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东坡传-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苏夫人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摸清楚丈夫性格,那是多方面的个性,既是乐天达
观随遇而安,可是有时又激烈而固执。到现在她倒了解一方面,就是他不会受别人
影响,而且你无法和他辩论。另一方面,倘若他给歌妓题诗,那又何妨?那是当然
的。他对那些职业性的女艺人,决不迷恋。而且她还听说他曾把一个歌妓琴操劝服
去遁入空门修道为尼呢!琴操真有很高的宿慧,诗与佛学一触即通。苏东坡不应当
把白居易写歌妓末路生活的诗句念给琴操听。苏夫人聪明解事,办事圆通,她不会
把丈夫反倒推入歌妓的怀抱。而且,她知道丈夫这个男人是妻子管不住的,连皇帝
也没用。她做得最漂亮——信任他。
    她是进士的女儿,能读能写,但是并非一个“士”。她只为丈夫做眉州家乡菜,
做丈夫爱喝的姜茶。他生病时,多么需人照顾啊!若丈夫是诗人,因而有些异乎寻
常之处,那是应当的。丈夫知道有书要读,上千上百卷的书,做妻子的也知道要管
家事,要抚养孩子,要过日子。因此,她愿忍受丈夫睡觉时有名的雷鸣般的鼾声—
—尤其是酩酊大醉之时。
    这些先不说,与这样人同床共寝,真得承认这个床头人是够怪的。妻子在床上
躺着难以入睡,听着丈夫打鼾,却不能惊醒他。在他入睡之前,他要不厌其烦把被
褥塞好。他要翻来覆去把躯干四肢安放妥帖,手拍被褥,直到把自己摆放适当又自
在又舒服为止。他身上倘若有地方发僵发痒,他要轻轻揉机,轻轻揉。这些完毕,
这才算一切大定。他要睡了,闭上眼,细听气血的运行,要确待呼吸得缓慢均匀而
后可。他自言自语道:“现在我已安卧。身上即使尚有发痒之处,我不再丝毫移动,
而要以毅力精神克服之。这样,再过片刻,我浑身轻松安和直到足尖。睡意已至,
吾入睡矣。”
    苏东坡承认,这与宗教有关系。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
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这以后是苏东坡一件重要的事。苏东坡在把自己睡眠
的方法向两个弟子讲解之后,他又说:“二君试用吾法,必识其趣,慎无以语人也。
天下之理,戒然后能慧,盖慧性圆通,必从戒谨中入。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
也。”
    后来,苏夫人还发现夜里和黎明时,丈夫习惯上要有更多的改变。用细梳子拢
头发和沐浴是这位诗人生活中的重要大事。因为在那一个时代,若有人细心观察人
的身体及其内部的功能,并注意草药及茶叶的研究,再无别人,只有苏东坡。
    苏夫人头脑清爽而稳定,而诗人往往不能。丈夫往往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
常。苏夫人有一次在一个春天的月夜,做了一个比照说:“我对春天的月亮更为喜
爱。秋月使人悲,春月使人喜。”数年后,在密州,他们正过苦日子,苏东坡对新
所得税至为愤怒,孩子揪着他的衣裳对他晓晓不休。
    他说:“孩子们真傻!”
    苏夫人说:“你才傻。你一天闷坐,有什么好处?好了。我给弄点儿酒喝吧。”
    在一首诗里记这件事时,苏东坡觉得自己很丢脸,这时妻子洗杯子给他热酒。
这当然使他很欢喜,他说他妻子比诗人刘伶的妻子贤德。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许丈夫
喝酒。
    但是在苏东坡的心灵深处有一件事,人大都不知道,苏东坡的妻子一定知道,
那就是他初恋的堂妹,不幸的是我们无法知道她的名字。因为苏东坡是无事不肯对
人言的人,他一定告诉过他妻子。他对表妹的深情后来隐藏在两首诗里,读苏诗的
人都略而未察。
    苏东坡并没常年住在杭州,而是常到杭州的西南、西部、北部去。由神宗熙宁
六年十一月到次年三月,他到过附近的上海、嘉兴、常州、靖江,这些地方在宋朝
时都属于浙江省。他的堂妹现在嫁给了柳仲远,住在靖江附近。他在堂妹家住了三
个月,他虽然写了大量的旅游诗记述这次旅行,并且常和堂妹的公公柳懂一同写作
游历,他却一次也没提到堂妹丈夫的名字,也没写过一首诗给他。他写过一首诗记
堂妹家的一次家宴,还写过两首诗论书法,那是堂妹的两个儿子请他题字时写的。
苏东坡对柳道这个诗人和书法家的成就颇为器重,对堂妹的孩子也很顾念。但是到
堂妹家的盘桓却对堂妹的丈夫一字不提,实在难以理解。
    此行写的两首诗,暗含有对堂妹的特别关系。一首诗是他写给刁景纯的,主题
是回忆皇宫内的一株花。其中有下面的句子:
    厌从年少追新赏,
    闲对宫花识旧香。
    那时他并没坐对宫花,因为他并不是正置身皇宫之内。他说“厌从年少”的伴
侣时,他显然是描写自己;而“花”照例是女人的象征,“旧香”可能指一段的旧
情。
    这个暗指在另一首诗里更为清楚。那是给杭州太守陈裹的。题目中说春归太迟,
误了牡丹的开花时节(诗前叙言颇长)诚然不虚,他回到杭州时,牡丹的花季已过,
可是暗示少女已嫁,今已生儿育女,则极明显,并且在咏牡丹的一首诗里也滑有理
由用两次求爱已迟那么明显的典故。为明白这两个典故,要说明一下。在唐朝有一
个少女杜秋娘,在十五岁时写了下面一首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空折枝”便表示误了求爱时期。唐朝杜牧与杜秋娘同时,也写出了下面的一
首诗: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蕊,绿叶成阴子满枝。自从杜牧写了这首诗,“绿叶成阴子满枝”
就用来表示少女成了母亲之意,更因为中文的“子”既代表“果子”,又代表“儿
子”。
    在苏东坡那首诗里,思想似乎并不连贯,并且特别用“金缕”、“成阴结子”、
“空折枝”这些字眼儿。他的诗如下:
    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阴结子时,
    与物寡情怜我老,遣春无恨赖君诗,
    玉台不见朝酣酒,金缕犹歌空折枝,
    从此年年定相见,欲师老圃问樊迟。这首诗给陈襄,或是赋牡丹,都不相宜,
仔细一看,连与诗题都漠不相干,“成阴结子”与牡丹更无关系。他也没有理由要
太守陈襄“怜我老”。“从此年年定相见”是分别时的语句,并且用于归见同僚,
而且苏东坡心中绝无心在陈太守邻近安居务农的打算。倘若说这首诗确是写给陈太
守的,用绿叶成阴求爱已迟,必然是够古怪的。诚然,在唐朝这类诗里,中间两联
里字的词性要同类相对,中间两联有时只做点缀之用,前后两联才真用以表达作者
的情思;不过唐律之上品仍然全首有整体性的。苏东坡写的诗里用几行空洞无物的
句子充数儿的坏诗,可少见得很。若从另一角度观之,看做是他写给堂妹的,则这
首诗在主题和思想上便很完整了。第一行说此次归来实感羞愧,因自己误了花时,
也可以说误了堂妹的青春时期。第二行分明说她已儿女成行。第三行求她同情,又
表示自己的孤独寂寞。第四行说因有她相伴,今春过得快活。第五和第六句分明他
对求婚已迟感到歉咎。第四联自不难解。苏东坡这时写了一首诗,表示愿在常州安
居下来,这样离堂妹家不远。他后来的确按照计划在常州买了房子田地,他后来就
在常州去世的。
    我知道敬爱苏东坡的人会不同意我的说法,怪我说苏东坡暗恋堂妹。这是否在
苏东坡的品格上算个暇疵,看法容或因人而异。这事如果属实,并且传到人耳朵里,
那些道学家必会谴责苏东坡。不过自古至今,堂兄妹、表兄妹却不断相恋。但苏东
坡不能违背礼俗娶自己的堂妹,因为她也姓苏。
    苏东坡游靖江时,他在焦山一个寺院的墙上题了一首诗,西方的读者对此最感
兴趣。苏东坡料必知道唐朝段成式在《酉阳杂咀》中所写“叶限”那篇短故事。述
说小姑娘叶限受继母和后妹折磨,丢了鞋,后来嫁给国王的经过。但是据我所知,
苏东坡是第一个记载老翁睡眠时怎么安排自己须子的人。他用一首简易的韵语说一
个有长须的人,从来没想过在床上怎么安排自己的胡子。一天,有人问他睡觉时胡
子放在什么地方。那天夜里他开始惦记他的胡子,他先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后来
又放在被子里面,又放回外面,折腾了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早晨,他一直感觉坐立
不安,心想最好的办法是把胡子剪掉。由那首诗看来,那只是通俗故事,不是苏东
坡创作的。
    在这里我们不妨提一下《盲者不识日》的故事,这倒是苏东坡第一个想到的,
这篇寓言写在密州。爱因斯坦似乎在什么地方引用过这篇故事,来说明一般人对相
对论的看法。
    日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日,“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日“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备以为日也。而
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
异于吵。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
将。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
皆求道之过也。
    说也奇怪,这篇寓言是苏东坡在殿试时写的。他用以讽刺当时学者盲从王安石
的《三经新论》。
    苏东坡这个人物个性太复杂,方面太多,了解不易。因为他精通哲理,所以不
能做道学家;同样,也因为他深究儒学,故也不能为醉汉。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
也对生活太珍惜,自然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醇酒妇人之间。他是爱自然的诗人,
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这个看法永远与深刻精确的了解自然密不可分。
我相信,没有人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谷壑亲密相处,并接受大自然赐
与人的健康治疗的力量后,而同时对大自然还会抱有一种歪曲偏颇的看法。
    在熙宁六年(一0 七三)九月九日,他拒绝去参加重阳节的宴会。他躲开了朋
友,自己去泛舟为乐。按照重九的风俗,他破晓之前起身,到西湖上访孤山的两位
僧人。那天晚上,他一人独坐舟中,凝视山顶有美堂窗内射出的灯光,那时他的同
僚正在那里一间大厅里欢呼畅饮。他给一个同事周部写出下面的一首七律:
    蔼蔼君诗似岭雪,从来不许醉红裙。
    不知野餐穿山翠,惟见轻挠破浪纹。
    颇忆呼庐袁彦道,难邀骂座灌将军。
    晚风落日原无主,不惜清凉与子分。


第十二章  抗暴诗
    我们最好记住,即便是在天堂般的杭州,也不是遍地荷花牡丹的。苏东坡也不
能一直放声大笑纵情高歌,一直演独角丑儿戏,一直月夜泛舟湖上,因为还有一万
七千囚犯,因无力还债、因贩卖私盐正待审判,有蝗灾尚待扑灭,有盐渠尚待疏浚,
有饥懂尚待调查。在苏东坡这一段生活中写的数百首诗里,很难找到何者是主要的
情调。他写戏谑讽刺诗,启人灵思的山水诗,荡气回肠的爱情诗,有的诗轻松愉快
惹人大笑,有的诗辛酸凄苦令人落泪。可是在表面的嬉笑欢乐之下,在筵席上的戏
道打趣之下,却是一片不安、失望、忧伤,甚至恐惧的气氛。再没有别人把人民的。
动情反映得更充分,别的作家要表达的,现在苏东坡都用美妙的诗歌表达出来:表
达的更为清楚而深刻。可是要知道,苏东坡是离京在外,内心还有以前的创伤。对
现时政局演变的方向,他感到不安,感到了隐忧,这种忧伤。他灵魂感受的比别人
更敏锐。看他用多么美妙的诗句表达出来:
    天静伤鸿犹能翼,月明惊鹊未安枝。
    他在密州写的一首诗,是寄给乔太傅的,综括熙宁四年至九年,他在杭州、后
来在密州那段写作多产时期他的一般态度:
    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
    其问进忧乐,歌笑杂悲叹。
    颠倒不自知,直为神所玩。
    须臾便堪笑,万事风雨散。
    自从识此理,久谢少年伴。
    在另一首给孔文仲的诗里,他流露出对声势值赫的官场气派的蔑视:
    我本糜鹿性,谅非优辕姿。
    金鞍冒翠锦,玉勒垂金丝。
    旁观信美矣,自揣良厌之。
    人生各有志,此论我久持。
    他人闻定笑,聊与吾子期。
    跟着他有朗朗笑声的歌,我们也听到怒吼和叹息;在鸳鸯的鸣声之外,我们又
听见监狱中的呻吟声;在水车上漏接的水声之外,我们又听到农村老妪的悲叹声;
湖滨楼头的庆祝喧哗声里,我们也听到稀疏灰发人绝望的幽怨声。
    苏东坡此人,是不可以预测的。他诗的开端,习惯上总是出之以轻松自然,随
之用一两个历史上的典故,再往后,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出现,诗人他自己更不知
道。有时,他笔下写出虽不相连贯的东西,却构成了惊人的妙文,一首毫无用意的
歌,记载刹那之间奇特的印象,然后忽然一变为苛酷、为讽刺、为离有深意的讥评。
他不愧为诗文大家,动起笔来,真是“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
止。”他的风格是属于那全任自然一发不能自已的一类。在朝廷上最厌恶清议之时,
他这种风格是必然会给自己招致麻烦的。
    苏东坡不知道他下一行写什么,而且也并不在意。在他那天才横溢之下,他往
往抓住一个题目就接连写四五首诗,而且用同样的韵。有一首诗,开始就写天欲雪
的气氛,他这样开始: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接到他诗的朋友寄和诗回来,苏东坡又答以诗寄回去,诗的开头如下:
    兽在薮,鱼在湖,一入池槛归期无。
    朋友再和,他又寄第三首如下:
    东望海,西望湖,山平水运细欲无。
    第四首开头如下: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