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针灸逢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00-针灸逢源-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阳清阴浊。此言阴清阳浊。以脏阴而腑阳。脏清而腑浊也)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 
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耳目口鼻)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续刻灵枢经文(补遗)
本藏
属性:(次五变篇之后)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 
。利 
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 
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 
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 
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俱受于天 

续刻灵枢经文(补遗)
五色
属性: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 
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 
常也。 
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续刻灵枢经文(补遗)
水胀
属性:(次逆顺篇之后) 
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 
其水 
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侯也(五癃津液篇云。阴阳气道不通。 
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入膀胱则下焦 
胀。水溢则为水胀)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病在气分)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鼓胀者。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 
。腹筋起。此其候也(以腹筋起为别。)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 
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内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 
状。久者离岁(越岁也)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病在肠外。故无妨于月事)石瘕生 
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 
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音丕。疑败之血也) 

续刻灵枢经文(补遗)
五味
属性:(次五禁篇之后) 
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涩结不舒)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 
。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音抛。溲脬。)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绻 
。不分。约。束也)阴者(阴器)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 
。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 
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 
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透心若空也)辛 
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 
不通。故变呕。(入而复去)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苦通于骨其气复从口齿而出)甘 
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 
虫动。虫动则令人 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续刻灵枢经文(补遗)
百病始生
属性:(次五音五味篇之后) 
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则伤肾。 

续刻灵枢经文(补遗)
邪客篇
属性:(首节) 
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道也)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 
而行 
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 
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 
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 
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受伤之谓)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补其不 
足。(取照海)泻其有余。(取申脉)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 
。其卧立至(取流水五升。扬之万逼。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 
。去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知为度○秫米。糯小米也。甘粘微凉。能养营补阴。半 
夏辛温。能和胃散邪。除腹胀目不得瞑。故并用之。古量一升。合今之三合二勺)故其病新 
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续刻灵枢经文(补遗)
大惑论
属性:(次九针论之后)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属肾)筋之精为 
黑眼 
。(属肝)血之精为络。(属心)其窠气之精为白眼。(属肺)肌肉之精为约束。(属脾)裹撷筋骨 
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 
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斜同)其精 
。(睛同)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岐。视岐见两物。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 
。故精神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恶。 
卒然相感。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于下。(阳衰)久之不以时上。故 
善忘也。 
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不能营运。 
则其中脘当寒)故不嗜食也(此言所以善饥而不嗜食也)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 
。故 
目不瞑矣。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 
气虚。故目闭也。 
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 
行留 
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 
。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生气通天论
属性:阳气者。若天与曰。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日不明。则万物不彰。人无阳。则夭折不 
寿)故 
天运当以曰光明(日即阳也。阳即明也。)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人以阳为卫)欲如运枢( 
昼夜五十度营运于身)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若于起居之时。烦扰如惊则神气浮散而不固○旧 
本欲如运枢上。有因于寒三字。今从吴注移在下)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伤于寒则 
为病热在表者汗以散之○旧本体若燔炭二句。在静则多言下。今从吴注移此)因于暑汗。烦 
则喘喝。静则多言(暑先入心。而热熏肺故多汗。烦则喘。大声呼喝。静者多言而无次)因 
于湿。首如裹(昏重也)湿热不攘(除也)大筋 (音软)短。小筋 (弛同)长 短为拘 长为痿 
(湿郁而热。大筋连于骨肉。受热则缩而短。故病拘挛。小筋络于骨外。得湿则引而长。故 
病痿弱)因于气。为肿(气道壅滞。故为浮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四维。四肢也。相代。更 
迭而病也。竭尽也。二句总结上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烦扰乎 
阳。则气张大而火炎。故令精绝。春令邪辟之气积至夏月火旺而精益亏。孤阳厥逆。故日煎 
厥○上文言阳气不固。外邪伤之。此下言起居不节。致伤阳气也)目肓不可以视。耳闭不可 
以听(肾之精为瞳子。耳为肾窍。精绝于内。故见证若此)溃溃乎若坏都 (音骨)乎不可止 
。(都防水堤也)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音郁)于上。使人薄厥(阳气贵充和若大怒则 
伤形气。气达于旰。故血妄行。而菀积于上焦也相迫曰薄气逆曰厥。气血俱乱。故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纵缓不收。若难为容止)汗出偏沮。(湿也)使人偏枯(身常汗出半边 
者。气血有所偏沮。久则营气不固。营气失守。故为偏枯。即半身不遂也)汗出见湿乃生痤 
痱(音锄沸○汗出则玄府辟若湿留肤腠。甚者为痤。微者为痱。痤小疖也。痱瘾疹也)高梁( 
膏粱同)之变足主大丁(疔同)受如持虚(足能也。膏梁美食。内多滞热其变能生大疔。感发最 
易。如持空器以受物也)劳汗当风。寒薄为 。(音渣)郁乃痤(形劳汗出。凄风寒气薄之。液 
凝于肤腠为 。即粉刺也。若郁而稍重乃或痤)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内化精微养于 
神。外为津液柔于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音吕○开谓皮肤。发泄。阖谓玄府封闭 
。若为寒所袭阳气受伤。不能柔筋。形为偻俯矣)陷脉为 (音陋)留连肉腠(寒气自筋络而陷 
入脉中。发为疡 。留结腠理)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寒气流于经俞气化薄于脏腑则 
为恐畏惊骇。此阳气被伤不能养神也)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行脉中。邪气陷脉 
则不顺而逆于肉理。血郁热聚。故为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荣。穴俞已闭。发为风疟(魄。 
阴也。汗由阴液。故曰魄汗。汗出未止。形弱气消风寒。薄之。穴俞随闭。邪留为疟。以所 
病在风。故名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 
因时之序也(清静之道在因四时之气序。而为调摄)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风摇木胜。即病者为外感。若邪气留连日久。克制 
脾土。故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 疟(暑邪伏而不发。延至秋凉外束。则寒热交争而为 疟)秋 
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湿土用事于长夏之未。故秋伤于湿也。然秋气通于肺。湿郁 
成热。则气逆而为咳嗽。湿伤筋。筋弛长则为痿。阳不能胜湿则为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 
伤寒邪不即病者寒毒藏于阴分。至春时阳气上升。则变为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风暑寒湿 
迭相胜负。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之和也。然五脏内隐阴气也惟内不守。而后骨邪得以犯之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金匮真言论
属性: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 
之阴。 
也。自酉时日入地中为夜。天之阴也。然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此)故人亦应之。夫言人 
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 
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故背为阳 
。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属性: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生于动。地生于静)万物之纲纪(总之为纲周之为纪)变化之父 
母(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皆阴阳之所生。故为父母)生杀之本始(本根本。始终始也)神明 
之府也(神。变化不测也。明。三光着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 
府)治病必求于本(天地万物变化生杀而神明者皆本于阴阳。病所从生。皆不外阴阳二气。或 
本于阴。或本于阳。必求其故而施治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 
藏(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阳和发生。雨露长养。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阳 
而后行。如寒列闭藏。风霜肃杀。是阳杀阴藏也)阳化气(阳动而散)阴成形(阴静而疑)寒极 
生热。热极生寒(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疑滞故生浊阴热气升 
散。故生清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阳陷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 
浊阴逆于上而不能降。故为 胀。由膻中不化气。胸膈满也)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阴阳 
相反。清浊易位。则为逆。顺则为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地者。阴阳之形体也。云雨者。天地之精气也。阴在下为精。即水 
也精升则化为气。阳在上者为气。即云也。气降则化为精。故又曰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出 
通也)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 
四肢浊阴归六腑(阳主外。阴主内)水为阴火为阳(人身之水火)阳为气阴为味(药食气味)味归 
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形食味。故味归形。气生形。故形归气。精食气。故气归精 
。化生精故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气和精生。味和形长)化生精。气生形(精生于运化之神。 
形生于无形之气○前言精归化者。未化之前由精为化也。此言化生精者。既化之后。由化生 
精也)味伤形。气伤精(味太过则偏胜故伤形气有余。便是火。故伤精)精化为气(元气由精而 
化)气伤于味(食伤则气怠)阴味出下窍(味有质故下流)阳气出上窍(气无形故上达)味浓者为 
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为阴气为阳)味浓则泄。薄则通(味浓者能泄于下 
味薄者能通利)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气薄者能发散。气浓者能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 
壮(壮已必衰。少已必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火即气也。火壮则耗 
散 
元气。故壮火食气少火则生长元气。故气食少火)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此言 
正味之阴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胜之为病)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