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一世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沙一世界-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一天,释迦牟尼给几个弟子讲了下面的故事。    
    有位商人,娶了四个老婆:    
    第一个老婆既伶俐又可爱,陪在他身边,像影子一样跟随他。    
    第二个老婆格外美丽迷人,让人羡慕。是他从外地争来的。    
    第三个老婆整天打理他的日常生活,让他不用为细小的琐事操心。    
    第四个老婆最忙,但是他似乎不知道她整天都在忙什么,几乎忘记了她的存在。    
    商人要出门远行了,旅途将十分辛苦,所以他要选一个老婆陪伴自己。    
    第一个老婆说:“我才不愿意陪你受皮肉之苦呢,你自己去吧!”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你争来的,又不是情愿嫁给你的,我也不愿意去!”    
    第三个老婆说:“我身体实在是很不好,承受不了路途的风餐露宿之苦,但我愿意送你一程!”    
    第四个老婆说:“无论你走到了哪里,我都会跟随着你,因为你是我的主人和寄托。”    
    商人感慨万千地自言自语:“到了关键时刻还是我的第四个老婆好!”于是,他就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自己的长途跋涉。    
    释迦牟尼讲到这里问几个弟子:“你们知道这四个老婆的所指吗﹖你们明白了故事的含义吗?”    
    第一个老婆指的是肉体,人死后肉体无疑是要与自己分开的。    
    第二个老婆指的是金钱,许多人为了金钱辛劳了一辈子,死后却不能将它带走,就像是水中捞月。    
    第三个老婆指的是妻子,生时相依为命,一旦有一方死去,终究还是要分开的。    
    第四个老婆指的是心灵或品行,你可以不在乎它,但是它会永远在乎你,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它永远不会背叛你,永远跟随你。    
    与我们越亲近的事物,往往越容易被我们疏远,就像商人忽视了第四个老婆,几乎忘记了心灵与品行的存在一样。其实,主张把身外之物看得轻一些,既不是主张怀疑一切,也不是主张精神万能,而是主张心灵或品行确是一个人最可依靠的力量,确是一个人幸与不幸的根本主宰。


一沙一世界寻找快乐

    有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造出了一条独木船。    
    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他们不约而同地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    
    前几年,英国一家报纸曾发动读者寻找快乐,以“世界上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为题,开展有奖征答。    
    结果获奖的四个答案如下:    
    1.当一位艺术家完成了一件作品,望着作品吹口哨的时候;    
    2.小孩在海滩上用沙子筑成一座城堡    
    3.母亲忙碌了一天,到了晚上替自己的小孩洗个澡;    
    4.外科医生完成一个手术,终于救活了一条生命。    
    在上面的四个答案中,没有百万富翁,也没有总统帝王,都是一些平凡人所做的一些平凡的事。但是这些在人们眼中理所当然的事,却可以成为快乐的泉源。    
    快乐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寻找到快乐?    
    歌德回答过这个问题:“享受自己正在做与自己做好的事情的人是快乐的。”    
    爱因斯坦也回答过这个问题:“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    
    金秋的忠告    
    老年是人生的秋季,是收获经验与智慧的金秋。要想得到忠告,应向老人求教。    
    比利时的《老人》杂志社曾在全国范围内,对60岁以上的老人开展了一次题为“你最后悔的是什么”的专题调查。这个调查的结果很有意思:    
    72%的老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以致事业无成。    
    67%的老人后悔年轻时错误地选择了职业。    
    63%的老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当。    
    58%的老人后悔锻炼身体不足。    
    56%的老人后悔对伴侣不够忠诚。    
    47%的老人后悔对双亲尽孝不够。    
    41%的老人后悔选错了终身伴侣。    
    36%的老人后悔自己未能周游世界。    
    32%的老人后悔一生过于平淡,缺乏刺激。    
    11%的老人后悔没有赚到更多的金钱。    
    调查结果基本上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后悔莫及。”    
    与比利时《老人》杂志的专题调查相映成趣,意大利的《夕阳》杂志社曾在全国范围内,对60岁以上的老人开展了一次题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的专题调查。    
    专题调查提供了下列人员的年龄和事业的状况,然后请被调查的老人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述自己最深切的感受。    
    俾斯麦70岁时才真正开始最伟大的工作。    
    19世纪英国政治家、第四任英国首相格莱斯顿70岁时又开始学习新的语言。    
    天文学家拉布兰在79岁去世前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他说:“我们知道的事情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是无限的。”    
    歌德是在他82岁时才完成巨著《浮士德》。    
    史怀泽89岁还在非洲行医。    
    在明尼苏达州达路斯市有位牙医,他在89岁时所看的病人多过他一生任何时期。    
    肖伯纳92岁时还在编戏。    
    罗素94岁时还在为世界和平而奔走。    
    意大利16世纪的画家提善99岁时还在作画。    
    摩西老祖母100岁时还在作画。    
    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自己最深切感受的表述也有所差别,但其主流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永远不晚。”    
    “后悔莫及”和“永远不晚”这两个看来似乎是对立或矛盾的调查结果,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是一枚金币的正反两面。    
    “后悔莫及”,可以说是对人生向后看的调查结果,它忠告世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永远不晚”,可以说是对人生向前看的调查结果,它忠告世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些忠告,是老人们用时间、成功、幸福以及汗水、失败、痛苦等为代价才换来的,是老人们用大半辈子的生命为代价才换来的,因而都是极其宝贵的忠告。    
    看来,一个人是不是真正衰老,不能只看他的年龄,只看他的身体,更要看他的心态。青春并不一定只属于满头黑发的人,也未必随着白发的增多而消逝。青春就是思想不老。只有保持心理的青春,才能永葆生命的青春。    
    只争朝夕、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年轻。    
    华思的葬礼    
    赫伯特•;华思是个卖家用杂货的小贩,身高只有1.5米左右。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孤零零住在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里斯市北区一幢整洁的木屋里。    
    华思27年来一直挨家挨户兜售杂货,每星期至少有6天在街上奔走。    
    他从不强人所难,不管你买不买东西,总是彬彬有礼,一定说声“谢谢”。    
    布垫是他邻家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织的,他替她卖,但是从不拿佣金。    
    他常常替人家扫树叶、铲雪,而且做这类吃力的工作时也总是尽心尽力。    
    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自尊自重,自食其力,从不求人,从不向人要什么。    
    1968年他70岁,他给自己挑选了一具灰色棺木,并预付了丧葬费用。    
    华思的一生问心无愧,但是他一直担心将来死了没有人送殡。    
    1971年2月1日,73岁的华思不幸去世。    
    两天后,停尸所一位执事给牧师打了电话,说华思没有亲人,尸体也没有人认领,希望牧师去主持葬礼。    
    2月3日上午,气温在冰点以下,天色阴沉,还刮着风,眼看就要下雪了。牧师离开教堂到坟场去,心想:“谁会来出席华思的葬礼呢?也许最多只有五六个人,敷衍过去算了。”    
    牧师的车开到离公墓还有两个街口处就被堵住,无法前进。他只好绕道从另外一个入口进去。牧师刚刚进入墓地,感到十分意外,这里竟然人山人海,职员们在拥塞狭窄的道路上指挥车辆。可是牧师怎么也想不起来,究竟是什么知名人物在今天下葬。    
    男女老少,穷人阔人,9点钟就陆续来到坟场,比预定举行葬礼的时间足足早了一个钟头。貂皮大衣、喇叭裤及破旧布袄混杂在一起。穿制服的军人和穿深色衣服的商人,在面积220公顷的公墓里大步走向华思的墓地。老年人,有些还拄着拐杖,拖着疲乏的双腿一步一步地前进。卡车司机、计程车司机和送货工人把车停在公墓外面,步行将近1公里到达墓地。年轻的母亲抱着小宝宝,惟恐小宝宝受到凛冽寒风的侵袭。    
    公墓经理说:“坟场方面没料到会有这么多人来参加葬礼。我们全体职工都出动了,设法维持秩序。但是没有用,光汽车就不少于600辆。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停在更远处的地方,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无法驶近坟场,而无奈地离去。”    
    牧师只能步行到墓穴旁边,此时才恍然大悟:这些人原来都是来给华思送葬的。    
    华思一生助人,自食其力。他只希望自己下葬时有几个人来送丧。他施舍的恩惠,远远超过他的希望。    
    10点半钟,雪片纷飞,牧师缓缓扫视了周围的逾千群众,讲了一篇简短而真挚的悼词:“华思做梦也不会想到他有这么多朋友。世态炎凉,人对人有时漠不关心。不过今天,上帝一定很高兴。”    
    祈祷结束,群众还是依依不舍。好人得到了好报,陌生人变成了朋友。这大概就是“上帝一定很高兴”的原因吧。


一沙一世界盘点心灵

    心灵可以盘点吗?当然可以。    
    有盘点心灵的人吗?确实有。    
    美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善于盘点心灵的人。这位事业上的成功者早年在一家印刷厂当学徒,是一位胸怀大志的年轻人。为了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给自己拟定了一种“美德反省表”。表中列出了他应遵守的具体美德:节制、严谨、勤奋、果断、节俭、诚实、大度、公正、缄默、整洁、沉着、谦虚和廉洁,共有13种。    
    每天晚上临睡前,富兰克林都要按“美德反省表”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反思有没有做到这13项美德的要求。如果其中哪一项做到了,他就在这一项的下面画上一颗红星,以便鼓励自己坚持做好。如果其中哪一项未能做到,他就在这一项的下面画上一颗黑星,以便提醒自己尽快改正。就这样,富兰克林严格要求自己,保持优点,克服缺点,日臻完善,终于从一个印刷厂的学徒成长为一个对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过去,西藏有一位叫潘公杰的高僧,也是一个善于盘点心灵的人。他每天打坐,在面前放黑白两堆小石子,来辨识善念恶念。善念出现时,拿一颗白石子放在一边;恶念出现时,取黑石子放在另一边。    
    佛法中的善念是利益大众,恶念则不简单指杀人越货。在脑中转瞬即逝的非分享乐之念,以及贪慕、嫉妒、嗔恼等,都可称之恶念。而欺诈、偷盗等,更是罪不容赦了。    
    潘公杰大师在黑白石子中辨识善恶二念,到晚上检点。开始时黑石子多。他掴自己的耳光,甚至痛哭、自责,“你在苦海里轮回,还不知悔过么?”30多年之后,潘公杰面前全变成白石子了,大师修成菩提道。    
    我们是凡人,大概很难达到富兰克林与高僧的那种至纯境界。但是,无论对谁来说,盘点心灵的过程,都是接近真善美的过程,都是远离假恶丑的过程,都是坚持自我完善的过程,都是走向成功的过程。    
    所谓成功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是高官厚禄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是功成名就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是轰轰烈烈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是可歌可泣的人。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机遇有好坏。    
    所谓成功的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今天比昨天更宽容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美的人;也就是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心灵和行为日趋高尚的人。    
    “豆芽王”理论    
    我在农村教书时的房东心灵手巧,不善言语,是个加工豆制品的能手。特别是他生产的豆芽与众不同,又大又肥又白,供不应求,人称“豆芽王”。    
    时间长了,我和“豆芽王”成了朋友。我好奇地问:“为什么别人生出的豆芽又细又小又黄,而你的豆芽却又大又肥又白?”    
    “豆芽王”说:“你先别着急,过几天我带你看看怎样才能生出又大又肥又白的豆芽。”    
    过了几天,“豆芽王”把我带到他培育豆芽的几间小厢房,这便是他加工豆制品的小作坊。小作坊里摆满了生豆芽的大盆,每个大盆都装着豆芽,豆芽上都放了块竹筐盖,竹筐盖上又压了块不小的石头。原来,豆芽为了要生长,就必须加倍地努力奋斗,才能脱颖而出,于是就变成了又大又肥又白的豆芽。接着,“豆芽王”又让我看了角落里的一盆故意没有用石头压着的豆芽。这盆豆芽就逊色多了,同常见的豆芽一样,相比之下又细又小又黄。    
    看完在这两种不同成长环境下所培育出来的豆芽,我明白了“豆芽王”的诀窍。    
    我问“豆芽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