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黄克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3黄克诚-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天,黄克诚收到了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发来的电报,命令三师与梁兴初师分路平行前进,限24 日到达锦州地区。第二天,毛泽东又电示东北局, 以锦州为中心地区,为我全力集中作战之战略枢纽:   
  彭林:   
  十三日十九时电悉。顽十三军,五十二军,已在秦皇岛抚宁地区集中。   
  估计其后续尚有一个军,王少集中三个军,然后向山海关绥中之线攻击前进,目前山海关作战并非真面目战斗。我黄梁②两部四万二千,远道新到,官兵疲劳,地形不熟,目前开至义院口驻操营必无好仗可打,即便歼敌一部,不过战术胜利,而兵力暴露不得休整,势将陷于彼动。为避免此缺陷,谨慎使用主力,求于将来决战时,一战解决问题,应令李运昌、杨国夫两部坚守山海关、绥中线,节节抗击,消耗疲惫敌人,而令黄梁两部从冷口、界岭口分路隐蔽至锦州、锦西、兴城三角地区,处于年哉,体整部队,恢复疲劳,补充枪弹,熟悉地理民情,创造战场,演习夜战。俟敌进至绥中地区或兴城地区,业已疲劳消耗至相当程度,我则集中最大兵力,计黄克诚三万五千,梁兴初七千,杨国夫七千,李运昌、沙克,在盘山锦州至山海关一带者至少两万(新部队可以参战作为辅助兵力),共约七万人,于有利的时间地点,由林或罗亲自指挥,举行反攻,分作几次战斗,再次歼灭其二、三个师,最后全部歼灭三个军,即能从战略上解决问题。冀东已编咸两个野战旅,可调至山海关,绥中、兴城之线的西面山地隐蔽集结,于正面主力决战时,从侧面切断敌军后路。总之,从内线作战着眼,此种方针最为有利。你们是否同意,仍望考虑电复。   
  毛泽东   
  11 月15 日   
  这份电报,同时也发到了黄克诚的电台。   
  黄克诚仿佛又看到了指挥若定的毛主席在调动千军万马,同时也在调动敌人的部队,消灭敌人于弹指一挥之间。他马上发出命令:即刻出发!   
  部队经丰润、迁安,由冷口出关,又经青龙、建昌,于11 月25 日到达锦州附近的江家屯。   
  这样,黄克诚率新四军三师,日夜兼程,冒雨前进,克服重重困难,徒步行军,历时两个月,途经江苏、山东、河北、热河、辽宁五省,胜利完成了进军东北的任务。   
  黄克诚到达锦州江家屯地区以后,才知道情况并不像当初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令人乐观。   
  苏联红军占领东北地区之后,因受到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约束,不准我军进入大城市,不准我军接收苏军缴获的日伪军用物资。不要说新武器,连旧武器也拿不到。   
  当时,土匪蜂起,也没有地方党组织和人民政权的支持,部队的给养相当困难。再加上部队指战员第一次遇到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冷气候条件,一时难以适应。   
  部队经过长途跋涉,体力消耗很大。部队刚刚到达锦州江家屯,就接到东北局电报,受命切断北宁线,阻止国民党军进入沈阳。   
  事实证明,如果不是在苏北预先作了准备,情况将不堪设想。黄克诚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善于独立思考,他那过人的眼力由此可见一斑。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军陆续调入东北的主力部队有十一万之众,而国民党军队主力从大后方调运到东北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样,暂时造成我军独占东北之势。   
  在进入东北之前,黄克诚就预见到东北是国民党军与我军的必争之地。   
  国民党蒋介石千方百计抢占东北,正在惜助美国的飞机、军舰,向东北调兵遣将,不允许我军在东北立足。在国民党的兵力和装备都远远优于我军的情况下,我军既不可能马上独占东北,也不可能迅速取得与国民党军队决战的胜利,因为我军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因此,黄克诚认为,我军必须首先在广大农村和部分中小城市,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然后以根据地为依托,站稳脚跟,逐步发展壮大,作长期斗争准备。等到时机成熟后,再进行战略决战,消灭东北国民党军队主力,解放东北全境。果然,国民党军自恃有美国撑腰,气势汹汹地扑向东北。山海关失守。   
  国民党十三军和五十二军主力,凭借美式装备,长驱直入,向锦州疾进,大有不可一世之势。   
  黄克诚率新四军三师刚到锦州附近,就得到了敌军攻占锦州的消息。   
  天刚蒙蒙亮,还不到日出的时候。旷阔的天野里,只留下几颗星星闪耀着寂寞的光。   
  黄克诚屋里的油灯还在亮着。   
  “师长,东北局急电。”译电员向黄克诚报告。黄克诚接过电报,只见上面写着:   
  黄:着你部迅速切断铁路交通,阻止敌人进入沈阳。   
  对于执行命令,黄克诚同其他许多指挥员不大一样,有时他毫不犹豫,有时却要讲讲“价钱”。而这“价钱”又常常是非讲不可的。   
  黄克诚拿着东北局发来的电报,思量再三。   
  情况很清楚:部队经过长途行军,极度疲劳,这是一;东北地区尽管军用物资很多,但苏联占领东北后与国民党政府订有条约,不准我军接收苏军缴获的日伪军事物资,部队得不到及时补充,这是二;东北地区土匪众多,人民群众对我军不了解,又听信国民党的欺骗宣传,部队给养解决不了,这是三;   
  干部战士没有棉鞋棉帽,棉衣也只有薄薄的一套,而东北的气温已降到零下几十度,这是四。   
  黄克诚因刚到东北,对东北局的同志不熟悉,于是便直接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发了电报。   
  黄克诚实事求是地报告了部队所面临的战场、给养等方面的严重状况,尤其是部队经过两个月的长途奔波,疲劳不堪,陷于“七无”的困境。即无党(组织)、无群众(支持)、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等。部队士气受到极大影响。锦州、山海关以西地区土匪极多,少数人不能通行,战场极坏。而敌人已占领锦州,将直达长春。我提议我军暂不作战,进行短期休整,恢复体力,并以一部主力去占领中小城市,建立乡村根据地,作长期斗争之准备。   
  11 月27 日,黄克诚又给中央军委发去了一封电报: “东北敌特工、土匪甚多,如不及早着手建立根据地,我主力在东北亦很难应付。”   
  很快,毛泽东回电了,指示黄克诚直接向东北局请示和提出建议。中央军委也回电了,要黄克诚与林彪商谈有关问题,井由林、黄向中央提出意见解决。   
  11 月29 日。黄克诚收到军委回电的同一天。   
  一幢屋里。黄克诚端坐在凳子上。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空气,握了握拳头。接着,黄克诚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挥毫起草了一份电报。   
  几分钟后,黄克诚命令报务员马上发往东北局:   
  (一)已进入及将进入东北之主力及新组成之部队,数目特别巨(大),力量强大,但若无党政民之支持,无粮食经费的充分供给,无兵员的源源补充,将大(大)减弱强大力量。目前东北大城市为顽军占领,乡村则被土匪占据(大多与顽有联系),我则处于既无工人又无农民之中小城市,这样下去,不仅影响作战,且有陷入不利地位之危险。因此,运用冬季不能进行大规模作战之五个月期间,发动乡村群众,肃清土匪,建立党与政权,应为当前之急务。求得五个月年建立根据地的初步基础,便利明春之大规模作战。   
  (二)要发动群众,需要干部。各地干部一时不易赶到,东北局手中无干部,我作如下建议:   
  1。立即划分主力师(或旅)的补充熟悉地区,作为该师(旅)之根据地,每师(旅)划三个县到五个县。   
  2。该师(旅)立即派遣地方工作干部,前往规定地区,开辟工作,建立政权、党委,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   
  3。该师(或旅)派出必要兵团负责肃清土匪,恢复社会秩序。   
  4。该师(或旅)在规定区域年收集粮食资财,建立医院、工厂、扩大新兵,源源补充主力部队。   
  5。被规定之地区,如已有党委、军区,则派出干部受党委领导;如无党委,须由军队派得力干部组织临时党委、政权、分区,以领导工作之进行。   
  6。主力部队集结作战,伤病员则送该地休养。   
  (三)上述建议如整个部队不能实施,则请划十个县地区给三师各旅去建立后方,开辟工作,以免除伤病员随队,妨碍主力行动与作战。   
  我认为二十万军队没有千万以上群众支持,是不堪设想的。是否有当,请考虑示复。   
  为了引起东北局的重视,黄克诚接着又发去两份重申意见的电报。   
  第一封电报,无回音;   
  第二封电报,无回音;   
  第三封电报,仍无回音;   
  连续三封电报,飞往东北局,却均未见回音。   
  黄克诚摸不着头脑,只得做好执行东北局下达的作战命令的准备。   
  这天,黄克诚同洪学智一起,带上各旅干部去察看地形,部署任务。   
  已经是冬天了,在11 月的云雾之下,树林正慢慢变成灰褐色,高峰上已经盖了初雪,平原上已经茫茫一片。看完地形,黄克诚一行回到了驻地。   
  “老黄!”黄克诚远远听到有人喊他,觉得声音十分熟悉。他仔细一瞅,不禁喜出望外。   
  原来,老战友李天佑来了。   
  李天佑,广西临桂人。1936 年红军东征后,李天佑任四师师长,黄克诚任四师政委。两人是一对老搭裆,彼此很熟。多年不见,见面后很是亲热。   
  “老李,你好!真是想念你啊!喂,你这次怎么来啦?”黄克诚紧紧地握着李天佑的双手。   
  “我也是非常想念你啊,老朋友。”李天佑笑哈哈地说,“对,我这次到你这儿来,是奉林彪司令员的命令来与你联系的。”“中央已经决定,由林彪负责组织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东北的部队。”李天佑接着说。   
  李天佑还告诉黄克诚,林彪的总司令部离这里只有二三十里路程。   
  听到这个消息,黄克诚十分高兴。他早就希望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关来协调指挥整个东北战局。   
  于是,黄克诚立即同李天佑一起,策马奔向林彪驻地。马在奔腾。美丽的马鬃在凤中飘扬着,尘土在身后飞扬。。不久,他们来到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   
  司令员林彪坐在椅子上,一面咯嘣、咯嘣地吃着爆豆,一面盯着墙上的地图。   
  黄克诚向林彪汇报了他关于建立后方,站稳脚跟,逐步壮大自己力量,最后与国民党军队决战的建议。   
  “部队现在的状况,不能进行大规模作战。我们是疲惫之师,而且没有根据地作依托,而敌人是乘飞机、轮船进入东北的精锐之师,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是不可取的。”黄克诚陈述完自己的意见情绪有些激动。“好!   
  好!”林彪一面点头,一面说。   
  经过商谈,林彪采纳了黄克诚的建议。   
  “我命令,你部迅速转移到义县、阜新一带,发动群众,进行休整。”   
  林彪说着,站了起来。   
  黄克诚与林彪会合后,移驻义县附近的乡下。这样,黄克诚与林彪驻地很近,便经常向他提出关于建立根据地、打开东北工作局面的想法和建议。   
  知难而退,量力而行,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更有效地去消灭敌人。这正是黄克诚的过人之处。   
  刚到义县不久、毛泽东来电询问对东北拟采取的方针。黄克诚明白,毛① 见黄克诚著《黄克诚自述》,人民出版社,第197、198 页。   
  主席又在集思广益了。这正是再次陈述自己主张的好机会。于是,他便草拟了一份电稿,送给林彪审阅。得到林彪同意后,黄克诚便发电报给中共中央、毛主席。与此同时,当时在东北工作的其他一些领导人,也先后给毛泽东回电,报告了意见和建议。   
  11 月中旬,中央确定了东北“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工作方针。   
  12 月28 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致电东北局,作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   
  (一)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   
  (二)建立这种根据地的地区,现在应当确定不是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这是现时条件下所作不到的。。。建立巩固根据地的地区,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目前,应当确定这些地区,以便部署力量,引导全党向此目标前进。   
  (三)在确定建立根据地的地区和部署力量之后,又在我军数量上已有广大发展之后,我党在东北的工作重心是群众工作。。。我党必须给东北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群众才会拥护我们,反对国民党的进攻。否则,群众分不清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优劣,可能一时接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甚至反对我党,造成我们在东北非常不利的形势。   
  (四)我党现时在东北有一项主观上的困难。这就是大批干部和军队初到东北,地理民情不熟。干部对于不能占领大城市表示不满,对于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艰苦工作表示不耐心。。。我党必须人人下决心,从事最艰苦的工作,迅速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干部中一切不经过自己艰苦奋斗、流血流汗,而依靠意外便利,侥幸取胜的心理,必须扫除干净。   
  (五)迅速在西满、东满、北满划分军区和军分区,将军队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军。将正规军队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以便稳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一切军队,均须有确定的地区和任务,才能迅速和人民结合起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