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玉石之路-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水东流,注盐泽(今罗布泊),河源出焉。多玉石。”西城在今和田县南,于田河上游的卡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之间。东城在今和田正东的玉龙喀什河东岸。于阗地域较广,南至昆仑山,北至塔里木盆地中部,东于田、西皮山,于田河从中流过。于阗汉时在扜弥国境内。为扜弥属国,后强盛,并扜弥。居民从事农牧,多桑麻,产美玉,丝绸、地毯,有文字。西汉时传入佛教,北宋时改信伊斯兰教。张骞通西域后,属西域都护,东汉初为莎车所并。至广德王时击灭莎车,势力强大。和帝永元六年(九十四年),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击败焉耆,后又灭东黑汗。西晋时封其王为亲晋于阗王。南北朝时属北魏,唐时在其地置毗沙都督府,归安西都护管辖。后晋天福三年(公元九三八年),封其王李圣天为“大宝于阗王”。北宋时为回鹘黑汗所并。旧名于阗县,今名和田县。于田为白种和突厥之混合种。有说其先仍为塞种,操伊朗语之“胡人”。


第三部分科考队途中休整(图)

  科考队继续向昆仑山雪线以上进发  经过短暂休整,科考队决定向昆仑山雪线以上海拔5000米的地方进发,对玉石的源头进行考察。  我们的车沿着一条大裂谷向上行驶。这一段的地势简直可以和科罗拉多大裂谷媲美,公路两边都是直上直下的悬崖峭壁,距公路不到一米的地方,一条大河咆哮而下,汹涌的河水声在山谷中轰鸣。此刻如果要有飞行器进行航拍,一定是非常壮观的。  我们在大裂谷中行驶了一百多公里后,到达了一个煤矿,大家饱饱吃了一顿午饭,此时已是下午四点多钟,海拔两千三百多米。有人反映有点头晕。  科考队途中休整  汽车再往上开了几十公里,就到了喀什卡什乡。喀什卡什翻译成汉语是“玉石之乡”的意思。这里的老人还都管他叫“火箭公社”,也许,这也说明它所处的位置很高吧。  火箭公社  我们到了这里,天已经完全黑了,乡政府所在地也是汽车所能到达的最后一站,再往上走,就只有靠毛驴了。曾经到过这里的一位专家说,“我们的好日子结束了。”  很快,乡政府就证实了这句话。  这里的房子大部分都是空的,老旧破败,年久失修,门窗洞开,寒气逼人。我们在地上打地铺,屋里充满了潮湿味,尽管没有门窗,待在里边还是特闷,我和专家巫新华干脆在乡政府的露天走廊里打起了地铺;乡政府所在地只有一台用太阳能发电的卫星电话,据说只有乡里最权威的人才能享用。就是这个的电话,还常常因为停电而打不出去;乡政府只有一个房间有电灯,而且十分昏暗,在这里宿营和在野地宿营几乎没什么区别。晚上只要电话能通,乡里有头有脸的人就会聚集在这里打电话,我们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从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都很愉快,也许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大乐趣吧。乡政府的武装部长是一个汉人,他告诉我们说,“火箭公社”还算是方圆百里内最发达的一个地方。  乡政府所在地唯一的一台卫星电话,据说只有乡里最权威的人才能享用  晚上十二点了,火箭公社惟一的一条街道——或者说是一条三十五度的斜坡,人来人往。乡民们聚集在这里,点着油灯走来走去。我在这里还发现了一个卡拉ok歌厅,没有电,可怎么“OK”?他们用什么唱歌?走进去才发现,屋里居然有很多的人,一位年轻的乡民手持一个话筒放声高歌。跟我一起来的记者赞叹,“这里的扩音设备还挺先进,一点都不失真。”可等我们走到前边要唱歌时,才发现这里根本没有电,完全是凭自己的嗓音真唱!他们举着没电的话筒,模仿着明星的派头,在几个冬不拉的伴奏下载歌载舞,非常欢快,这一点我们实在是望尘莫及。  黑山大队  我们将要去的下一个地方叫“黑山大队”。那也是我们向昆仑山高峰冲刺的最后一个大本营。据说从那儿再往上走,连驴都上不去。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准备和登山队员完全一样,只是我们的体力也许不如人家。  在出发之前,所有参加考察的专家和记者曾在海军医院高压氧舱进行过体检。在高压氧舱里模拟海拔高度,当模拟海拔达到四千米时候,我们其中的两个记者就已经支持不住了。如今我们所要攀登的高峰,也就是玉石的一个源头,最低处的海拔也有五千六百多米,恐怕到达那里的也不会是全体人员。    北京时间两点多钟的时候,我们回到乡政府露天走廊。和衣躺下,仰望苍穹,繁星闪烁,密密麻麻的、成团成块,这和我们在北京所见的完全不一样。在这浩渺的夜空中,有一块地方,肯定是女娲补过的,虽然知道这只是一个神话,但是我仍然在努力地寻找,希望能发现补过的痕迹。  女娲在此补天,共工在此撞山,黄帝在此出生。


第三部分嵌玉銀帯鈎(图)

  后半夜,寒气袭人,我们把自己紧紧地包裹在睡袋里,可也许是某种高山反应,或者是过了疲惫期,大家躺在那里都睡不着,我看了看躺在旁边一言不发的专家,他也睁大着眼睛,仰望着星空。“夜半有人私语时”,成了我们今夜的主要活动。  这一路上,我们对玉又有了更深的感受。玉石不仅仅是一种宝石,它更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从古至今长盛不衰的文化。在我们人类的初期,有过一个几十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石器时代,原始人拿起的第一块石头,也可能就是一块玉石,因为只有它握在手里,手感最好,最坚韧,是非常称手的打击工具。而对玉石美的认识,标志着人类文明曙光的到来,玉石因此而渗入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  古代人们认识玉以后,继而赋予玉的社会文化观念。在原始社会中,不仅用玉制作生产工具,而且用作装饰和礼仪祭祀玉器。经商、西周,玉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过程均已完成,并成为道德、习俗、神灵、权力、财富的象征物。  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经》中记述了玉的神话:“密山之上,丹水出焉,其中多玉膏,其源沸汤,黄帝是食。玉膏之所出,玉色乃清,五味乃馨,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这是说,玉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食品玉膏生成的。它有五色,质地紧密坚硬,润泽有光,天地鬼神都以它为食品,君子食用,可以防止不祥。这一古老的神话证明玉是何等的珍贵,它同中华民族的始祖、天地鬼神连在一起。难怪诗人屈原在距今二千二百多年前就向往着“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汉 双龙高纽谷纹白玉璧  在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的神话中,玉是美丽善良姑娘的化身。相传古代于阗国的玉河畔,居住着一位技艺绝伦的老石匠,带了一个徒弟。在六十岁生日那天,老石匠在玉河中拾到一块很大的羊脂玉,精心琢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玉美人。老石匠情不自禁地说:“我要有这样一个女儿多好啊!”果然,这玉美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姑娘,拜老石匠为父,取名叫塔什古丽(玉花)。不久老石匠去世,塔什古丽与小石匠相亲相爱。可是,当地一位恶霸,趁小石匠外出,抢走塔什古丽,妄图强迫成亲。塔什古丽不从,恶霸用刀砍她。她身上发出了耀眼的火花,点燃了恶霸的府第,而自己化成一缕白烟,向故乡昆仑山飞去。小石匠得知后,骑马去追,沿路撒下了小石子,成为后人找玉的矿苗。维吾尔族人民历来崇玉爱玉,谚语说:“宁做高山上的白玉,勿做巴依(地主)堂上的地毯。”  嵌玉銀帯鈎  玉还被蒙上了各种神秘的色彩,佩玉以求避邪除凶,食玉以求长生不死,着玉衣以求尸体不朽。人们以玉为美、以玉为荣、以玉为贵。玉,成为人们习俗生活的一部分,正如《礼记》中所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用玉的故事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其中最为动人和影响最大的当属《红楼梦》。  《红楼梦》中演出的一幕幕动人的人间兴亡悲剧,都离不开贾宝玉所佩戴的“通灵宝玉”。从书中描写的文字看,“通灵宝玉”竟然来自“女娲补天”处,那么,它自然是一块和田玉。  其实说起玉石和人们的关系,我们在记者生涯中也深有体会。1999年,北京老山下发现了一座王侯级别的古墓,这就是举世瞩目的老山汉墓,对它的发掘,中央台做了极为详细的报道,最后由我主持对整个老山汉墓的开棺进行了直播。这场直播,也是有史以来电视台第一次对考古发掘进行的现场直播。大家对老山汉墓的关注点,有很大一部分是他们能够在墓中会发现什么东西,由于古墓在早期就被数次盗掘过,所以谜底到最后揭开时,好像是跟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墓内空空如也,而墓主人——燕国王妃,俯身躺在一块被泥土压瘪的大漆案上。这令许多人大惑不解,她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姿势,或者说盗墓者何以致此?最后还是专家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底,汉朝王室对玉石的痴迷,比现在的人不知强烈多少倍,他们一生拜玉,须臾不离,直到最后死去,还要玉石与之相伴。这个时期的人认为玉石是永久不变的,它给人们也带来了吉祥和长寿。人死了以后,用玉塞住身体的七窍,即口、鼻、耳等,据说可以防止身体的腐变。而塞在肛门的那块玉石,据说是最为珍贵的,而且也是最大的一块,很多收藏家也将其视为珍品,据说这块玉在人的肉体的包裹下,经过长期的侵蚀,外表会变得非常的柔润,而且通灵。老山汉墓的盗墓者就是为了取得这块玉,将贵为万人之上的王妃置身于漆案之上,由此也可见,玉石与人的关系非同寻常。


第三部分圭(图)

  古代玉器的种类有很多:  圭


第三部分玉兽面纹龟(图)

  玉兽面纹龟  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第三部分玉璧(图)

  玉璧  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玉璧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做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第三部分虎形佩(图)

  春秋早期,虎形佩    

  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认为:“我以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玉虎”。


第三部分玉佩(图)

  玉佩   “佩”亦作“珮”。玉作的佩饰。《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萧德言《咏舞》:“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  


第三部分环玦(图)

  环玦  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块。《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第三部分兽面纹玉带钩(图)

  战国,兽面纹玉带钩  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战国初期墓中,发现一件玉带钩,是目前已知较早的一件。在河北满城、江苏铜山小龟山等西汉墓及河北定县北庄东汉墓中,均有玉带钩出土。


第三部分西汉马王堆出土的玉衣(图)

  西汉马王堆出土的玉衣  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镂后银镂、铜镂连缀而成。《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线、缯絮……壁珠玑玉衣。”从194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侯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1978年底为止,相继共发现玉衣22套以上,属于西汉的共11套,属于东汉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较完整,可以复原。


第三部分玉蝉(图)1

  玉蝉  “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据记载,春秋时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现较多。


第三部分玉蝉(图)2

  玉蝉  “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据记载,春秋时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现较多。


第三部分玉蝉(图)3

  玉蝉  “含”亦作“晗”,有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