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第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戒律不能修,没法子修。必须把心洗干净了,这个戒律很容易受持,戒律就是守法。真正欢喜守法,乐意守法。譬如说:那个贪财的念头非常之猛烈,想尽方法投机取巧去贪财,你叫他守法不要贪财,那怎么办得到呢?必定破戒了!必定不能受持!贪财这个念头断掉了,叫你不要贪赃枉法他当然不会,这个戒他就能守得住了。那么由此可知布施波罗蜜不能修就决定不可能持戒。他绝对不会守法,他一定投机取巧;现在我们在报纸,在电视天天看到犯法的,那些人聪不聪明?很聪明啊!钻法律的漏洞来求名闻利养。什么东西作祟呢?贪心作祟。因为有贪心,所以法没有法子守;明知故犯!所以要戒定慧三学能修得好,你心不清净,你怎么修戒?没有戒哪来的定?没有定哪来的智慧?那么这样你才能体会到这个布施波罗蜜是修行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一切要舍,舍得干干净净。身心清净这才是法器!这才有资格开始修学了,修学从持戒学起,也就是从守法学起。

  那么佛家的戒律也通世间的法律,佛家的戒律可以说都是与自性相应的,与无漏善相应的;世间的法律是属于有漏善,有漏善跟无漏善并没有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世出世间的善法要修。世出世间的恶报要舍离,佛法的戒律,根本戒是五戒十善。实在如果讲戒呢?五戒是属于戒,十善是善不是戒;所以十善里面有:不杀生,不偷盗也有这个,五戒里头有不杀生不偷盗;五戒里头不杀生不偷盗是属于戒,十善里面不杀生不偷盗是属于善。不一样的,破戒有罪!破十善那是过失,这个不能够相提并论的。为什么呢?戒通无漏法,戒能证无漏果;善怎么样呢?善只能升天,不能出三界,不能证无漏果。这个不相同换句话说名字是一样,好像事也差不多,用心不一样。一个是持戒的心,一个是修善的心,大大不相同。因为持戒的目的是要出三界,修善的目的是想得个善的果报。这个不相同,所以这是善与戒的差别。

  世间法只有善没有戒,你看在观经三福里面,前面第一福是世间福报,里面有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它是断恶修善没有戒;到第二福那是二乘福了,声闻缘觉了才有戒律,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因为他出三界了,超越三界了,那么这是非常明显的看出来,戒跟善不一样,这个学佛不能不知道,所以真正佛弟子有持戒之行,要发心持戒,世尊给我们定的戒律,我们要遵守。世间像国家的宪法,法律要遵守,地方的单行法规也要遵守,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每一个地区、国家、民族不相同,入境随俗那要遵守;不遵守你跟那一地区的人就格格不入了,就不能相处了;而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不守他的风俗习惯,他怎么能欢喜呢?他不能欢喜!这个都在戒律范围之内,可见得他这个戒律范围非常的广大,所以我们学戒不能死在戒条里面,死在戒条里面那是错误的。一定要知道佛制定戒律的精神,制定戒律的因缘。他为什么要制这个戒条,这个戒条教给我们怎么作法,怎么去修,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应用,应用这个戒条会得什么样的功德利益,这个统统要清楚。如果没有搞清楚,那形式上受那个戒没用,不但没有用那是罪过多多啊!譬如说受了五戒了,什么叫五戒?没搞清楚,虽然知道五戒的名目: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会背因为只有十五个字嘛!每一条戒制戒的因缘不晓得,精神不晓得,开遮持犯不晓得;开遮是什么?是某一种情况之下它有开戒的,开戒不是破戒,不是犯戒;某一种情况不能开的,不许开的这叫遮;可见它这戒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活活泼泼;怎样才叫持戒,怎样才叫犯戒,所谓戒体、戒相、戒行你统统都要了解,你才能知道怎么作法。单单就受一个,人家法师问你:不杀生能持否。能持!怎么个持法不晓得,这就叫打妄语啊!法师授戒不负责任,没有把它一条一条讲清楚,这不负责任。

  像现在有些学校老师教书一样,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老师去教书为什么呢?为了薪水钟点费!学生到学校来干什么呢?混个文凭混个分数!所以大家都好讲话,老师也有薪水拿到了,学生每月都给他及格就好了。现在我们佛门里授三归授戒也就是这样的了;所以这佛法衰了,一代不如一代,怎么努力去修也没有成就,没有成就的原因在那里?你都找不到,你不晓得原因在哪里。所以像这些地方不能不认真的去研究讨论。

  第三个科目忍辱。忍辱实在说就是叫我们要忍耐,《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法得成于忍。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想成就,圆满的成就,那得要耐心;越是大事越是须要很大的耐心,没有耐心怎么可能有成就?尤其是学佛,学佛可以说这是第一桩大事,我们要了生死出三界,还有比这个事情更大吗?没有了。这样大的事诸位想想要多大的耐心,没有耐心怎么能成就呢?现在人缺乏耐心,学一点东西时间长了不愿意学,太费头脑了不愿意学,哪里去找那么便宜事情?便宜的事有啊!念佛很便宜,念佛也要耐心!没有耐心这句佛号也念不下去啊!

  佛教给我们二六时中这个佛号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那就是很大的耐心,你没有耐心会间断!会夹杂!可见得净土宗没有耐心同样不能成就。这叫易行道,最简单最容易还是要有很大的耐心。忍,忍下面加个辱。这是当年译经的大师特别加上这个辱,因为在中国过去社会里,这个读书人都是有阳刚之气,不可以侮辱的,所谓是士可杀,士是读书人,今天讲知识份子;知识份子杀头没有关系,不可辱;不能侮辱,把这个辱看的这样重,比杀头还严重,所以那个译经的法师就加个忍辱,辱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所以这个忍辱特别是给中国人说的,不能忍的要忍,忍人之不能忍。

  人为的加害要忍、自然灾害要忍、修学要忍、学佛要忍、佛法不是短时期能成就的;我劝同修一天无量寿经要念三遍,你要没有耐心这三遍就念不下去,当然念得越多遍越好,这其中的道理都跟诸位报告过了,念经是修行,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你念的时间越长,你修行的时间越长,修行时间越长这个力量效果越显著,所以实在讲时间是越长越好,所以我们这里有不少同修,一天念十遍的;很难得。也有同修来问我,我已经念满三千遍了,以后还要不要念,三千遍念了果然就成佛了,那就可以不要念了,还没成佛还得继续念。尽形寿的去念,活一天念一天,决定不懈怠,这叫精进!遍数只有增加没有减少,已经念到十遍了不可以再退到九遍,那是退步不是进步;底下讲精进,要进步不能退步,所以一定要有耐心,功夫果然得力了,他里面得法喜,这个法喜就是受用,到这时候你不叫他念他自然会念了,为什么呢?快乐啊!他不是痛苦,刚刚学的时候觉得念经好苦!到味道出来的时候这个好快乐,比什么都快乐,他能不干吗?他当然是干去了,法喜充满。经上讲的三种真实,他都念出来了,真实之际,住真实慧,真实利益。就是念经念佛念出来了,这三样东西都是真如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念到心清净到相当的程度,这个东西就往外透了。欢喜啊!儒家也有这个境界,论语开章明义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就是法喜,学是老师的教导,习是不断的在练习,练习到相当程度这个内心的喜悦像泉水一样自然向外面涌现,我们佛法讲法喜充满,这个真乐!

  到这个时候自自然然是有朋自远方来,那个朋是什么呢?是来参学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慕名而来到你这边来参访,就是共同研究讨论,叫不亦乐乎。这个是离苦得乐,得的是真实之乐,没有入这个境界,这种快乐你想都想像不到,为什么呢?你没有这个经验,必须入这个境界才知道这个快乐,这个生活是真实的生活,诸佛菩萨的生活。

  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可以能够浅尝得到,而后功夫不间断,不断再加深就入佛的境界了,念到理一心就入佛境界了,念到事一心就入菩萨境界了,这个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办不到啊!可是这个耐心要一步一步把境界提升,前面不肯放下舍不得,好像这个像盖房子一样,布施是第一层楼,持戒是第二层,忍辱是第三层;第一层没有想得第二层第三层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决定得不到。所以诸位要想在佛法里有成就,特别是出家,你要不能舍得干干净净,想在佛法得成就很难,不但境界你得不到,就是连经教说老实话,我天天在这里讲你也听不懂,你为什么听不懂呢?你有业障!什么业障呢?烦恼、妄想、贪嗔痴慢这个东西障碍了你自性;你能够听懂的是言语,你能够看得懂的是文字,里面的意思你没有办法体会,你没有办法领略;就是你心性上有障碍!所以听了怎样?听了不悟啊!不开悟!所以为什么佛把这个布施摆在修行第一条里头,佛不是故意给我们刁难!要我们这个放下那个放下,你放不下,障碍你自己,所以这个要懂得,你想真正开悟,真正入佛菩萨境界,那你就得依教奉行,就要真干。统统舍尽。不要怕,舍尽之后明天生活怎么办?明天还没有到你着什么急嘛,明天没到想明天的事情,那打妄想啊!这妄想也得放下!执着也得放下!

  正因为大家不肯布施,不肯放下,所以我劝大家,先把了凡四训去念三百遍,作为修布施波罗蜜的基础!三百遍了凡四训念下去了,你就晓得因果报应真实不虚,你有胆子放下了,有胆子!知道什么呢?我命里面有的,这里舍掉那里会来,命里面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面没有的想什么方法取也取不来;一个人的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因果律真的。这个定,不是佛菩萨给你定的,不是上帝给你定的,也不是阎罗王给你定的;是你前生所修的因,你这一生应当得的果报。

  我们中国大陆过去,供财神是供陶朱公,现在在台湾我听说财神是关公,关公什么时候作了财神我都不晓得,他怎么作的财神我也莫名其妙,这是迷信。这关公与财富没有关系!关公在历史上所表现的忠义,这个是他一生作到了,他是代表忠义。不代表财富!陶朱公是范蠡,那代表财富是很有道理的,这个人是绝顶聪明智慧,帮助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国家恢复了,他是第一功臣!可是他跟勾践相处这么多年,了解这个国王的个性;这个国王是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国家光复之后他就开小差溜了,这是聪明;改名换姓,改成陶朱公,去作生意去了,他有智慧,大概过去生中财布施很多,所以没有几年呢,发了大财,发财之后他把它散掉,统统布施掉。然后又从小生意慢慢作起,没作几年又发了;三聚三散,这个聪明。发财不自己享受去帮助社会上贫苦之人,帮助需要的人;所以这是商人的榜样!商人的模范!尊他为财神爷很有道理。这就是教人发财的时候以他为榜样,要学他。

  所以大陆上供财神是供这个人,你要不明了事实真相,不晓得这些道理,那个布施真的是放不下了。所以大家把这个了凡四训念通了就有胆子了,就乐意放下了,原来放下不是真的丢掉,放下那真的是会生利息!比银行利息还保险!银行会倒闭,钱币会贬值;你这个布施绝对不会贬值不会倒闭,那么这是在无量种布施里面我们举这个一种,以这一种就可以类推了,所以要有耐心去作,能忍耐才能够精进;精是精纯,进是进步,世出世间法都是非常的繁杂,世间人的成就也是一门深入!古时候,现在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我们看世间有成就的人,在学术上专攻一门他有成就,如果同时学很多门的都很平常,决定很难出人头地;在社会从事一种行业真正有成就,也是经营一种行业,一种行业发达了,有能力了才可以兼营其它的行业,你看看起家的时候一定是一门,决定不可能一开头作就作很多种的,那是注定要失败的。都是要精!精进才能成就。

  佛法法门无量无边也只能学一个法门,修一个法门,一门深入。这一门深入深到一定的程度,烦恼断了,心性开了;像大势至菩萨就用一个持名念佛的方法,净念相继,不假方便。不需要其它任何一个法门来帮助,就是一门。修到一定的程度,是自得心开。自自然然就明心见性了,心开意解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门那才叫精到了极处了,越是精简进步就越快,越是繁杂进步就越慢,你同时学个五样十样,我可以说你决定没有进步,所以现在佛学院念上三年四年,跟没念的时候差不多,为什么原因呢?没有办法进步,我们如果学一部经,一部经学十年那就不一样了,十年之后就变成专家了,就变成世界权威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跟你相比,何况你这一部经通了,一切经能够触类旁通,为什么呢?一切经不离心性,不离自性。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


  人到那个时候,到一切经都通达了;他心地清净慈悲,因为慈悲,所以通一切经他也不讲一切经,为什么呢?怕初学误会,他决定还讲一部经给初学的人作一个模范,作一个样子,使后来的人也能快速成就,这个就是大慈大悲!我们在华严看到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那五十三个人是样样都通!没有一样不通的,善财去参访,他告诉善财无量法门我只懂一个法门,其实他样样都懂;这就是给初学人作个榜样,你要想学无量无边法门都一样,要紧的一门深入。你才能够从一门通达一切法门,这才叫精进。我们一定要把它认清楚。

  精进是禅定的前方便,就是预备的工夫,精是专精,专精就接近定,专精再努力清净就得禅定了;禅定是极度的专心,所以禅定我们看宗门的解释,禅与定在翻译里面这个体例上来讲叫华梵合译。禅是禅那梵语音译的,定是我们中国字,所以上一个字是梵语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