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汗因湿热】  《内经注》曰:阳气上搏,阴能固之,则蒸而为汗。《难经》曰:肾邪入心为汗。《正传》曰:心为君火,脾胃为湿土,此湿热相搏,而为汗明矣。《纲目》曰:嘕气虚则多汗,荣血虚则无汗矣。《丹溪》曰:风病多汗,风散气故也。痰症亦多汗,头眩逆也。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作汗。  
【诸汗症治】  《内经》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活。《正传》曰:盗汗者,阴虚荣血之所主也,宜补阴降火。《明理》曰:头者,於诸阳之会,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汗见於头。《本事》曰:头者,二阳之会,说三阴之脉,至胸而远,凡有头汗出,自是阳虚,故曰汗出为阳微,是阴不得有汗也。《得效》曰:凡心腋汗,大人乃心血溢盛,而常发赤者是也,小儿因惊得之。有人患心腋盗汗久不止,用叁归腰子,以收敛心血,遂愈。其方,人叁、当归各五钱,猪心一个,破作数片,并心内血,以水二碗,先煮猪心至一碗半,乃入二药,同煎至八分,取清汁,即吃猪心,以汁送下令尽。《入门》曰:凡发汗过多,则阳虚不固,汗出多,则津液亡而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是以四肢拘急也。仲景曰:柔汗发黄为脾绝。释云:柔为阴柔,柔汗,即冷汗也。一云油汗,即黏汗也。《医鉴》曰:《内经》言绝汗,注谓汗出如珠不流,复旋转也。说以六阳气俱绝,绝汗乃出,朝占夕死,夕占朝死。东垣曰:凡内伤,及一切虚损之症,自汗不止者,总用补中益气汤,少加附子、麻黄根、浮小麦,其效如神。但升柴必用蜜水制炒,以杀其升发勇悍之性,又欲其引叁  等药至肌表也。又曰:仲景桂枝汤,治外感风邪自汗之圣药也;黄  建中汤,治外感气虚自汗之神剂也;补中益气汤,治内伤气虚自汗之妙方也。  
【汗出凶症】  《苴指》曰:份寒热病,汗出发润,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汗凝如珠,三不治。《入门》曰:伤寒热病,头汗如珠不流者,阳脱即死。《活人书》曰:伤寒阳病自汗有九症,皆有治法,阴病不得有汗,惟阴毒则额上手背有冷汗,甚者如水洗,此是阳虚阴盛,亡阳而将脱也,其死必矣。(鏊按:汗出凶症,一切病皆然,不特伤寒热病为忌也。因前人只於伤寒热病详言之,  故虽非言伤寒,亦借录其语於此,以为凡病有自汗凶症者,亦知所忌也。)  
【禁忌法】  《活人书》曰:冬月天地闭,血气藏,纵有病,亦不宜多出汗。(鏊按:不宜多出汗,言不宜用药使之多汗也。)丹溪曰:自汗,大忌生姜,以其开腠理故也。又曰:凡有汗一切辛辣之味,五辛之属,并忌食之。    涕瓷涎唾  五脏所出,或为病,或不为病也。《难经》曰:肾主五液,分化五脏,入肝为瓷,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然则汗涕瓷涎唾五者,虽皆由肾灌施,而既灌施各脏,则即为各脏之液也。入心之汗,已详言之。若夫涕者,由肺所出,或清或浊,皆肺之病也。如肺伤风,则流清涕(宜川芎茶调散。)肺伤热,则流黄浊涕如脓状,甚或大如弹丸,从鼻中出,不出,损肺而死(宜黄连清肺散。)肺伤寒则流厚浊涕(宜叁苏饮。)肺兼伤风热,亦流浊涕(宜荆防泻白汤。)肺气冷亦流清涕(宜半夏温肺汤。)然而肺系上通於脑,故鼻渊一症,则为脑病,其原皆由肺经感受风寒,久而凝入脑户,太阳湿热又为蒸郁(宜辛夷消风散。)或好饮热炽,风邪相乘,而风与热交结不散(宜辛夷荆芥散。)皆能成此症,以致浊涕下不止。经又云:胆移热於脑,则辛  鼻渊,是病更兼属乎胆者也(宜奇授藿香散。)其款另详於鼻门。瓷者,由肝所出,其因悲哀愁哭,而瓷出不为病者,无论已。至如迎风瓷出(宜加味地黄丸,)隐涩瓷出(宜芎归明目丸,)羞明瓷出(宜羞明立胜散,)皆肝之病也。说肝发窍於目,《灵枢》谓目者肝之所聚,上液之道,则使宗脉有所感而成病,必液道开,液道开而瓷於是出矣。其缘乎迎风者,肝阴亏血,不能荣及乎睛,故为风邪所搏而瓷出也。其缘乎隐涩者,肝经热邪上壅於本窍,而乌珠正属肝,其热邪遂由本窍而攻击乎所属,故本经之气不胜而瓷出也。其缘乎羞明者,肝属木,木本生火,肝主风,风势更疾,今在内之风木为外来之风火所触,故反受其制而瓷出也。肝与胆相表里,故胆热者亦瓷出(宜汤泡散。)老人火盛水亏,胆汁悭者,哭则无瓷,笑反有瓷(宜养肝丸、明目四神丸,)是病亦兼属乎胆者也,其款另详於目门。涎者,由脾所出,从口角流溢而不禁者是也。涎与痰同为火盛所生,故曰痰涎。涎与沫同为水湿所聚,故曰涎沫。而痰也、沫也、涎也,同伏於脾,脾与胃相表里,故伏於脾者溢於胃,口为胃之门户,故溢於胃者流於口,由内出外,自相连属,其或时吐清水,冷涎自下涌上,脾热所致也(宜二陈加白? B白芍土炒、升淋、岑、连、山栀神僸、麦芽、乾姜,或煎或丸服。)其或涎自两腮流出而不自知,睡则更甚,气弱不能管摄也(宜六君子汤倍茯苓、半夏,如瓜蒌霜。)其或涎流不已,脉洪大,甚兼喜笑舌喑,土病而反伤乎母也(宜沈氏止涎汤。)其或始而口角流涎,渐至口眼斜,木不能克土,致受脾热反伤,而肝风转助为灵也(宜用通天愈风汤送下清心导痰丸五十丸。)夫脾与胃相表里,如《灵枢》谓饮食人於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而涎下(宜乌梅丸去人叁、附、桂,合平胃散服。)是病更兼乎胃也,而不得专取脾。唾者,由肾所出,凡人口曰华池,口中津唾曰玉泉,舌曰灵根。《黄庭经》谓玉朱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修炼家以舌抵上? A则津唾满口,咽之足以灭火,足以养心,此唾之无病,且可脚病者也。若胃中有寒则多唾(宜理中丸加益智仁。)阳明正府有积冷则多唾(宜理中丸加半夏。)胃家有湿滞刖多唾(宜胜湿汤。)胃中有宿食则多唾(宜平胃散加神僸、伏苓、半夏、麦芽。)大病新愈胃阳未复,则喜唾不休(宜理中丸加益智仁。)虫症往来痛,五更心嘈,牙关硬,面色青黄,则多唾,或吐清水(宜追虫取积散。)其或肚大青筋,时痛时止,人中鼻唇,一时青黑亦多唾(宜万应丸。)又或往来痛无休,腹中有块起,似手按之不见,钟聚痛则咬心,亦多唾(宜芜荑散,)另详虫门,  撮其略。以上皆病之兼乎胃者,以唾为肾液,而肾为胃关,故肾家之唾为病,必见於胃也。若乃肾寒则多唾(宜温肾丸,)肾虚亦多唾(宜虎潜丸,)则肾本经病。然则此五者,固即五脏之津液,而独不免於病焉,谨身之士,盍亦加之意也夫。  
【涕瓷涎唾原由形症】  《直格书》曰:积液生气,积气生液。《朱於语癸》曰:或问曰,天一生水,有可验乎?曰:人身可验矣。贪心动则津生,哀心动则瓷生,楚心动则汗生,欲心动则精生,方人心寂然不动时,则太极也,此心之动,则太极动而生阳,所以心一动而水生,即可以为天一生水之证也。《贸生》曰:水谷入於口,输於肠胃,其液则为五。天寒衣薄则为尿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服。《灵枢》曰:液者,所以灌精输孔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瓷也,)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别目无所见矣,命旨夺精。《内经》曰:泣涕曰脑也,脑者阴也,脑渗为涕。《延寿书》曰:真人口:当习不唾地,说口中津液,是金浆玉醴,能终日不唾,尝吞而咽之,令人精气常流,而目有光。说人身以津液为本,在皮为汗,在肉为血,在肾为精,在口为津,伏脾为痰,在眼为瓷,曰汗、曰血、曰瓷、曰精,已出则皆不可回,惟津唾则独可回也,回则生生之意又续矣。有人喜唾,液乾而体活,遇至人教以回津之术,久而休复润。治汗方四十一    当归六黄汤    ”总治〔  当归  热地  生地  黄岑  黄柏  黄连各一钱  黄  二钱    五味子    ”肾汗〔  五味  山萸  龙骨  牡蛎  首乌  远志  五倍子  地骨皮    黄  六一汤    ”肺汗〔  黄  六钱  炙草一两  黄为末,每五钱,煎服。    补中益气汤    ”脾汗〔  人叁  黄    归身  白? @升麻      白芍汤    ”肝汗〔  白芍  枣仁  乌梅    天王补心丹    ”心汗〔  人叁五钱  当归  五味子  天冬  麦冬  枣仁  柏子仁各一两  茯苓  远志肉  丹叁  元叁  桔梗各五钱  熟地四两  黄连二两  蜜丸,朱砂为衣,灯心、竹叶汤下三钱。     玉屏风散    ”嘕气汗〔  防风  黄  各一两  白? G两  共为末,每服五钱。如姜三片煎。     补气运脾丸    ”胃汗〔  人叁二钱  白? T钱  茯苓  橘红各一钱半  黄  一钱  砂仁八分  炙草四分  半夏二钱无痰不用  姜三  枣二     无比山药丸    ”肾虚〔  赤石脂  茯神  山萸  熟地  巴戟肉  牛膝  泽泻各二两  菟丝子  杜仲  山药各三两  苁蓉乾一两  五味子两半  蜜丸酒下三钱。     调荣活络饮    ”经络汗〔  大黄  当归  牛膝  杏仁泥各二钱  赤芍  红花  羌活  生地各一钱  川芎钱半  桂枝三分    黄  建中汤    ”阳虚〔  黄    肉桂各钱半  白芍三钱  炙甘草一钱  煨姜三片枣二枚  饴糖一荼匙  若呕及便溏,不用饴糖。      附汤    ”气虚〔  黄    附子各二钱  姜十片    十全大补汤    ”病後〔  肉桂  炙草  黄    白芍  当归  川芎  人叁  白? @熟地  茯苓  姜  枣    调嘕汤    ”津脱〔  麻黄根  黄  各一钱  羌活七分  归尾  生甘草  黄岑  半夏各五分  麦冬  生地各三分  猪苓二分  苏木  红花各一分  五味子七粒    理中降痰汤    ”痰盛〔  人叁  白? @茯苓  甘草  半夏  乾姜  苏子    凉膈散    ”火蒸〔    白? 瓷@  ”酒风〔  牡蛎三钱  白? @两二钱半  防风一两半    四物汤    ”头汗〔  川芎  当归  地黄  白芍    额汗方    ”额汗〔  丹叁  当归  茯神  地黄  枣仁  黄    白芍  圆眼     黄  汤    ”阴阳偏胜〔  蜜黄  二钱二分  生地  麻黄根  茯苓  天冬各一钱半  当归钱二分  麦冬一钱  五味子  浮麦  甘草各七分  防风五分     正气汤    ”阴太〔  炒知母  黄柏各钱半  炙草五分     二甘汤    ”胃热〔  生甘草  炙甘草  五味子  乌梅  等分,共为末,每五钱,加姜二片、枣二枚煎。     丹溪治汗汤    ”表虚〔  防风  黄    白? @牡蛎粉  麻黄根等分     胜湿汤    ”湿邪〔  苍? @厚朴  半夏各钱半  藿香  陈皮各七分半  甘草五分  姜七  枣二    小半夏汤    ”水结胸〔    调胃承气汤    ”胃实〔    八物汤    ”手足汗〔    牡矾丹    ”又〔  牡蛎粉  黄丹各二两  活矾四两  共为末,遇夜用手捏药擦汗赴,数次愈。    夺命散    ”血汗〔  朱砂  寒水石  麝香  等分为末,每五分,新汲水调下。又名定命散。    妙香散    ”又〔  茯苓  茯神  山药  黄    姜远志各一两  人叁  秸梗  甘草各五钱  朱砂三钱  木香二钱半  麝香一钱共为细末,每二钱,莲肉煎汤调下,酒亦可。    猥皮散    ”又〔  刺猥皮烧灰,每米砍调下二三钱,肉煮食之,更妙。      陈汤    ”黄汗〔  石膏二钱  黄    赤芍  茵陈草  麦冬  豆豉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五片    大柴胡渤    ”手足汗〔  柴胡  黄岑  白芍  大黄  枳实  半夏  姜  枣    安肾丸    ”楝〔   胡芦巴  补骨揩  川楝肉  茴香  续断各一两半  杏仁  桃仁  山药  茯苓各一两  密丸,盐汤下。又有三味安肾丸,补骨脂、茴香、乳香等分,蜜丸,盐汤下。    桂枝附子汤    ”亡阳〔  桂枝  附子  白芍  炙草  姜  枣    陶氏再造散    ”又〔  人叁  黄    桂枝  附子  细辛  羌活  防风  川芎  炙草各一钱  姜三  枣二  煎至半,入炒芍药一钱,再煎二三沸温服。四制白? 瓷@  ”盗汗〔白术四两分四包,以黄  、石斛、牡蛎、小麦麸各一两,各炒白术为黄色,只取白?   翩A每三钱,粟米汤调下,尽服为妙。    牡蛎散    ”又〔  ? d蛎  黄    麻黄根  等分,锉,每五钱,浮麦百粒同煎服。又方,牡蛎粉、白术、防风等分为末。酒服三钱,盗汗即止。    叁  汤    ”又〔  人叁  黄    白术  茯苓  白扁豆  山药  陈皮  葛根  半夏曲  甘草各一钱    当归地黄散    ”又〔  当归  熟地  生地  酒白芍  白术  茯苓  蜜黄  各一钱  蜜黄柏  蜜知母  陈皮各八分  人叁五分  甘草三分  枣一枚  浮小麦一撮    龙胆散    ”又〔  龙胆草  防风  等分为末,每一钱,临卧米汤调下。治涕瓷涎唾方二十八    川芎茶调散    ”风涕〔  川芎  薄荷  羌活  荆芥  甘草  白芷  防风  细辛  为末,茶调下。    黄连清肺散    ”热涕〔    叁苏饮    ”寒涕〔  人叁  紫苏  葛根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壳  陈皮  木香  甘草  姜  枣    荆防泻白散    ”风热涕〔  荆芥  防风  车翘  桔梗  金银花  元叁  赤芍  甘草  生地  黄岑  桑皮  青黛  葛花  亦名荆防泻白汤。    半夏温肺汤    ”肺冷〔  半夏  细辛  旋覆花  陈皮  肉桂心  人叁  桔梗  白芍  甘草各一钱  赤苓六分  姜五片    辛夷消风散    ”风湿蒸〔  辛夷  黄岑  薄荷  甘菊  川芎  荆芥  桔梗  防风  甘草  生地  赤芍    辛夷荆芥散    ”酒涕〔  辛夷一钱  荆芥  黄岑  神僸  南星  半夏  白芷  苍勩碪八分    奇授藿香散    ”胆热涕〔  广藿香五钱水一碗,煎七分,加猪胆汁一个和服。若将胆汁熬膏,入藿香末一两丸,汤下二钱亦可。    加味地黄丸    ”迎风瓷〔    芎归明目丸    ”隐涩〔  川芎  当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