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之大民国-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白马可追上?”赵书礼问道,白马就是扎萨克图的弟弟,显然他是头领,要是他没有追上,恐怕草原上还有事。
脱欢摇摇头,神情沮丧。
赵书礼反而安慰:“也罢,不过是流寇而已,你此次也立功了,我回头会给你请功的。”
脱欢转悲为喜称谢不已。
既然已经消灭了扎萨克图旗的武装,接下来自然是干正事了,过程出奇的顺利,竟没有遇到黑枪和捣乱。赵书礼感叹运气的同时,心里却始终有根刺。
处理完扎萨克图旗的事情后,又往西到了科布多,同样顺利。
接着大军回转往东而去,宋远仅带了一百人跟着赵书礼回程,其他都让他的副手带回唐努乌梁海去了,并且还跟副手交代万一扎萨克图旗有事,让他即可处理,不需汇报。
大军一直往东,路过三音诺颜等部,赵书礼还去了牧民家中走访,却是他的分配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人生活已经改善了许多。并且有许多商人竟然上门到牧民家里收购羊毛,马匹,同时带去食盐,纺织物,瓷器茶叶等日用品。这些商人大多数是晋商,赵书礼感慨,商人真是无孔不入啊。
过了三音诺颜部后,赵书礼并没有立刻回库伦,而是继续向东到了车臣汗部,这里就是外蒙古最东边的旗部了,再往东就到了呼伦贝尔草原。
在车臣汗部不但没有遇到什么阻力,竟然早有牧民迎接他们的到来,原来他们早都听说了赵书礼在西蒙古做的事情,一直盼望着这些政策发生在自己身上。带领牧民的也是一个管家,车臣汗的管家。对于草原上这些王爷的管家们,赵书礼一直是很照顾,因为虽然王爷是名义上的领主,可其实管理牧民的还是这些管家,他们才是真正有管理能力的人。
而对于支持自己的管家们,赵书礼也投桃报李,他们的待遇是多分一份。
弄完车臣汗部的事情,赵书礼终于要回库伦了。
说实话他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自己这些行为,徐树铮是什么态度。他要分土地的事情,从库伦出发前徐树铮就已经知道,这个他不担心,担心的是,自己私自招收蒙古人当兵的情况。要是真的像高三升说的那样,徐树铮也以为他私自扩充兵马有嫌疑的话,那么这次收拢民心不但不是立功,相反恐怕回城后还有杀身之祸。
但是不回去是不行滴,大军总还是回去了。
到了库伦的时候,正好是春天,草原上刚露出绿色。
城内跟他离开的时候也不一样了,人多了起来,大大小小的商铺又开了门,显出繁荣景象。
原来赵书礼离开这里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里,徐树铮也没有闲着,他招揽商人,引种蔬菜、修建公路、开办边业银行、创刊日报、注销外蒙官府欠中央政府的旧债,算是做了不少好事。
赵书礼怀着忐忑的心情到了徐树铮的司令部,见到徐树铮黑着个脸,他心里就打起鼓来。这家伙是什么心态,他捉摸不透,虽然他两世为人,四五十年阅历,但是跟这些军阀比起来怕还是差了火候。更何况徐树铮这个人的事迹他也是了解的,有些恃才傲物,并且喜怒无常。他有一次跟张作霖喝酒,对张作霖说,大哥你有兵有地盘,别看我现在打不过你,可总有一天我甚至会带日本人打你。张作霖赶紧打哈哈说,我的兵不就是你的兵吗,那时候张作霖为了巴结段祺瑞,任命了徐树铮做东北军副司令。
这家伙对张作霖都敢放狂言,更何况自己了。
“大帅!”赵书礼忐忑的行礼。
“良悟回来了啊!”良悟是赵书礼这个身份的名字,当初他在徐树铮这里登记的时候,说自己叫做赵书礼。可是当徐树铮去义常盛查实他身份的时候,却发现他叫做赵良悟,问他原因,赵书礼只能说书礼是他的字,从此他的名字成了赵良悟,字书礼了。
徐树铮口气和颜悦色,但是依然黑着脸。
赵书礼心里不踏实,也不知道怎么接话,胡乱应着:“啊,回来了。”
“回来就好。听说你还给我带回来六千蒙古兵,真是好样的啊。知道我正要用兵,好好,要是手下人都像你这么会办事,那我还有什么可愁的啊。”
一听用兵,赵书礼疑问道:“不知道大帅说的用兵是什么意思,难道白匪军打进来了,还是苏联人?”
徐树铮摇摇头:“白匪,哼,有我在这里他们没有那个胆子。苏联人自己都还没搞清楚呢,今天苏维埃,明天就整出个远东共和国不知道他们搞什么。这次是我们国内出事了啊,我们不得不走了。”
国内?顿时赵书礼就明白过来了,研究中俄蒙史的,就绕不开中国近代史。
他离开库伦已经一年多,没考虑到国内的情况,现在已经到了1920年了,著名的直皖战争就要爆发了。在这次战争中,皖系失败,段祺瑞倒台,徐树铮也会逃到广东去的。
知道历史的赵书礼明白现在如果跟着徐树铮回国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他左思右想,说道:“大人可是要回国,那我怎么办?蒙古且不安稳啊。”
“你也跟我一起走。”
赵书礼道:“可是,这一走恐怕蒙古不复为我中华所有了,属下愿意替大帅留守蒙古,誓死护卫国土。”
徐树铮突然眼睛一瞪:“哼,莫非你真的有什么想法!”
“遭了,徐树铮起疑心了,”赵书礼心道,嘴里辩解:“大帅,属下一心为公,绝无半点私心,大帅明鉴。”
徐树铮叹口气道:“我也知道,你没有私心,毕竟还小吗。对了今年十二,不应该是十三了吧,转眼我们都一年多没见了。”
当初见赵书礼第一面的时候,赵书礼告诉徐树铮他十八,徐树铮说他最多十四,其实两人都没有说对,赵书礼现在的真实年龄才十二岁。可由于自小家里条件还好,在蒙古吃肉食有多,营养好,也就比比普通人家小孩长的高大一些,因此看起来有十三四岁的样子。
“是,今年正好十三,虚岁已经十五了。”
听到赵书礼强调年龄,徐树铮不由得笑了:“哈哈,十四十五都没关系,我可不是迂腐的人,只要有本事就是八岁我也敢收,甘罗十二不是还为秦相吗。好了,收拢一下你招回来的人,明天我们就开拔。”
“额···是!”


第八节 直皖战争
更新时间2012510 21:45:51  字数:2512

 一个月后,大军沿着库张公路回到了北京,这个速度可谓神速了。对于赵书礼带领的骑兵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徐树铮亲自带的两旅步兵可就受苦了,可是没有办法,北京的情势非常严峻。直系军阀联合奉系张作霖通电,要求段祺瑞免掉徐树铮的职位,赶他出中央。但是段祺瑞为了徐树铮连袁世凯都敢得罪,更何况这两个军阀呢,他不惜开战。
为什么直奉两系军阀对徐树铮这么痛恨呢,这还得从三年前说起。
徐树铮辅佐段祺瑞当了北洋政府总理后,就开始推行铁腕的独裁政策,当时一战还没有结束,段祺瑞主张对德国宣战,可是其他各系军阀多反对。尤其是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势力最大,当时徐树铮为了杀鸡儆猴,在天津诱杀了直系元老陆建章,导致了直皖矛盾。
而跟奉系的矛盾,更是因为徐树铮不择手段的结果了,他为了除掉张作霖,请张作霖去段府喝酒,本来打算是让段祺瑞酒席上杀了张作霖的。可是段祺瑞却刻意放走了,这个很会做人,很会拍马屁巴结他的小胡子。但是从此,张作霖就恨上了徐树铮。
而这次突然紧张的导火索却是因为南方的孙中山,由于孙中山不满段祺瑞专权,废除了临时约法,在南方搞起了护法战争。段祺瑞的对策是武力统一,要派军队南下攻打孙军。可是南下作战的军队,却只能是现在镇守在武汉的吴佩孚军,这是直系的军队。跟孙军打仗自然要消耗自身实力,增加的却是段祺瑞的威势,直系自然不同意。吴佩孚的军队不但没有南下,反而直接北上保定,跟奉系勾勾搭搭,准备随时讨伐段祺瑞政府。
而段祺瑞也不甘示弱,调徐树铮的西北边防军立刻南下,布防北京周边。
四月徐树铮接到命令,五月已经到达北京,六月段祺瑞成立安国军武力准备完毕。
而这期间赵书礼又当官了,这次是军官,他成了安国军第三骑兵旅旅长。除了赵书礼谁也管不了这只军队,因为段军中竟然找不出几个将领懂蒙语,尤其是本来就很少的骑兵中就更是找不到了。
跟赵书礼一起升官的还有宋远,这倒不是因为他立功了,而是因为段祺瑞短期内扩编军队太厉害,宋远的那个团随后也回到了国内,顺势就塞进去了很多新兵,扩编成了一个步兵旅。也就是宋远的升官是因为皖系军阀内部的扩编,跟赵书礼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宋远还是送来了一千大洋,说是要不是赵书礼把他劝回库伦,恐怕他都来不及回来。赵书礼也回礼,送了他一百匹战马,让他成立了一个骑兵营,他的旅也成了一个混成旅。
从六月开始,直皖双方以北京为中心,对峙起来,并且积极备战。
赵书礼也开始训练军队,这些他不懂,他前世最接近军队的行为就是参加了大学一个月的军训,可那显然不行。于是又找上了宋远,宋远派了一些基层军官在赵书礼的军中日夜操练,赵书礼也亲自跟士兵一起,他也需要接受军事训练。
从走正步起到拉栓打枪,无一不学。而赵书礼也派人去教宋远的人骑马,一来二去两人关系升温很快,私下里商量一旦战争打响,互为援助。在这个乱世里,多个朋友多条路,双方也算各取所需。
一个月后,战争终于打响,赵书礼和宋远的军队被编为东路军,属徐树铮指挥。段祺瑞总领全局,指挥中路军驻扎团河。另一路西路军,则由段芝贵指挥。
段芝贵指挥曲同丰的边防军第一师、刘询的陆军第十五师、边防军第三师第五混成旅,第九师两个营、第十三师辎重营,部署于涿州、固安、涞水以北,计划沿京汉路南下,首先夺取保定,然后继续南进。直系以吴佩孚为前敌总司令兼西路总指挥,主力第三师及第二、第三混成旅部署在易县、涞水、涿州、固安以南一线,抗击皖系的进攻。
十四日夜,吴佩孚亲率其第三师的第五旅,企图出其不意的直捣团河,捉拿段祺瑞,却被段祺瑞侦知,一面调集援兵,一面逃回北京。吴佩孚捉段计划落空,便指挥部队在琉璃河、涿州一线面对皖军的进攻,并且避其锋锐,主动撤出高碑店,并将其所部分左三路:以固安为中路,涿州、高碑店为西路,廊坊、杨村为东路。
而赵书礼的军队就驻扎在杨村附近,这里是铁路要道,双方必争之地。
十五日晨,赵书礼接到命令,率军随同第二混成旅,第三师对杨村阵地发起攻击,一定要在吴佩孚军立足未稳前将其赶出杨村。
杨村有海河流过,上面有一座铁路桥,赵书礼奉命突袭占领此桥,并立即构筑防御阵地。
“冲啊!”
赵书礼也不会打仗,不懂上面阵法之类的,索性带人冲锋吧。其实此时他的心里还忐忑不安,怕怕啊,子弹不长眼,心里不由得打起了小九九,已经打算好,要是不利赶紧撤退,保存实力和小命要紧。
铁桥搞过路面十米,这本是佯攻,加上道路狭窄,十分不利于骑兵的展开。
又遇到对方早有准备,赵书礼的第一拨冲锋就遇上对方机枪的扫射,损失惨重。但是徐树铮传来命令,不惜一切代价,赵书礼只能继续进攻。当然赵书礼并没有亲自上去,都是督促着手下拼命,自己则躲在一旁冷眼观看。还好这些蒙古人本来就悍勇,不知道是因为成吉思汗的血液还没有散尽,还是因为穷山恶水多刁民的原因。但很可能都不是,因为当初在草原上跟蒙军打仗的时候,他们可没有这么凶猛。
死伤越来越多,但是却是有收获的,终于接近了桥头,只需要一个冲锋或许就能拿下对方的阵地了。可就在这时候,突然一声巨响,接着接二连三的爆炸在赵书礼的骑兵中响起,战马惊了四处乱跑根本不听指挥。该死,对方竟然在大桥上安放了数门大炮,赵书礼愤愤骂了一句,无奈只能下令退兵,一直退到梁庄,在宋远留守军的帮助下才稳定下来。
徐树铮很生气,可是看到赵书礼伤亡情况后,也默不作声了。
留下一句“休整吧”就走了。
休整了一天后,十六日命令再次下达,还是攻击杨村。
这次顺利多了,铁路桥上竟然没有守军,但是却有日本兵在附近巡逻。赵书礼不知其故,在杨村驻扎下后,宋远军也进驻,他带来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让赵书礼像吃了苍蝇一样。
原来杨村直军之所以放弃,是因为日本军队干涉,他们要求直军离开铁路线两公里外,否则日本人就要发动护路攻击。
有没有搞错,这是内战啊,竟然把日本人拉进来,顿时赵书礼对徐树铮多了些埋怨,这行为太没品了。他甚至有些后悔,要是当时他在努力一把拿下铁路桥,是不是日本人就不会来了,污点啊,在民国第一仗竟要外国人保护,而且竟然还是日本人。
在仔细听了宋远的消息后,赵书礼做出了一个决定,立即离开杨村,往西攻击而去。第一是为了证明自己,第二也是因为宋远探报,由于仓促撤离杨村,直军战线出现一个空隙,赵书礼觉得通过这个空档插入敌军后方,才能发挥骑兵的威力。


第九节 胜利的战斗,失败的战争
更新时间2012511 13:05:56  字数:2112

 这次可跟上次不一样了,这一次赵书礼次次身先士卒,士兵气势如虹。他都不知道自己竟然是一个这样冲动的人,似乎脑子一下子不受控制了。不过他没有可以压制,而是很享受这种感觉,刺激痛快。前世的他因为在商场中勾心斗角,早就成了一个心中没有波澜的沉稳中年,现在的他突然仿佛回到了青春年少激情四射的状态,这就好像一个长年的痿哥,突然之间怒起了,怎么能不兴奋。
大军很快强行突破数道敌军阻击阵地,逼近对方后退主力。
“前方三里就是北仓了。”
赵书礼看了最后一眼地图,然后分出一股精兵,让脱欢带领马不停蹄的赶往北仓。根据情报,直军东路总指挥曹瑛正退往北仓。
北仓是一个小城,但是对于缺乏工程武器的赵书礼骑兵来说,也不是能够轻易啃下来的。
所以赵书礼的打算是紧紧咬着对方,不让对方进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