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玉石之路-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荒凉的沙漠  自古以来,玉石和丝绸在丝绸之路上双绝并美,同样被看作是友好交往的象征和信物。  60年代初出土的尼雅古墓中,曾有一块残破地毯。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地毯。据考证,和田是东方式地毯的故乡。当地民间早就流传着〃地毯之父〃那克西万首创织毯法的故事。3000千年以来,和田一直以〃玉石之乡〃、〃地毯王国〃、〃丝绸之都〃享誉中华。    此时科考队开始出现许多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既然已经到达了白玉河的源头,并对那里进行了考察,考察玉石源头的目的应该说已经达到,因此可以打道回府了,当然在这些话语的背后,也有着许多沉甸甸的原因,一是出现了伤员;二是长期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经过长时间的长途跋涉和长时间的登山,身体已经出现透支现象,他们最怕的就是提到驴子,并在平时就开玩笑说,一个月内不准提“驴”字,因为驴给他们留下的,除了两腿之间被磨得皮开肉绽、浑身酸疼之外,就没有什么美好的感觉了。另一派的意见则认为,既然是对玉石源头的考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白玉河上游的一些自然景观,那些玉矿也是源头,因为从汉代以来,这里就有采玉矿的人,我们对这一段的了解还知之甚少,实际上玉矿才是和田玉最主要的来源。他们认为应当再接再厉,直奔玉矿,两种意见最终还是第二中占了上风,科考队经过研究,决定老弱病残及大部撤走,选两名专家和两名记者组成一支精干的小分队,继续考察玉石的另一个源头——阿拉玛斯矿区。  科考队再次整装上路  小分队出发的时候显得有点悲壮,他们带走两辆越野车,把剩余的考察物资集中到车上,准备撤回的人都站在旁边为他们送行,互道保重,据说前面的路将会比去黑山的那段还要难走,在一起摸爬滚打了那么长的时间,分开还真有点依依不舍,不过考察是一种科学的行为,需要的不只是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此刻更需要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  阿拉玛斯矿区,海拔6000余米,著名的和田白玉山料就产于此。我国在古代开采基础上,于1957年建矿,继续开采了近30年。  山玉开采的玉料块度要比籽玉大,一般均在3公斤以上,520公斤者占绝大多数,0。5公斤以下的碎玉则被混入渣中抛弃,鉴于和田玉的块度和利用率也是玉石品级的参数,品级与价值成正比。3公斤以上玉料可用琢成大件工艺品。  开采山玉的季节自然是在夏季,依矿山海拔高度和气候状况而有小的差异。因和田玉矿多分布在昆仑山近主峰一带,往往高寒多雪。所以采玉者多在5月下旬进矿,68月采矿,9月上旬出山。如海拔较低及交通条件好的矿山可延长采矿期。  早在汉代时,文献中记载有鄯善国出土玉。鄯善国在现今若羌县。塔特勒克苏正位于且末县与若羌县的交界附近。此矿开采以来,已成为目前新疆产玉最大的矿山,1983年产玉料达70。8吨。玉石主要为青白玉和青玉。


第五部分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

  说到攻玉,我们在考察之前,还遇到了一位攻玉大师,他是我们科考中的又一位奇人,玉雕很久以来都被认为是工匠们的“雕虫小技”,而琢玉之人算不上是位艺术家,从事玉雕创作的人充其量也不过是个“能工巧匠”,但是他却执意认为玉雕是艺术,他的作品又因为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享有声誉。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在他手中曾经雕出了许多国家级的玉石珍品。  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  李博生作品  我们在采访他的时候,他告诉我们,每当他构思一件玉雕作品的时候,是由激情产生灵感,灵感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所以每件作品的完成,他不是用双手来雕,而是用心去雕琢,当每件作品完成卖掉之后,他觉得应该有一个跟踪档案,这位琢磨了三十多年玉的大师也弄不清楚他的作品究竟赚了多少钱,更不知道他的作品现在都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他所拥有的只是作品的照片,每当一件凝结着自己智慧、心血、劳动的作品完成后被拿走卖掉的时候,他的心中总不免有些依恋与失落。  常言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顾名思义,玉器是雕琢而成的。每当李博生得到一块宝玉时,他先是观察许久,然后一下将它摔倒地上。这块玉石在未雕之前已属价值连城,捧在手里还得小心翼翼,他竟然敢一摔了之,把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吓出了一身汗,而他却解释说,这块玉不摔不成器,“不琢不成器”在他这变成了“不摔不成器”,这正是他与其他玉雕同行的不同之处。  几年前世界拳击联合会主席乔杜尔先生来华访问,国家体委要送给他一件礼物,特请李博生设计制作,当他用柔和流畅,雄浑有力的线条雕琢成了“玉拳套”之后,那自然优美,棱角分明的底座就是他用那块曾在地上摔过的玉石雕琢出来的,玉是国石,人们一向把玉看得很珍贵,而他却摔玉,难怪有人指责他有破坏行径,而他却说:“怎样能把创作意图淋漓尽致生动地表现出来,显示出作品的神韵,我就怎么做,不能因前人怎么做,别人怎么说而扼杀了创造力。”  自古以来,在玉雕艺术作品里,从来没有裸体人物造型,而李博生献给国际和平年的作品——用松石雕制的《人之初》中的女娲及十四个天使般的孩子,全部展现出了美妙的裸体。  作品中心人物女娲的姿态和面部表情集中了人们的目光,她的脸具有东方“观音菩萨”和西方“蒙娜丽莎”结合的美。  对这件作品有的人说李博生是“逆子”,“亵渎”了玉雕艺术,甚至命令他给女娲和孩子们穿上衣服。李博生坚信自己的感受,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下来,他说:“如果把躯体都遮掩起来也就隐没了这件作品的气韵。”  《人之初》在全国玉雕优秀作品展中,被认为是一件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品。  李博生说:“《人之初》是献给全人类的,我企盼世界能够充满和平、充满爱。”  他告诉我们,每当他灰心至极,对一切都失去信心时,就会想到玉石。想到那些大大小小的与他日夜打着交道的“五彩石”,他就会渐渐地平静下来。他就是以这种超脱、安宁的心境创作了《无量寿佛》。在玛瑙石上一位饱经沧桑的苦行僧端坐山中,依岩傍石,手持一柄如意,佛的身后有一轮皎月和一缕白云,这件耐人寻味的作品获得了社会上的一致好评。  这就是现代版的玉石与人融为一体的典范。


第五部分当年的采玉人

  古书上所说的攻玉,第二个意思是指开采山玉,即开采原生玉矿。  中国开采山玉已有很长的历史,《史记》记载“其山多玉石;《汉书》中也说:“莎车国有铁山,出青玉。”这说明,汉代已知山上有玉,已开采山玉了。  采山玉比采籽玉难,玉石在昆仑雪山之巅,交通险阻,高寒缺氧,正如《太平御览》中所记:〃取玉最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返。〃即使如此,古代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仍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采玉取宝。  当年的采玉人  物以稀为贵,虽然玉材的生成原因与一般的石头、铁矿石等差不不多,但是开采方式上与其他矿石的开采完全不同。开采者必须要具有相当的识别能力,需凭经验,小心翼翼地、尽可能大、尽可能完整地把它从岩石的夹杂物中分离开来。可见,将玉材从原生地高山上、地体中开挖出来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玉材开采自古以来就是一项高难度的作业,加上当时的运输问题,更是难上加难。清代以后因为运输能力的提高,上山采玉方多了起来。  现代的采玉方法比古代前进了许多。 “挖玉”这一开采和田玉砂矿的手段已经停止,只在采淘砂金的同时,从挖出的砾石中顺带手选出玉块,产量微乎其微。  现代采玉与古代采玉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开采原生玉矿占主要地位。阿拉玛斯玉矿,就是一座生产白玉的主要矿区。  于田县是阿拉玛斯玉矿的第一站。于田县虽然没有和田市那么大规模的玉石商店,但是数量也不少。  科考队请了一名极为有用的向导,阿拉玛斯矿区一位姓安的矿长。他是我们这次考察中遇到的第三位与玉石有关的奇人。  右边为安矿长  安矿长是这一带有名的采玉大户,他终年穿着一套建筑工人的工作服,身上满是灰尘,胡子拉碴,他开着一辆红旗牌吉普车,谁见到他都不会相信,他是一个拥有七八个玉器商店、一家琢玉厂,还有一处正在开采的玉矿的老板。  安矿长不是当地人,但是他在这一带采矿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对这片地区的一草一木都已经了如指掌,他带的那只采矿队伍几经磨难,真可以说是九死一生,由于这个地区山势险峻,根本就没有路,而玉石也恰恰就在这样的山地中,可谓藏之名山,隐于绝壁。为了能够找到玉石,他们在绝壁上拉上钢丝索,就像那些表演高空杂技的人或是攀岩的人那样,把自己悬在空中,来往于崇山峻岭,高山峡谷之间。  安矿长有一次带着几个人在山间探矿,他让人把自己用绳索悬在空中,从一处悬崖吊下去,也许是他们所使用的绳索时间太长,突然崩断,此刻他刚好踩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但是身子猛然往下滑去,幸亏下面绝壁上有棵小树,把他挂住了,保住了性命。但是由于是从上面跌落下来,他的右臂骨折。还有一次,他们发现了一处玉石矿藏,在开采的过程中,顶壁突然坍塌,一块巨石砸到他的腿上造成左腿严重骨折,像这样的伤痕,在他的身上比比皆是,但是他痴心不改,就像愚工那样每天挖山不止,他告诉我们,即便是富含玉矿的地方,要真找到可供开采的玉石,仍然是非常之难,有时候一两年都找不到一个像样的玉坑。这几年,他的年纪大了,由于长年在外餐风饮露,身上的病日渐增多,但是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至少有三百天和那些采玉工一起在深山野岭中转悠。  我们这次的科考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因为给我们带路的,或者给我们指导的人,无论是专家还是像肉孜老人、安矿长这样的采玉人都是这些行当中的顶尖人物。最为可贵的是,像安矿长这样既熟悉业务又熟悉地形的人作我们的向导,为我们科考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路程和精力。  安矿长对我们说,他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把这里开发成一个玉石旅游区,他说这里的景致实在是太美了,很多地方都是一般人想看而又永远也看不到的,但是如果让他来搞旅游,他会让游客们到达那些地方,他会把那些已经废弃的采玉坑当作旅游景点,那些废弃的大量的玉石碎渣都可以当作纪念品,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呀。我们在安矿长的玉石加工厂,看到这个玉石加工厂规模不大,也就是几个人,四五台研磨机,正像安矿长说的那样,那些玉雕剩下的碎石放在研磨机中不停地研磨,等出来以后,就变成了一粒粒光洁润滑的宝石。这些小石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在这些小宝石上钻一个洞,挂在脖子上,就成了当今时髦男女们的吉祥物,听说这样的一颗宝石在这里也可以卖十几块钱,而在那些大城市,这些石头每粒最少也能卖到二百元。


第五部分驴程(图)

  安矿长的玉石加工厂  安矿长的玉石商店和加工厂,距玉石山料的产地阿拉玛斯矿近一点,玉石加工点也十分兴旺。  尽管现在很难找到一块真正的和田籽玉,但是山料,也就是原生矿石经过人工研磨后,从外表上看,它们的成色和光洁度和真正的籽玉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在采访玉石专家李博生的时候,他教给我们一种鉴别籽玉和山料的方法,那就是需要一个能放大20倍到50倍的放大镜,或者一个像修钟表的人家架在眼镜上的镜子,仔细地观看。用山料加工成籽玉的石头,由于它的表面是用玉石机械磨制的,会有许多均匀的擦痕,而真正的籽玉其表面却是坑坑洼洼的,按照李博生的意思,就像一个麻子的脸,那些小麻点很不均匀,这是由于千万年玉石在水中和其它石头经过漫长的沁润和摩擦才形成的,同样是物理运动,造成的结果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等级。正是由于真正成色的玉矿矿脉现在已经非常难找,山料的价格也日见其长。  玉石加工厂    科考小分队到达阿拉玛斯矿中转站——流水乡以后,汽车再也上不去了。下面的路程又将仰仗我们可爱的驴子们了。  驴程  通往阿拉玛斯矿区的路,比科考队去白玉河源头还要难走。  我们越来越体会到,专家巫新华常说的一句话,“专业考察什么都不靠,只靠毅力。”  对玉石探源的考察探险与登山运动非常相象,除了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具有专业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充沛、持久的耐力。  科考队来到新疆一共有十二人,现在只剩下四人,在我们的记者队伍中,有很多没出发之前,就有许多的豪言壮语,夸下海口,什么“不到顶峰非好汉了”、“什么这都是小意思了”等等等等,可是如今,不要让说他们继续进行考察,只要一提驴子,他们都会神经衰弱。可是现在他们必须面对现实,还要继续和那些令他们饱受惊吓的驴子再打上几天几夜的交道,他们还要仰仗这些山地的精灵,完成今后探险考察。  科考图片103 安矿长为科考队展示玉石标本。  安矿长在他的家里给我们展示了从他的矿点采下的一些玉石标本。这些标本和我们在这个地区所见到的玉石不一样,石体很软,硬度也就是4——5度左右,安矿长很困惑,他对专家巫新华说:“这种山料如果用来雕琢一些东西,要比以往采到的和田玉容易得多,而且色泽更为透亮。”巫新华对这些标本进行了反复的考察和研究。发现这些石料居然是新疆地区少见的蛇纹石!   当我们问及巫新华:“什么是蛇纹石?”时,他告诉我们:蛇纹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