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按摩治疗原则及治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第四章+按摩治疗原则及治法-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补  法

    补法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培补元气、补肾壮阳的作用,适用于一切虚证。《素问·调经论》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说明因气不足而致病者,可以用按摩的方法补气,使精神恢复正常。补法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补气、补血、补阳、补阴等治疗。如气血两亏、脾胃虚弱、肾阳不足、虚热盗汗等症均可用补法。常用的手法以滚动类、摩擦类、搓揉类为主,手法要求轻柔缓和,不宜过重刺激。临床上常用于补脾胃、补腰肾。
   
                           四、泻  法

    泻法具有通腑、泻实、消积的作用,适用于食积、便秘等下焦实证。常用的按摩手法以推、拿、点、按、弹拨法为主,手法的力量宜稍重,频率由慢变快,刺激量稍强。如临床上常用顺时针方向摩腹,点按神阈、天枢、长强穴治疗食积便秘。阴虚火旺,津液不足,大便秘结者,用顺时针方向摩腹,则可起到通便而不伤阴的作用。
     
                         五、汗  法

    汗法具有发汗解表、疏散外邪的作用,适用于外感表证。常用按摩手法以挤压类和摩擦类手法中的按、拿、推、擦法为主。《内经》云:“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按摩之汗法,不同于用药,有辛凉、辛温之分,但却有异曲同工之效。如推、拿、按风池、风府、大椎、肩并、风门、肺俞、合谷、外关等穴,可以开通膜理,发汗解表。在手法操作时,对外感风寒者,先轻后重,步步深入,逐渐加重刺激,使全身透汗。对外感风热者,则应轻快柔和,刺激量小,使腠理疏松,以达解表祛邪之目的。如拿风池、风府,按揉背部肺俞、风门,可以疏散风邪、宣发肺气;按、拿合谷、外关可驱散表邪;按揉大椎可以通三阳经气,发散邪热。这些手法治疗效果显著,患者自觉汗毛竖立,肌表微汗,周身舒适。

                              六、和  法

    和法具有和气血、调经脉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和,经络不畅所引起的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脾胃不和、周身胀痛等半表半里证。和气血者取四肢、背部的相关俞穴和肩井穴;和脾胃、疏肝气者取腹部的章门、期门、上脘、中脘和背部的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和法多用滚法、摩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搓法、拿法。手法要求平稳而柔和,频率稍慢。通过手法达到疏通表里,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如一指禅推、滚按揉法作用于四肢、背部相关俞穴能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调和;拿肩井能行气血,通气机;推、摩、搓、揉胸胁、腹部和章门期门天枢等穴,并配以推、按、揉背部的肝俞、脾俞、胃俞等穴能和脏腑,调气机,疏肝气。
   
                         七、散  法

    散法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散结、行气导滞的功能。按摩的散法有独到之处,其主要作用是摩而散之,消而化之,使结聚疏通。不论有形无形的积滞,都可用散法。对脏腑之结聚,气血之瘀滞,”痰食之积滞,应用散法可使气血得以疏通,结聚得以消散。临床应用时多用一指禅推法、缠法、摩法、揉法、搓法等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外科痈肿用高频率的缠法治疗;气郁胀满,施以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摩法治疗;有形的瘀滞积聚,用一指禅推、摩、揉、搓等手法治疗,频率由慢变快,可起到消结散瘀的作用。
     
                         八、清  法

    清法是运用刚中有柔的手法,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操作,达到清热除烦的目的。适用于实热证、虚热证、表热证。选取背部、督脉、腰部和阳经经脉,施以轻重并用、快慢相兼的推法和擦法。由于热病症状极其复杂,按摩治疗时应鉴别病在表还是在里,病在里者还需辨别是属气分热或是血分热,是实热还是虚热,然后方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法。如气血实热者,自大椎向下轻推督脉,直至尾椎可清泻实热;气血虚热者,轻擦腰部,能养阴清热;血分实热者,重推督脉,以清热凉血;表实热者,自下而上轻推背部膀胱经能清热解表;表虚热者,由下而上轻推背部膀胱经,以疏散表热。
    八法的临床运用,在治疗复杂病证时,常常配合使用,例如虚实夹杂证当攻补兼施;脾虚食积证须消补同用等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