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微笑开始_林丹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一个微笑开始_林丹环-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做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并不难,难的是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比如说自己做出点成绩并不难,难的是不忌妒旁人的成绩。还比如说不搞(无谓的)争执,还有庸人自扰的得得失失,还有自说自话的自吹自擂,还有咋咋呼呼的装腔作势,还有只能说服自己的自我论证,还有小圈子里的唧唧喳喳,还有连篇累牍的空话虚话,还有不信任人的包办代替,其实是包而不办,代而不替。还有许多许多的根本实现不了的一厢情愿及为这种一厢情愿而付出的巨大精力和活动。无为,就是不干这样的事。无为就是力戒虚妄,力戒焦虑,力戒急躁,力戒脱离客观规律、客观实际,也力戒形式主义。无为就是把有限的精力时间节省下来,才可能做一点事,也就是——有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无为方可与之语献身。

  无为是效率原则、事务原则、节约原则,无为是有为的第一前提条件。无为又是养生原则、快乐原则,只有无为才能不自寻烦恼。无为更是道德原则,道德的要义在于有所不为而不是无所不为,这样,才能使自己脱离开低级趣味,脱离开鸡毛蒜皮,尤其是脱离开蝇营狗苟。

  无为是一种境界。无为是一种自卫自尊。无为是一种信心,对自己,对别人,对事业,对历史。无为是一种哲人的喜悦。无为是对于主动的一种保持。无为是一种豁达的耐性。无为是一种聪明。无为是一种清明而沉隐的幽默。无为也是一种风格。

  心香一瓣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清心寡欲,被历代文人政客视为一种重要的治国、修身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家王蒙在文中认为:“无为,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做那些愚蠢的、无效的、无益的、无意义的,乃至无趣无聊的,而且有害有伤有损有愧的事。”他还认为,无为是效率原则、事务原则、节约原则、养生原则、快乐原则、道德原则,无为即是有为,有所不为是为了集中时间、精力做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这对于现代那些为生活、工作而感到精神疲惫、压抑的人们来说,可以说是最好的治疗药方。无为是一种风格、一种境界,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潇洒快乐。
WWW。xiAosHuoTXT。t…xt…小…说…天。堂



第20章 话说幽默


  王蒙

  阎纲同志要编一本《幽默小说选》,此举可谓深得吾心。

  或问:把一些小说称之为“幽默”,是不是贬低了这些作品呢?

  答曰:不是贬低,是提高了。

  因为幽默是智慧,是智力的优越感。儿童把游戏当做最认真的事情来做,这固然有点幽默。某些成人把最认真的事(如学术批评)变成了儿戏,就更幽默。透视出这种畸形,这种咋咋呼呼,这种大言欺世,这种像煞有介事,能不是智力的优越性么?

  所以幽默是严厉的,是胜利的。即使封住嘴也封不住幽默感,封不住那会心的、意在不言中的笑容。

  汉语成语生动地形容它为“忍俊不禁”。“文化大革命”中,一些人物越是堂皇,越是声嘶力竭,越是忠得无限,越能使人忍俊不禁,而“皇帝的新衣”便被这幽默扒掉了,其实是他自己压根儿没穿。

  幽默又是一种人情味、亲切感,是疲于争斗的人们的一种抚慰和“复归”,所以也是一种轻松感、解脱感。有幽默感的政治家能够得到多一些的选票,因为人们有理由相信他比较镇定,比较沉得住气而较少歇斯底里。有幽默感的小说大概也可能得到多一些的读者。装腔作势、摆架子、领袖欲,当然幽默不了,诚惶诚恐、五体投地、如临深渊,也绝不敢放肆到幽默的程度。敢幽默、会幽默,这就是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就是平等待人,就是平等精神。

  幽默又是一种自信,一种从容冷静,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恰如其分的批评和并不丧失原则的宽容,一种理性的头脑。大言不惭、大帽压人、恶语壮胆等等,都无法幽默起来。

  幽默也有弱点,光让人笑并不能改变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有些幽默当中似乎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慰自嘲。

  但好的幽默并不只是让你笑,还让你哭呢!哭多了眼泪就会跌价,于是乎泪尽则喜,嬉笑之中仍然可以看到作者那庄严赤诚的灵魂。也许幽默的痛苦并不比痛苦的痛苦弱。

  以上说的多半是带有批判性的幽默。当然也有肯定性的幽默,就是一种赤子之心,是一种对于生活的喜悦,是一种愉悦自己与读者的善良心情。

  批判性与肯定性并不好分。阿凡提的形象永远是快乐的。会批判,他才快乐。或者是,他快乐,才会批判。

  自嘲不一定是坏事。只要不是由于玩世不恭而是由于清醒和诚实,真正幽默、幽默到敢于自嘲的作家,希望读者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自己独立的头脑而不是越来越糊涂,越来越被你所征服。他绝对不“唬”读者,哪怕有些读者喜欢你用名声、用新名词、用大话唬他。

  语言的机智也可以带来幽默,也可以愉悦心灵,用得过分了有可能变成耍贫嘴,等而下之的便是“胳肢人”。但判断是不是耍贫嘴的时候,本身最好具备一点幽默感。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愿不得不甘心幽默的人翻开幽默的作品便紧皱起眉头,这本身就未免太幽默了,而且怪可惜了的。

  心香一瓣

  幽默是生活中最好的调料,为生活添加一点幽默,任何单调乏味都将立刻被抹上一层鲜活的色彩。

  幽默可以化解彼此间的尴尬,可以活跃说话气氛,可以愉悦身心、增长心智,既是自信的表露,也是宽容的体现。

  幽默来源于渊博的知识,来源于娴熟的语言技巧,更来源于一个积极健康、自信乐观的心态。

  心灵是擦燃幽默火花的火柴,没有一颗笑对生活的心,是难以创造和享受到幽默乐趣的。
.xiAoshUotxt。cOm》txt



第21章 自信、自尊这东西


  李子勋

  人类文化特别需要自信、自尊这样的词来促进人性中积极进取的一面,以此获得勇气去面对并征服复杂的外部世界。不过,刻意去否定或贬低不自信与自卑可能会让人类失去更多。

  讨论自信之前,先讲一个奥修的寓言故事。说有一天,绝顶聪明的纳斯鲁丁跑来找奥修,非常激动地说:“快来帮帮我!”奥修问:“发生了什么事?”

  纳斯鲁丁说:“我感觉糟糕透了,我突然变得不自信了,天啊!我该怎么办?”奥修说:“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呀,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如此不自信呢?”纳斯鲁丁非常沮丧地说:“我发现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好!”看起来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这样,自信满满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处处谦虚忍让的人更像是内心笃定的家伙。

  自信在中文中解释是:自己相信自己。英语confidence(自信)的解释是:believe that one is right on something or that one is able to do something,很容易在两者之间找到文化差异。“自己相信自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相信什么呢?

  需要完全地相信吗?英语的解释要明确一些,只要你在某件事情上认为自己是对的,或者认为自己能做某件事就可以拥有自信。讨论自信需要知道我们的文化在构建词语的同时也构建了人的内心真实,因为人是通过语言来思考的,语词既帮助人也限制人对问题的描述与分析。

  自信与不自信原本是描述人在社会适应中的一种自然心境,即人尝试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把握这个陌生世界时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文化觉得有必要把这种心境割裂为两个面:自信与不自信。这种割裂逼迫人们采用对立的思维,或二律背反、非此即彼的观察方法。于是自信不自信从一种原本统一只是有起有伏的心境变成截然相反、不能并存的两件事。你是自信的,就不可能同时也是不自信的。事实上看起来自信的人,往往需要努力忽视内心的不自信,表演出自信的样子。自信这种内心现实只是人类文化的产物,真正的心理功能是掩饰人类对外部世界不可知的恐惧。人要有真正的自信,就必须假定这个世界是可知的,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真理也只有一个,并且人是可以掌管和支配这个世界的。这些假定可能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

  对浩瀚深邃的宇宙,面对生命现象在恒远的时空中瞬息而过,我们内心知道世界是难以把握的,万物的有序性只是在无穷的复杂、混沌、多样性和无序中少得可怜的东西,且必须在局限的时空中这种有序才有意义。绝对的真理也不存在,因为不同的文化会构建不同的真理,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真神。希望拥有完全的自信可能只是人类的一种梦想,类似精神的自慰。有时想一想大自然被人类糟蹋到难以复加的地步,大部分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自信了。我们自信是世界的主宰,自信地球资源的能力是无限的,自信自己的主义,于是便有了众多的子孙、城市、侵略、奢华与赤贫。现在我们要来为我们的自信承担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耗竭、贫穷、恐怖主义的沉重负担了。自信的文化总是要否定和兼并其他文化,自信的国家总是要干涉别的国家,因为自信本身隐含着一种扩张的欲望。在人际环境里,自信的人比较独立,更少依赖别人,因此更具有进取性和攻击性,更少善意和分享的意愿。在一个团队里,一个自以为自信的人往往需要更多看起来不那么自信的人去调和,不然团队就失去均衡,大家都不舒服。

  同样让人迷思的还有自尊。修辞学说自尊包含独立意志、自由、自信、乐观、成就感与荣誉感。自卑是自我评价低,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在我看来并没有自尊这种精神现实,自尊只是自卑在人际社会中的面具,像精神世界里的“皇帝的新衣”。

  心理学认为自卑心是一种内心的警觉,是一种创造的源泉与动力,自卑感让人去追求成熟、优越及完美。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尔弗烈·阿德勒说,“人们所有的成长动力与行为目标旨在于追求安全和克服自卑感”,解释了自卑的人为何更易于趋向成功。人的成就恰好是自卑的作用,人寻求卓越恰好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行为,让自尊这东西看起来一点意义都没有。

  我个人感觉,自尊的心理功用是一种对自卑的平衡。

  自尊与自卑在心理动力特征上具有非常的互补性,如同黑夜和白昼。它们像钱币的正反代表同一种内心情结的两个面,本身密不可分。内心越自卑的人,自尊的需求也越强,让人以为他很傲气。而内心骄傲的人,反倒喜欢表现得谦和与忍让,被人认为有君子风度。自尊、自卑是一种心理力量,力量太弱的人,给人的感觉缺少个性,做事也缺少动力。但自尊、自卑力量过强,却又是灾难性的。看看雨果笔下《悲惨世界》中冉·阿让(马德兰市长)与小旅馆老板德纳第夫妇,你一定会明白过度谦卑的人,隐藏着深层的敌意,一心一意要打垮、羞辱他身边的人。而完美高尚自尊的冉·阿让,每天却沉浸在对卑贱的恐惧和风暴般的自我忏悔中。所以,保持自卑与自尊的对应与适度是人生活之本。

  与自信与不自信一样,自尊与自卑也是文化割裂与建构的产品。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不自信、自卑是土壤,自信和自尊只是地上的庄稼。我们的文化认同庄稼的价值,却否定土地的重要性,结果自尊、自信就成了无源之水。自卑、不自信才是人类精神领域可靠的、赖以生存并维持生命张力的心境。不自信提醒人类要保持谦虚的心态,对不知的东西保持高度敬畏心。不自信有一种内敛的力量,克己、节制、随同由此而生,这些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是重要的。

  由自卑、不自信引发的诸多情绪不适并不是本身造成,而是我们的文化长期渲染建构所致。文化让人对自卑、不自信产生许多挫败、糟糕的联想。最核心的文化建构是“不自信、自卑的人,没有竞争力,最终是生活的失败者”。文化用线性逻辑思维来定义这样的心境,其实许多心境都是人的一种情绪能力,是随机的并与环境适配的。另一个文化建构是“自卑、不自信的人不快乐、不可爱”。这些建构使本身很自然的心境被固化成一种自我挫败的心态,使每个人不得不去掩饰,或唯恐避之不及,平添出许多内心焦虑来。在某种意义上,自信与自尊意味着一种浅薄,很像无知者无畏。

  科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知道得越多,懂得越少,知道得越少,懂得越多。让我深感忧虑的是励志类书籍泛滥,不停地夸大两者间的鸿沟,以为只要拥有自信、自尊就可心想事成。其实,没有鸡哪来蛋呢!我们的时代已经到了要重新来定义,并反思文化建构的时候了。

  近代神经生物学家对人类认知系统研究的重要成果是筛子理论:“我们的大脑在信息接收、传输、采集、组织的过程中要经过许多文化筛子,文化会故意漏掉许多信息,只让允许的信息被意识感知到。”知道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的、触及的真实只是被文化过滤后留下的真实,那么,当你高昂着自信自尊的头时,真的还那么有底气吗?坦诚地认同不自信、自卑,并接纳人在自然万物中有极大的局限性和渺小性,才能够到达心境平和、乐天知命的精神境界。

  心香一瓣

  本文对自信、自尊以及它们的反面——自卑,从文化心理角度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反弹琵琶,批评了人们对“自信”的惯常赞同,并指出其危害,见解新颖、独特而深刻。

  “希望拥有完全的自信可能只是人类的一种梦想,类似精神的自慰。有时想一想大自然被人类糟蹋到难以复加的地步,大部分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自信了。”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面对挑战时的不退缩。自信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