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政治史-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厂破产。到1935年,法国的失业者有100万。在农村,1934年至1935年有 

40万农民破产。占土地所有者2%的大地主,占有全部耕地的50%以上。在 

经济危机期间,加快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如250家钢铁公司加入了冶 

金企业公会,其中最有实力的六家控制着生铁和钢的全部产量的3/4;法兰 

西银行的资本从1929年至1935年增加了一倍,达800亿法郎。 

     经济危机使中小资产阶级破产,工人农民的生活状况恶化,法国工人阶 

级为改善自己的物质状况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罢工斗争此起彼伏。法国 

政局动荡不稳,内阁更迭频繁,而且还出现了火十字团、法兰西行动同盟和 

青年爱国团等法西斯团体,国内阶级矛盾更加尖锐。1934年1月,法国激进 

党领袖达拉第(1884—1970)组阁。2月6日,2万余名武装的法西斯分子冲 

向国会大厦波旁宫,准备推翻共和国。达拉第在紧急关头没有果断地打退法 

西斯分子的进攻,使之更加猖狂。在法共的领导下,2。5万名法国工人挺身 

而出,阻挡法西斯分子的进路,在巴黎市中心的协和广场同暴徒发生冲突, 

数百人伤亡,史称“二月事件”。二月事件后,达拉第政府辞职,成立了以 

杜美格 (1863—1937)为首的“民族统一”政府。11月,杜美格宣布了改革 

纲领,但被其他政党指责为是他搞独裁统治,被迫下台。这时,反对法国日 

益猖獗的法西斯势力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1934年6月,法共召开代表大会,明确了由客观形势所决定的主要任务 


… Page 79…

不是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之间作出抉择,而是在法西斯主义和资产阶级民 

主之间作出抉择。1934年7月,共产党和社会党签订了统一行动公约。1935 

年5月30日,成立了由激进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人组织的人民阵线,并 

宣布其政治主张是保卫共和国反对法西斯主义,采取反危机措施并保障劳工 

权利。7月14日,全国举行了有200万人参加的示威游行,坚决拥护和支持 

人民阵线。1936年1月,法国召开“八大”,确定了“自由富强和幸福的法 

兰西”的统一战线口号。同月,人民阵线纲领公布,要求保卫人民自由,取 

缔法西斯组织,解除一切法西斯武装;要求通过保障劳工权利的立法,取消 

限制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法令,保障教育与信仰自由;改组法兰西银行,实行 

法兰西银行国有化,打破200家金融家族的控制;实行农产品固定价格,由 

政府收购农产品;建立国家失业基金,建立养老制度,吸收青年工人就业, 

监督军火贸易,实行军事工业国有化,对征税的制度进行改革。在对外关系 

方面,纲领提出放弃秘密外交,对苏友好,主张保证集体安全,召开限制军 

备的会议,实行晋遍和有效监督的裁军。1936年3月,法国总工会和法国统 

一总工会这两个法国最大的工会举行了统一代表大会,实现了总工会的统 

一。总工会的会员很快发展500万人。 

     1936年4月到5月,法国进行议会选举,人民阵线在610个议席上获得 

381个席位,占60%以上,组成了以社会党领袖莱昂·勃鲁姆(1872—1950) 

为首,有激进社会党人参加的人民阵线政府。勃鲁姆的政府纲领提出了反危 

机的措施,他将其称之为“法国的新政”。其内容包括调整劳资关系,改组 

法兰西的银行和部分军事工业实行国有化,控制农产品销售,举办公共工程, 

制定新的税收制度和新的会计制度等。但是,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破坏,使 

这个纲领无法执行,1937年3月,勃鲁姆宣布暂缓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6 

月勃鲁姆辞职。1938年4月,达拉第再次组成政府,出任总理,完全倒向右 

翼,法国政治开始向右转,人民阵线政府曾经实行过的一些法令先后被废止。 

10月,激进党和激进社会党举行代表大会,决定支持达拉第政府,人民阵线 

分裂。11月30日,当总工会领导全法400万人24小时总罢工时被政府镇压。 

在对外政策上,达拉第继续推行绥靖政策。人民阵线完全瓦解。 


… Page 80…

                    十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德国在20年代中期,经济曾得到较大发展,但自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 

机开始后,德国的工业生产直线下降。1932年,德国的经济危机发展到顶点, 

同1929年相比,煤产量下降了32。 7%,生铁下降了70。3%,钢产量下降了 

64。9%,造船吨位下降了83。6%。工业生产与危机前的最高点相比,降低了 

40。2%。在此期间,进口总额减少了70。3%,出口总额减少69。1%。这使成 

千上万家工厂和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剧增。1929年9月失业人口数有130 

万,到1932年2月,除数百万短工外,失业人数达800万,约占全国工人总 

数的1/2。农业危机的出现虽稍晚于工业危机,但同样十分严重。1932至1933 

年,农业收入已降至1913年以来最低额,农产品价格爆跌造成大批中小农破 

产,被迫出卖土地,流离失所,农业在危机期间的收入下降30%。面对着严 

重的经济危机,德国政府实行向广大劳动人民转嫁危机的政策。政府在向垄 

断组织提供巨额贷款和补助金,增加订货,强制推行卡特尔化的同时,提高 

劳动者的纳税额,降低救济金、养老金和工伤及战争残废者的优抚金,降低 

职工工资。这些政策促使工农运动高涨。1930—1932年爆发了上千次罢工斗 

争,较大的罢工斗争有1930年柏林13万工人罢工,1931年1月鲁尔矿区30 

万矿工罢工,1932年11月柏林交通运输工人大罢工。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德 

国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政局动荡,政府更迭频繁。1928年至1933年5年间 

就换了四届政府,垄断资本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继续维持其利益, 

决心把最反动的势力法西斯捧上台。 

    德国法西斯的全称是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纳粹党是 

德语“国家的”和“社会主义的”音译。纳粹党的党魁是希特勒(1889—1945), 

他在1919年9月加入德国工人党,成为领导人之一。不久将其改名为国家社 

会主义德国工人党。1920年,希特勒抛出纳粹党的《二十五点纲领》,大肆 

鼓吹民族主义,侈谈“社会主义”,企图用欺骗性的鼓动取得群众的支持。 

1921年10月,希特勒建立了冲锋队,后来发展成纳粹党的特务组织和军事 

组织。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啤酒馆暴动”,企图夺取全 

国政权,失败后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有《我的奋斗》一书,煽动德国的种族 

主义情绪,鼓吹种族优劣论。1924年底希特勒出狱,立即恢复并改组了纳粹 

党。经济危机期间,纳粹党得到迅速发展。1929年9月有党员15万人,到 

1933年1月,则达到140万人。在1932年7月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的选 

票增加了一倍,达1370万张。占全部选票的37。3%,国会席位增加到230 

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针对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德国共产党多次揭露纳粹 

党的本质。1930年10月,德共主席台尔曼(1886—1944)明确地指出:“我 

们的任务,是尽快地在企业内外把一切反法西斯力量团结成广泛的群众运 

动。” 

     1932年3月至4月,德国举行总统选举,兴登堡(1847—1934)被提名 

为总统候选人,另两名候选人是台尔曼和希特勒,德共多次向社会民主党建 

议,共同提出候选人阻止法西斯上台,但被拒绝。社会民主党没有提自己的 

候选人,全力支持兴登堡,使兴登堡最后当选。1932年6月,巴本(1879— 

1969)组阁,出任总理,但很快下台。12月2日,施莱歇尔出任总理,但同 


… Page 81…

样没能稳定德国的败局。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从 

此开始了德国历史上恐怖的法西斯专制时期。1934年兴登堡病死,希特勒将 

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将总统的职务与总理的职务合并为一,自封为国家元首, 

称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 



                  2。第三帝国的法西斯统治和扩军备战 



    希特勒上台后即实行白色恐怖,强化法西斯统治。1933年2月1日,希 

特勒解散国会,决定在3月5日重新进行国会选举以达到将非纳粹党人从内 

阁中逐出的目的。为保证选举获胜,希特勒2月4日签署了关于暂时禁止报 

纸出版和公开集会的命令。2月27日,又策划了国会纵火案件。纳粹党二号 

头目戈林(1893—1946)指使其走卒在国会大厦放火后,诬陷共产党,在全 

国逮捕了1。8万多名共产党人,德共领袖台尔曼和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季 

米特洛夫(1882—1949)也被捕,德共在白色恐怖中被迫转入地下。2月28 

日,纳粹政府颁布《保护国家和人民法令》,宣布在紧急时期取消公民基本 

权利。3月23日,国会和参议院通过了《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即《授权 

法》,规定政府制订法律或同外国签订条约可不经国会同意,国会名存实亡, 

魏玛宪法实际上已被废除。6月,社会民主党被查禁,其他政党自行解散。7 

月14日宣布了禁止组织新党的法律,凡组织新党均以叛国罪论处,唯一的合 

法政党就是纳粹党。 

    希特勒极力使国家成为纳粹党的附庸,同时把军队和工会也都纳粹化。 

1933年3月31日,希特勒颁布了《各邦与帝国一体化法令》,规定邦议会 

 (普鲁士除外)可不经选举而改组,使其符合国会选举的结果;授权邦政府 

可以不经邦议会同意可颁布各项规范和调整地方管理。同年4月7日颁布了 

 《重建公务员体制法令》,乘机把非纳粹人从所担任的较高的职务上赶走, 

使纳粹党人牢牢地控制着从中央政府到地方的各种重要岗位。 

    希特勒的经济政策,加紧在经济上实行军事化,强化垄断资本同法西斯 

政权的结合。优先发展军火工业。1933年至1939年,消费资料生产增加了 

43%,生产资料生产增加了2。1倍,而军需生产却扩大了11。5倍。纳粹政府 

在1933—1939年间,先后发布了数百个指示,通过强行卡特尔化,使垄断组 

织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大批中小企业的破产使垄断组织的资本在30年代末 

已占全国股份资本总额的85%。纳粹政府还通过“排犹运动”掠夺犹太人的 

财产,约60亿至80亿马克落入德国垄断资本家和纳粹党党魁手中。希特勒 

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速推行法西斯化,通过内容广泛的 

法西斯主义宣传活动,从思想上毒害和麻痹人民群众,企图把人民变成法西 

斯政权的驯服工具。在强制推行法西斯意识形态的同时,纳粹分子于 1935 

年5月9日在柏林焚烧了大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书刊及科学著作,全国各 

地此后也陆续出现了不少类似事件,爱因斯坦等著名专家学者被迫流亡国 

外。 

    希特勒上台后实行了全面的扩军备战政策,加紧准备发动侵略战争,德 

国逐渐成为欧洲的战争策源地。德国于1933年退出国际联盟,同年年底,决 

定建立一支有1600架飞机的空军,1934年建造了三艘主力舰。1935年公然 

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公开重整军备,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一支50万人 

的陆军。1936年3月7日,纳粹政府派兵占领了莱茵非武装区,1938年吞并 


… Page 82…

奥地利,1939年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加快了走向战争的步伐。德国在外 

交活动上也是围绕着扩军备战开展的,逐渐由防御性为主的外交向进攻性的 

外交转化。1936年10月25日,德国同意大利成立罗马——柏林轴心。一个 

月后,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参加了反 

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了“罗马——柏林——东京轴心”,德、意、日三个法 

西斯国家结成了极富冒险性和侵略性的轴心集团,希特勒法西斯政权为发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着严重的战争威胁。 



                     3。日益猖獗的日本法西斯势力 



     日本因其原料需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所以当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爆发后,比其他国家更早进入危急的关头。1931年,日本的经济危 

机已经发展到顶点。1931年同1929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下降了32。4%。重 

工业下降了约50%,进出口商品总值也下降了近50%。垄断资本家和地主将 

危机转嫁给工人、农民,使工农的生活极度恶化,大批中小企业破产,越来 

越多的工人失业,工资也被压低。1931年有300万人失业,主要工业部门的 

工资下降了25%至45%。农产品价格急剧下跌,使农民的平均收入从过去的 

700日元下降到130多日元,2/3的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一切促使日本国内阶 

级斗争空前尖锐。1931年同1929年相比,“劳资争议”由1400多起增至2400 

多起。1931年比1928年,工人罢工次数增加了1。5倍。工会组织在斗争中 

得到发展,1932年时,已由1929年的630个发展到830多个。农民要求减 

轻地租,取消债务的斗争不断扩大,1931年时,已有30多万农民组织起来。 

在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台湾,高山族人民也发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 

起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