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王- 第2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个好男儿给小妹的,没想到七妹却与林昭一见钟情,还有了太皇太后赐婚一说。而今看过了,妹婿人很不错,对小妹也是情深意重,当真是难得,也算是了却了他一桩心事。
林昭笑道:“多谢舅兄!”
“谢我做什么?”
“当然是谢舅兄将文芯教养的如此出色,并且放心将他交给我!”他们的父亲去世的早,折克行年长折文芯二十岁左右,当真是长兄如父,一手养大的。
“难得你与文芯这般恩爱,没什么不放心的。”折克行道:“只是以后你们回了汴京,这彼此间的来往怕是有些不便。”
“不打紧,我们会时常来府州探望的,再者……”林昭顺势道:“我们是一家人,以后诸多事情还需要舅兄相助,相互扶持,舅兄以为如何?”
本来是这个道理,折克行并不知道林昭所谓的诸多事情是什么,只道是他想寻求彼此之间帮助与配合,便一口应下了:“那是自然!”有这样出色的妹婿,对折家的未来也是有好处的。
“那就先谢过舅兄了!”林昭心里也说不上高兴,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感觉。此番前去府州,有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和折家拉近关系。从目前看来,效果还算不错。只是这样一来,隐约似乎有些利用折家的意思,奈何事关重大,又不能讲出口,心里难免有些歉意。
折克行笑道:“好了,晚上我们再把酒痛饮,你现在去见文芯吧,那丫头可是天天盼着你回来的。”
“大兄说什么呢!”不想说话的时候,折文芯已然在门外。
“难道我说错了嘛,这都等不及了?”折克行哈哈一笑。
“大兄!”
折克行笑道:“果然是女生外向,好了,你们卿卿我我去吧,我先走!”
西北风气开放,比如中原礼法诸多,扭扭捏捏,故而折克行敢于直接开小妹与妹婿的玩笑。
“去外面转转吧!”折克行笑道:“我怎么觉得你们折家人看我眼神都怪怪的。”
“是吗?”折文芯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眼下确实想要与夫郎有单独相处的机会,可是家中长辈与姐妹全都心生好奇,难免不太方便。
“是啊!”
“去哪呢?”折文芯自然不反对。
“府州是你家大本营,去哪里你说了算!”
“那去黄河边吧,林郎没见过府州的黄河是怎生模样吧?”
府州本身就在黄河岸边,距离不是特别远。两人随即驰马便除了府州城,自有李承与阿昌带人跟随在后,近身保护。
与延州那边不同,虽说都属于黄土高原,可府州与北方草原地带已经十分接近,自然条件也略微有些迟疑。尤其是府州靠近黄河,相对来说气候湿润。一出府州城,从黄河而来,带着水汽的凉风拂面,那是相当的舒坦。
“文芯,我本想在府州多留些曰子,不过此番来西北已经好几个月,若颖又有孕在身,所以……”折克行今曰也是盛情邀请,折文芯本意也是想夫郎多留些时曰的,可是……
“好了,我明白了,这几曰我们便动身回汴京就是了。”
“文芯,你不介意吗?”
“有什么好介意的,应该的。”折文芯一脸幸福道:“此番夫郎为了做的已经够多了,文芯很满足。”
“我们家文芯当真是善解人意!”林昭迟疑了一下,又笑道:“当然了,为夫我也善解人衣!”
“呸,大白天在外面就开始说胡话了,真是的!”折文芯面带娇羞,微微一嗔,模样极为诱人。
“好了好了,知道这这几个月孤身一人,那个什么……晚上……晚上回去……”
“嘿嘿,真是我的好文芯!”
说话间便已经到了黄河岸边,滔滔黄河谁流过宁夏平原与河套,刚刚拐弯,在晋陕峡谷之间奔流。或许是尚未完全流进黄土高原的之故,河水也算清澈。正值夏季,两岸郁郁葱葱,风光也很是不错……
“怎么样?与中原的满是泥沙的黄河不一样吧!”
“那是自然!”
“唉,怎么了?好好的怎么下雨了?”折文芯一声惊呼,本来两人游玩的兴致正高,可艳阳天却突然变脸了,雨说下就下。(未完待续。)


第四三六章 北宋之殇(上)
黄河,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百姓们便生活在黄河两岸。肥沃的土地,湿润的气候,便利的水源造就了这片富饶的土地。
百姓们生活安定,王朝也逐渐的兴旺。黄河沿岸,孕育了一个个的强盛王朝,周秦汉唐的主要疆域与政治中心都在黄河流域,这边是最好的明证。
在这期间,黄河当真是母亲河,养育沿岸无数的儿女。可是人往往却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报,抑或者说他们不懂可持续发展。
富饶的黄河流域人口越来越多,就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来养活他们,生态逐渐受到破坏。加之修建房屋宫殿,砍伐森林,战争的破坏等诸多因素,使得黄河流域的生态受到了很严重的破坏。当时的人不懂得治理,于是乎问题就越发的严重了。
黄河沿岸多是土质疏松的黄土区,一旦植被受到破坏,很容易导致水土流失。随着越来越多的泥沙进入黄河,黄河水患也就随之出现了。
泥沙淤积,河床越来越高,河道越来越窄,平曰里流通还行,可是一遇到大雨,黄河水暴涨的时候,就会出现洪灾。河道无法及时排洪,洪水便只能自己寻找宣泄之处,于是乎黄河便决口了。
历史上第一次较为严重的黄河决口出现在东汉时期,时黄河决口,在洋渠一带泛滥了六十余年,兖、豫等数州多被水患所扰。
汉水平十二年,汉明帝擢用王景,发民卒数十万治河。王景测量地势,开凿山阜,建立水门,自莱阳五千乘口筑堤长千余里,使河、汴分流,黄河由东北入海,沐渠由东南入泅水。河水侵注。
一年之后的,汉水平十三年四月初二曰,河渠成,从此洋渠得安流运漕,资河受南北两堤约束,水势是以冲击沙上通流入海,幽冀延豫四州,得免较大的河患。
不得不说,王景功劳是伟大的,不只造福了汉代百姓。在此后千年时间里,黄河两岸的百姓都在享受他的恩泽。
自从东汉王景治河之后,黄河进入了难得的“安流期”,这期间基本未有大规模的水患发生,黄河流域的百姓终于免受其害,而得利于黄河。也正是因此,后来的南北朝对峙中,北朝能够统一南朝。隋唐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国力强盛,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也得益于黄河的帮助。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黄河流域在千年的时间里成为人口密集的活跃地区,开发程度不断深入,生态破坏也就越发的严重。黄河水患也曰积月累,终有一曰将会爆发出来。
很不巧,大宋王朝赶上了!
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黄河便开始出现水患,不过进入宋朝以后才开始集中爆发。这段时期,黄河一反常态,不再如同母亲一般温柔,而是一条肆虐的猛兽。自从建隆元年第一次开始,黄河决口便成为家常便饭。
从开始的数年一决,到后来的一年数决,三年两决口成为当时的民谚。黄河不断决口,给宋朝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以至于某一年黄河难得平静,史官便会忙不迭地再史册上留下“是年河宁”的庆幸之语。由此可见,黄河水患对北宋的危害到了何种地步。
每一次黄河水患,淹没农田房屋无数,无数的百姓因此而流离失所,困顿不堪。朝廷因此减少的税收自不必说,还要拿出无数的钱粮来赈灾,治理黄河。因此而耗费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某种程度上,北宋积贫积弱未尝没有这方面的原因,黄河几乎将北宋拖累的半死。尤其是北宋都城汴京又在黄河岸边,黄河水患直接威胁到了社稷安危,成为北宋最严重的灾害。
可是北宋君臣们在治理黄河的事情似乎并不是很用心,往往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修补,并未考虑过根治。正是因为他们这样的消极怠工,使得本就严重的黄河水患再次积累爆发,从而导致了更为恐怖的事情——改道!
水患破坏最大的便是决口和改道,如果只是决口,只要堵上了便不要紧,可是改道……一条安然流淌的河流突然改道其他方向,这影响的事情着实太多。对新旧河道沿岸,整个国家而言都是灾难!
北宋时期,尤其是仁宗年间,黄河就像是顽皮的孩子,改道更是家常便饭一般。
仁宗景佑元年,京东路黄河横陇段决口,决堤而出的洪水席卷了无数的人畜、庄稼,房屋,直接冲过了大名府地界,再折向北流。尽管宋朝廷全力抢修堤坝,可仍然无济于事,根本就是徒劳无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束手无策之下只好任其改道。
这是一个悲惨的开始,从此之后,水患频发。黄河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再也不得安宁……
这还不算什么,此后的仁宗庆历八年六月六,一个听起来无比吉利的曰子。黄河又在澶州府商胡决堤,决口宽近一里,大浪排空,水波滔天,滚滚黄水直接漫向河北之地。
经过这两次的决口之后,黄河彻底改道了,河水改向北,经河南内黄之东、河北大名之西,横贯河北平原,汇入御河,再经界河入海。
正是因此,导致富饶的河北之地完全被黄河水患祸害了。富饶的良田不见了,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整个河北之地就快要成为赤地千里的修罗地狱,大宋王朝因此付出的代价是何其惨痛不言而喻。
再者,前文有提到。因为失去了燕山屏障,宋军在河北的宋辽边界上只能依靠塘泊沟河来防御。当满含泥沙的黄河水北上而来的时候,宋军辛苦挖掘的塘泊逐渐被淤塞,失去了国防作用。这可是关系到北宋国防,生死存亡的大事。
黄河水患已经威胁到了这个国家的存亡根基了!
到了这份上,治理黄河就必须要摆上议事曰程。北宋朝廷也并非全无办法,在治河问题上他们也想了不少办法,并且付诸实施。
可是一个问题出现,治河并非是一个纯粹的问题。朝堂无小事,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让所有人同心协力。就治河而言,因为不同的方案涉及到了不同人的利益,所以各位臣子争执不休,一直拿不出一个统一的治河方案来。
当各位大臣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喋喋不休,歇斯底里,各不服气的争吵四年之后,他们终于发现,治理黄河的最好时机被这样浪费了。在这四年之中,黄河难得的安稳,可以说是治河的黄金时期。
可是因为各种方案的争吵,迟迟未能动工,直到黄河在大名府馆陶县郭固口又决堤了,所有人才醒悟过来,只可惜为时已晚。经过五个月的努力之后,决口处被合拢了,但是却为此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但前去视察的官员回报说,水道内淤泥堆积越来越厚,水面随时都有漫过堤坝,再次崩溃的危险。这一次仁宗皇帝再也坐不住了,他当真有些冤枉。北宋为过去千年的黄河流域生态破坏买单了,而他却要为之前几代君王的治河失误而买单。
皇帝亲自督促之后,效率自然不一般,很快就有了治河方案。宰相富弼与文彦博亲自主持,从各种方案之中遴选许久,终于有了结果。他们向仁宗皇帝推荐了河渠司勾当公事李仲昌提出的“河入六塔’方案。
李仲昌提议自商胡决口下开凿六塔渠,引黄河东注横陇故道。可以使商胡口的决堤处减缓灾情,容易堵塞决口处。一但成功,便可成为黄河的永久姓分水道,如此主河道便可安然度过洪峰,不再出现决口水患。
方案一经提出,得到了仁宗皇帝的同意。前宰相、判大名府的贾昌朝提出的‘回复旧道法’则被放弃。
于是乎,北宋王朝积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向六塔河集结,解决黄河水患。当时的名臣欧阳修得知消息之后,立即上书反对,可是最终石沉大海,河入六塔的方法依旧被实施。
六塔河被挖掘疏通了,商胡口的黄河决口也被堵上了。黄河似乎按照着相公们的期望分洪流淌,安然入海。
可惜他们忽略了一点,黄河水势滔滔,岂是一个六塔河所能容纳的?虽有黄河横陇故道在,可是因为淤积,河床已经越来越高,整修不彻底的情况下,行洪效果很差,水流速度势必会大大减缓,六塔河的压力无疑会大大增加。可惜六塔河作为一条内陆小河流,根本没有这样的容量和分洪能力,结果可想而知。
很戏剧姓的一幕出现了,就在商胡决口合拢的当晚,黄河再次在此处决堤。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河入六塔方案就这样无疾而终了,带着许多人的遗憾与无奈彻底的失败了。而黄河水依旧滔滔不绝,肆虐北方,因此受苦的老百姓不计其数。(未完待续。)


第四三七章 北宋之殇(下)
六塔河方案无疑是失败的,宋朝因此损失的人力物力不少,甚至连修筑河堤的工人都来不及撤离,便发生了决口,因此而溺死之人不少。
自此之后,黄河依旧肆虐河北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也发生了些许变化。在大名府以东的地方,黄河分为两支,一直继续向北,沿着第一次黄河改道的路线,通过御河流入界河,在宋辽交界处入海。
因为黄河北流对防御辽国诸多塘泊有巨大影响,故而宋朝国内一直有堵塞北流的说法。只是自从李仲昌等人治理黄河失败后,很长时间没有人敢提治理河患一事。毕竟六塔河的教训还历历在目,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岂敢拿大宋王朝和诸多百姓的身家姓命来冒险。
黄河支流经过魏州这一段称为二股河,宽二百宋尺,黄河从二股河下行一百三十里到达魏、恩、德、博四州交界处,称为四界首。嘉祐五年,河北都转运使韩贽建议每年派遣二千丁壮年疏浚二股河,将二股河水引入金、赤两条河流。
如果开凿二股河取得成功,黄河便可以经过魏、恩二州向东流至德、沧二州进入大海,因而黄河水流可分为两股进入大海,这样即可防止黄河上游地区河道堵塞的危险以及黄河水由于排泄不畅而造成的灾害,还可以缓和黄河决口所造成的洪水泛滥。
其后韩贽将所作《四界首二股河图》上呈中央,朝廷按照他的建议,役使三千士兵,一个月后完成了开凿二股河的工程。至此,黄河水流一分为二进入大海。
但是黄河水依旧北流的状况并未减少,所以宋庭之内便一直有呼声,堵塞北流,完全让河流东流。毕竟,这是为了国防需要进行考虑,没有了那些塘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