侥幸避免了卷入大量可能出现的房产交易纠纷,以及由此带来的声誉毁损。
  随着媒体购房团的成批“制造”完成,其运行格局日趋成熟,赢利模式也开始多样化。最主要的变化是,温州媒体购房团主办方与外地房产商直接衔接广告交换不再是唯一的合作选项,一种运行更为复杂也更为有效的多边利益共同体逐步浮出水面。
  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基本运行流程如下:温州媒体与外地某城市的一家发行量大、影响力强的主流媒体就组织温州购房团首先达成合作意向———该城市的这家媒体利用本土优势,与当地房产商广泛沟通并迅速确定若干家合作者名单———温州媒体根据另一城市合作媒体确定的楼盘名单,在温州发布本次购房团的组团报名广告,招兵买马———本次购房团各项细节准备停当,行程日期明确后,该城市媒体开始推出有关温州购房团即将“血洗”本市的系列暖场报道,重在营造风雨欲来的气氛,把事情尽可能搞大———温州购房团终于抵达,按确定的楼盘名单依次考察、洽谈———该城市媒体全程追踪报道,消息、分析、评论、现场特写一起上,以某位或某几位神秘团员炒家的骇人故事为点,以无法查证的巨大的成交量为面,以让人紧张得几乎窒息为最佳效果,波澜起伏,环环紧扣———购房团喜气洋洋全胜而归,并留下“下次一定再来”的口信———剧终。这场大戏的制片成本预算是,在达到双方约定成效的前提下,由该城市的若干家房产商分别在两地合作媒体上刊登合约额度范围内的广告。
  多边合作,好处多多。由于各方资源彼此整合,事实上形成了体系完整的温州购房团生产线,运行效率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两地媒体的联手产生了此起彼伏的共振效应,响动之大绝非单一温州媒体千里奔袭所可以比拟。实可谓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联手合作都美满幸福。2004年3月发生的“南京事变”便是一例。当年年初,温州媒体与南京一家报社接上了头,准备在南京这家报社3月主办的大型房展会期间,共同隆重推出温州购房团,为房展会扎扎实实烧上一把火。很快,敲定了南京的七八家房产商,它们的楼盘广告也陆续在温州媒体上刊登。2月初,按照合作流程,“温州购房团将开进南京”的消息由南京这家报社率先披露。岂料造势才刚刚开始,已经与之打了几年新闻战的另一家南京竞争媒体就针锋相对地放出狠话———哪家房产商再参与其间到温州去做广告,就坚决打压哪家房产商。一时间刀光剑影、烽烟四起。一切因利益而起,横祸亦因利益而生。
  欢喜也好烦恼也罢,作为组织者,媒体无疑是媒体购房团抛头露面的第一主角,房产商似乎成为若隐若现的配角。在这条耐人寻味的利益链中,房产商的角色难道真的只有“掏钱的主儿”这么简单?
  我们不止一次地读到类似的报道———“‘恶意炒房’害苦房产商”。其核心理由往往是这样的:其一,楼盘品牌形象被抹黑。温州炒房团一旦“鬼子进村”,表面上看拉动了销售,但空置率高,楼盘一到夜晚就黑灯瞎火,令其他预期购买者望而却步。其二,扰乱了开发商精心设计的推广步骤。温州炒房者低进高抛,楼盘价格体系岂有不乱之理?结论顺理成章:开发商也被“炒”得焦头烂额,因此大多数房产开发商都厌恶温州炒房团。甚至,还时常有某地房产商迎头阻击温州购房团的惊心动魄的消息见诸报端。
  事实果真如此吗?
  的确,房产商对温州购房团算不上一见钟情,感情是慢慢培养出来的。一开始,基本上是温州媒体登门推介,苦口婆心,磨破嘴皮,房产商半信半疑,试试而已。此后,随着一波波大小媒体的爆炒,温州购房团迅速走红,价值陡然凸显,几乎成为某地房地产市场或某一楼盘是否值大钱的试金石。这时候,春心萌动、急欲揽美人入怀的不再是温州媒体,而是各地房产商自身了。《温州晚报》一位内部人士回忆说,2004年2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了关于温州炒房团的专题节目,当晚,全国20余城市100多个房地产开发商的电话几乎将报社热线打爆,加上随后几天,累计电话超过200个。心情是殷切的,态度是极度诚恳的,异口同声一句话:热烈欢迎温州炒房团!大批情绪亢奋的房产商干脆从四面八方直奔温州。据统计,2004年上半年,温州共举办大小房展会9次,频率之高,任何一座城市都只能望尘莫及,而外地楼盘竟占了这些房展会参展商总数的95%以上。房产商们朝思暮想的就是与温州购房者说上话,沾上边。
  爱,从来不会无缘无故。精于算计的房产商们发现,温州炒房者才真正是抬升楼盘人气的最优秀的概念股。不是说“狼来了”吗?既然狼来了,充分表明本楼盘水草丰美。还有,南方的狼都来了,本地的羊还等什么?再不下手可就迟了!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促销奇招,而且仅需区区几万元至多数十万元,用脚趾头算算都知道这笔账实在划得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炒房炒房,炒到最后竟然自己都不知不觉地被扔进了爆炒的油锅,这肯定是温州购房者始料未及的。角色变了,主办方媒体和房产商对他们的口味需求自然也发生了变化:买不买房,买多少房已经不那么重要———反正是预订,真正下单多少只有天知道。重要的是温州人来了,明白人都应该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这就像歌星走穴,台上露个脸摆个“POSE”,关键是撩拨起的阵阵尖叫必须有足够分贝,假唱又有什么关系?
  明星们的出场费问题历来是演出公司签订合约的一个焦点,给多少、怎么给大有讲究。作为购房团主办方的媒体是这样算这笔账的:报名参团的费用得低得让人心动,要使报名者认为即使不买房,权当去旅游一趟也值得。这里产生的亏损不用担心,因为房产商刊登广告是按报社广告刊例价全额支付的,而本来是应该给予折扣价的———温州媒体一般为七折左右,这中间的利润差已经足以补回亏损。另外,购房团均有明确规定,主办方承诺将负责每位团员此行的全部吃、住、行费用,但团员也必须承诺认真考察购房团安排的全部楼盘。否则,返程机票(或车票)将由团员自负。当然,如果团员认真考察了购房团安排的全部楼盘后打算多逗留几日旅游观光,主办方仍将为其支付返程费用。
  精心筹划、安排之下,温州媒体购房团开始了波澜起伏的全国“巡回演唱会”。这场大戏之所以能在全国所谓的一、二、三、四级市场数十座大中城市盛况不衰,一方面固然有温州人不断开拓炒房新空间的客观需求,更重要的是,各地无数房地产开发商急切地盼望着他们认为能令本地房产市场由死变活、由冷变暖的“温州秀”,那是一道道让人耳热心跳的焦灼、饥渴的目光。
  来自官方的数据,以2003年为例,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总投资超过了一万亿元。没有任何人抵挡得住这一天文数字背后所蕴藏的巨大的利益诱惑。受到诱惑的显然不仅仅是温州媒体。可以肯定的是,近些年对大批各地城市的主流媒体而言,房地产广告收入均已成为无法抗拒的利益蛋糕。在其年度广告总收入中,房地产广告所占比重一般在两位数以上,比例最高的甚至超过50%。在许多城市媒体的版面上,我们都可以寻觅到该媒体与当地房产商合作推出的关于某一楼盘的所谓联合看房、购房活动的连篇报道。差别只在于,正由于温州民间资金超常丰厚,温州人又有四处游走投资的天然秉性,加上温州及温州人20多年来业已形成的无可比拟的全国性品牌号召力,大范围流动扩张的媒体购房团才会唯独在温州而不是其他城市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购房团生逢其时、生逢其地,而并不是温州媒体的错。
  媒体与房地产界群体性的“眉来眼去”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其中最值得记录在案的当属“中国住交会主流媒体宣传联盟”的前世今生。1999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住宅与建筑科技展览会(简称“中国住交会”)在深圳揭幕。此后,中国住交会连续在深圳举办了五届,第六届起移师上海。这个被誉为“中国地产节”与中国房地产业“奥林匹克”、“奥斯卡”的盛会从一开始就和传媒结下了不解之缘。2001年,中国住交会主流媒体联盟正式成立;2003年8月,又升格更名为中国住交会主流媒体宣传联盟,并制定了联盟公约。联盟媒体迅速扩军至40家,均为各大中城市的强势纸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