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之大民国-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关防大印,让他们回乡接亲人到此,然后立马给予土地。
等一个月后,宋哲元再来到赵书礼军中的时候,他面对的情况是,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士兵回乡去了,至于还来不来说不好,宋哲元也不关心,反正他只能带走军官而已。可当宋哲元游说劝说众军官的时候,却遇到了相当的困难,并不是每个军官都愿意跟他走的。尤其是中下层军官,他们加入冯军时间还短,对冯的感情也没有那么浓烈,加上一百亩土地也是个不小的诱惑。而中高层的军官就好一些,一来他们跟随冯日久,是冯一手带起来的,感情很深,第二对于这个级别的军官一百亩地也没那么大的吸引力。最终宋哲元带走了大多数的营级以上的军官,连级有三分之一跟他走,而排级的军官却有八成选择留下,班级的军官基本上都不走了。
这个结果宋哲元还算满意,当即带着这些军官,又从赵书礼这里得到了两万支步枪和一千万弹药的援助后,火速回陕西去了。
宋哲元是第一拨拜访的人,而第二拨呢是日本人。
他们是来谈贷款的事情的,当初答应了日本人修筑铁路后,赵书礼提出了贷款两亿日元的要求,日本人嘴里说的好,可是走后就不在提了,似乎这事压根就没有发生过,当绥西财政困难,赵书礼催促的时候,他们也推脱开去。
此时他们却主动来提贷款的事情,却是因为另一件事,东北的石油。
东北开采出石油后,赵书礼跟张作霖会晤期间,把消息传给了东北整府,东北整府一知道,日本人也很快知道了,并且闻风而动,当即积极起来派人前往油田区秘密考察过后,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储量巨大的油田,足够供应整个日本一百年。
日本资源奇缺,燃料方面到还有些煤,但是石油就是一滴都没有了。而一战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石油越发重要起来。不管是军舰上的燃气轮机,还是火车上的大功率柴油发动机都是离不开石油资源的,而日本人又没有,只能购买,每年用来购买石油的外汇就占据了日本外汇支出的相当一大部分。因此当听说自己的势力范围东北出油后,他们立即找上了东北整府,希望参与开发。而张作霖这个老胡子,对日本人一直是抱着利用的心态,他当即以此油田为赵书礼个人发现,属于私人产业,整府不便干预为由推脱过去了。
于是日本人就找上了赵书礼。


四十五节 贷款(2)
更新时间2012529 11:06:41  字数:2540

 还是那个日本人野村找赵书礼,同时也想到了上次赵书礼提到过的贷款,他们觉得既然赵书礼也有求于他们,那么就可以利诱其跟自己合作。
“赵司令当真不肯跟我们大日本帝国合作!”
“哈哈,石油啊,这可是流淌的黑金,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为什么要分给你们日本人一杯羹呢。”
“赵司令此言差矣,我提醒阁下一句,没有满洲铁路的运输,我想你连一滴油都运不出去。”
“你不用威胁我,大不了我把油田堵塞了,一拍两散谁也得不到。”
“阁下这是何苦呢,我国整府是很有诚意的,愿意出两亿日元从您手里购买油田的开采权。您不就是为了钱吗,难道两亿您还嫌少?”
“哈哈,我是需要钱,但是我懂一个道理,那就是卖鸡和卖蛋的道理,你觉得我是把一只会下金蛋的老母鸡直接卖掉好呢,还是留着它不停的给我下蛋好呢。”
野村摇摇头道:“如果我是阁下,我会选择卖鸡的,毕竟卖蛋要卖到两亿日元,恐怕需要很长时间的。据我所知,阁下的军队刚刚扩编,地盘也扩大了一倍都不止,正是缺钱的时候。”
“你说的没错,不过要是日本人能把上次答应的贷款拨付过来,我就不用这么窘迫了。”
“原来阁下是为了上次贷款的事情耿耿于怀啊,这个好办,两亿贷款可以给予阁下,而且十年内免息如何。只要阁下肯卖油田,我们愿意出到三亿日元。”
“还是不卖!”
野村气急败坏威胁道:“你真是死了心了,你就不怕得罪我们日本整府吗。”
赵书礼还真不怕了,苏联已经发表了那个不允许第三方破坏外蒙现状的公告,还向边境地区的恰克图,甚至在海参崴也加强了军力,这让日本人一时间不敢轻举妄动。
赵书礼没理会威胁,调笑道:“我说你们日本人怎么这么死心眼啊,我不卖油田可没说不卖油给你们日本啊。”
“你的意思是?”
“我可以给日本人一个优惠,但是同时你们的满铁要给所有我的地盘上运出的货物一个运费优惠。”
“这个可以商量,但是石油方面如何合作,请您仔细说说,要是我国能满意的话,相信对阁下不会有坏处的。”
“这个吗,可以比照国际油价给日本一个折扣,另外加上东北靠近日本,这运费上也可以省一大笔钱。相信对日本来说是非常划算的,对吗。”
野村点点头:“没错,可是我国并不仅仅是为了石油本身或者经济利益的,我国需要的是自己的石油安全。我们需要确保自己国家的石油供给不受他人控制。”
没的说,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就是比中国人强,在这个时代他们就开始考虑石油战略了。
赵书礼不仅响起了后世美国的石油战略,那就是不谋图直接控制油田,但是却一定要保证石油运输线路,和石油来源的安全。为此不惜打阿富汗,打伊拉克,威胁伊朗。
以美国为对照,赵书礼对日本人提出了一个建议:“不知道野村先生有没有听过这样一种合作,我们可以固定的提供一定比例的石油产量给予日本,而价格就走国际价格,并且加上一个不低于九折的折扣。”
“您的意思是说,油田开采出来的石油按照比例出售给我国吗?”
“没错,如此一来,你们也就等于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石油资源不是,而我也能长久的赚钱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野村点点头,这确实是一个折中的办法,但是他没有授权谈判这个,便告辞离开,说是要回去商议商议。
日本人效率很高,一星期内就给出了答复,初步同意赵书礼的建议。但是对于石油产量分配比例和贷款额度和利息跟赵书礼展开了激烈的谈判,最后定为向赵书礼提供四亿日元贷款,利息十分低廉,而还款就用出售给日本的石油折抵,贷款期十年。对于石油分配比例,日本本来要求八成,最后在赵书礼坚持下,降到了五五分,但是对于赵书礼的那五成,如果要在国际上出售的话,日本人还拥有优先购买权。
这个时代日元并不像后世那么不值钱,相反他的价值还是很高的。一日元大概兑换半个美元的样子,比现在的德意志帝国马克还要值钱,一日元相当于两马克。四亿日元的贷款是个什么概念呢,那是两亿美元,绝对是笔巨款,不妨做个对比,当初袁世凯以签订二十一条为条件,也不过换取日本2亿日元的贷款而已。
因此这个贷款让赵书礼狂喜,这大概是日本立国以来,最大的一笔贷款额度了吧。并且是一次交付,这让正在忍受战争后遗症,巨额负债困扰的赵书礼大喜不已。虽然在德国他也得到了巨额数量的信贷额度,但是德国人并不是一次清交付的,而是分期分批,他们要等绥远政府证明自己有还款能力后,才能交付第二笔贷款。
而这第一笔两千万马克的贷款目前也全都在德国派来的专家顾问手里掌握着,这第一笔是军事合作贷款,根据秘约,德国人顾问有权利决定钱的流向,避免出现被人挪用的情况,至于那笔商业交流贷款,条目繁琐目前一分钱还没有到账。
因此日本人这笔贷款就太及时了,让赵书礼可以大刀阔斧的实行自己心中的几个一直受困于资金而难以实现的计划了。
第一件事是成立一家银行,并且授予该行货币发行权,以日元作为担保,先期印刷一亿元纸币,这个银行的名字叫做赵氏银行,属于赵书礼的私产,让傅伦做经理来经营。另外也给予了徐新六的北方发展银行货币发行权,并且将一亿日元存储到他的银行中,作为保证金。徐新六投桃报李,从自己的银行中挑选骨干,帮助赵氏银行运营。徐曾在浙江兴业银行这样的正规银行中任职,因此他的北方发展银行中颇有一些精通现代银行经营的人才,在他的帮助下,赵氏银行很快走上正轨,担负起了一个金融机构制造资本的任务。
在这两家银行拥有货币发行权后,赵书礼的地盘上金融业态终于发生了第二次改变。第一次改变是让晋商成立联合银行,并授予他们货币发行权,目的是统一绥西外蒙地区的货币。可以说第一次货币改革是因为绥西外蒙的货币制度太过混乱,而这第二次吗就是因为这里缺钱了,晋商虽然成立了联合银行,但是以他们保守的经营策略,竟然不敢大规模的印刷,担心发生挤兑。这样做虽然够稳妥,但是却影响了绥西的货币流通,市场上动不动的就出现通货紧缩。尤其是这次战争,由于大量的资金被政府抽离作为军费,几个月间物价下跌了三成,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对当地经济极为不利。而且当战事最紧张的时候,徐新六出面想从银行中借贷一笔钱,晋商竟然百般推脱,这也让已经一心归于绥西的徐新六大失所望,打定主意再次改革币值了。
赵书礼接受了徐新六的建议,增加了两家新发钞行,大幅度增加绥西地区的货币流通量。两家银行成立后,当即联合对库张铁路放款5000万元,通过铁路投资,这5000万元通过工人的工资,采购铁轨等进入了市场链,加上战争的结束,一个月间,通货紧缩情况得到了改善。


四十六节 难缠的德国顾问
更新时间2012529 20:11:59  字数:2349

 成立新的发钞行的同时,在徐新六的主持下,在归绥(呼和浩特)这个绥远商业和【整治中心】成立了一个股票和债券交易所。为什么成立这个机构呢,原因是这次战争中由于贷不到款,府库中又实在是没有钱,徐新六这个从西方受过教育的人,又很有保护私产的思想,不肯摊派给百姓或者强征税,最后想到了美国内战时候北方银行家库克的一个方法,那就是大量印刷小面额债券,让普通百姓也能认购。此次徐新六一共印刷了两千万元的债券,年息五厘,全部兜售一空。第一是因为河套绥西地区的百姓还是很支持这个比之其他地方更关心他们的整府,第二呢是因为这里的百姓确实有钱了。七八年的移民活动,让这里多了数百万拥有自己地产的百姓,可以说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
债券交易所成立后,徐新六立即通过当地报纸宣传,告知百姓可以把债券拿到哪里去交易折现。可惜一时竟没有多少百姓去卖自己手里的债券,当然这不是为了无条件支持政府,而是为了吃利息,他们对赵书礼的【整府】有信心,相信【整府】能兑现利息。
那又为什么选择将这个债券交易所放到归绥而不放到经过几年发展,更繁荣的包头呢,因为赵书礼此次扩张了地盘,察哈尔也收归囊下,张家口可是一个不属于包头的商业城市,而归绥在包头和张家口之间,刚好可以联系起两个城市,起到协调两地资本的作用。
在股票市场上,很快也出现了四五家上市企业,第一家就是徐新六的北方发展银行,徐新六以每股十元的价格发行了一百万股票,占股票数量的百分之十。徐新六的银行经营情况不错,加上又有一亿日元作为保证金,因此大家都很看好,当地工商界各界人士纷纷认购。接着是塞外大铁路公司,这家公司是当前的新贵,创立者是原来鄂尔多斯的商会会长常守成。当时他提出修建铁路被赵书礼认可后,积极联络了许多山西商人,凑齐了一千万银元,可惜铁路修建中他就发现了,这点钱跟他的预料差距太远,根本连个边都不够。因此求助于赵书礼,在赵氏银行成立后,以银行的名义跟徐新六联合给他放款五千万,但是很快钱有不够了,他又在债券市场上发行铁路债券融资一千万,同时发行铁路公司股票再次融资三千万,让公司资金达到了一亿银元,这样的大手笔也让他瞬间成名于塞外。
另外还有山东人滕虎忱的小机器公司,他倒不是为了融资多大规模,而是因为经营暂时遇到了困难。本来到这里后,滕虎忱确实说服了几个商人投资兴办毛纺厂,由他优惠提供机器设备。开始时候确实不错,这里丰富的羊毛资源跟技术,还有晋商打通的商路结合起来天衣无缝,半年间开办毛纺厂的人就高达十余家。可惜的是好景不长,战争开始了,商路尤其是京包铁路断绝,这些厂子通通陷入了经营困难之中,同时有大量账款没有结清的滕虎忱也受到了拖累。但他并不像通过法律途径去逼债,这些人都是自己说服开办工厂的,很多都是自己的朋友,滕虎忱心里打定主意,哪怕自己的厂子倒闭也不去逼债,自己破产了是自己光棍,不能失了信义。于是他只能自己想办法,从晋商那里借了一笔款,可是款到期后这里的经济还是没有好转,同时被利息压迫的喘不过气的滕虎忱心里真是怕了借款了,于是当股票市场成立后,他第一时间申报上市。
但是奇怪的是,作为绥远经济主体的晋商却没有一家产业上市的,不管是票号还是众多开办矿场的晋商,他们经营的理念实在是太保守了,不能容忍别人分享自己企业的权力,他们宁可企业发展的慢一点,不过这种心态倒是让晋商中出现了不少百年老店。
建立股票债券交易所的同时,徐新六还让人翻译了美国关于股市债市的相关管理法律,以及管理股份公司等的美国商法,并以商业条令的名义在绥远察哈尔开始实行。为什么不命名为法律呢,因为不敢,这里不是中央整府没有立法权,只能通过这种变通施行下去,就好像上辈子的中国各地遍地走的现行条例一样,虽然不是法律却具有法律效应,照样能收钱。
在这样一部类似法律的条纹得到赵书礼支持后,徐新六觉得这个人不像国内其他军阀那样,他尊重法律精神,尊重私产,于是徐新六更加努力着翻译通过更多的西式精神的现代法律,在填补因为改朝换代又大混乱时期的法律不健全的同时,也试图把绥远等地变成一个英美式的国中之国。可是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