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草清- 第5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参谋司早就算过,今日万人之军,辎重补给是古时万人之军的三到四倍,再算上火炮,更超出十数倍之多。居延堡维持一个营守军,得靠上千骡马,一万多民夫自肃州保证补给。如果是北海的厄尔口城,距离居延堡又有两千多里。从西安到厄尔口,路途更是六七千里之遥,要守住厄尔口城,耗费恐怕是十倍于居延堡。”
“攻下厄尔口城,乃至出动万人大军入极北之地一战,这都不难。但光打跑了罗刹人,占不住地,也毫无意义。要在极北之地维持万人之军,就相当于在国中维持十多二十万大军,这当然是一国难以承受的负担。”
“距离”这东西第一次在李克载心中这么沉重,他有些不解。从黄埔到马六甲和亚齐甚至有六七千里之遥,虽然说海陆有差别,但差别也没这么大吧?咱们这一国,不管是军队还是商人。甚至民人,都遍布南洋,此时除了爪哇的荷兰人,以及勃泥东面诸岛的土人,南洋几乎就是英华的后院,为什么距离就没这么大影响?
“海路跟陆路的差别有本质的不同啊陛下,海上几十人就能操控一条千料大船,一日六七百里甚至千里。而陆上若是没有可航运的河流。靠人马运输,耗费是水运的十倍,效率却只有水运的十分之一,一来一去。相差百倍……”
“其实由南洋就能看出,我们英华国势的特点很明显。但凡沿海或者沿江,有水运之处,我们就能很方便地控制到。而如果脱了水运,一旦距离超过千里。诸事就都不怎么顺畅了。比如被我们扶持起来的兰纳,最近不听招呼,暗自侵吞缅甸国土,我们隔了大半年才知道。”
不过枢密院的参谋们也没完全抹杀李克载的“北庭攻略”。英华一国,的确很熟于通过水路投放国力。陆路很有问题。但从西安到瓜州一线,乃至居延。华夏的汉唐老祖辈在这条路线上积淀了丰厚的遗产。就只是当地的汉人,就能支撑起北进乃至西进之势,而不管是喀尔喀蒙古还是准噶尔,都因明时有臣属之义,也能当作桥梁。问题只是能进多远,能否进而不退。
李克载恢复了一些信心,而当军情司那位白猫讲解极北之地的罗刹人情况时,他更有了关键性的发现。
“罗刹人居然占了关外更东之地!?离他们的京城怕有万里之遥吧,罗刹人为什么能占住这么遥远的地方?”
这个发现让他很是兴奋,他觉得,破解了罗刹人能霸占极北之地的秘密,自己也就能做出可行的方案。
“唔,这可是一个老大的话题,我说不好为什么,但可以给殿下讲讲,罗刹人是怎么做的。”
于是这位曾经深入到阿穆拜尔商组织黑猫活动的白猫,向李克载讲起了罗刹人的远东扩张史。
“那得从一百多年前说起了,该是万历年间。罗刹国土还都在欧罗巴,在他们东面,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西伯利亚汗国……”
罗刹向远东扩张,最初是两个目的,一是抵挡西伯利亚汗国的袭扰,一是打通东方贸易通道,如果说葡萄牙、西班牙跟荷兰人从海上入中国是为丝绸瓷器,占东南亚和西印度群岛是为香料,入南美是为黄金白银,那么罗刹人入西伯利亚,最初是为毛皮。
罗刹贵族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在开拓西伯利亚的事业中居功至伟,这个家族的领地与西伯利亚汗国毗邻,视对方为死敌。得了沙皇伊凡四世的首肯和推动,特罗甘诺夫家族全力向东发展,而他们的一项冒险:拉哥萨克首领,重犯叶尔马克入伙,获得了巨大成功。叶尔马克带着八百四十人的队伍远征西伯利亚汗国,对方因各部酋长内讧而无力抵抗,丢掉了都城。
经过十多年的征战,西伯利亚汗国的最后一位汗王在逃亡中去世,汗国就此灭亡,而西伯利亚的大门就此大开,罗刹人越过乌拉尔山,孜孜不倦地向东挺进。
“百来年前,还是前明崇祯年代,罗刹人就已到达了东北之极,他们称呼那里的海是鄂霍次克海,更东之地叫堪察加半岛。”
“为什么这么快这么顺利?因为西伯利亚汗国,是极北之地唯一一个具法之国,这个汗国灭亡后。极北之地上,全是零零散散的土著,几十人百来人聚族而居。殿下觉得那个叶尔马克带八百四十人就攻占一国之都很不可理解,可殿下却不知道,罗刹人东进时还攻灭了两个泄国,分别叫彼雷姆酋长国和叶潘恰酋长国,所用的兵力也就是二三百人之数。而整个堪察加半岛,据说幅员数千里,征服此地的不过是一个哥萨克五十人长,他手下只有一百二十人。”
“满清与罗刹的雅克萨之战,罗刹人兵力最多时也不过八九百人,那已是他们在西伯利亚能凑出的最大人力,甚至还有罗刹人从欧罗巴遣来的六百人。满清康熙皇帝在关外用足吃奶的力气,也只聚了三千多人。更多怕是也撑不住了。当年罗刹人求和,康熙皇帝没说二话就答应了,那也是围困雅克萨的清军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所以说啊。极北根本就不是大军驰骋之地。”
说到满清,白猫先生很不屑地摇头:“关外还是他们满人所谓的龙兴之地,却对疆域之要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当时雅克萨还活着的罗刹守军不过数十人,康熙即便是拿出跟咱们英华对拼的一半心力,再咬牙熬上一阵,就没什么《尼布楚条约》了。”
“如果康熙真把这一国当自己的国,脑子里有一丁点开疆拓土的念想,再堆上三千人。别说雅克萨,罗刹人连尼布楚都保不住。可惜啊……满清鞑子皇帝,一心盯防着汉人,对罗刹人根本就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根本不知道那时的罗刹人毫无力量,击之即溃。而现在么……这么一位恶邻,已经稳稳压住了我们华夏北面,满清已是我们英华盅中之食。就只能靠我们来接下这副重担了。”
白猫先生多年浸淫北方密谍事务,自然视罗刹人为华夏第一大敌,他两眼冒着精光地对李克载道:“殿下所谋虽还显稚嫩,但有此心。已让职下等感怀甚深,因此即便只是纸上谈兵。职下等也愿全力协助。”
这自是遮掩,谁都清楚。大皇子李克载很可能会得太子之位,如果在少年时期就能影响到他,那么未来……哼哼,罗刹人,等你被未来英华皇帝列为头号大敌时,别埋怨自己躺着中枪哦。
李克载一边听一边点头,他大约是明白了,极北之地苦寒无比,不可能容大军驰骋,所以罗刹人才会趁虚而踞。
但好奇心上来,李克载丢出了一连串问题,罗刹通白猫先生也有些招架不住了。
“为什么罗刹人能在这么辽阔的疆域上保持统治?”
很简单,罗刹人就是用欧罗巴人的殖民老法子,严适的地点建立城堡,罗刹人自己聚居一城,依城堡开垦。同时一面与当地土著贸易,一面渗透进而控制土著,最终将土著人化为己用。商货之外还有人心,别忘了,葡萄牙西班牙人有罗马公教的传教士,而罗刹人也有东正教的传教士。而武力更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保障,罗刹人同时还在欧罗巴西进和南进,沦为军奴的哥萨克人成了他们征服西伯利亚的可靠武力。
“这么漫长的疆域,如果我们切断一点,是不是整条线就断了?父皇用兵漠北,目标该就在北海吧,如果占了北海,这个目的是不是就到达了?”
白猫摇头,为李克载讲解了罗刹人东进的路线。跟一般人理解的不同,罗刹人东进不是靠着南面的陆路而进,相反,是靠更北的一条路线。在这条路线上,依次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三条水系,简单说,罗刹人也是借助水运的便利,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距离的阻碍。
当罗刹人占据了三条水系的下游后,才开始向这些水系上游,也就是西伯利亚的南方挺进。如果不是这样,罗刹人该在万历年代后期,就能跟华夏陆路接壤了。而包括厄尔口、尼布楚等等据点,都只是罗刹人控制西伯利亚主干道上分出的枝节。
“占住厄尔口城,遏北海,作用该只是顶住罗刹人自正北方南下的压力……”
白猫先生开始感觉,自己并非是跟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讨论军略国事,虽然对方的认识还很稚嫩。
“虽然我是明白了为什么,但我却很不服,我弄不清楚另一个为什么。为什么罗刹人能做到,我们却做不到!?”
李克载捏着拳头,愤愤不平。不设立场地看,罗刹人能孜孜不倦地东进,将占土当作狂热的事业,为什么我们不行?所以……肯定能找到可行的方案,关键是要搞明白这个为什么。
这个为什么就非参谋和白猫先生所能回答的了,大家就只笼统而模糊地说,依照天道学的观点,这肯定是罗刹人能自占土中真正获利,但到底是怎样的利,就那点毛皮和满足人心虚荣的辽阔疆域?大家都不太能说清楚。
以李克载此时的年纪,他对这个问题更是不甚了了,所以心思只好转到具体的军事上。而额济纳和居延堡之战的捷报传来,薛雪也牵着漠北蒙古诸部,订立新的盟约,李克载就想看看细节,希望从中能发现一些可以利用的线索。
搞明白了李克载的心思,陈万策拈着胡须,微微笑了:“殿下,臣正好清楚这个为什么……”(未完待续。。)





第十五卷 第七百九十四章 王道之始
泡书吧 更新时间:2012105 23:37:12 本章字数:3642

“通事馆谢知事曾在政事堂讲《寰宇政志》,王道社更直接列出我英华百年的陆海大敌,那就是不列颠和罗刹。臣虽不谙外事和商事,但以史为鉴,以我映外,也有一些心得。”
陈万策半路出家,投段宏时门下,以真理之学重读历史,加之本就熟悉鬼谷子谋术,这些年经手政务,也已立下名声。目前以门下侍中之职,跟江南行营总管刘兴纯、川陕总督吴崖,以及各省巡抚一同靖平国中,朝野都认为他很有可能入阁,成为第四位次辅。
陈万策这一开口,显然是要从历史人文的角度谈,李克载恭恭敬敬地伺立聆听。
“不列颠,居于欧罗巴西北,区区岛国偏隅,素无传承,乃蛮荒而起。葡萄牙、西班牙乃至荷兰人出欧罗巴,行船寰宇,不列颠人才衔尾而追。前三国相继败落,不列颠人雄踞欧罗巴,此时已有与法兰西人分居双极之势。而其霸业东西急进,王道社以不列颠为海路宿敌,虽失偏颇,但观西洋和天竺之势,也不无道理。”
“罗刹,居于欧罗巴东北,亦然如此。罗刹之地本就苦寒,其国其民彪悍无畏,此时其国之所以能败瑞典等北方大国,多赖其王彼得一世雄武大略,厉行变革。此外罗刹人还据东正教一脉,国中无道统之争,与拒罗马公教,自立国教的不列颠人份外相似。”
“寰宇大争之势,恰如我春秋战国之争。谢知事和王道社都言不列颠为海上秦国,罗刹人为陆上秦国,臣深以为然。秦国何以一统天下,这十多年来。人人都持天道和真理重解,该是已经说透了。”
说到秦国,李克载也露出了有些不以为然的神色,的确,英华一国重究历史,秀才这一级的读书人都已经有很深刻的认识。
秦国为什么能一统天下?传统认识无非是地利、人和,然后得了天时。
而如今的知识分子,经历了从满清到英华的转变。对这个历史过程看得更深了。简要地总结,根本原因在于秦国是“旧世界”的边缘,外于上个时代的利益格局。
当时势变幻,特别是人口越来越多。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贫富越来越与传统的等级制脱节,旧时的分封制再难维系住整个社会的运转时,旧世界不得不革新求变。
此时中原各国不约而同地走向郡县制,但作为“旧世界”的中心。中原各国的利益格局已积淀太深,包袱太重,变法都不完整,而秦国作为后起的学徒。却能变法到底。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反正起点低,卯足了劲向前搏。不行的话也总比别人血流得少。
不仅是基疵,秦国变法的动力也足,跟富庶而优雅的中原各国相比,秦国算是一帮苦逼加粗人,为了过上好日子,一国同心,不以学习他人为耻。
“欧罗巴与我华夏各有不同,最大一桩差别是他们族群各异,言语相差。不像我华夏,书同文、车同轨,天下行郡县已近两千年,早立起了大一统的大义。欧罗巴诸国此时都还是分封制的底子,因此不管是不列颠还是罗刹,都不可能如秦国一般一统欧罗巴,但其国崛起的道理,却跟秦国没有太大区别。”
“罗刹雄主彼得一世的革新,有如秦国变法,所行桩桩新法,都学自欧罗巴的‘中原’。一旦他新制既成,自然要向外扩张。”
陈万策以秦国代入,谈了罗刹人为何能崛起,这只是背景,接着他话锋一转,回到了李克载的问题上。
“方才臣讲的是罗刹人为何能有占土之力,而殿下问为何罗刹人如此热衷于占土,即便踞了整个极北之地,还如豺狼一般,南下侵边?答案很简单,殿下该很清楚,极北之地甚虚,土地辽阔,所产却不多,罗刹人对土地的渴求自非一般人所能体会。”
“这就像我华夏各地的农人,对土地也有不同感受一样。西北贫瘠之地,数十亩才能养活一户人,可江南腴膏之地,不到十亩田就能让一家饱暖,甚至还能读书。大家都道西北人粗旷,江南人秀致,却不知在西北,不粗旷不足活,在江南,失小即是贪心不足。”
“恕臣说得粗俗,罗刹人久居苦寒,对土地的垂涎已深透骨髓,可他又不是疯子,而是有章法。这种饿殍,入了酒宴,第一件事不是踞案大嚼,而是跑到每张桌子上去吐唾沫,先赶跑客人,再慢慢来吃。他想要的不是一顿饱,而是一辈子饱。”
陈万策说得形象,李克载也嘿嘿笑了起来,觉得这比喻格外形象。
“臣接着说殿下问的第二个为什么,为什么我华夏做不到?”
“这一问本就问错了,我华夏已经作到了啊。昔日黄帝出渭河,并炎帝,驱九黎,方有我今日华夏!不仅是占地,从关内到中原,再到江南乃至岭南,本是烟瘴荒莽之地,今日也已阡陌纵横,纵观寰宇,有哪一族能如我华夏这般开疆拓土,立下数千年之业?”
“如今我华夏独踞寰宇东极,便是人口繁衍,也有南洋诸地可容亿民。极北之地,若不是粗旷于西北人十倍的苦民,又怎会看得入眼?既无欲,则无求,极北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