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词。第十二、十三、十四章谈与句读有关的诸问题。第十五章是讲标点符号。
  (五)语法专著研究
  在陈望道《中国文法革新论丛》中,不同的学者对《文通》有两种相反的主张。一种以张世禄为代表,认为《马氏文通》派应该打倒,另一种以陈望道为代表,主张既要有革新,也要有继承。
  何容的《中国文法论》(独立出版社,1942),对于《马氏文通》、《国文法草创》等著作从理论上做了比较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例如:词的划分标准应是形式特征;对《文通》中的“次”和句读,做了观点正确、评价公允的分析。
  (六)专题研究
  本期有古汉语语法方面的论文近三十篇。在断代、专书研究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成果。丁声树关于《诗经》的一系列论文,受到普遍赞赏,如《诗经‘式’字说》(1936)、《诗经卷耳“采采”说》(1940)、《论诗经中的“何”“曷”“胡”》(1948)。又如沈春晖《周金文中之“双宾语句式”》(1936),李粹《先秦时代文法之特征》(1936),邢公畹《诗经“中”字说》(1944)、《论语中的对待指别词》(1949),周祖谟《四声别义释例——汉语文法形态之研究》(1945),俞敏《汉语的“其”和藏语的gli》(1949)等,均为专题研究的佳作。
  五、语史时期(五十年代初——七十年代后期)
  在继承以往的基础上,本期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历时研究有了开创性的成果:王力在二十多年前提出的《中国文法史》的任务,由他自己最先完成。2)断代语法研究的专著出现。3)教材建设成绩显著。4)尝试用结构语言学的方法研究古代汉语语法。代表性著作是《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汉语史稿》和《中国古代语法》。此外,数量较多的高质量论文在研究工作中也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
  (一)历时研究
  1断代研究
  首先在断代研究上作出成绩的是管燮初。
  管燮初在断代语法的研究中做出了系列的贡献。他的《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中国科学院出版,1953)是对甲骨文语法进行全面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引论、句法、词类和结论。本书材料翔实,并有数量统计,利于全面认识甲骨文语法。书中指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语法现象。比如:多用同音字记录语言,表示动物的名词有性别符号;在句子中,有主语的句子占36%,没主语的句子占64%;动词谓语句占绝大多数,形容词性谓语句不到1%,系词谓语句和名词谓语句极少;否定句中的代词必须在动词之前等。
  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的“文字”章中也对甲骨文语法提出了不少透辟的见解,如否定词置于全句之首否定整个命题等。
  2汉语史研究
  汉语史是历时研究的最后成果。
  (1)我国第一本汉语史专著是《汉语史稿》(科学出版社,1958)。这是王力依照高教部审订的“汉语史”教学大纲,总结自己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编写的。全书内容丰富可靠,为日后长期古汉语的历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框架,下一个时期的历时研究基本上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该书在一第章绪论中首次论说了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汉语史的研究方法以及汉语史的分期。书中把汉语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期,并确定公元三世纪以前为上古期。此后,人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往往是指上古汉语。本章指出上古语法的主要特点是: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疑问句是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该书第三章专论语法的发展,分历史形态学和历史句法学两部分论述各种词类发展和各种句式发展的历史。这部分见解精确,视野开阔,材料丰富,为语法史的研究开创性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 二十世纪的古汉语语法学(2)
更新时间2010…6…8 15:55:35  字数:17005

 (2)另一位在汉语史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是周法高。
  本期他有三部大作:《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中国古代语法·造句篇》、《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篇》(台北史语所专刊,1959、1962、1962)。本文涉及台湾方面的内容,由于所见材料有限,或有遗误。这三部书以春秋战国的文献为主,上溯殷周,下探汉魏六朝。在吸收传统语法成果的基础上,最早试用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分析古代汉语。全书材料丰富详尽,许多见解深入独到,成绩突出。
  1)作者将古代汉语分为四期。一、殷周时期;殷后期和西周;二、列国时期:春秋、战国和秦代;三、两汉时期;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中还简述了四期的主要特点。(后来,周法高又将汉语史分为“三期九段”,三期为:古代,上古到东汉;中古,东汉后半到宋代;现代,南宋到现代。)
  2)《称代篇》中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章通论,谈了代词的转变、代词的位和序。第二至第五章,讨论各种代词。书中注意到第三身代词和指示代词的联系,所以把它们都放在第三章中讨论。在第五章其他代词中,分出无定(人、某、或)、复指(自、己、身)、偏指(相、见)和否定(否、莫)四种代词。第六章讨论与数量有关的词。第七章讨论代词性助词:所、攸、者。第八章讨论省略。
  3)《句法篇》分四章。一、句型。在具体讨论句型之前,作者加谈了与“主题”和“解释”有关的问题。书中把句子分为两类:全句和小句。全句又分为判断句和说明句两类。二、词类。该书在区分词类时用了两种不同的标准。一种是结构语言学的标准:根据词能否做主语和述语,分出实词、虚词;又根据能否作句子的述语,分出名词和谓词;然后根据功能把谓词分为形容词和动词两类。用这个标准分出的虚词称为“狭义的虚词”。另一个标准是根据可否列举,把数目有限、可列举的称为“广义的虚词”,其他是实词。广义的虚词分为十一类:代词、数词、单位词、方位词、助谓词、状词、副词、联词、介词、单呼词、助词。三、句之成分。句子成分分为五种:1谓语,包括判断句的谓语和说明句的谓语。2名语,名括主语、宾语等由名词性词语充当的各种句子成分。在这部分还谈了形容语(定语)。3副语(状语),4补语,5外语(全句的修饰语)。四、复句。复句分为六种:假设、容忍、因果、时间、转折、平行。
  4)《构词篇》有四章:一、音变,二、重叠。三、附加语,四、复词。该书对于与构词有关的内容作了十分详尽的研究。
  3专书研究
  这方面有许世瑛的《论语二十篇句法研究》(台北开明书店,1973)。
  《论语二十篇句法研究》把《论语》中的句子分为八种句式:叙事简句、叙事繁句、致使繁句、意谓简句和判断繁句、准判断简句、准判断繁句以及递系复句。
  还有专门讨论专书虚词的,如:张以仁的《国语虚字集释》(史语所专刊,1968)、谢德三《吕氏春秋虚词用法诠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等。
  (二)比较研究
  许世瑛的《中国文法讲话》(台湾开明书店,1954)是以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为依据,加入自己的一些创见写成的。全书分十四章,重点谈句法。第一章导言,第二、三章谈字与词,第四章至十二章谈句子,十三、十四章谈转换和变化。条理清楚,分析细致,便于学习。
  此外还有《汉语文言语法》(刘景农,1958),《古今汉语比较语法》(张静、张桁,1964)。以上二书取舍有方,编排得当,时有中肯的见解。
  (三)泛时研究
  本期的泛时研究往往与普及工作结合在一起,主要是以现代汉语语法为基本框架,并综合入个人的研究成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的是杨伯峻,主要著作有《文言语法》(北京大众出版社,1955)、《文言语法》(增订本),(1956)、《文言文法》(1963)和《文言虚词》(中华书局,1965)。在《文言语法》等书中,作者提出古汉语中有一类小品词;在句法中分析了无主句、无谓语句,多种复杂谓语等形式。《文言虚词》以常见虚词及有关复音词的通常用法为主,偶尔也涉及一些特殊用法。泛时研究还有张贻惠的《古汉语语法》(1957)。以上各书对于人们学习古汉语语法都很有帮助。
  (四)教材建设
  南开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读本》是一本优秀教材。
  这本教材的主编是对古汉语的各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的马汉麟(1919—1978)。
  《古代汉语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开拓性地设计了一个古汉语教学体系。全书以语法的重要问题为纲,分为十课。每课均包括语法与课文两部分,便于学习。本书中的语法知识论述简明可靠。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店,1962)是我国第一部高等院校使用的统编教材。通论部分由马汉麟、郭锡良、祝敏彻执笔。在第三、四、五单元的通论中讲语法。本书讲语法的宗旨是:只讲古今语法差别较大的地方;虚词只讲一些重要的和常见的,而且只讲这些虚词的一般用法。第三单元讲四类句子以及相关的词:判断句,也字;叙述句,矣字,焉字;否定句,否定词;疑问句,疑问词。第四单元讲词类的活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第五单元讲连词,介词;句首句中语气语,词头,词尾等。本教材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语法讲得清楚准确,影响深远。
  (五)语法专著研究
  本期在古汉语语法专著研究方面的作品有章锡琛的《马氏文通校注》(1954)和郑奠、麦梅翘的《古汉语语法资料汇编》(1964)。这两部书都花了很大功夫,对于古汉语语法研究有切实的帮助。
  (六)专题研究
  与前三个时期相比,本期论文明显增多,约有百篇以上,而且大多是从历时的观点研究古代汉语语法。这些论文,词语研究多于句法研究,断代研究多于专书研究;材料翔实,结论可靠,在汉语史研究上很有价值。
  1词语研究
  本期断代词语研究的论文较多,其中讨论系词的最多,这些论文使人们对上古系词有了较全面准确的认识。洪诚《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1957)成就最为突出。此外又如赵立哲《秦汉间的系词‘是’》(1957)、周光午《关于秦汉间的系词‘是’》(1958)、陈梦韶《汉语从上古即有系词论》(1962)等也有分量。量词研究也有成绩,如:黄盛璋《两汉时代的量词》(1959)、黄载君《从甲文、金文量词的应用,考察汉语量词的起源与发展》(1964)等。研究其他词语的成绩也时有所见,如:周迟明《汉语的连动式复式动词》(1957)、黄景欣《秦汉以前古汉语中的否定词‘弗’‘不’研究》(1958)、洪诚《关于上古汉语人称代词形态问题的讨论》(1962)、黄盛璋《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1963)等。
  专书词语研究的论文相对少些。戴连璋在《尚书》的虚词研究上作出了成绩。如:《尚书句首句中句末语气词》(1964)、《尚书介系词研究》(1967)等,另外他还有《殷周构词法初探》(1974)。王仁钧则对《庄子》的虚词作了系列的研究。
  有些学者在韵文作品的词语研究上作了新的开拓。如:廖序东《论屈赋中人称代词的用法》(1964),李国良《诗经及楚辞中之语气词比较研究》(1972)。
  2句法研究
  断代句法研究的论文虽较少,但涉及的面比较广,探讨得也较深入。其中谈被动式、使成式和补语式的较多。如:刘世儒《被动式的起源》(1956)、洪诚《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1958)、余健萍《使成式的起源和发展》(1957)、祝敏彻《使成式的产生和发展》(1963)、《先秦两汉时期的动词补语》(1958),杨建国《补语式发展试探》(1959)。讨论其他问题的,如:周光午《先秦否定代词宾语位置问题》(1959)、周迟明《汉语双宾语句的语法现象和历史发展》(1964)、宋祚胤《论古代汉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之’字》(1964)等。
  专书句法研究的论文更少些,较偏重韵文。如:洪心衡《论‘离骚’里的主语谓语之间插入‘之’字的问题》(1965)、戴连璋《诗经句法研究》(1976)、余若昭《列子语法研究》(1973)等。
  3语法专著研究
  洪诚《王力〈汉语史稿〉语法部分商榷》(1964)对《汉语史稿》多有修正,于汉语史颇有贡献。
  六、展开时期(七十年代后期——)
  从深化时开始,独立的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虽亦有发展,但总的来说是日益落后于现代汉语,并趋向于比附现代汉语。而到本期,古代汉语的语法研究则再次呈现繁荣。在继承的基础上,古汉语语法逐渐脱离对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比附,更趋向于独立和成熟,更多元化。
  本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古汉语语法共时和历时研究的结合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历时研究和断代、专书研究成为本期的主流,古汉语语法各方面的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以汉语史的观点来处理自己的研究对象。2)本期的虚词研究,与以往的研究已大有不同:不再是简单的偏向于训诂学的归类的训释,而是注重与句式分析结合起来,这种虚词研究更是语法学的。3)借鉴现代汉语的研究方法,在实词研究中运用分布和变换的方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古汉语实词体系。四十年代初何容已经指出,划分词类只能从语法形式入手,如果从意义入手,就要有个先入为主的词类框架。但当时并不明白汉语的语法形式是什么。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人们终于明白汉语的语法形式是功能(分布和变换)和形态。4)在句型研究中出现文化语言学的思考。语言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离开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无法真正认识该民族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古汉语语法时重视与文化、历史的关系是对的,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