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政变纪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代宫廷政变纪要-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媸德肌罚K得魉幌朐僮鲇白踊实郏卜从乘倌晔钡男愿瘛>萆四境聫搿侗庇渭匪兀骸吧狭阅蜒保皇北奁俗笥摇!钡笔痹诒本┑囊栈峤淌刻廊敉菜担骸八哪诨岷鋈患淦鹨恢挚裢苹砸恢智嗄耆嗣堑坠讨葱某Γ峋鍪┬校绻挥幸晃痪娴娜顺耸备涨康丶右在芍故保患⌒〉氖虑椋不峒て鹚谋┡矗怪率顾木俣缤晃环⒎璺⒖竦娜艘话恪!毖畋揭胛禾亍短廊敉贰U庵中愿瘢退蹦暝诠赝獾母盖渍幸宦鱿嗤ùΑ!   
    但他只活到二十四岁,政治上虽有所建树,毕竟成就不大,后人对他的生平,却颇有戏剧性的传说,最显著的为厚宠董鄂妃和出家五台山。    
    世祖虽只享年二十四岁,却有十四个有名位的妃嫔,而按入葬清东陵等陵墓的后妃计算,则为三十余人。第一个皇后是博尔济吉特氏,即他生母孝庄太后的侄女,与世祖为表兄妹,后来却被废黜,理由是这件亲事原是多尔衮所定,但这只是藉口,因为立皇后时多尔衮已死,实际主持的是孝庄太后。孝庄把她侄女选进宫内为皇后,不但可藉此加强满蒙联姻的政治上作用(她们都是蒙古人),对孝庄本人也可在后宫中多一重耳目,但世祖却不顾大臣的劝阻毅然废黜。次年,又立了一个十四岁的博尔济吉特氏,即废后的侄女,孝庄的侄孙女,对世祖则为姑父。不料后来又要将她废黜,理由是孝庄患病时,第二后对孝庄的礼节很疏忽,可是反对将第二后废黜的恰恰是孝庄,所以后来第二后对孝庄极为感恩孝顺,不过世祖自此即与第二后疏远。单从这两件事情看,世祖长大后,母子之间的感情是并不融洽的。    
    世祖为什么要废黜第二后?实是想把皇贵妃董鄂氏取而代之。董鄂氏的来历如何,《清史稿》这样记载着:“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下略)    
    董鄂妃生前所居之承乾宫。    
    栋鄂即董鄂,明代称东古,原为部族名。董鄂氏为满洲世俗,三代武职。后世以秦淮名妓,冒襄(辟疆)爱妾董小宛相附会据孟森《董小宛考》,冒辟疆是先眷爱陈圆圆而后娶董小宛的。,经孟森考辨后,史学界已无人相信,故不必赘述。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董鄂氏是否以闺女入宫,却又是一个疑案。    
    《汤若望传》中有这样一段传奇性记载: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打了一个极其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六六〇年产生一子应为一六五七年,即顺治十四年。一六六〇年为董鄂氏逝世年份,或因此误混。,是皇帝要规定他为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应为三个月)之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亦甍逝。    
    皇帝陡为哀痛所攻,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这是中国史籍笔记中所未曾记载的,汤若望很受世祖的尊重,还对世祖说过“淫乐是危险最大”的话,所以这段史料当可信从。再就军人之申斥夫人,世祖闻知后又打军人耳掴的情节看,似两人已在通情,而非世祖之单恋。    
    这位夫人之为董鄂氏,应当没有疑问了,那末,她原来还是有夫之妇,但她的丈夫又是谁呢?    
    我们试从《世祖实录》中有关记载作一推测:    
    顺治十三年六月,奉皇太后谕:举行册立嫔妃典礼。得旨:先册立东西二宫。    
    同月,皇太后谕:孔有德女(四贞,育养宫中,年尚幼小)宜立为东宫皇妃。    
    七月,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死,礼部择吉于八月十九日册妃。上以襄亲王逝世,不忍举行,命八月以后择吉。    
    八月二十二日,立董鄂氏为贤妃。同日遣官祭襄亲王。    
    九月二十八日,拟立董鄂氏为皇贵妃。先于二十五日遣官祭襄亲王。    
    十二月,正式册立董鄂氏为皇贵妃皇太后与太后、皇太子与太子皆无别,皇贵妃与贵妃则是两种名分,皇贵妃次于皇后而高于贵妃。,颁诏大赦。    
    博穆博果尔为世祖第十一弟,死时年十六。清初皇族常领兵出征,西洋人就称为“满籍军人”,所以,陈垣、商鸿逵推测董鄂氏的本夫当为襄亲王。“择吉”所以推后,绝非因襄亲王之死而“不忍举行”。依《清史稿》的“年十八,入侍”观之,她的年龄还长于襄亲王二岁。商氏说:综观官书所记宫闱情状看,太后并不喜悦董鄂氏,第二后孝惠皇后更因董鄂氏得宠而“不当上旨”。董鄂氏可能是入宫后指配别一皇子,即入宫后又出宫而后入宫侍世祖。这和杨贵妃之受宠于玄宗有些类似。所以,董妃的儿子皇四子如不夭折,那末,圣祖顺治第四子《荣亲王圹志盖》拓片。(皇三子,佟佳氏所生)未必能继位,宫闱间可能又有纠纷。    
    《天童寺志》载世祖赐木陈忞御书唐诗一幅,后志庚子(顺治十七年)冬日书,诗云: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此为岑参春梦诗。陈垣《汤若望与木陈忞》云:“唐诗多矣,何独书此以赐僧人,盖是时董妃已卒,多情天子,念念不忘美人枕上,不觉送于老和尚发之。”说得颇有风趣。    
    世祖对董鄂氏所以如此深情,或许因为得之不由正途,也即“来处不易”,玄宗之特宠杨贵妃也是一例,都由手段上的不正常而酿成特殊深厚的恋情。《长恨歌》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好像杨玉环原是待字深闺的少女而入选,这究是诗人为尊者讳的忠厚之笔,还是故弄狡狯?董鄂之入宫,就官文书看,也是以闺女而迳入后官。要之,孝庄、顺治母子的情欲生活,都留下一重疑案。    
    


第四部分智擒权臣快乐皇帝的烦恼 上

    清世祖是患天花而死的,继承其位的是他的第三个儿子玄烨,即圣祖。说来凑巧,圣祖嗣位的原因,却又与天花有关。    
    天花古称痘疮,古传的免疫法,是用天花病人的脓液或癑疮痂制成的粉末吹进幼儿的鼻孔,使他们发烧,然后出现轻微的水痘,作为免疫的方法。    
    福佑寺。玄烨在此遭到天花的侵袭,并侥幸活下来。但这种方法,并不是很有保证中国在十六世纪时,已采用人痘接种法!也是世界上最先使用人工免疫法的先例,曾传至欧亚各国。但最有效的免疫法,则始于一七九六年(清嘉庆元年)英国医学家琴纳的使用牛痘苗。。圣祖幼年时亦经过接种,还被隔离在一座寺庙中,所以他在儿时即和父母分离,结果脸上还是留下麻点,他的祖母太皇太后(即孝庄后)认为圣祖已出过天花,就不致像他父亲那样再得这种可怕的病症,因而让他嗣位。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他在《鞑靼旅行记》(见《清代西人闻见录》)中,记他曾见到过圣祖,“脸上有点痘痕”,也可为证。    
    自然,圣祖的嗣位,并不完全由于这原因,他祖母的爱护圣祖,确是超过其他孙子,所以圣祖对这位祖母,也是始终感恩,特别孝顺,在文词中屡屡称颂。孝庄一生,早年辅佐丈夫皇太极扬威于关外,中年扶保儿子福临定鼎于北京,晚年护导孙子玄烨践位于动荡之间,不但在有清一代是一个了不起的女能人,在历代的后妃中,其才能手腕,也是屈指可数的。    
    圣祖即位时,年仅八岁。清朝制度,母后不得参预朝政,因此而有四大臣的辅政,也是世祖临终时指定的。这四大臣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都是满人,也是当年反对多尔衮的健将,故为世祖所信任。    
    开始时,四大臣尚和衷相处,到了后来,矛盾逐渐增加。这也是不难想见的,因为四大臣的权位既仅次于皇帝,皇帝又是个幼主,四大臣的旗籍不同,这也意味着派系不同,而人的权欲是无穷的,所以不可能不发生裂痕。    
    鳌拜是镶黄旗人,他在四人中名次最后,而权欲最强,平日居功自傲,骄横专擅,密结党羽,擅杀廷臣。这使好些大臣深感危惧,要求圣祖亲政,刑科给事中张维赤首先上疏,索尼相继提出:“世祖章皇帝亦于十四岁亲政,今主上年德相符,天下事务,总揽裕如,恳切奏请。”索尼(正黄旗)即世祖孝诚仁皇后的祖父,《索尼墓碑文》拓片。他对鳌拜和苏克萨哈的争执很痛恶,但这时年纪已老,不久病逝。    
    索尼逝世后,圣祖看到鳌拜专横日甚,四大臣已不能发挥原有的辅政作用,便于康熙六年七月,以辅政臣屡行陈奏为由,往奏祖母太皇太后(时年五十四),经允许后,即于七月初七日举行亲政大典。    
    苏克萨哈(正白旗)是额驸(驸马)的长子,和鳌拜原是姻亲,但论事常和鳌拜相忤,久而积成仇怨。这时四大臣中已剩三个,苏克萨哈耽心鳌拜对他的威迫会加重,心中颇为愁闷。圣祖亲政后,便上疏奏陈,想到自己身患重疾,不能始终效力于皇上,请求往守先帝陵寝。圣祖乃旨谕议政大臣:“苏克萨哈奏请守陵,如线余息,得以生全。不识有何逼迫之处?在此何以不得生,守陵何以得生?其会议具奏。”这自然给鳌拜以可乘之隙,便罗织说这是苏克萨哈不愿圣祖归政(其实是“夫子自道”),列举罪状二十四款,应如大逆论处,和苏的长子查克旦一同磔死(古称车裂),另外一些家族都要斩头。圣祖知道鳌、苏有积怨,没有准鳌拜之请,鳌拜竟攘臂向前,强奏累日,最后便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他的七个儿子,一个孙子,两个侄子,以及族人前锋统领、侍卫二名都遭斩决,连同苏克萨哈本人一共是十四条生命。这是圣祖亲政后由鳌拜苏克萨哈请守东陵处。构成的一件大狱。    
    这时四大臣中除鳌拜外,只剩下一个遏必隆,又害怕鳌拜的淫威而不敢劾奏。康熙七年,侍读熊赐履疏言:“朝政积习未除,国计隐忧可虑”,并引用宋儒程颐“天下治乱系宰相”语,显然是指鳌拜,但为圣祖所斥责,后又加鳌拜太师衔。当时有窃取鳌拜之马的,他便捕而斩之,还连御马群牧长一同杀死。又如户部满籍尚书缺员,鳌拜想给玛尔赛,圣祖却给予玛希纳,鳌拜便援引顺治间故事,强请除授。玛尔赛死后,部臣请谥,圣祖不允,鳌拜擅令予谥“忠敏”。    
    这只是几个例子。已可看出,鳌拜不把亲政后的圣祖放在眼里,但这时圣祖已非娃娃了,至少有一点他是懂得的:皇帝的权力谁也不能超越,皇帝作出的决定谁也不应当违反。鳌拜却不止在一二件事情上和皇帝作对。    
    


第四部分智擒权臣快乐皇帝的烦恼 中

    康熙八年五月,圣祖命议政王大臣逮治鳌拜,上谕中说:“凡用人行政,欺朕专权,恣意妄为。文武各官欲尽出伊门下,与穆里玛等结成同党。凡事在家定议,然后施行,且倚仗凶恶,弃毁国典,与伊相合者荐拔之,不合者陷害之。”接着,由康亲王杰书等列陈鳌拜大罪三十款,议请给以革职、立斩、籍没的处分。圣祖还亲自审问,情罪俱实,“但念鳌拜在累朝效力年久,且皇考曾经倚任,朕不忍加诛。姑从宽革职,籍没,仍行拘禁”。后死于禁所。《清史稿》评云:“鳌拜多戮无辜,功不掩罪。圣祖不加诛殛,亦云幸矣。”俗语说:“瓦罐不离井上破”。意思是,瓦罐天天向井中汲水,井由砖石砌成,总有一天会撞得破碎。对于弄权逞威的鳌拜等人来说,倒是很巧妙的写照。    
    但鳌拜之被治罪,是经过圣祖严密谨慎地布置的,当初熊赐履上疏所以受到斥责,就因时机尚未成熟缘故。昭梿《啸亭杂录·圣祖拿鳌拜》云:“余尝闻参领成文言,国初鳌拜辅政时,凡一时威福,尽出其门。……尝托病不朝,要上亲往问疾。上幸其第,入其寝,御前侍卫和公托见其貌变色,乃急趋至榻前,揭席刃见。上笑曰:‘刀不离身乃满洲故俗,不足异也。’因即返驾。以弈棋故,召索相国额图入谋划。数日后,伺鳌拜入见日,召诸羽林士卒入,因而问曰:‘汝等皆朕股肱耆旧,然则畏朕欤,抑畏拜也?’众曰:‘独畏皇上。’帝因谕鳌拜诸过恶,立命擒之。声色不动而除巨慝,信难能也。”确也表现了这位少年皇帝的智谋魄力。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说是圣祖居宫中时,每选满洲小儿善扑者戏于前,鳌拜以圣祖童心好弄,益轻侮不介意。至是入见,遽为所擒,武侠小说《鹿鼎记》中描写的擒鳌拜的情节,或即取材于此。    
    《布库图》。印鸾章《清鉴》,将鳌拜等四大臣的辅政,比作顺治初多尔衮、济尔哈朗之辅政,而鳌拜的横暴过于多尔衮,一日之间,杀大臣数人,不臣之状,业已显著。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上云:“当时南北肃清,颇有可为;而鳌拜盘踞要津,朋比为奸,故康熙初政,颇无足纪。”正说明权臣与朝政关系的密切。    
    一切政变的核心是权力的争夺,当时的鳌拜一派,已形成和皇帝相对峙的局面,如果任其跋扈下去,难保不有更重大的危害,所以,圣祖的擒治鳌拜,实际是皇帝发动的对权臣的一场宫廷政变。    
    清圣祖八岁登位,六十九岁逝世,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享国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清圣祖实录》曾记他的话:自秦始皇以下,称帝而有年号者二百一十一人,“在位久者,朕为之首”,亦可见其自负之状。    
    他在五十七岁时,才有白须数茎,有人向他进乌须方,他笑而辞之:“自古帝王鬓须白者史书罕载,吾今幸而斑白矣。”(《圣《康熙帝晚年像》轴。祖御制文四集》)又说:“朕若鬓须皓然,岂不为万世之美谈乎?”从他的自我欣赏上,说得上是一位快乐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