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念经就念一部经,所以同修们老实人念阿弥陀经就行了,为什么呢?不须要求解义啊!不老实的人要念无量寿经,为什么呢?无量寿经讲得明白一点,讲得清楚一点。所以阿弥陀经是给老实人念的,无量寿经是给不老实人念的,我们想想我们都不老实。所以只好念无量寿经,几时念到老实了,你可以换一换,不要念无量寿经,去念阿弥陀经,这二部是同本,莲池大师称为大本小本,内容是一样的,文字有繁简不同,内容并无二致,这是我近年来为什么普遍劝人念无量寿经?你知道这个道理了,晓得这个道理了。所以我遇到一些老太太老公公,我劝他念阿弥陀经,不劝他念无量寿经,为什么呢?一看就晓得他很老实。‘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念佛就心里要有佛,心就是忆佛,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心相应是心里面想佛,心常常想佛,口里念佛,这就相应了,心口相应了,字字分明,念得清清楚楚楚。

  ‘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一天到晚心里头常有阿弥陀佛,这才是个念佛人啊!这样才跟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同伦同类,你看大势至圆通章上讲啊!菩萨与五十二位同伦,同伦就是同志,志同道合啊!他们那些人都是净念相继,净就是不夹杂,不夹杂才叫净。念就是心想口念,相继就是不中断。无有间断,念念相继,无有间断啊!‘如是念佛,名事一心’。即使见思烦恼没有断,也叫事一心,因为他此地所讲的,把功夫成片跟事一心合在一起,也就是事一心里面有三辈九品,我们念到相应的时候,这就是事一心的初品,念到见思恼断了,那是事一心的上上品,事一心上上品见思烦恼断了,下品功夫的时候就相应了,一天到晚心里面有佛,不念的时候心里也有佛,心里面想佛就不想其他的东西嘛!你要牢牢的记住,你想其他的东西就造六道轮回业,我什么都不想呢?什么都不想也是六道轮回业,为什么呢?无明,什么都不想,堕到无明,想呢?堕到邪念,换句话,你不是堕在无明就是堕在邪念,无明跟邪念都在六道里面,都出不了六道。我们不想堕无明,也不想堕在邪念,只有一个方法,想阿弥陀佛,必定超越无明、超越邪念,这个法子真是妙绝啊!简单容易啊!

  “若达此境界,虽不求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则横生极乐方便有余土”。

  我们要不要断见思烦恼呢?不要啊!不要。怎么样不要?他自然没有了,法子妙啊!真的妙到极处啊!见思烦恼不断,自己没有了。‘虽不求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则横生极乐方便有余土’。这样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四土里面,生方便有余土。实在讲,大部份的同修真正念佛的人,都是生到这个地方,就是方便有余土的中下品往生。他心真清净,二六时中只有一个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那么我今天把这个秘诀在此地传授给各位,我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对得起大家,大家要记住,认真的去做,那你就对得起我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十五卷(二次宣讲) B2…5…15

  请掀开经本第十八页,第二行。

  我们继续看四土当中的“实报庄严土”。这个实是真实,由此可知,前面的二土都不是真实的,唯有法身大士所住的才是真实的。这个真实定义是什么呢?像金刚经上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圣同居土是虚妄,方便有余土也是虚妄。那么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真实的,就像无量寿经讲的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说的法身,就是说的依正庄严,皆是真实,不再是虚妄的了。这个事情我们听起来都很奇怪,实实在在说呢?如果对佛法能够深一层的去体会,不难理解。凡是了义经论里面佛都常说,一切法当中,唯有心真实,一切法里面什么真实呢?心是真实。华严经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但是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宇宙当中,无量无边的世界,乃至于虚空都不例外,从那里来的呢?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变的就不是真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它不真实呢?识不真实,识在那儿变化,会变就不真实了,心真实,心是常寂,心是不生不灭,不会改变。所以心现出来的是真实的,这叫实报土。实报土从那里来的呢?唯心所现。前面二种土是唯识所变,就这么来的。这个道理如果稍稍能够体会,我们对于这个境界就不怀疑了。西方世界说老实话,四土融合在一体,一生一切生。所以我们一品惑没有断的凡夫,到西方极乐世界也生到了实报庄严土,这个不可思议啊!我们看底下的注解:


  “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嗔痴烦恼诸念之所杂乱,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彻,属定门摄,未有慧故”。

  这个一段是总结前面的话,前面讲事一心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个地方再补充这一段就说得更明白了,什么叫事一心?前面跟各位说过,事一心有三辈九品,上品不太容易证得,但是下品呢?可以说是人人都有份,问题就是你自己肯不肯去念?怎么个念法?一定要清楚。‘忆佛念佛’是心里面有佛,心里面要常常想佛,不要想别的,心总是有念头的,念头一起来马上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就想这个,这个非常非常重要。禅宗里面常讲:‘不怕念起’,那个念是妄念、妄想,妄想不怕,为什么呢?那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那个人没有呢?人人都有。所以一天到晚会起心动念,会胡思乱想,那个修行人跟一般人不一样的就是他转得快,第一个念头是妄想,他马上就觉察了,我又在起妄念了,这第二个念头他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了,换得快,一换成阿弥陀佛就叫做觉啊!妄念起来是迷啊!迷立刻就转成觉,破迷开悟啊!悟就是觉。破迷开悟怎么讲法,就是这个讲法,一定要觉得快,心里面只有佛没有其他的妄念,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念佛念这一个字,念字是今心,口里有佛,心里也得有佛,口里有佛,心里面没有佛,不行,心里面有佛,口里没有佛照样往生,要紧是心啊!心里面真正有佛,历历分明,清清楚楚这句佛号,佛号不要间断,这一间断就迷了,一念间断就一念迷,念念间断就念念都迷,这事情麻烦!所以佛号要一句接一句,不要让它间断,不间断就不会夹杂,夹杂底下还会详细跟诸位说明,一间断它就有妄念起来,妄念就是夹杂,一面念佛一面还有妄念,夹杂妄念这个不行,这样功夫不会得力。所以佛号要清清楚处,明明白白,我们想佛也要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佛像平常要多看,那么我常常也在讲席当中劝同修们,佛像最好供养一尊,你喜欢那一尊佛像?你就供养那一尊,为什么呢?常常看,常常想,你供养的佛像太多了,不晓得想那一尊好?我们这个当中是阿弥陀佛,这边的这个也是阿弥陀佛,那你到底想那一个好呢?所以你供养多了的时候,你就想乱了,那也不行,那也叫夹杂。所以供养最好是一尊,天天看这一尊,天天想这一尊,遇到给我们不相同的,我们闭起眼睛的时候还是想我们供养的那一尊,这就对了,就没有妨碍。心专一,专一这个心就清净了,行、住、坐、卧;行是在动作的时候,身体在动的时候叫行,住是不动的时候,坐是坐下来的时候,卧是躺下来的时候,行、住、坐、卧统统都要有佛,心里面都要有佛,决定不能离开,晚上睡觉作梦还是梦跟佛在一起,这才行啊!晚上作梦又梦到别的去了,这又断了,功夫又断了、又夹杂了,心不专一了,我们古人常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要把阿弥陀佛喜欢到极处,你晚上天天就梦到他了,这样才行。可是诸位也不要着意,着意就是故意攀缘,唉!我昨天晚上又没有梦到阿弥陀佛,那你要去着意的话,那天天梦到就会着魔了,那也是麻烦事情,完全是自自然然,心地清净,这个念佛是修清净心。用佛号、用观想把我们的妄念去掉,恢复自性清净,目的在此地。

  ‘唯此一念,无第二念’。这一句话就是专修,就是ㄧ向专念,我们只这一念,除这一念没有第二念。‘不为贪嗔痴烦恼诸念之所杂乱’。这个杂乱就是掺杂乱想,胡思乱想,念佛之人最忌讳的就是心里头杂乱,胡思乱想,这个最忌讳的,这样念佛念得再多,这叫功夫不得力,这个是要注意的。真正功夫得力了从那里看呢?就是妄想杂念少了,妄想杂念少,这个念佛的利益就得到了。眼前的利益是身体健康,这个病,我常说病从那里来的?病从妄想上来的,你看那个生病的人不胡思乱想?他不胡思乱想的人,他就不会害病,道理在此地。现在这个医学里头讲的心理健康,什么叫心理健康,没有胡思乱想,这个心就很健康,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心不健康,他决定要生病,对治的方法就是认真去念佛,把妄念念掉,把杂念念掉,把杂念念掉这个就是事一心,这是浅的事一心,深的事一心呢?这见思烦恼就断掉了,浅的是念佛功夫控制住妄想烦恼,虽有它不起作用,这一句佛号有力量把他压住,这是下品的事一心。上品事一心那就断掉了,见思烦恼没有了,事上即得,理上未彻,这个事一心念就是佛三昧,三昧也翻作禅定,也翻作禅定是属于念佛三昧,所以它是属于定门,虽有定,智慧没有开,智慧没开这就叫事一心,智慧开了就是理一心,诸位要知道,定可以伏烦恼,可以伏烦恼,不能破无明,破无明要智慧,就是要断尘沙惑,要断无明惑,一定要智慧,智慧不开,全凭定功,定功达到了极处,也只能断见思烦恼,尘沙无明定是没法子。所以阿罗汉、辟支佛只有九次第定,断见思,三界之内的见思烦恼,尘沙无明都没有破,这是阿罗汉与辟支佛的境界。

  “更进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无念,如疏钞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

  这是从定里面开智慧,定里面开智慧,不但尘沙烦恼没有了,无明也分分破除了,这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绝对不是勉强着意可以修得来的,为什么呢?这一动念头,不是妄想就是无明,妄想不能除妄想,无明不能破无明。所以只有一个方法,不断努力去修定,定到相当一个程度,他自自然然就开悟了,智慧就现前了。所以他这里好,这个字好啊!忽然契合,他不是有意啊!在那里着意的修的啊!这个有意,意就不是个好东西,意是什么呢?意是执着;是妄想、执着,这个东西正是障碍自性。所以你看看这个永嘉大师跟六祖对答的时候,他这个永嘉说:‘分别亦非意’,六祖问他:‘你还有分别吗’?这分别亦非意,不是意,这个高明啊!我们今天分别是意,是意识,人家分别不是意识,那不是意识是什么呢?不是意识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头那有分别呢?没有分别,是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不是他自己有分别,随顺众生的执着而执着,自己没有执着。所以说,分别亦非意,你说他那个心多清净,真正清净。在一切境界里面他不失清净心,虽然跟众生和光同尘,也有分别、也有执着,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是一个真正见性的人。那么由此可知,这个意,我们无始劫以来就被这个害惨了,起心动念我的意识是什么?我的意识就完了,我的意识就是六道轮回啊!我的意识就是三恶道,天天搞这个东西。所以不用意识了就会有一天忽然契合,这契合就是佛法里常讲的明心见性啊!明心是心放光明,从前心都没有放光明,忽然契合的时候,定功深到一定的程度,他一下就放光了,这放光,心就明了,这心一明了就见了性了,我们现在凡夫的心叫无明,实在说,孔老夫子也知道这回事情,你看他讲的明明德,明明德怎么讲法?明德就是自性,自性本来是光明的,现在不明了,不明再想办法让它再明。所以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是名词,夫子也晓得啊!明明德就是佛门所讲的明心见性,明德以后才能起作用,才能教化众生,才能亲民,亲民就是接触大众,就是度化众生,止于至善,无论是自己的行持、处世、待人、接物都达到最善,最善就是没有过失,有过失就不善了,完全没有过失,这是至善啊!儒佛目标都相同,在这个方法、原理、原则上也相同,但微细的做法那不一样,可是大的方向、大的目标都相同。‘忽然契合’这二个字用的好啊!自自然然一点勉强都不造,无有一丝毫造作之意,这才行。

  我们今天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成就,求好心切,那说得再不好听一点,急功好利,这说得难听啊!希望赶快成就,那有那么便宜的事情?世间法尚且有耐心才能够有收获,何况这是明心见性的第一大法,没有耐心怎么行。所以自古以来学佛,老师教学生,首先教你什么?就是教你忍耐,你能够忍耐才能得定,你不能忍耐,不会得定,没有定,决定不能开慧。所以诸位要是仔细去看看历史上,像高僧传、居士传、禅林宝训,这是台湾都常常见到的,你去看看古人怎么学的?怎么教的?那个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六祖能大师是我们中国人非常崇敬的,是中国佛学了不起一位有成就的人,大家所敬仰的,他在黄梅见了五祖之后住了八个月,他八个月学什么?五祖教给他什么?他学什么?五祖叫他到碓房去舂米、去破柴,他就老老实实舂了八个月的米,破了八个月的柴,他就这功课,其实他去的时候已经彻悟了,彻悟之人还得去做苦工,要现在的人,有那一点你这样对待我的时候,马上掉头而去,你有什么了不起?现代人确实如此,他自己以为了不起,五祖教他到碓房去舂米,破柴,那就是叫他去参禅,就是叫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