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浪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宇宙浪子- 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衣红说:“不必太谦虚,我们努力归努力,事实归事实。”    
  文祥说:“我只是觉得努力还不够。”    
  衣红笑了,说:“怎么样?我总算了解你吧?”    
  文祥忙说:“及格了!”    
  衣红哈哈大笑说:“及格了?我已经乘船从你的源头一直走到海里了。”    
  文祥一想,果然上了衣红的贼船,半晌作声不得。    
  正在这时,面前出现一幕光影,是千奇和百怪。文祥正好乐得下台:“你们现在在哪里?不是说要去加勒比海吗?”    
  千奇说:“我们现在就在加勒比海,可是计划改变了,刚才我们接到总部通知,说得到议会授权,要我们去中国支援你们。听说这件事很重要,可能牵涉到政策上的变革,到底怎么回事?”    
  文祥说:“说来话长,”他指着衣红,向二人说:“衣红你们记得吧?”    
  千奇笑着说:“记得?当局告诉我们,这次如果不是衣红,我们麻烦大了。”    
  衣红听了很是受用:“真的?当局为什么要跟你们讲?”    
  百怪说:“老怪说得不清不楚!你已经成为全世界特遣队的偶像了!”    
  衣红笑得好不开心:“我看还早哩!”    
  千奇说:“老怪这次说对了,是真的。”    
  衣红说:“可是,就有一个人,他恨我入骨。”    
  百怪怒道:“有这种事?让我老怪斩了他!”    
  衣红笑着说:“那不行,我还不想让他死。”    
  文祥忙插口说:“你们来了几个人?”    
  百怪说:“那个待会再说!衣红,快告诉我,那你要怎么样?一句话!”    
  衣红瞄了文祥一眼,说:“算了吧,先饶他一次,下不为例。”    
  千奇看出了端倪,说:“大家都很忙,不能分身。黑老大叫我问你们,如果就我们两个人来,够不够?”    
  文祥说:“够了。”    
  百怪说:“文祥,你的佛珠给我看看。”    
  文祥依言举起右腕,百怪笑道:“我猜是情关过了吧?”    
  文祥点头说:“还有十关。”    
  百怪高兴地说:“恭喜,我现在放心了。”    
  文祥问:“你放什么心?”    
  百怪说:“至少我知道你不会变成同性恋了。”    
  千奇又问:“我们来北京吗?”    
  文祥说:“我们还不知道该去哪里,请等一下,我要先查明大法王在哪里。”    
  衣红说:“我刚才查过了,大法王连遭打击,正打算从中国地区撤退。目前大法王和他的人员都在海南岛的五指山上。这里是下午四点,一个半钟头后,我们在南端的三亚见面,今晚夜袭最理想。”    
  千奇说:“行!我们现在在海地,坐垂直梭二十分钟就到了,回头见。”    
  飞云梭上一应饮食俱全,两人进了点饮料点心,风尘仆仆,又直接飞往海南。文祥体恤地说:“累不累?这样飞来飞去,辛苦你了!”    
  衣红说:“辛苦?常言说得好,冷茶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    
  文祥一肚子委屈,总算有机会一吐为快:“谁敢给你冷言冷语?这一阵子,只有你嘲笑我的分!”    
  衣红嘿嘿笑道:“你看!我对你多好?帮你把心底话都掏出来了!”    
  文祥才知道又上当了,急得满脸通红。衣红一侧身,倒在他的肩头,轻轻地说:“你是佛陀脑袋上能容苍蝇,让让我嘛!”    
  一下子是晴,一下子又雨,一会儿起风,一会儿大雪。文祥心中百味杂陈,颈子旁边一个不老实的小脑袋瓜在那里钻来钻去,又酥又痒。这算什么呢?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是烦恼,换个角度,又是人生莫大的享受。文祥抚摩着她的秀发,说:“只要你把我当佛陀就好,尽量爬吧!”    
  衣红坐正了,说:“我不爬了,布袋和尚说,狗屎是佛!”    
  海南岛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在北纬二十度以下,是典型的热带海洋气候。这里光照充足,农作物一年三熟,物产相当丰饶。二十世纪末,在开放的大潮下,海南的经济政策转趋灵活,吸引了不少的外资,不久就成为经济发展的样板。    
  三亚有一位奇人楚平生,他是该地特遣队的负责人。楚平生原籍台湾,世代务农,他父亲拜台湾政府“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有了自己的土地。到了他这一代,刚好遇到经济飞跃时期,农地重划成建地。他把土地卖掉,得了一大笔钱,转营农产品加工以及一些轻工业,颇为成功。    
  台湾原为中国的一部分,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割让给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收回。可是当时中国内乱,无暇顾及离岛。到了一九四九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中国改由共产党执政。一直到本世纪初,台湾都与中国处于对立状态。    
  人间的悲剧皆来自愚昧无知,而这正是人性由生命现象跨入宇宙认知的重要桥梁。悲剧只是针对个人感受而言,对宇宙进化则是必经的途径。正如婴儿在母亲阵痛下催生,否则谁不愿无忧无虑地,永生待在子宫里?    
  人类文明就是人类生活的记录,也是自然进化到升华的佐证。“文明”是静态的,以文明作为动态的变化认知时,便称为“文化”。不论文明、文化,没有安定的生活,人不可能有专心记述的机缘;再若没有深刻的体验,便无延续价值的内涵;此外,没有适当的环境和条件,就算有了记录,难以保存和传衍,有也等于无。    
  所有的文明都发源于河谷平原,那里有丰盛的水草,生活安定富足。居民世世代代面对重复循环的变化,最能适应的人往往就能成功地生存。然而,文明的进程并非以“人种”为主体,而是以地缘为重心。人种来来去去,在一个生存条件优渥的地缘上,不断地留下他们的足迹。这些足迹就是人类文明,能解读这些足迹就能透视时空,进而了解宇宙进化,得到智慧。    
  那么,地缘又是什么呢?当然是指在地球上,基于地球物理条件所衍生的各种自然环境。其中包括了空间因素如地形、地势和位置等条件,以及随着时间变化的气候,各种天然资源、人文状况的消减、增长等。    
  自然环境在地形上比较明显,空间大规模就大;地势上则视有无水土或攻防之利;位置是能量聚集的场,任何一种文明的产生与灭亡,都脱离不了这些因素。    
  在时序上,古人在自然环境中,从无到有,发现了四时有序的规律,并能利用及配合这种规律,发展出赖以生存的农业。农业是稳定的力量,但因受限于地缘条件,一地生产的物质难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于是运有输无的商业相应而生。商业是沟通的管道,扩大了人类的认知经验,也促成各种文明的混合与动态文化的“灰化”。    
  文明的混合有利有弊,但灰化则是某种文化败亡的征兆。最容易灰化的是语言,因为语言全靠声音传承,声音是动态的,随着各种条件不断改变。一种语言一旦灰化了,即代表该语言不复存在,历史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够经久而不变。    
  再其次是观念,那是存在于思维中的一种网络状态,源于观察者对观察“对象”之本体及其功能的认知而产生。由于没有两个人有绝对相同的认知,交流的结果,个人的观念也随时随地在改变。不过观念虽然常变,却永远离不开对象的体用,因而观念很难灰化、容易混合。最原始的观念就算有错误,也是有迹可循;而混合的认知,可能是正面的开拓,乃致另起炉灶,但也可能终于乱数。    
  中华文化的源头在黄土高原,远离海洋,是世界上仅存的古文明,也是唯一的非临海三角洲文明。其他诸如中东的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等,早已受到海权兴盛的影响,在文明体制尚未稳固时,就被外力侵略同化,丧失了原有的机能。    
  黄土高原最大的特色是,北温带的稳定气候,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各有景观。老祖先观天察地,发现万变不离其宗--不外动静而已。但是在层层的动静之下,又有各种规律的组合。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终于被设计成一种中性符号,即“八卦”。    
  八卦其实是八种自然性质分类的观念,这种纯抽象的分类观,正是人类迈向抽象思维的第一步。早期的中国人利用这种分类的排列组合,作为预测事物变化的表征。利用占卜的方法大量搜证,而统计分析的结果,颇多与事实相吻合的实例。人们以事物形象的分类记载占卜的结果,象形文字由是而生。    
  及后,人的认知逐渐累积扩展,文字的代表性更趋完整。对中国人而言,占卜是一种理解规律的法则,因此文字亦以表达理解的规律为特色。于是《连山易》、《归藏易》及《周易》产生了,因为有“易”的规律,能够解释各种玄秘未知的现象及因果,因此,早期中国人成为少有的无宗教民族,中华文化也成为无宗教色彩的文化。    
  中国文字侧重表达规律,故不重视发音,几千年以降,中国人“同文同种”的认知,就是未受到语音灰化的正面结果。其他文明则不然,若是语言与文字同轨,一旦语言灰化了,则文字亦不复存在,文字不存,文明就此颓圮。    
  由于“易”道,中国人早就相信宇宙中有一定的法则和道理。三千年前,老子在无意中留下的《道德经》中,第一章就指明: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宇宙既存在由无到有的真实,人只要无欲不私,就可以顺性而为,直达玄妙之门。此即人生之“道”,奉行者称为“道家”。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态度,是智慧最真实的本质,经过几千年的薰染陶冶,早成为中国人根本的禀性。    
  周易根据八卦的组合衍为六十四卦,周文王着爻辞,孔子着〈十翼〉,作为一种人生事务的规律。这种规律实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便有了“儒家”。    
  了解了自然之“天道”,又实现了人世的“人道”。中国人在春秋战国之际,观念完整,认知明晰,诸子百家竞相争鸣,人称文化盛世。及至汉朝,印度的佛教传入,专谈人与“心”的关系。中国人发现那正是天与人之间、中国文化未曾触及的一块净土,于是又将佛理吸收融合。到了宋代,在宗教上出现了禅宗,而在认知上遂有了理学。    
  当中国满足于道释儒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学之际,中国人对人生的认知,已经进入一个冬眠的茧壳。人存在于天、地、人的环境中,“天”指的是规律,“地”为因规律而生成的各种现象,“人”则是体会认知这些现象的枢钮。    
  中华文化究竟是什么?在二十世纪初期,西方人说是发辫、饮食、鸦片烟。当然那是白种民族优越心理下的补偿,但是中国人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在一九九八年以前,在中国十几亿人口中,就没有一个人能明白说出,什么是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当然是指生于斯、长于斯,在中华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人,将其对生命的认知与意义,以适切的文字记载,使传之久远,用以指引后代子孙,藉温故以知新,进一步行向康庄大道,迈向宇宙进化的终极目标!    
  因此,“中华文化”可以定义为:“在‘中华’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代人民,以‘文’字记载其认知,用以‘化’育后裔的一种内涵。”    
  不幸的是,当中国人满足于“尽善尽美”的中华文化时,其他地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一场新的进化风暴,一种物质文明,在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下诞生了。    
  所谓的文艺复兴运动(法文意为“再生运动”),是种自发性、无组织的过程。中世纪初期,欧洲长期在古希腊及罗马文化影响下,生存崇尚自由;生命依赖理性思维;生活则追求美与善。自基督文明兴起后,罗马教会联合各地贵族,实施领土世袭、阶级分割的封建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贵族亲亲戚戚为贵族,奴隶世世代代为奴隶。不仅导致人民生存的不平等,又造成了生命的桎梏,最终必然引起生活的困苦。    
  十四世纪时,在义大利的佛罗伦斯,贵族间权利斗争激烈。佩脱拉克是位诗人,他被斗败,丧失了贵族头衔,因而流浪各地,记述了一些当时的状况,因而引发了新的省思。当时的奴隶不能接受教育,当然不可能表达他们的心声。但那些已不是贵族的知识份子终于发现,有些人生活在不是人类所应有的环境中。    
  最先呈现出这种反思的,是诗人及画家的作品,诗人用语言及文字揭示了人性深处的呐喊;画家则用色彩直接勾勒出他们眼中的真实人生。诗人及画家是介于贵族和奴隶之间的一种边缘族群。贵族需要他们,以粉饰奢华的生活,他们却只持有奴隶地位,永生在两个世界中游走。    
  然而,春天终有到来的时刻,当诗歌、绘画透露了些许讯息时,随着航海术的精进,通商又扩大了欧洲人的视野。进一步,工业的种子也在萌芽,中产阶级大量兴起。他们也曾是贵族,却将农地改建成工厂,农奴变成了工人。他们或许丧失了贵族的身份,却经常是贵族的上宾。因为贵族阶级挥霍无度,寅支卯粮,不得不把土地质押给这些中产阶级商人,以便维持他们耽乐的生活水准。    
  于是商人成了新贵族,他们更重视生活素质,要求名画家为他们作画,希望享受优雅的诗歌、音乐盛宴。但是封建制度是为贵族设计的,生活享受是封建贵族的禁脔。贵族或能容许商人趾高气扬,却禁止他们分享禁脔。    
  斗争的结果,连宗教也卷入了,商人为所欲为,甚至可以购买赎罪券,有了钱便可在天堂中继续享受。于是天主教分裂出了新教,梵蒂冈的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