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黄连  蜜丸。    茯苓钦子    ”水停〔  茯神  麦冬  赤苓  半夏  橘红  槟榔  沉香  甘草半夏麻黄丸    ”又〔  半夏  麻黄  等分蜜丸,日三服,每服一钱。    温胆汤    ”正虚〔  方详上。    辰砂远志丸    ”痰涎〔  辰砂  远志  人叁  茯神  石菖蒲各五钱  川芎  山药  铁粉  麦冬  半夏曲  细辛  天麻  白附子  南星各一两  生姜五两打汁,入水煮糊丸,朱砂为衣,临卧姜汤下一钱。治悲方二    加味温胆汤  ”总治〔  半夏  枳实  竹茹各八分  香附二钱四分  陈皮一钱二分  人叁  茯苓  柴胡  麦冬  桔梗各六分  甘草四分  姜三片  枣二枚  此即叁胡温胆汤。    安神补心汤    ”又〔  当归  生地  茯神  黄岑各一钱三分  麦冬二钱  白芍  白术各一钱  远志  枣仁各八分  川芎七分  元叁五分  甘草三分治恐方四    定志丸    ”心恐〔  人叁  菖蒲  茯苓  茯神  远志  白? @麦冬  朱砂    四君子汤    ”胃恐〔  人叁  茯苓  白术  甘草    酸枣仁汤    ”肝恐〔  枣仁  远志  黄    莲肉  人叁  当归  茯苓  茯神  陈皮  甘草  姜  枣  心经有热加黄连、生地、麦冬、木通。    人叁散    ”肾恐〔  人叁  枳壳  桂心  甘菊  茯神  山萸  五味子  杞子各七钱半  柏子仁  熟地各一两  黄为末,酒下二钱。治喜方一    定志丸    ”总治〔  方详上。治怒方一    香甘散    ”总治〔  香附  甘草各一两  共为末,每三钱,白汤下。治忧方二    静神丹    ”总治〔  方详上。    归脾汤    ”又〔  当归  龙眼  枣仁  远志  人叁  黄    茯神  白术各一钱  木香五分  甘草三分  姜五  枣二治思方七    清心补血汤”损伤〔  人叁一钱二分  当归  白芍  茯神  枣仁  麦冬各一钱  川芎  生地  黑山栀  炙甘草  陈皮各五分  五味子十五粒  此方一名补血汤,又名当归饮。    养心汤    ”不寐〔  茯苓  茯神  当归  生地各一钱  蜜黄    姜远志各八分  柏子仁  川芎  枣仁各七分  半夏曲六分  人叁五分  炙甘草  肉桂各三分  五味子十四粒  姜三片  怔忡加槟榔、赤苓。    静神丹    ”心跳〔  方详上。    定志丸    ”恐怯〔  人叁  茯苓  茯神各三两  菖蒲  姜远志各二两  朱砂一两半为衣  蜜丸。    益荣汤    ”恍惚〔  黄    当归  小草  枣仁  柏子仁  麦冬  茯神  白芍  紫石英各一两  木香  人叁  甘草各五钱用末七钱,加姜五枣二煎服。    归脾汤    ”伤心脾〔  方详上。    加味茯苓汤    ”痰聚〔  人叁  半夏  陈皮各一钱半  益智仁  茯苓  香附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片  乌梅一个2
 烦躁健忘源流    烦躁,心经热火病也。内热心烦曰烦。故烦者,但心中郁烦也,外热身躁。故躁者,并身处热躁也。内热属有根之火,其原本於热,凡但烦不躁,及先烦後躁者,皆易治;外热属无根之火,其原本於寒,几但躁不烦,及先躁後烦者,皆难治。伤寒亦有烦躁症,及先躁後烦者,皆难治。伤寒亦有烦躁症,其所主属肺肾二经,与此心经主病者不同。故伤寒之烦,气也,火入於肺也。伤寒之躁,血也,火入於肾也。若诸虚烦热,又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头皆不痛,脉不紧数耳,切不可汗下,误攻必害。  即心经所主烦躁而历言之:有身不热,头昏口乾不寐者,是心虚烦(宜人叁竹叶汤。)有烦热误汗,热益甚,致呕者(宜陈皮汤。)有内热头痛,气短心闷乱者(宜竹茹汤。)有烦热,睡卧不宁者(宜远志汤。)有忧思成虚烦劳病者(宜小草汤。)有肾虚心躁烦,下部瘦弱,小便痛者(宜八味丸。)其不得一例视之也明矣。若夫伤寒烦躁,另详本条。  
【烦躁原由】      《内经》曰:夏脉者,心也,不及则令人烦心。又,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健忘,心肾不交病也。心不下交於肾,则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於心,则精气伏而不用。火居上,则因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生躁。故惟补肾而使之时上,养心而使之善下,则神气清明,志意常治,而自不健忘矣。其为症,可枚举也:或思虑过度而病在心脾(宜引神归舍丹、归脾汤。)或素多痰饮(宜茯苓汤。)或痰迷心窍,言语如痴而多忘(宜导痰汤送下寿星丸。)或精神短少(宜人叁养荣汤。)或上盛下虚(宜养心汤。)或上虚下盛(宜龙眼汤。)或心火不降,肾水不开,神志不宁(宜朱雀丸。)或勤政劳心,读书刻苦(宜安神定志丸。)或禀赋阴魄不足,神志虚扰(宜定志丸、孔圣枕中丹。)或年老神衰而善忘(宜加减固本丸。)健忘之故,约略尽矣。  
【健忘原由症治】  《灵枢》曰:上气不足,下气有馀,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荣卫留於下,久之不以时上,故易忘也。又曰:肾盛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渐忘其前言。《内经》曰:血并於下,气并於上,乱而善忘。丹溪曰: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入门》曰:怔忡久则健忘,由心脾血少神亏也。《医鉴》曰: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尽心力思量不来也,主心脾二经,治法必先养心血理脾土,以宁神定志药调理之。治烦躁方六    人叁竹叶汤    ”心虚〔  竹叶  人叁  甘草  熟半夏  麦门冬  石膏粳米或去石膏,加茯苓、淮小麦亦可。    陈皮汤    ”误汗〔  陈皮  甘草  人叁  竹茹    竹茹汤    ”内热〔  麦冬  小麦  炙甘草  人叁  熟半夏  茯苓  竹茹  远志汤    ”烦热〔  远志  黄    当归  麦冬  人叁  金石斛  茯神各七分  甘草五分  甚者加竹叶、知母。    小草汤    ”忧思〔  小草  黄    当归  麦冬  金石斛各一钱  人叁  枣仁各钱二分  炙甘草五分  加竹叶    八味丸    ”肾虚〔  熟地  山萸  山药  丹皮  茯苓  泽泻  肉桂  附子治健忘方十三    引神归舍丹    ”心脾〔  胆星二两  朱砂一两  附子七钱  猪肉血丸,黍米大,每五十丸,萱草根汤下。    归脾汤    ”又〔  龙眼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茯神  枣仁  远志  木香  甘草  姜  枣    茯苓汤    ”痰饮〔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香附  益智仁  人叁各一钱  乌梅一个  竹沥二匙  姜汁二匙    导痰汤    ”痰迷〔  半夏  南星  赤苓  枳实  陈皮  甘草  姜    寿星丸    ”又〔  姜远志  人叁  黄    白术  甘草  当归  生地  白芍  茯苓陈皮  肉桂  胆星  琥珀  朱砂  五味子  猪心血、姜汁糊丸    加减固本丸    ”老人〔  熟地  天冬各一两半  麦冬  炙甘草  茯苓各一两  人叁  石菖蒲  远志  朱砂各五钱  蜜丸。此方兼治中风後善忘。    人叁养荣汤    ”神短〔  白芍一钱半  人叁  黄    陈皮  肉桂  炙甘草  当归  白术各一钱  五味子  熟地  茯苓各八分  远志五分  姜  枣    养心汤    ”上盛〔  天冬  麦冬  菖蒲  远志  白术  熟地  人叁  茯神  牛膝  当归  黄    木通    龙眼汤    ”上虚〔  龙眼  丹叁  人叁  远志  麦冬  茯神  黄    甘草  升麻  柴胡    朱雀丸    ”心肾不交〔  沉香一两  茯神四两  人叁三两  蜜丸。    安神定志丸    ”劳心〔  人叁  白术  茯苓  茯神  菖蒲  远志  麦冬  枣仁  牛黄  朱砂  龙眼熬膏加蜜丸,日三服    定志丸    ”禀弱〔  人叁  茯苓  茯神各三两  菖蒲  远志各二两  朱砂一两半为衣,蜜丸。    孔圣枕中丹    ”又〔  鳖甲  龙骨  远志  菖蒲2
 不寐多寐源流(梦魇)    不寐,心血虚而有热病也。然主病之经,虽专属心,其实五脏皆兼及也。说由心血不足者,或神不守舍,故不寐(宜归脾汤、琥珀养心丹。)有由肝虚而邪气袭之者,必至魂不守舍,故卧则不寐,怒益不寐,以肝藏魂、肝主怒也(宜珍珠丸。)有由真阴亏损,孤阳漂浮者,水亏火旺,火主乎动,气不得宁,故亦不寐,何者?肺为上窍,居阳分至高,肾为下窍,居阴分最下,肺主气,肾藏气,旦则上浮於肺而动,夜则下入於肾而静,仙家所谓子藏母胎,母隐子宫,水中金也,若水亏火旺,肺金畏火,不纳肾水,阴阳俱动,故不寐,法宜清热(宜六味丸加知、柏。)有由胃不和者,胃之气本下行,而寐亦从阴而主下,非若寤之从阳主上,今胃气上逐,则壅於肺而息有音,得从其阴降之道,故亦不寐(宜橘红、甘草、金石斛、茯苓、半夏、神麦、山查。)总之,不寐之由,在肝则不快之状多见左,在肺则不快之状多见於右,在心则不快之状多见於上部之中,在胃则不快之状多见於胸腹之中,在肾则不快之状多见於下部之中,须分经而治。若因杂症所致,及传经移邪,又当细究。试详言之:劳心之人多不寐(宜养心汤治之。)年高之人多不寐(宜六君子汤加黄  、枣仁。)痰多之人多不寐(宜温胆汤。)虚烦之人多不寐(宜酸枣仁汤。)此其大较也。而亦有通宵不寐者(宜安卧如神汤。)有寐即惊醒者(宜鳖甲羌活汤。)有喘不得寐者(宜苏子竹茹汤。)有虚劳烦热不寐者(宜枣半汤。)有肝虚惊悸不寐者(宜四君子汤加白芍、枣仁。)有大病後虚烦不寐者(宜二陈汤加芡实、竹茹。)有方卧即大声鼾睡,少顷即醒,由於心肺有火者(宜加味养心汤,)有不能正偃,由於胃不调和者(宜和胃汤。)兼肺气盛,必泻肺(宜叁白散。)有劳心胆冷,夜卧不寐者(宜定志元加枣仁、柏子仁,朱砂、乳香为衣,或加味温胆汤。)有癫狂病发,火盛痰壅不寐者(宜辰砂散。)有伤寒吐下後,虚烦不寐者(宜酸枣汤。)有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寐者(宜温胆汤。)有失志郁抑,痰涎沃心,怔忡不寐者(宜温胆汤、加味温胆汤、加味二陈汤。)有思虑过度,因脾主思,致脾经受邪,两手脉缓,经年累月不寐者(宜益气安神汤。)有神气不宁,每卧则魂魄飞扬,觉身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夕不寐者,此名离魂症,由肝藏魂,肝虚邪袭,魂无所归,故飞扬离体也(宜前後服真珠母丸、独活汤。)不寐之症状,固如此其多矣,说可忽乎哉。总之,怔忡以下诸病,都缘痰涎沃心,心气不足,以至变生种种。若凉心太过,则心火愈微,痰涎愈盛,渐至难治,故必以理痰顺气、养心安神为第一义。  
【不寐原由形症】  《灵枢》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润,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不精而夜满。老者之气衰,其肌肉活,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荣气衰少而卫气内伏,故昼不精而夜不眠。《内经》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藏有所伤,及精有所倚,人不能知其病,则卧不安。又曰:肺者藏之说也,肺气盛则肺大,不能偃卧。又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夫不得卧而喘也,是水气之害也。郑康成曰:口鼻之呼吸为魂,耳目之聪明为魄,以耳目与口鼻对言,则口鼻为阳,耳目为阴。以耳目口鼻与藏府对言,则耳目口鼻为阳,藏府为阴。故阳气行阳分二十五度於身体之外,则耳目口鼻皆受阳气,所以能知觉视听动作而寤矣。阳气行阴分二十五度於脏府之内,则耳目口鼻无阳气运动,所以不能知觉而寐矣。《回春》曰:伤寒及杂病多睡者,阳虚阴盛也。无睡者,阴虚阳盛也。喜明者属阳,元气实也。喜暗者属阴,元气虚也。睡向外者属阳,元气实也。睡向壁者属阴,元气虚也。《纲目》曰:人卧则血归於肝,今血不静,卧不归肝,故惊悸而不得卧也。    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其原有如此者,试言其症状:体重或浮而多寐,湿胜也(宜平胃散加防风、白术。)食方已,即困倦欲卧,脾气弱,不胜食气也,俗名饭醉(宜六君子汤加山查、神僸、麦芽。)四肢怠惰而多寐,气弱也宜人叁益气汤。)长夏懒怠,四肢无力,坐定即寐,肺脾两经之气本弱,复为炎暑所逼也(宜清暑益气汤。)病後多眠,身犹灼热,馀邪未清,正气未复也(宜沈氏葳蕤汤。)狐惑症舌白齿晦,面目乍白乍赤乍黑,变异无常,四肢沉重,默默多眠,大病後肠胃空虚,三虫求食,食人五脏,食其喉则为惑,其声哑,上唇必有疮(宜三黄泻心汤。)食其肛则为狐,其咽乾,下唇必有疮(宜雄黄锐散。)此症杀人甚急,当急治也(通用宜黄连犀角汤、治惑桃仁汤。)风温阳脉浮滑,阴脉濡弱,发热,咽乾口苦,微恶寒,闭目欲眠,少阴伏邪发出,更感太阳客邪也(宜黄岑汤加桂枝、石膏,甚则葳蕤汤加减。)亦有阴阳俱浮,具如前症,太阳受邪误发汗也(宜麻黄升麻汤去二麻、姜、桂,取汗即愈。)热病得汗後,脉沉细身冷喜卧,脉沉细昏沉不省,阳气遏也,急与药令四肢温暖,不尔,有熟睡死者(宜四逆汤。)伤寒诸般多寐症,各详本条,  不赘。惟汗下後酣眠者,为正气已复,可勿药也。医者察其由,治其症,神而明之,其庶几矣。  
【多寐原由形症】  《灵枢》曰:足太阳有通项入於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盘间人脑,乃别阴跻阳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於目内嘜,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又曰: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行於阳,夜行於阴,故阳气尽则寐,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於阴也久,其气不精,则目满,故多卧矣。《入门》曰:卫气不得入於阴,常留於阳,留於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  盛,不得入於阴,故目不满。卫气留於阴,不得行於阳,留於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  满,不得入於阳,故目闭。   梦者,神与魂魄病也。心藏神,中虚不过径寸,而神明居焉。故心者,神明之舍,而神即精气之所化成。《灵枢》曰: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