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大唐碎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 大唐碎片-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花门剺面④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⑤。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⑥无时无。   
  《哀王孙》   
  这首诗是杜甫作于安史之乱后。却说唐玄宗李隆基晚年逐渐昏愦,内有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外有安禄山这样的狼子野心之辈横行,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这场大劫。前面说过,如果李隆基也和太宗、高宗一样,活到五十来岁就“嘎嘣”了,肯定也能算得上历史上少有的一代明君。这下好,有道是:“节妇白头失守,不如老妓从良”,玄宗开元时兢兢业业地忙活了大半辈子的功绩虽不能说完全抹杀,但也是光彩全失。   
  安禄山本来的打算是等到李隆基死后,再起兵叛乱。但没有想到李隆基还真能活,越活越精神,一点也没有想归天的意思。而且杨国忠虽然也是奸臣,但和安禄山却不一路,杨国忠屡次向玄宗进言,说安禄山要反。玄宗不信。杨国忠于是就想法激安禄山造反。安禄山于是等不急了,起幽燕之地的强兵悍卒,以讨伐杨国忠为名,杀向长安。   
  当时数州军情告急,李隆基居然还不信,以为是有人诬告安禄山,可见他昏到何等程度。也难怪,李隆基当时已是接近七十岁的老头了。杨国忠眼见证明了他的判断正确,却洋洋自得,他以为安禄山造反,可以指日而平。也是,以前像什么徐敬业之类的起兵,都是大军到处,一鼓而平。但安禄山的军队是和北方狼族们百战厮杀过的精锐铁骑,大唐腹地的兵马却因太平日子过惯了,所谓“久不知兵”,故而安禄山的大军像北方的寒潮一样,很快就席卷中原。曾纵横西北的名将封常清(诗人岑参曾作过他的幕僚)、高仙芝归来指挥也不是对手。玄宗一怒,将他俩统统斩首,又调来猛将哥舒翰守住潼关,可惜哥舒翰在监军太监的催促下出关作战,中了安禄山叛军的埋伏。唐军掉进黄河里,淹死无数。杜甫在《潼关吏》中写过“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就是说的这回事。这首诗中那句“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就是在感叹哥舒翰等将领昔日何等骁勇,却居然落败于叛军。   
  哥舒翰兵败被部将出卖,投降了安禄山。潼关失守,玄宗夜间没有见到平安烽火(当时晚上,每隔十几里有烽火台燃火报军情),这才真正慌了神。唐玄宗于黎明之时,只带了杨贵妃姐妹、直系的太子、皇孙、公主、杨国忠等近臣及大将陈玄礼等,仓皇出逃。像什么太子妃之类的,好多都没有带。台湾电视连续剧《珍珠传奇》中的沈珍珠,就是皇孙广平王李豫(唐代宗)的妃子,而且生有皇太孙李适(后来的唐德宗),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带走,她留在长安,被叛军捉到洛阳,后不知所踪。可见唐玄宗出逃时狼狈之极。   
  李隆基这一行人逃出长安,沿路上各县中的县官因战乱都逃得干干净净。这天,一直到了中午,玄宗还没有吃上一口饭,杨国忠好不容易买了个“胡饼”(类似烧饼)献给玄宗皇帝吃,而一般的皇子王孙、大臣将军之辈,只有粗米饭夹以麦豆,旷野中哪里找筷子什么的,但饿红了眼的皇孙们也顾不得斯文,争先恐后地拿手捧着吃,一会就把饭吃光了,还觉得不饱哪。然而,跑出长安的皇子皇孙们虽然看起来惨得很,但比起留在长安没有跑得掉的强多了。安禄山贼兵攻进长安后,在长安城的崇仁坊这个地方(位置在皇宫的东侧),把玄宗的姐姐霍国长公主,还有其他的王妃、驸马、宗室等开膛挖心,十分残酷地杀死;并将杨国忠、高力士等人的亲党八十三人,用铁器砸开脑盖杀死;后来又杀皇孙及皇室郡主县主二十多人;还将宫中年轻貌美的妃子、宫女等掠到洛阳供安大胖子和贼将们淫乐。老杜诗中的“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骆驼满旧都”,正是描写胡人横行京城,疯狂杀戳,血流成河的恐怖气氛。   
  “长安城头多白乌……屋底达官走避胡”,这几句是说当时的长安城中,豪门大户为了避乱,大都或逃或亡,乌啼空堂,分外凄凉。“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是说玄宗仓皇逃命,累死了九匹马,骨肉至亲也没有来得及带。然后,老杜就遇见了一个落魄王孙,这个皇家子孙腰里虽然还挂着“宝玦青珊瑚”,衣裳却被荆棘挂得一条条的,神情狼狈地缩在路边哭泣。老杜问他,他也不肯说姓名,只是想与人当奴仆来混口饭吃。但老杜也是吃不起饭的人,根本无力收留他;见他这样凄惨,不禁心生怜悯。于是,老杜劝他说,你一看就是帝王之胄,面貌堂堂,现在豺狼当道,龙困于野,皇孙你可要多小心哪。老杜感慨地说,京城里贼兵猖狂,腥血满街,可恨哥舒翰等朔方好汉,怎么就对付不了这些叛贼呢?   
  然后,老杜又悄悄地告诉了这个落魄皇孙一个“好消息”,听说天子已传位于太子(太子李亨没有随玄宗入四川,而是北上到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太子已经联络了回纥人来攻打叛贼,“花门剺面请雪耻”这句就是说回纥人都纷纷表示效忠于唐室,起兵来和安禄山作战。讲完这个,老杜又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嘱咐这个皇孙千万别四处乱说,这城里不知有多少叛贼的奸细和同党在暗中盯梢哪。临别之际,老杜再三感叹,勉励这位皇孙,有李唐家列祖列宗的神灵保佑,这场灾难一定会挺过去的。因怕被贼兵发现,老杜和这个落魄皇孙也不敢多说话,于是,老杜和皇孙洒泪而别。但这个皇孙最后下落如何,却不得而知了。但凡王孙贵族、富家子弟,落难后,自身生存能力极差,在这样的危险环境下,实在是凶多吉少。看这位皇孙,都沦落成这个样子了,还将“宝玦青珊瑚”等贵重物品放在衣裳外面,也不怕小偷强盗来抢。所以,这位皇孙能不能度过安史之乱,实在难说。   
  沦落于贼手的长安是怎么样的景象?腥风满街的长安,骆驼上胡人的狂嗥,空旷冷清的豪宅、落魄的王孙,凄凄惶惶的老杜,构成了一幅生动细致的乱中长安图景,这是正史中看不到的,老杜之诗,实在无愧于“诗史”之称。   
  ①延秋门:唐宫苑西门。 
  ②隆准:旧时形容帝王相貌。《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隆准而龙颜”。 
  ③交衢:即十字路口。 
  ④花门剺面:花门,指花门山堡。回纥骑兵驻地,借指回纥兵。剺面:古匈奴用割面流血,表示忠诚哀痛。 
  ⑤狙:本指猕猴。因这种动物善于伺伏攫食,这里用来比喻有歹人暗中侦视。钱谦益云:“当时降贼之臣必有为贼耳目,搜捕皇孙妃主以献奉者。” 
  ⑥五陵佳气:五陵,指皇家陵墓,古人迷信,相信坟地风水之类,意思说有帝王之灵保佑。    
305:31:10 2007。5可怜王孙泣路隅——安史之乱中的落魄王孙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万户伤心生野烟——逆贼猖狂的洛阳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凝碧池》   
  王维这首诗,写于陷落后的洛阳宫中。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登基称帝,国号大燕,自称雄武皇帝。安贼称帝时当然也要做做样子,事先也有“父老百姓”联名劝进。据说在安禄山未起兵前,民间就有童谣传云:“燕燕飞上天,天上女儿铺白毡,毡上一贯钱。”后人解释,这“燕”字,是说安禄山的伪国号,后面又来一个“燕”字,也不是小儿口吃,那是说史思明做伪天子时也用“燕”做国号。“天上女”是说“安”字。“铺白毡”一句,预言安禄山入洛阳当皇帝时,天降大雪满地。“毡上一贯钱”,一贯钱也就一千个铜钱,暗示安、史两人的皇帝梦只能持续一千天左右。   
  安禄山得意洋洋,指着遍地的白雪说:“才入洛阳,瑞雪盈尺”。中国历史上向来不缺马屁精,有个叫卢言的小人,赶快不失时机地献上一首诗,此诗《全唐诗》中也有:“象曰云雷屯,大君理经纶。马上取天下,雪中朝海神。”安贼乐得胖脸上满是红光,大模大样地当了皇帝。   
  等贼军攻破了长安城后,安禄山的兵卒将长安宫内的金银珠宝、珍奇古玩、后宫美女、图书典籍等都抢到了洛阳。唐玄宗爱好音乐,宫苑中有乐工无数。安禄山的兵把他们都押上车,解往洛阳。另外,长安城内有番邦外国供奉的各种珍奇动物,有会摇摇摆摆作跳舞状犀牛、大象、宝马等,贼兵也强迫驯养它们的人牵了这些动物到洛阳去进献安禄山。当时,犀牛、大象等动物,中原本无,人们都非常稀罕。安禄山揣摸着幽燕戎王、蕃胡酋长这些土包子肯定没有见过(安禄山多次入长安,得玄宗亲切召见赐宴,大概见过)这些稀罕东西,于是就先胡吹大气,他说:“自从我得了天下后,犀牛和大象都从南海跑了过来,见我都朝拜舞蹈,你看连畜牲都能顺从我的天威,这不是天意吗?四海九州日后必然是我的天下。”不料想,当安禄山命人牵来犀牛和大象时,犀牛和大象想必一路上又挨打又受累,或者是驯养它们的人忠于唐室,有意让安禄山出丑,反正这些大家伙们见了安禄山,不但不像朝见玄宗时那样舞蹈参拜,反而对着安禄山“瞪目忿怒”。本来据说有头大象会卷起酒碗进献,但在安禄山面前,大象却把酒碗全摔了。安禄山这个脸可丢大了,于是恼羞成怒,命人挖了大土坑,将犀牛和大象推了出去,投入柴火烧,又用长矛刀剑从上往下投掷,将这些珍贵动物全部杀死,据说流血数石还多。唐宫中的旧人无不掩面哭泣。   
  安禄山折腾完这些动物,当然也不放过那些乐工们。唐玄宗酷爱音乐,所谓“梨园子弟”之名,就是由玄宗当朝时得名而来。唐初禁苑中的梨园,只是和枣园、桃园一样的果木园,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而喜欢音乐、舞蹈的玄宗,在这个地方广纳乐工、优伶等数百人,像李龟年、雷海青、黄幡绰、公孙大娘、李仙鹤等都是当时知名的“艺术家”,梨园才成为戏剧音乐等艺术胜地的代称。玄宗本人的音乐素养也极高,《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散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正之。”还有一次,玄宗上朝时,手指在腹部不住地颤动,高力士在旁注意到了,等玄宗一宣布退朝,他就问:“皇上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有没有肚子疼啊?”玄宗笑答,我刚想到一曲笛子,怕忘了,因此一边听朝,一边虚拟着吹奏时的指法。此外,据说玄宗还喜欢演戏,并且喜欢扮丑角,直到现在戏剧界还是以唐玄宗为祖师。安禄山聚群贼大宴于凝碧池畔,下令唤来这些被掠的乐师,让他们吹奏弹唱,为贼人助兴。有不少梨园子弟相视泪下,贼人恼怒,拔出钢刀相威胁,有个叫雷海青的乐工再也忍不住了,他将手中的乐器扔在地上摔得粉碎,扑在地上西向大哭(当时玄宗西逃入蜀)。贼人大怒,下令将他绑了吊在台子上,碎割肢解而死。   
  当时的王维,被安禄山贼兵拘禁在菩提寺中。说来安禄山和后来的日寇汪伪政权之类差不多,也要拉拢一批文化名人作点缀。于是,当时像王维、吴道子、张璪(画家)、杜甫等人都被看押,然后逼他们出任伪职。老杜名气当时远不及前面诸人,所以对他的防范极松,老杜就趁机溜了出来,逃到唐肃宗那里。但王维却没有办法溜掉,他性格优柔,也没有勇气像颜真卿、颜杲卿一样刚烈赴死,他的反抗是消极的——他服药下痢,让自己变得病怏怏的,以为贼人就会饶过他。但贼人可不讲那些人道主义,还是强迫他就任伪职。于是,王维又遭受了一次政治上的“强奸”。闻一多先生说过,李白“在乱中的行为却有作汉奸的嫌疑”,杜甫“表现他爱君的热忱,如流亡孩子回家见了娘”,至于王维却似他诗中曾写的息夫人,是“反抗无力而被迫受辱的弱女子”。却说王维被拘禁在寺中,好友裴迪冒着危险来看望他,这个裴迪后来和王维一起隐居辋川别墅,一起畅游山水,是王维平生的铁哥们。王维听裴迪说了凝碧池畔的惨剧后,感慨悲泣良久,口占(不用纸笔,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从诗中也可以看出王维的性格,这里面并没有金刚怒目般的痛斥,有的只是像小女人一样的哀怨。也难怪,王维本来就是一个温润如玉的才子,并不是那种披肝沥胆刚烈忠直的侠士。王维只是像息夫人一般消极地反抗,在某些人看来未免有点于节行有亏。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主动向安禄山伪朝投怀送抱的也不在少数。像张说的两个儿子张均和张垍,玄宗对他们恩宠非常,张垍是当朝驸马,娶玄宗的女儿宁亲公主为妻,玄宗特许他在后宫内置别院,赏赐珍宝无数。但这俩人事到临头,却主动投降了安禄山。安禄山封他们为宰相,这哥俩恬不知耻,得意洋洋地当了伪职。后来收复洛阳后,玄宗气得非要杀掉他俩,但唐肃宗念在张说的面子上,饶其不死,流放远处。   
  王维原来在大唐当的是给事中一职,安禄山照样封他这个职位,官职虽然没有变,但心情却天差地别。这些日子里,王维肯定是强颜欢笑,低调处事。收复洛阳后,凡是“陷于贼”的官员都定了罪,有的斩首,有的绞刑,有的杖打。但王维却因有人证明他吟过本篇这首诗而被宽赦,再加上他弟弟王缙请求削爵赎其罪,所以朝廷特意宽赦了他。大概王维平日里温厚待人,性格和善,所以大家也都不忍为难于他。然而,这也成了王维一生中的污点,王维自己也上表悔罪说:“臣闻食君之禄,死君之难,当逆胡干纪,上皇出宫,臣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仰厕群臣,亦复何施其面。距天内省,无地自容……”所以,王维后来更加看淡世事,诵经奉佛,在山水田园中了却残生。   
  “疾风知劲草,板荡知忠臣”,安史之乱正像一场狂风,有人在风中折断,有人在风中折腰,让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显出了原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