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胄-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耶律极不落井下石才怪!陛下又是否会相信自己只是一时火气太大?
冷汗湿透了内衣,海里内心中翻江倒海。

第一百四十九章 震怒
花三郎并没有去安远县,刘凌之所以在大殿上提出来让他到西北练兵无非是掩人耳目,被骗的不但有北汉的文武百官,还有一个自以为是的钦差大人萧栾。他带着亲兵出了太原之后就率领早就等候在太原城外六十里处的骑兵队伍直奔遂宁县,而同一时间跟他一同出发的还有还有季承云,不同的是两个人出发的地点和目的地。
花三郎带着一千骑兵一路疾驰直奔遂宁县,在西北山不远处花三郎换上大辽骑兵的衣服脱离队伍去了定州,而骑兵队伍在赵二的带领下穿着百姓的衣服在西北山脚下下砍伐了树木后继续往遂宁而去。
若是海里没有大发雷霆一举灭了西北山马贼,而是准许他们投降说不定还能从马贼的嘴里得到这些有用的消息,可惜,早就已经有影卫将海里的性格为人等资料送到刘凌手里,刘凌欺负的就是他的鲁莽!
而季承云的队伍任务很简单,不过是做戏而已。等萧栾和昭先分兵直奔西北山之后,他则率领人马冲上去“抢劫”运送岁贡的队伍,在护送岁贡的汉军配合下,季承云将马车整理了一下,如绸缎锦帛之类的东西放火烧掉来制造假象,而催赶着马车将粮草金银缓缓而行,再“成功”击败昭先率领的援军,趁机射伤了萧栾,就连萧栾伤的有多重,都在计算范围之内。
“击败”了昭先之后,季承云分兵两队,一对护着车队前行绕过太原而是往东南直奔应州,虽然路途遥远,且不能走大路,但是季承云知道这任务其实不难完成。另一队人马在马尾巴上栓上树枝,清理了马车留下来的痕迹后朝着正西诱敌。
被掩盖了痕迹的车队顺利的逃过了海里追军的视线,而诱敌的队伍则把海里的视线再一次带到了西夏方面。本来就坚信是西夏骑兵捣鬼的海里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追了半日也没有找到西夏兵的痕迹,一怒翻身回去剿灭了西北山马贼。
接下来就该轮到刘凌发飙了,故意将才刚刚赶造出十辆的箭车拿出来震慑大辽狼骑,目的是警告海里不要轻举妄动,同时给大辽皇帝耶律雄机一个讯号,那就是北汉并不是熟透了的软柿子,可以随便捏着玩。也告诉那些一直视北汉为鸡肋的大辽武将们,汉军的战斗力绝对比他们想象的要强大。
一切都不出刘凌的预计,海里麾下的狼骑被箭车一轮齐射就吓破了胆子,再也不敢耀武扬威。被刘凌几句话质问的没有言辞回答的海里,只能灰溜溜的返回定州,准备迎接南面宫大王耶律极和大辽皇帝耶律雄机陛下的制裁。
会心丧气的海里想到了自己的下场,随即一怒之下把已经血洗了的西北山又犁了一遍。躲藏在山林秘洞里逃过一命的残匪被辽军打了个措手不及,鲜血再一次将西北山涂抹了一层。回到定州之后,他在意料之外的见到了中了一箭的萧栾。
已经包扎好了伤口的萧栾苦笑着和海里商议对策,两个人议了一夜,先是写了一份请罪的折子将事情经过详细描述了一遍,添油加醋的描述了西夏骑兵的阴狠狡诈和悍勇善战。同时不忘记给北汉君臣奏了一本,却只用一句追击西夏兵途中与汉军发生冲突掩饰了自己的错误。
对于如何整理措辞上,海里远不如萧栾。看着一份奏折在萧栾笔下成形,其中将自己的两个人的失误全都推到西夏兵和北汉朝廷的头上,海里对萧栾这个人愈加的佩服起来。只有昧良心到了一定地步的人,才会写出这样一份将假话说的正气凛然的奏折吧。
他想不到的是,萧栾回到自己房间之后连夜写了另一份奏折,将海里的罪责更是添油加醋的描绘了一番,然后通过特殊的渠道直接送到了南面宫大王耶律极的手里。
萧栾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自保,他可不想陪着海里一起受罪。基本上这一次萧栾并没有犯什么错误,汉国北域内有西夏骑兵打劫的事他已经通知了海里,是海里完全没有把这份重要的情报当回事,更是被西夏兵耍的好像一直露出了红屁股的猴子。
若不是他没有看破西夏人假传消息而率军赶往遂宁,甚至只需派一千兵出定州接应汉军护送岁贡的队伍,那结局绝对是另一个模样。有大辽狼骑的接应,西夏兵不可能如此顺利的抢走岁贡。当然,萧栾在信里没有提到自己自作主张带着大部分汉兵想去打什么西北山,剩下的汉军也不会因为人少而被西夏兵杀的落荒而逃的事实。
若不是自己一力主张追敌,仓促下也不会中了西夏兵的埋伏。五千汉军被杀的全军覆没,他是罪魁祸首。
提到汉军,萧栾想了想还是如实描绘道:“汉军拼死抵抗,奈何无论兵器盔甲都远不如西夏兵精良,且西夏兵皆为骑兵,汉军多为步卒而无重甲,所以惨败在所难免。”
在他的描绘里,五千汉军被同样数量的西夏骑兵偷袭,血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没有退缩。五千汉军的尸体铺满了雪地,血水将白雪都染成了红色。他自己在忠勇且强悍的契丹武士保护下冲破敌阵到定州报信,而定州守军居然以主将不在为由拒绝出兵!
萧栾相信,自己这份密信到了南面宫大王手里的话,虽然自己会失宠,但是保住性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至于海里是死是活,他完全不在乎了。这就是文人和武将的区别,论杀人海里远比萧栾下的去手,论阴谋,十个海里也不一定事萧栾的对手。
萧栾没有想到的是,这封密信不但保住了他自己的命,甚至还得到了大辽皇帝陛下耶律雄机的赏识,更是间接的帮了刘凌一次。
南面宫大王接到消息后不敢隐瞒,派最亲信的武士骑着最快的骏马将这两份书信送到上京。冬猎后才刚刚回到上京的耶律雄机看到这两封信之后,气的掀翻了桌子。
“来人!带着朕的宝剑去定州把海里的头割下来,然后把那个萧栾绑了押到上京来问话!”
接过宝剑的武士还没有来得及走出金帐就被耶律雄机叫了回来,盛怒之下的耶律雄机并没有失去理智。
“把他们两个都绑来带到朕的面前,顺便告诉耶律极,如果这件事解决不好的话,他的南面宫大王就不用再当了!”
这话说完,一员穿着虎头甲的小将抱拳道:“父皇,这件事罪责不在大哥,都是那些该死的西夏人搞的鬼,再加上海里那个窝囊废不懂用兵之道,大哥并不知情。”
说话的人身高八尺,面如冠玉,修长健硕的身材在一身铁甲的映衬下更显得英气勃勃,他的下颌上还没有冒出胡子,眼睛就好像月亮湖的湖水一样纯净。这个人正是耶律雄机的次子耶律德光,今年才不过十六岁。
耶律雄机哼了一声道:“你倒是会做好人,若是朕没有记错的话,那个海里是你举荐的人吧!”
耶律德光单膝跪倒在地道:“孩儿荐人不当甘当惩罚,只是此事大哥确实没有做错什么。定州距离太原府并不遥远,汉国派了五千人马护送,若是海里派兵接应的话绝对不会出现什么差池。此事罪责都在海里一人身上,孩儿也难辞其咎,只是父皇若是责备大哥却是没有道理!”
他说话很直接,丝毫不顾及对自己父皇,整个大草原的主人天可汗耶律雄机的顶撞。
能在耶律雄机大帐里议事的都是大辽国的高层人物,这些人对大皇子耶律极和二皇子耶律德光之间的明争暗斗全都心知肚明,此时见耶律德光不但没有借着这个机会落井下石,反而尽力为他大哥开脱,众人心中都是诧异,有的人心中暗想,这二皇子又在搞什么鬼把戏?更多的人则对耶律德光如此识大体顾大局表示出了赞赏。
北府宰相萧善臣出列道:“陛下,二皇子宅心仁厚,请陛下不要怪罪。而大皇子确实也没有什么错误,这件事的罪魁祸首虽然为党项人,但若是鹰扬郎将海里恪尽职守的话也不会造成如此的损失,更不会引起汉国君臣的愤怒。”(注1)
耶律德光感激的看了一眼萧善臣,在萧善臣似乎是无意瞥向自己的眼神中,耶律德光看到了赞许,他低下头去不再言语,只是没人看到在他的嘴角勾起一抹微笑。
舍弃一个小卒子海里,换来一个宽厚公正的好名声,更换来父皇的赏识,这买卖值,海里死的也值。北府宰相萧善臣一直是站在二皇子背后的支持者,平时耶律德光的很多举动都是萧善臣教的。比如,耶律雄机陛下自认为是个能听取下面人意见的人,并且总是会宽容直言相谏的大臣,所以耶律德光才会如刚才一样表现的很勇敢。
大于越耶律莫哥是耶律雄机的弟弟,他在大辽国的地位仅次于皇帝。这个人一向以宽厚温和著称,虽然他是大皇子耶律极的坚定支持者,但也为刚才耶律德光的话而感到高兴。他一直希望耶律极他们兄弟几个,也能像自己和哥哥耶律雄机一样和睦相处。虽然耶律德光背后经常做一些对耶律极不利的事,但这次还是做对了的。(注2)
耶律莫哥拱手对耶律雄机说道:“陛下,以我看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追究何人的罪责,而是如何处理和汉国已经僵硬的关系。汉国虽然弱小,但却是我大辽南下荡平中原的跳板和有力的助手,不能忽略。”
避重就轻?
耶律德光低着头微笑,自己又学了一招啊。
注1:辽国分南北两府,各设置一名宰相,地位比南北两院的大王还要略高一些。北府宰相基本上是后族中选人担任的,而南府宰相则由皇族成员担任。
注2:于越,在部落联盟时期的最高官职,大辽建国后保留了这一称呼,但并不实际任事,为皇帝之下最尊贵的称呼。

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者
(求收藏)
本来已经提上日程的忠王大婚结果因为岁贡风波不得不搁浅了下来,海里带着五千狼骑跑到太原城外叫嚣惹的太多人心里不痛快,虽然忠王下令射杀了想冲过来立威的三百多狼骑,但毕竟是被人欺负到了家门口,所以难免每个人心里都有些怨气。
国家国家,其实国就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家。家庭成员众多,并且时常兄弟姐妹之间都会闹出矛盾,甚至会彼此反目成仇。但这并不代表在其他人欺负到家门口的时候大家都保持冷漠置之不理,虽然偶尔会出现几个引狼入室或者甘愿做侵略者走狗的败类,但总的来说面对外敌的时候兄弟姐妹们还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都说老百姓们愚钝不理解政事,其实那是当权者害怕而已,不敢让老百姓接触到太多的政事,否则任何一个执政者都不会舒舒服服的过下去。可是在外敌欺负到家门口的时候,老百姓往往比那些当权者更爱国。
满朝的大人们面对大辽咄咄逼人的态势,谁都放不出来个屁,担心自己的仕途和生死安危,做了官的人往往没了血性。反正不管谁来统治,换了谁坐皇帝,不都得需要人来做官吗?大不了改换门庭另投明主而已,管他做皇帝的姓刘还是姓耶律?
同朝廷里那些大员们,尤其是那些满腹经纶整天之乎者也的文官的噤若寒蝉相比,百姓们则表现出了如火一般热情和斗志。太原府里的青壮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到忠王府门前请愿,大家都愿意拿起武器抵抗外族的侵略。
这些人中以从北边逃难过来的百姓为主,吃够了契丹的苦,家没了,亲人没了,他们已经没有什么放不下的。给他们一柄横刀,他们真就敢不要命的迎着大辽铁骑冲过去拼命。百姓们的情绪异常的激动,就连太原府的衙门前都有不少人挥舞着大汉的战旗要求参军为国效力。
武将们被百姓们这种热情刺激的忘乎所以,纷纷要求借着这个机会脱离大辽的控制,让大汉称为真真正正的独立国家,万一大辽铁骑杀过来,大不了拼上一条老命同归于尽而已,没什么可怕的。
此时,似乎在他们的眼里,大辽国那四十万武装到牙齿百战百胜的宫帐军,一百二十万京州兵都是土鸡瓦狗,根本不足以忌惮。
面对着文官们的冷漠,武将们的火热,孝帝和刘凌都有些哭笑不得。这些大人们如此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难道就没有闻出不同寻常的味道来?
街上百姓们一热闹起来刘凌就嗅到了一股不安分的气息,百姓们越是踊跃,他就越是清晰的感觉到有一只黑手在推着百姓们往前走。百姓们爱国这无可厚非,但是聚众围堵政府衙门,抗议朝廷对大辽的野蛮行为不抵抗,催促朝廷派兵与大辽国开战,就只差一小把火,就能把百姓们的愤怒彻底点燃。
若是怒火被点燃了,百姓们是自发组织义军去跟大辽开战,还是暴乱造反推翻刘氏皇族的统治那就不得而知了。
刘凌派影卫的人下去渗透到大街上聚集的百姓中查访,果然发现每一处百姓聚集的地方都会有几个人站在高处不断的鼓动着百姓们的斗志。只要是人多的地方,总是有几个人义愤填膺的带着大家高呼出兵的口号。
在那些带头人的怂恿下,百姓们忘记了大辽国雄厚的军事实力,忘记北汉的疲弱。大家都觉得有勇气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再强大的敌人也阻挡不住大家齐心协力的抗击。在那些怂恿者的嘴里,辽国的百万大军被说的一文不值,仿似只要大家一起吹一口气,就能将辽国的百万大军吹的东倒西歪落荒而逃似的。
而同时,刘凌麾下的影卫们在百姓中不断的收集情报的时候,孝帝也命令麒麟卫的人开始调查是谁再故意煽动百姓们。不管是刘凌还是孝帝都在担心着,一旦百姓们等不到朝廷宣布对大辽开战,只怕无处发泄的百姓们会将怒火转移到朝廷这边来。只要百姓们的怒火烧的足够旺了,只需有人站出来登高一呼,难保不会在太原拉起队伍颠覆大汉的政权。
嗅到了阴谋味道的孝帝和刘凌都抓紧行动了起来,争取在百姓们被彻底鼓动起来之前查出幕后的黑手。而为了安全的考虑,八门巡查司的人和太原府的衙役们几乎倾巢而出,整日在大街上巡逻。
不过刘凌给他们下了严令,除非有人蓄意闹事否则不准打骂驱逐百姓。这样的命令连孝帝都感到不可理解,但是出于对刘凌的信任他并没有出面干涉。岳麒麟自己也不可能还在八门巡查司的衙门里坐的下去,他将手下的差役分成了十六队,每队五十人不间断的在大街上来回巡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