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生与死 作者:权赤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贺龙生与死 作者:权赤延-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天,我们家的门口,摇摇晃晃走来个小脚老太太。她是土家族的打扮:头上围了一圈又一圈的厚厚的黑布,身上穿着镶边的黑布衣,身边簇拥着四五个小孩子,身后还跟着一溜。面对卫兵的盘问,她表现出一般农村老太太所没有的从容和大度,不慌不忙说:“你去告诉贺龙,就说桑植一个姓钟的穷老太太看他来了,有事想求他。”

  卫兵打量这位脸孔黧黑,饱经风霜的老太太,又打量那群衣衫褴楼,面呈饥困之色的孩子们,心里有了几分明白:“你们是贺老总家乡来的?”

  “对头,你告诉他一声。”

  “来这么多……孩子。”卫兵略一犹豫,还是向里面通报了。胜利后,共产党的许多高级干部都面临了一个问题,就是亲友找上门要求帮助和照顾。在这个问题上,毛主席讲过话,并且作出榜样,一律不能搞特殊……

  卫兵不及多想,里面已经传来声音:“快让他们进来!”

  钟老太太领着孩子们走进院子,贺龙已经从屋里匆匆迎出来,喊一声:“二姐!”

  母亲薛明跟在父亲贺龙身后,虽不认识这位老太太,但她知道贺龙的祖母和母亲都是土家族,想必是有亲缘关系,便也跟着叫二姐。

  不过,一下子发现这位二姐身边簇拥了那么一大群孩子,我的父亲母亲还是愣住了。

  钟老太并不在意贺龙发怔,轻轻拍着孩子们的头:“跪下,跪下磕头,都给老爷爷磕头。”

  呼喇喇,孩子们跪下一片,齐给贺龙磕头。

  “这是怎么回事?”贺龙手足失措,”二姐,你也讲个明白嘛。”

  钟老太太仍然对着孩子们讲话:“给老爷爷磕头,让他留下你们念书,给碗饭吃。”

  孩子们一边磕头,一边学舌:“给老爷爷磕头,留下我们念书,给碗饭吃吧。”

  用现在的话讲,这是先造成“既成事实”。

  “起来起来,都快起来。这是怎么说的……”贺龙叫孩子们起来,眉毛微微一皱,显然不悦,“二姐,你该了解我贺龙是什么人。你们来看我,我欢迎。可是现在这样子就不合适……”

  “我明白你们的章程,不能鸡呀猫地都跟着升天。”钟老太太指指孩子,“可他们不一样,他们的父兄,他们的爷娘都是跟你闹红牺牲了!”

  贺龙身体一震,重新将目光投向那些孩子。一张面孔一张面孔仔细地看过去,渐渐固定不动了,仿佛坠入亿念的沉思中,仿佛面对了一页用血写成的历史。谁要学会眼睛的语言,谁就可以从贺龙那双深邃似海的眼睛里听到湘鄂西的天风,洪湖水的浪涛,如雷激荡的呐喊。多少次揭竿而起,多少次挫折和失败,只要贺龙登高一呼,活着的父老乡亲便会揩去身上的血迹,重新聚集在他的旗帜下,前仆后继地战斗下去。为了今天这个胜利,贺龙牺牲了八十多位亲人……

  “贺兴亚、贺兴同、贺兴国、贺腾蚊、贺学雨、贺婉珍……”钟老太太指点孩子们叫名,然后又说一遍他们父兄爷娘的姓名。每个名字,都在贺龙的心中唤回经久不息的隆隆回响。他的眸子时而闪烁如燃烧的火,时而黯淡如悲痛的海。他下意识地伸手抚摸靠近自己的一名少年,从少年的眉眼和脸孔的轮廓追寻过去所熟悉所亲热的影像。钟老太太的声音继续在耳边回响:

  “他叫贺兴洲。当年你败回来,从武汉到桑植,划船接你的就是他爹!后来跟着你闹革命了,马前马后一直到牺牲。他死了,他的伢儿连口饭都没得吃……”钟老太眼圈红了,轻轻摇着头,“今天胜利了,你,你可别忘了贺氏家族牺牲的上百口人哪!”

  贺龙垂下眼帘,两道浓黑的眉有力地弯在眼棱上方,又仰头深吸一口气,忍住不让泪水流下来。是啊,家里牺牲的人太多,贺氏家族就上百口人。可问题就在于是家里人。如果是其他烈士子弟,也许要容易下决心……

  贺龙望住他的二姐,湿漉漉的沉静的瞳孔里,有一种不能描绘的复杂内容的存在,沙哑地说:

  “为了今天的胜利,贺家牺牲上百人。可是,也不只是贺家,全国牺牲了两千万烈士……”

  “我明白你要说的道理。”钟老太太虽然裹出一双小脚,头脑却早在“闹红”时就得到解放。她说:“桑植穷,你不是不知道。他们如果成人了,我也不会带来找你。可他们太小,都是孩子,没有独立,没人抚养啊。共产党留清名,也不能不念旧情,不问该不该……”

  “二姐,”贺龙叫一声,显然又受一次震动。他望着钟老太太,抿抿嘴唇,点点头,目光忽然变得柔和平静,脸上甚至有了笑容。那是拿定主意后轻松的笑:“二姐在理。烈士后代,年龄太小,没人抚养,那就都是我的儿子了。”

  贺龙顿了顿,转向薛明说:“这里有公有私,要管,但不能增加国家的负担,就只好增加你的负担了。你看怎么样?”

  薛明说:“有我,还有老聂呢。”

  我们家里的管理员叫聂占新,从1949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一直跟随贺龙。

  “快给老爷爷磕头,谢谢老爷爷给一碗饭吃。”钟老太太那边一声招呼,十几个孩子又要跪倒。贺龙抱起这个扯那个,一连声说:“都是我的儿子,以后都是我的儿子了……”

  可是,聂占新还有点不同想法。他既然负责管理这个家,就不能只算政治和感情帐,还要算经济帐。我们兄妹四个,一下子又增加了十多个孩子,只靠父母两人的工资,生活会太紧张。聂占新提议:“他们都是烈士子弟,在经济上可以由国家适当负担一下嘛。”

  “你这个理不通。”父亲贺龙摇头。

  “怎么不通?”聂占新坚持意见,“他们是烈士子弟。”

  “烈士是为新中国献身,所以国家就应该负担。”

  “他们都是贺氏后代,都是我的儿子,当然应该我负担。”

  聂占新一时没话讲了。想一想,叹口气:“唉,反正我讲不过老总。留下人说他们是烈士子弟,抚养时又不论烈士子弟,论起贺氏家族了,这道理还能变啊?”

  聂管理员肩负起这些烈士后代的责任。孩子们进了巴蜀小学、中学,那是干部子弟学校,学生们都住校。学费、伙食费、每月零花钱及换季衣物等一应杂事由管理员操心负责,贺龙和薛明工作之余也关心照顾一下。每到节日,孩子们都回到家来,贺龙必要开心地笑,边吸雪茄边说:“我的孩子都回来,两个桌子坐不下……”

  确实坐不下,因为父亲贺龙的孩子还远不止这十几个。

  在一个星期天,贺炳炎将军来看望贺龙元帅。

  虽然都是姓贺,贺炳炎与贺龙并非亲戚,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他们的关系又非常亲。因为贺炳炎将军曾给贺龙当过警卫员。

  “老总啊,看你来了。”贺炳炎熟门熟院,自己就闯进屋,马上吃一惊:“哈,你这儿这么多孩子啊!”

  “都是我的孩子。”父亲惬意地摸摸他那两道著名的黑胡子,眼睛和嘴又笑成了月牙形。

  “够一个班了,哪里弄来这么多孩子?”贺炳炎开玩笑地朝薛明挤挤眼睛。

  “桑植来的,”薛明说,“都是烈士子弟。”

  贺龙便指点那些孩子们,说出他们的姓名和他们牺牲了的亲人。

  贺炳炎到贺龙家历来很随便,从收音机到腌泡菜,看见什么好就拿什么,毕竟是当过警卫员,家里人一样。这次却忽然变得正经起来。

  “多好的孩子们啊,都这么懂事有礼貌。”贺炳炎将军像唱赞歌一样夸奖,捏捏下巴,冲贺龙一笑:“老总,我们雷生可是跟你有缘份啊。”

  前面讲过,贺炳炎的儿子是随着天上轰隆一声雷响脱离母体,所以取名叫雷生,贺龙的儿子是大雨中出生,所以曾取名而生;民间传说贺龙是水龙,家里的房子三次被国民党放火,三次天降大雨将火浇灭;许多老将军开玩笑说,贺炳炎跟随贺龙多年,沾了龙气,所以响雷生儿,这是一种缘份。

  现在,贺炳炎看见贺龙家里一大群孩子,动了心思,便绕山绕水说:“我那个姜平年轻幼稚,教育孩子不行,说不出道理来。哎,薛明,还记得那年吗?”

  “哪年呀?”薛明不知贺炳炎搞什么名堂。

  “我跟着王震去大别山打仗。”

  “怎么不记得,你让我关照姜平。”

  “我把一家都交给你了,还有雷生,有什么困难就请你多照顾点。”

  “那时困难,大家都困难。”

  “可你还是尽心照顾了。”贺炳炎绕了圈,绕国主题,“薛明,这次还得麻烦你。”

  “你又困难了?去哪儿打仗呀?”

  “唉,你别逗我么。说正经的,你这儿这么多孩子,教育的又好。一个是养,十个也是养,让我的雷生也跟你们吧,跟着老帅我放心,小兄弟们也能建立起感情。”

  薛明还没来得及开口,贺龙已经笑响一串,说:“好啊,来了就都是我的儿子。”

  于是,贺炳炎将军也把儿子送来了。

  于是,我家里又多了一个孩子。

  聂管理员对我的母亲嘀咕:老总脑子里不想收入多少,养起养不起,就知道喜欢孩子,就是高兴。一个孩子要十五元生活费,再养几个就快揭不开锅了……

  北京协和医院一间高干病房里,空气紧张,沉重又略带几分凄凉。

  陈希云将军仰卧在病床上。雪白的墙壁、雪白的褥单、雪白的被子、雪白的枕头、还有医护人员身上雪白的大褂,他就像卧在雪天雪地一样抖个不止。他的脸孔就像行将凋谢的木兰花一样青白而泛灰,两只枯瘦竹节似的手在被子上抽搐着,干皱的皮肤下隐隐显露出缕缕青筋。谁能想像这就是当年驰骋疆场、气吞万里的红军将领?他的生命已近弥留之际。

  但是,他不肯离去。顽强地坚持着。他的头发蓬乱,脸孔每过片刻便抖抖地偏侧一个方向,一双眼窝塌陷的已经变混浊的眼睛不甘心地瞧瞧这个又看看那个。他的喉结痉挛着,不住地倒气,又突然地使大劲抽动一下,用难以想象的努力完成一次呼吸。

  周围的战友和同志瞧着这情景真有说不出的痛苦,纷纷俯下身,安慰着:“老陈,薛明同志马上就要赶到。你再坚持一下一要不然,什么事就跟我们说吧……”

  陈将军嘴唇一张一合,喉结抽动着像是吞咽什么东西,喉咙深处咯咯地响过几声,终于又完成一次呼吸。

  外面一阵杂沓的脚步声,有人说:“来了来了,薛明同志来了!”

  薛明像一阵风似地走进来,气喘吁吁,像是刚爬过一座大山。她顾不上眼熟人们打招呼,迳直赶到陈希云病床旁,俯下身就呼唤:“陈部长,陈希云同志!”

  陈希云是贺龙的老部下,跟随贺龙南征北战几十年,曾任八路军一二○军后勤部长,与薛明也很熟悉。

  听到薛明的呼唤,已经进入弥留之际的陈将军忽然“闪烁”了,大约就是人们常讲的“回光返照”吧?他那混浊暗谈下来的双眼重新放出富有生气的光辉,在一张即将熄灭的脸孔上闪烁不已。

  “老陈,有什么话你就说吧。”薛明握住陈希云的手,她能感到陈希云也在努力抓她的手。

  “我,心里有,有件事……思、考、好久……”

  薛明点头,她听到一阵咯咯倒气声,接着又是顽强而痛苦的一次呼吸。

  “只、有跟你……说。”

  “知道。你说。”

  “我家里,孩子多……五个……”

  “你放心,老陈……”

  “我挽回不了啦。放、放心不下……孩子。我的爱人,没什么……收入,养……不活啊。”

  “老陈,放心,交我好了。”

  “张,张子仪要了……两上。李贞……要走一个。全分出去……去了……”

  泪水在陈将军眼角闪耀。共产党的干部没有钱,来去赤条条,临终不得不看骨肉拆开寄养的现实:

  “老大,洪生,我的大儿子,想托付给你。你和老总,给碗……饭吃。能到你两位手下,把他,把他……”

  薛明眼圈一红,泪水涌出。她忙起身,把那孩子拉过身边,一同站到陈希云面前:“陈部长,交给我和老总了!”

  陈希云死死瞪住薛明和他的儿子陈洪生,嘴角忽然绽出一丝苦笑,那浅浅的笑纹渐渐凝固了……

  陈将军就在这苦笑之间离开了这个世界。

  于是,我们家里又多了一个孩子陈洪生。

  我们家孩子成群,但相处得好,全是兄弟姐妹,热闹欢乐,有家庭气氛又有集体生活的气氛,吸引了不少的人。

  当时,李井泉任四川省委书记,住在成都。他来重庆看望贺龙,见了这一大群孩子,感动不已。

  李井泉曾任贺龙的政治秘书,很熟悉。当年在延安,在晋绥,他工作在父亲贺龙身边,孩子常住我们家,与我们兄弟姐妹很熟,整天玩在一起,亲兄妹一样,感情分不开。现在李井泉见了我们家里的气氛,不觉也动了念头。

  “老总啊,我那孩子黎风,现在快成野孩子了。”李井泉先诉苦。

  “有爹有娘的怎么会快成野孩子了?”父亲贺龙吸着雪茄烟,笑眯眯地问。

  “唉,有跟没有差不多。你也知道,我忙得顾不上家,萧里也忙得顾不上家。她是一早上班,晚上回来也不得休息,又是开会又是谈话又是批文件,顾不上管孩子啊。”李井泉说到这里,开始转话头,“黎风可是想你,想鹏飞他们,有感情了,总想见你们。”

  “那就带他们来看看嘛。”

  “你看你这里多好”,李井泉指那一群孩子们,“这么多孩子在一起,互相作伴,有家庭气氛又有集体观念。把我们家黎风也送来,叫他跟着你吧。”

  “你舍得吗?”母亲薛明插一句问。

  “自小就跟你们熟,还有啥舍得舍不得,他来了还能学好。”

  “那就送来吧,都是我的儿子。”贺龙仍是那么开心爽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