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主要道-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死之后,心识不会像灭掉的灯一样无所从去,还需另外受生。受生之处不外恶趣与乐趣二种。不管生于何趣,你都是无法作主的,只能跟着业跑,善业引入乐趣,不善业引入恶趣。 

  大不善业者生于地狱中,中者生于饿鬼中,小者生于畜生中。大善业者生于二上界天中;中者生于欲界天;小者生于欲界人中。正如吉祥怙主龙猛所说:「不善业诸苦,如是诸恶趣;善业诸乐趣,一切生中乐。」(注72)如果是这样的话,由于我们善业的力量极小而不善业力量极大,假如在这种情况下死去,则可断定后世必然生于恶趣之中。 

  如生于恶趣,我们将遭受无法忍受的痛苦,地狱中有哙热烧煮等苦;饿鬼中有饥渴疲劳恐惧等苦;畜生中有愚痴奴役之苦。 

  有一种方法可不入恶趣,那就是至诚皈依三宝(注73),以及努力地如理取舍业果。皈依学处中最主要的就是取舍业果。我们一旦不顾不护业果,便可断定将生于恶趣。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虽不少只因为不懂佛法而入恶趣的,但因知法不修及轻视业果而入恶趣的,那就太多太多了。如果轻视业果,不论你是怎样的法师、律师,都要入恶趣。如果不注意业果,无论你是博通三藏的法师,获得成就的瑜伽师,还是拥有神通和神变力的人,都要受苦。 

  比如,善星比丘(注74)心中能忆持十二部经,天授(注75)心中能忆持一大法蕴(注76),但都没有用,因为他们死后都生于地狱中。这似乎都是因为知法不修,轻视业果,不信业果造成的。我们应该从以前这许许多多的事例中吸取教训。 

  所以这里要讲一下总思业果,有四种道理: 

  (1)如果因是善,其果只会是乐,绝不会是苦;如因是不善,其果也只会是苦,绝不会是乐,所以「业决定」。 
  (2)善恶之因虽然微小,但其所生之乐苦二果力量却极大,所以「业增长广大」。 
  (3)不造善恶二因,绝不会领受乐苦二果,所以「所未造业不会遇」。 
  (4)已造善恶二因,如果未遭受嗔等破坏或对治罪恶(注77)破坏的话,「已造之业不失坏」。 

  还有四种具力业门:由福田门故力大,由意乐门故力大,由事物门故力大,由所依门故力大。对上述这些应生起坚固的深忍信,花时间仔细思维这些微细而甚深的业果道理,然后实行。实行意指护念,即应在舍弃十不善(注78)的基础上护念业果。 

  世人所谓的「正见」也是指这个,这是僧俗大众都应受持的。这里的「世人」不单是指在家人,而是指所有未得圣道(注79)的异生。若是异生,「世人」一词便可周遍故。所以实践佛法必须先从业果开始,所谓:「道之始为依止善知识理,道次第之始为暇满,修习之始为动机,实践佛法之始为取舍业果。」所以,我们必须使三门不为过失所沾污,万一沾上就必须忏悔来清净之。 

  总的来说,思维业果便足以消除后世的贪著,但最主要的还是思维轮回苦。从广义上讲,如修习「等活地狱」,若心中生起恐惧者,即初萌出离心;如对轮回盛事也能消除贪著,出离心才告圆满。 

  思维轮回之苦分思维总苦与思维别苦二方面。《妙音口授》(注80)中先说思维别苦,后说思维总苦;《乐道》与《速道》(注81)则先说思维总苦,后说思维别苦,均有各自的道理,这里依据《妙音口授》来讲。 

  勤修皈依与业果取舍,虽能解脱恶趣,但如果不彻底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就是不入恶趣得乐趣妙身也仍然是苦,没有别的。 

  生于人中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等;生于非天中有斗争、嫉妒心恼、身遭割裂等苦;生于欲天中有传报死相,堕下处等大苦。诸天死后多数堕入恶趣,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所积的善妙业都被天福消耗完了,为天时又没有重新积善,而不善业方面,贪等烦恼力量十分强大,由此被引入恶趣;生于上界天中且无明显的苦,但具「周遍行苦」的自性,且无法自在安住,终有一天会受以前的其它善妙业牵引而下堕,等善业消耗完了,便会值遇某种恶业之缘而入恶趣。所以你可以发现,轮回中的盛事再怎么好也是不可保信的,生于最上的「有顶」与生下的地狱饮烊铜汁实在是没什么区别的。 

  《道次第广论》中将思维生死总苦分三方面:思维八苦,思维六苦和思维三苦。初之八苦多指人,后之三苦系略说,这里重点讲一下思维六苦。这六苦分别是:无定过患,无饱足过患,数数舍身过患;数数结生过患,数数高下过患和无伴过患,详见《道次第》。我们应该记住曼达答国玉的临终遗言:「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贪求不知满足过失更大的事了。」对于我们出家人来说,只有二件事应该做,即读书听闻思维和舍事修定。这里的「舍事」是指持戒。如果我们只专心这二件事,总有一天会善巧经论与获得成就双丰收。如若不然而流于多事多业,那么我们的佛法是一点也修不,这是不遵循「少欲知足(注82)」导致的过失。 

  因为本文稍后会说到三苦,所以这里先简单讲一下。一切有漏苦受为「苦苦」。一切有漏乐受为「坏苦」,比如为热所苦时,感觉清凉为乐,为寒所苦时,感觉温暖为乐,行坐等依次类推。但是这种乐不是自性乐或本质乐,如果是的话,此乐就应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增大,但事实并非如此,后来只会变得越来越苦,这就表明这不是自性乐,故而又称「坏苦」。 

  不管我们生在六道中那一道,只要一有各各的「取身」,便自然而然有各道的苦,这就是「周遍行苦」。有了这种「取蕴」之后,它们便成为滋生今生生、老、病、苦等一切痛苦的温床。「有漏取蕴」就像是一只能贮藏今生后世「苦苦」与「坏苦」这二种苦的器皿。所以我们必须设法不再受「有漏取蕴」之身,不然的话,等着我们的只有痛苦,如卧荆棘之床。 

  所谓「解脱轮回者」,不是说像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那样。「轮回」是指有漏取蕴的相续或其本身,由通达无我慧将其根绝时,才是「解脱轮回」。 

  这样,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就讲完了。 

    (4)是否具生起出离心的标准 

  第三,生起出离心的标准,本文说: 

  (五)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由于这样子思维无常、恶趣、业果、乐趣苦等,你可以知道,如果不彻底解脱轮回,即便获得天道的快乐也是纯为痛苦,毫无意义。此后更为强烈,对梵天、帝释、转轮王的富贵也不生一刹那的希冀。「昼夜」者,譬如心有极大忧虑的人,纵于夜间偶而醒来之时,心于其事仍明记不忘一样,何时思维都能不造作地猛力生起求解脱心,这就是出离心生起的标准。 

  此《三主要道》中,将暇满难得到出离心之间的下、中士诸道,归入出离心的范畴内,这是本文的殊胜处,而且是有原因的。出离心是大悲心的不共因,为具有悲心,必须先生起不造作的出离心。不思维自己受苦的情形,未生恐惧令汗毛战竖,是不会有无法忍受其他有情受苦的大悲心的。《入行论》说:「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利他人,生此饶益心?」因此我们可以说出离心与大悲心是同一种心态,只不过在自身上修的是出离心,在他身上修的是大悲心。 

  为生起此心,我们必须闻思妙音怙主宗喀巴的杰作《菩提道次第》,渐次修心。我们这些人贪等烦恼一天天地增长,都是因为未在下士道中修心而造成的过失。 

  对像笨教与外道也能修的邪法,如神通、变化、「开门」等,聪明人不应动心,而应听闻、思维、修习包含圣教总体扼要三藏教与摄三学道心要的《菩提道次第》。 

  如果进入这种《道次第》中,你的修法就不会有错误,能逐渐获得奢摩他,「三主要道」及二次第之证德。因此,任何成佛的希望都建立在这个《道次第》的基础上。 

  如果生不起大悲心,就无法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所以大悲心的生起很重要。 

    2、释菩提心 

    (1)必须生起菩提心的原因 

  第二,释菩提心分三小节:必须生起菩提心的原因,生起菩提心的方法,生起菩提心的标准。先讲第一节: 

  (六) 

  「若无菩提心摄持,出离不成无上觉, 
   圆满安乐之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虽然你可能有上述的猛力出离心,但由此所作的任何善业只是解脱之因,不能成为一切智之因,因为声闻缘觉也有出离心故。 

  所以为了成佛,首先要在心中生起《三主要道》,其中尤其要生起菩提心,如果没有这个菩提心,你纵有若干神通变化等等,也不能归入大乘的行列,而且永远无法成为把一切有情从所有生死、涅槃衰损中解脱出来的菩提之因,故非圆满安乐之因。 

  那些声闻缘觉阿罗汉,现证空性等功德犹如金山般巍峨,但他们的这些道不能成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菩提心。 

  如你具有这种菩提心,便会像《入行论》、《入中论》、《宝积经》等所说的那样,成为天人等一切众生所敬礼处,映蔽声闻缘觉种姓;你所作的所有善业,下至施鸟一口食,都将成为大乘法,成为成佛之因,成为菩萨行;对具有此心的补特伽罗,十方诸佛视如亲子,诸大菩萨视如兄弟。 

  不仅如此,诸凡入未入大乘之列,即生成不成佛,都依赖于有无菩提心而定。所以,欲求佛位者都必须修菩提心。 

    (2)生起菩提心的方法 

  第二,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如本文所说: 

  (七) 

  「四瀑流冲难阻止,业力绳索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笼中,无明黑暗笼罩之。 

  (八) 

  「无边有中生又生,三苦逼迫常无断, 
   诸母情状与处境,思已发起殊胜心。」 

  正如《入行论》中所说:「若仅思治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即得无量福。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以及《勇授请问经》所说:「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等,发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那些如母有情,常被剧烈痛苦的因位四瀑流:欲瀑流、见瀑流、有瀑流、无明瀑流,以及果位四瀑流:生、老、病、死所漂流。 

  他们不仅在这四大河中漂流,而且被业索牢牢地绑住,就像手脚被绳子捆住一样。不仅如此,这种系缚之绳与普通的皮绳、毛绳不同,它们难断难解,好似铁索捆绑一样,如母有情就这样被关在我执的铁笼里。 

  更有甚者,如果在白昼,这些如母有情尚可呼喊求救而存一丝希望。但这是夜晚最黑的时候,他们是在夜幕笼罩之下在大河中漂流,如母有情就是这样被无明的黑暗完全蒙蔽着,在无边无际的有海之中,生而又生,相续不断地受到苦苦、坏苦、周遍行苦这三苦的逼迫。 

  像这种难以忍受的处境、局面,母亲有情自己这边是无以为计的,解救他们的担子就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现在既已找到解救他们的方法,就应思维如母有情受苦的情状,依次修习承担解脱之责的增上心等,努力设法生起大宝菩提心为要。 

  为生起菩提心就需先思维,为思维就需先听闻。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安乐之心明显生起时,即是慈心;希望一切有情远离痛苦之心明显生起时,即是悲心。比如为母极其珍爱的独子遭受重病时,他的母亲在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心里只想着若能找到一种迅速治愈爱儿痛苦的方法该有多好,这些想法在她心中相续不断,极为自然地明显生起。只有像这样才算达到生起大悲心的标准。 

  佛陀教法中,修习大宝菩提心的方法有二种:一、七重因果;二、自他相换。随便修哪一种都一定能生起菩提心。修此菩提心的方法,既完全又正确,大地之上无与伦比者,即是妙音怙主大宗喀巴教法的心要--《菩提道次第》,所以应从这一法门修菩提心。 

  修菩提心方法,简要言之,即先修「平等舍」,其次依次修〔知母」等。「知母」,「念恩」,「报恩」三者为「悦意慈」之因,「悦意慈」是「知母」等三法之果,同时又是「大悲」之因。 

  菩提心是否有力,是由「大悲心」力量的大小决定的。如果发觉难以生起悲心,你可以修「上师观自在瑜伽」作为生起的方便法门。如果你努力启请,修观自在之心与自心无别瑜伽,便能从中获得加持。这是一种极其殊胜的生起大悲心教授。另外还有一些甚深扼要,但不便在集会中讲。 

  如能生起「大悲心」,便能生起承担利他之责的「增上意乐」,由此即能生起「菩提心」。 

  在修平等舍之时,先观一个非亲非仇的中庸有情在自己面前,消除贪嗔,令心平等。然后观二个人在自己面前:一个是你最奇爱的亲友,另一个是你最讨厌的仇人,次思这位亲友在过去无数生中,曾是你的仇人并伤害于你;这位仇人在过去无数生中,曾是你的亲友并惠助于你,这样来消除贪嗔令心平等。 

  然后应思,一切有情,从他们自己这边来讲,都想要快乐,是平等的,都不要痛苦也是平等的。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曾作过我的亲友和仇敌,同样是平等的,所以我到底应该贪爱哪个?嗔恨哪个?你必须这样思维,直至对遍满虚空的一切有情生起平等心为止。 

  第二修知母。如配合《释量论》中所说的成立心智无始的正理而修,对生起「知母」帮助极大,所以在此略说一下。就像你今日之心是昨日之心的延续,今年之心是去年之心的延续一样,你今生之心是前生之心的延续,前生之心是再前生之心的延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