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实之际,住真实智慧,真实利益。

  那么这三种真实,诸位要晓得,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三宝,佛有,我们也有,佛是完全开显了,我们是完全迷惑了,不是说,他有我们没有,我们有,我们跟佛不一样的就在此地,显露出来之后,那就是全体的德用,所以我们讲皈依,这个真正归依处,就这三句啊!这个三句就是佛、法、僧,就是西方三圣,是一切诸佛法藏,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这个是真实到了极处了,弥陀以及一切诸佛,都是以这个真实利益,加惠于一切众生。那么这个惠,是不是真的佛会赐给我们呢?不是的,我们本有的,所以佛在许多经典上,自己说老实话啦,佛不度众生的,佛有什么能力度众生,你自己悟了,这个三句都是你的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佛给你的,是你自己本来具足的,佛给你做一个增上缘,使你自己觉悟,使你自己的性德透出来而已啊!不是佛给你的,这个意思我们要知道。那么由此可知,一切诸佛教导众生的,就是这三个真实,三真实说到究竟,圆满到了极处的,就是本经大小二本,无量寿经跟这个弥陀经,如果要就行门上来讲呢?这三种真实啊,就在那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之中,这一句佛号,具足三个真实,所以,我们要是不把他搞清楚,搞明白,对于这个佛号,欢喜心生不起来,真正搞清楚了,你对这个佛号才喜欢,才真正肯去念,所以念佛的人,就是念自己的本性,念佛的人,就是住真实慧,住真实慧很重要啊!当年慧可就是不晓得这个心安住在什么地方,求达摩祖师替我们安心,心不知道安住什么地方,一部金刚经上,金刚经实在讲,二大问题啊,第一个问题就是,云何降服其心,心里烦恼,怎么能够把它伏住,第二个应云何住,心要住在那里,你看看住真实慧,真实慧是什么呢?南无阿弥陀佛,你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上,就是真实慧啊!真实之利是福德,真实慧是智慧,所以念佛是福慧双修,不但双修,是福慧圆修,圆到极处了,你修福修慧,不要修别的,老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念到心清净,福慧就现前了,这个道理要懂要肯定,要深信不疑,为什么呢?如果不能深信,现在社会提倡慈善事业,我们多做些好事,多修一点福,随缘修福是对的,着意去修福错了,为什么呢?清净心没有了,换句话说是夹杂,工夫里面夹杂,你所修的那个福,那是有漏之福,念佛念到心清净,所得到的福无漏之福,这不能比啊!无漏的福将来往生净土啊!无漏的福报,依正庄严跟诸佛无二无别,有漏福报,怎么能比呢?这个不是讲学佛的人,不要去做善事,善事随缘做,不攀缘,我们的心就清净,攀缘去做,那就是古德所讲的,好事不如无事,庞居士说出这一句话,是付出很大的代价,让我们相信这一句话,好事不如无事。无事里面那个福报,是无漏的福报,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妙土在那里呢?大家一看,这是西方极乐世界,其实不是的,妙土是心地啊!心净则土净,所以我们要庄严妙心,自然就变现妙土,心不妙,土那里会妙,我们今天心不妙,所以这环境不妙,没有法子,所以庄严妙土啊,要庄严自性,念念与自性相应,这本经的经题,就是念念与觉、正、净相应,自己心里头,二六时中,我们讲一天到晚,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迷惑,没有邪念,没有邪思,清净无染,这是庄严哪,果报是无量寿;无量寿是真实之际啊!庄严就是真实的利益了,清净平等觉是真实慧啊!此即本经之所开示者,所以诸位从这个地方,就晓得这一部经的好处,这个经讲什么?就讲这些,虽然,这一切一乘了义的经典,也是讲这个,但是这个经典太长、大啰嗦,我们读了的时候抓不到纲领,这一部经是一切经的精华,简单明了,句句都是纲要,这个难得了,弥陀世尊宣此妙法,弥陀世尊,世尊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西方世界的教主,两土世尊,同宣妙法,欲惠于众生以真实之利,这个利益是当生成就,不必要待来生。在菩萨法里面,要到地上菩萨,佛才说这个法门,地前菩萨,确实佛很少说这个法门,你要问为什么呢?说了他不相信,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地前的菩萨很难相信,登地菩萨,你跟他讲这个法门,他相信,他能接受,我们凡夫听到这个法门,能信、能愿、能行,这不可思议啊,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呢?其实我们在讲席里头,也常常提到,这是自己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如果不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善根,我们听这个法门,决定不能接受,因为善根成熟,这三宝再加持,使我们听到这个法门,能生欢喜心,能够信受奉行。

  所以佛给我们,第一无上殊胜的利益,教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就成佛了。我们如果不能认真的修学,这一生不能往生,就辜负弥陀世尊太多了,要怎样才不辜负呢?那就得认真的去修,要把这一椿事情,当做我们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最大的一桩事情,什么事情可以放下,这个事情不能放下,此三真实,即一即三,一而三,三而一,是一体的三面哪,真实之际是本体,利益智慧是德用,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福德,方便究竟不可思议。一切经里面有方便,不一定究竟,有究竟的不一定方便;你譬如说这一些方等经里面,小乘经里面方便,不究竟,华严法华楞严究竟,不方便,我们修起来很难,惟独这一部经,是既方便又究竟,这个在一切经里头,很难找得到的,所以真正不可思议。

  ‘依正法门’,这是指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是环境,正报是身体,法门是讲修学的方法,举体皆是真实之际,所以那个地方,古德常讲,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啊!跟我们这个地方土不一样的,这是我们能信得过的,为什么呢?我们这个地方,十方世界这个国度是秽土,是众生善恶业变现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从真如本性变出来的境界,那怎么能相比呢!一个是纯净心里头变现出来的,一个是染污的心,善业、恶业变现出来的,心,不到清净,所以西方净土那是真正之净。这是把第二章,本经的体性介绍出来,这是这一部经理论的依据,我们明了,才真正对这一部经典,对于这个法门生起信心,信心坚固,决定不动摇,所以这一章非常重要,那么三种真实,就是前面所讲的实相,实相说的比较笼统,这三种真实那就说得很踏实。我们再看底下一章:

  ‘宗趣:宗谓宗旨,又修行之要径也。趣者:趣向,归趣也’。

  这是先解释名词。什么叫做宗趣?宗旨,就是修行的纲领,修行的门径,这就是要径,重要的纲领,重要的门径,这个叫宗。趣呢?就是归趣,就是说归宿。

  ‘体是理,宗是行’。

  前面一章,讲本经的体性,这是理论依据。宗旨是要教给我们修行的纲领,我们的信心,从理论上建立,也就是说从解,建立了信,但是如果没有修行,这个理我们不能够亲证,理我懂得,但是自己没有办法证得,证得才管用啊,我们才能入这个境界,那你要想证得这个理啊,一定要修行,所以宗是行。

  ‘是故依经宗旨,明其所为,识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为趣’。

  这把这个趣,解释得很清楚啊,依照经典里面所讲的方法来修行,明其所为,所为它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这是一回什么事情,认识我们所求的是什么,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将来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究其所至是结果,可见得修学,古人讲的功不唐捐,你这个功夫没有白费啊,确实有收获,那么先将本经宗趣,提示出来。

  ‘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

  底下这么一大篇的文字,都是这二句的解释,确实简单扼要,我们先看:“明宗”。先解释这个宗。

  ‘经云: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

  这个经文,在五种原译本里面,都能够看得见,那么由此可知,绝不是经文有错误,三辈就是下下品往生的人,也都要发菩提心,那么什么叫菩提心?从名词表层上来看,这是讲最浅的了,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觉醒啊!觉就不迷啊!你要用觉悟的心才能往生,那什么叫觉?什么叫迷呢?简单的说,对于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还有留恋,这就是迷心,这个不能往生啊,觉悟的心,对于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确实放下了,这个觉悟了!这样的人才能往生,这是从字面上很浅的意思来看,这不会错误的。迷人啊!不愿意离开六道轮回,不愿意离开啊,觉悟的人,他不愿意再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无量劫搞到今天,生生死死实在没有意思,不愿意再搞了!这个人觉悟了,怎么样超越六道轮回,那实在是不容易,佛法里面虽然说无量法门,门门都能超越六道轮回,在理论上讲没错,理论上讲一点没错,可是在一切众生份上来修学呢,那大有问题,问题啊!刚才我们简单说的,方便它不究竟,究竟,是不方便,这个我们就困难了,方便怎么不究竟呢?方便是可以修啊!出不了轮回,不究竟,能够决定出轮回的办法,修起来不方便,既方便又究竟,在无量无边法门里头,只有这一门,所以究竟方便,只有这一门啊!舍这一门之外,要想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要容易,诸佛如来,就不会这样大力的宣扬,这个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不会劝他的父王,他的姨母,念佛求生净土,可见这个法门,确确实实是方便究竟,那么这是发菩提心一个意思。真正要觉悟,觉悟世间苦空无常,这是真的,这个世间不可留念,要真正看破真正放下,这是菩提心,那么更重要的呢?是要发愿求生净土,那没有不成就的,所以有很多人,发愿求生净土,这世间法又放不下,还要等待什么呢?等我快死的时候,我才放下,现在可以不要放下,存这种侥幸的心理,这个心理就是迷惑颠倒,这是个错误心理,诸位要知道,到紧要的关头再放下,恐怕那个时候来不及了。

  你看看那个将要死的人,你到医院去看看病重的人,看一看你就晓得,有几个人临终的时候,头脑清清楚楚,我们自己能保证,我们将来死的时候,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迷惑颠倒,人事不省啊!在这个时候,就是助念都靠不住,所以不能存侥幸的心理,存侥幸的心理是决定错误的。那么还有一种,现在灾难很多,意外的灾难突然来的,这样走的人,惊慌失措,决定不能往生,几个人在大难来的时候,他心是定的,他心不慌张,若无其事,那个人能往生,想想我们有没有这个定力呢?不容易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工夫都是平时在锻炼,在修养,到时候才能管用,不要把这个事情,看成太简单,看简单了会把一生耽误了,空过了,一定要认真努力去修学,所以这个发心非常非常重要。简单的讲,看得破,放得下,一心求生净土,这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重要。我们专修净土的人,暂时不要去搞博学多闻,你真正要想度众生,就用这个方法度众生,用这个方法度众生,跟诸佛如来度众生没有两样,用别的方法,如果错了你还得背因果,古人讲,错下一个字转语,还堕五百世野狐身,你得要负因果责任,用这个方法度人的时候,是决定不背因果,为什么呢?一切诸佛都用这个方法,我也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决定不错,决定不害人,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功德,他要能接受很好,他这一生成佛去了,他不能接受,金刚种子种在他阿赖耶识面,这个功德也圆满了,换句话说,接受不接受,功德都圆满,念念功德圆满,还用什么别的法子去度众生,用不着啦,这一门就行啦,自行化他,唯独一门,就成功。再看第二节。

  ‘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弥陀本愿之心髓,全部大经之宗要,往生必修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经所崇全在于此。修行要径,唯斯捷要,故为本经之宗也’。

  黄老居士写这一本注解,当然是遵照他老师夏莲居老居士的教导,夏莲居老居士在世的时候,会集本经之后,讲过不少遍,那么黄念祖呢?可以说是每会必与,从来没有缺过课的,他在注解里面,以这二句为本经之宗旨,是遵守老师的教诫,同时也是本经的二句经文,这个就是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八愿跟第十九愿,那么这二愿,古大德就看做是本经的宗要,是古人有较量,有比较,一切经做一个比较,什么经是第一?华严第一,这大家公认,华严第一,华严经跟无量寿经比较呢?无量寿经第一,把华严比下去了,无量寿经,现在诸位读的本子四十八章,这四十八章要做一个比较,那一章是第一呢?第六章,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在本经里面是第一章,最重要的一章,可以说其余所有的经文,都是四十八愿的说明,四十八愿的解释。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解,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所以这一部经里面,有弥陀说、有世尊说,这四十八愿四十八条里面,那一条最重要呢?第十八愿最重要,为什么第十八愿最重要呢?实在讲,我在从前刚学佛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多很多年得不到答案,我有什么问题呢?就是人家常讲,佛是万德万能,那么还有很多大法师,跟我们讲,万德万能是赞叹的话,佛也有所不能,我们听听是有道理啊,佛拿什么事情不能呢?其实法华经之前,释迦牟尼佛也说一阐提不能成佛,佛不能叫一阐提成佛,佛不能哪!佛有所不能哪,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佛才讲一阐提也有佛性,一阐提也能作佛,所以我们叫成佛的法华,别的经都不能成佛,单独法华经成佛,法华经讲成佛的圆满,一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