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醒狮- 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种两国飞行员的对抗演练,已经进行过多次了。其实像美国与德国,或北约内部的国家之间也不时举行此类对抗演练,这对双方的技战术的提高都有好处。不过在以往的几次中俄对抗演练中,中方是胜少败多。因为不但战机的性能有差异,而且对战机性能的掌握程度差异也很大,这个结果也是合理的。当然俄方的收获也很大,这可以为他们的战机和培训中心招揽很多的生意,所以俄军方总是非常重视,届时派出的都是俄军的顶级高手,并要求他们全力以赴取得大胜。这倒不是为了荣誉,在俄国飞行高手看来,以性能胜出一筹的战机来战胜自己教出来的学生,也不是什么特殊的荣誉,只是为了圆满地完成任务必须全力以赴而已。
    今年俄方带队的是特级飞行员罗米诺夫斯基少校,他在培训中心带教过好几批中国的学员,不但教飞行技术,而且教合同作战的战术。他飞苏—27系列的战机已有18年的历史了,按他的说法“闭着眼睛也可作超级眼镜蛇动作”。这个小队的另外3名飞行员也都是飞行尖子。他们使用的战机是苏—35空优战机,空战性能十分超卓。当他们知道对手是中国海军航空兵的4架苏—33舰载机时,有点不以为然,因为俄国提供的苏—33没有装备俄国最好的机载雷达。不过得知带队的姜开波中校是一位击落了7架敌机的王牌飞行员,这才觉得有意思了。罗米诺夫斯基尽管拥有特级飞行员的头衔,遗憾的是从来没有打过仗,他甚至有过冲动想去外国雇佣军真刀真枪地干一番事业呢。这次能与一位王牌飞行员过招也算过过瘾。
    中俄的此类演练不同于美、德的单机决斗,而是各方4架战机对决,带有一点战术的比试。比赛当然不是实弹的,但接近实战,而且十分公平。地面的巨型雷达将记录整个作战过程中各战机的飞行轨迹,那么怎样判定一方的战机被击落或击伤呢,尤其在超视距导弹攻击中?各架战机使用的导弹都是AA—10中程导弹,R—73近程空空导弹,发射导弹时,战机发射导弹和控制导弹飞行只是向地面发出一串无线电指令,地面系统会在屏幕上显示导弹轨迹,而且会在该机的屏幕上显示,如果对方打开了机载雷达,那么当虚拟的导弹到达它的探测范围,就会在雷达屏幕是出现导弹的轨迹。当然虚拟导弹如果打开弹载雷达也会引起对方导弹报警机的报警。地面系统会根据战机的躲避动作和导弹的跟踪能力判定是击中还是击伤。至于机炮射击的判定就更简单了,只要根据战机的航线可以算出虚拟炮弹的轨迹,然后根据目标的动向和炮弹击中的概率来判定是否击中。
    为了简化前段的搜索飞行,规定中方的小队在东方的一个指定空域1万米高空出击,俄方的小队在西方。双方相距270公里,一声令下就开始搜索、对决。当然不得借助地面指挥和卫星的信息。全凭机载雷达和目视进行导弹攻击和近距格斗定胜负。很公平吗?不完全。首先苏—35的性能要超出苏—33,理论上苏—35安装的是N011M2型机载雷达,是N011M的改进型,对RCS=3的目标的探测距离当然比N011M的160公里要高,高多少是个秘密,不过可以告诉读者是175公里;而俄国知道中国专家已经对N001P作了改进,已经研制了机载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大约”是120公里。其次,苏—35的12个挂架可挂载8吨负载所以各搭载了4枚增程型R—27,4枚R—77,4枚R—73近程导弹;而苏—33虽然也有12个挂架,但总负载只有6吨,因此2枚增程型R—27换成了R—73。至于机动性等指标都有些差距。技能和经验可以弥补这些差距,可是罗米诺夫斯基少校认为这方面还是他们强一些,当然俄军首长也是这样认为的。
    经过例行的仪式后,双方都神情昂扬地走向自己的战机。10:00姜中校首先率4架战机在中俄元首和军方首长的面前双机起飞,舰载机特有的大仰角升空令人赏心悦目,空中编队后在中空掠过观礼台,由东向西飞行突然一个整齐划一的“普加乔夫眼镜蛇”动作,发烟罐在空中拉出了4条漂亮的航迹,迎来了一阵掌声,飞机改平加速后又是一个整齐的“弗罗洛夫转法轮”动作,以几乎为零的速度在空中转了一圈,又操控强悍的战机转了180度,向东方指定空域飞去。自然又赢得了一片掌声。这些顶尖高手飞起这些高难度的特技动作轻松自如,自然就十分的赏心悦目。俄罗斯的4名高手的动作更是把苏—35这款重型制空战机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空中又留下了一连串奇妙的航迹。
    他们都是万中选一的精英,这是他们历经多少年的汗水,还要有机遇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他们绝对不同于那些开着小型运动飞机在空中做做特技的飞行员。国家的领空就靠着他们驾驶重型战机的高超技艺来捍卫的。
    接下来首长们进入了观摩室,大屏幕上显示了双方的位置,东方的4个红点表示我军的歼—11H,已经到达预定空域,现在高度1万米,不久4个兰点也到达了预定空域。一声令下,双方开始了斗智斗勇的搏杀,他们代表了双方的最高水平。只见双方同时急速降低高度到6千米,然后高速向前搜索,似乎都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现在的空战已经不是靠目视搜索的年代了,机载雷达俯视的搜索距离要比平视或仰视时小得多。当然仰攻时导弹的射程会受影响,战机的机动也会受点影响。多少高度较好需要飞行指挥官自己掌握了。
    却说罗米诺夫斯基命令4架战机的机载雷达轮流开机搜索,而且采取跳频方式工作,但雷达截获的信息却可以4机通过数据链同时共享。俄国专家开发的这套战术,敌机将很难通过EMS来测定辐射源的位置、速度等信息。他预计在180多公里的距离就可以发现对方,因为是双方对进,苏—33的RCS约为6。开始时双方相距270公里,都以高亚音速飞行,每秒约接近600米,150秒后应该就能发现对方了。也就是说2分半后,他们将发现目标,少校的战术很简单,以双机包抄中国的小队,他估计对方的机载雷达最最多能在140公里发现目标,他们的双机只要在140公里开外包抄,对方就不能发现自己。只要绕到与对方的前进方向成65度角时,就可以高速向对方逼近,因为相控阵雷达的扫描角不过是60度,机械扫描的N001更是只有30度而已。
    当然苏—33也有后视雷达,不过扫描角只有30度,搜索距离只有40公里左右,避开它并不难。只要接近到100公里,就可以向对方交叉发射R—27增程弹了。当然也不能完全依赖远程导弹,少校他们将开加力以2马赫的速度继续从后半球逼近敌机。
    如果战术奏效,导弹大约在82秒后接近到敌机18公里处,可以启动弹载雷达实施主动段攻击。当然如果导弹恰巧落入苏—33的护尾雷达的搜索范围,那么大约在22公里时被发现。飞行高手完全有可能以机动飞行摆脱导弹的追杀,但要摆脱2枚导弹的交叉攻击那是很惊险的事。可是此时少校已经逼近到70公里左右,当对手在“垂死挣扎”时,他们将继续抓住机会发动第二轮远程导弹的攻击,当然接下来对残余的“敌机”的打击力度就更大了。他们至少可以发动6轮导弹攻击,少校不认为还会留下苏—33让他们以机炮来“送行”。
    可是观摩室里的俄军首长们看到的完全不是罗米诺夫斯基给他们预先描绘的美妙景象。双方对进到185公里的时候,只见中方的2对战机开始分左右翼向展开成4机搜索队形的苏—35实施包抄,他们始终在185—190公里的边缘飞行。俄军高层震惊了,难道中国的机载雷达的探测距离已经达到185公里了吗?可是后来地面电子侦察系统的记录表明,中国小队一开始根本就没有打开雷达!
    这令俄国电子专家更加震惊,说明中国的EMS的性能极为出众。当2对歼—11H绕到苏—35机载雷达的盲区,也即与苏—35的轴线成65度角时,他们突然转向加速,以2马赫的速度高速逼近毫无知觉的对手,150秒钟就把距离拉近到100公里,然后减速到亚音速,立即各发射2枚增程型R—27,对苏—35交叉攻击。导弹发射后战机再次加速到2马赫继续追杀苏—35。
    令俄军高层再次震惊的是歼—11H并没有开启机载雷达为R—27照射目标!而是采取更隐蔽的方式发出控制指令,果然没有惊动苏—35。那么中方是如何得到后者的位置信息呢?原来姜中校知道俄方一定会凭借机载雷达的优势来搜索和跟踪我机,所以就依靠“天眼通II”的优异性能来跟踪、锁定对方。果然在240公里外就发现了4架苏—35,并发现他们是以轮流开机跳频方式在搜索,而且2对战机相距5千米,双机的高差为2千米,搜索队形相当漂亮。他们不能暴露“天眼通”的性能,原来预测苏—35的机载雷达的搜索距离是190公里,发现对方雷达并未改变成跟踪方式,于是又冒险逼近了5公里。中校进一步摸清了俄军新雷达的极限搜索距离小于185公里。他们分左右包抄俄方小队。苏—35的N011M2型相控阵雷达的扫描角不是只有60度吗,那么姜中校他们在与俄战机成65度乃至更大的角度时,仍不开雷达又靠什么来跟踪呢?
    这里要稍微谈一点雷达的工作原理,相控阵雷达把发射的波束聚焦在一个方向时,电磁波还是有微小的部分会从边上漏出去,术语称之为“旁瓣”。比如黑暗中一支手电筒把一束光照向一个方向,但是在旁边很远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发现这个手电筒,借助的就是从旁边散射的光线。雷达也是如此。“天眼通II”可以借助这“漏出来”的一点电磁波就能确定雷达的位置、速度、运动方向等信息。当歼—11H转到苏—35的后半球范围时,又可以依靠苏—35的后视雷达的旁瓣来测定辐射源的位置。因为此时已接近到100公里以内了。
    却说观摩室中的俄军高层看到屏幕上8道红线向4个兰点飞奔而去,R—27以4。5马赫的速度追逐苏—35,相对速度约为1公里/秒。而后者却仍在向前“搜索”呢。俄空军参谋长简直想要向罗米诺夫斯基大喝一声了。不过少校确非泛泛之辈,他也发觉问题了,对方已不可能还在前方了,于是当机立断命令全体以“弗罗洛夫转法轮”的动作在空中的垂直方向以极低的速度转了360度,机载雷达果然发现“敌机”已经转到身后的90公里最佳攻击位置了。4人大吃一惊,少校已无暇思考对手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又为什么“不发射导弹”,立即命令反身展开导弹攻击。
    4架苏—35整齐地转了180度,然后锁定目标、发射导弹,几个动作一气呵成,只化了5秒钟。然后就以机载雷达为导弹照射目标。可惜少校不知道对方的导弹已经飞行了22公里了,这是致命的。因为如此一来,当对方的导弹击中他们时,他们的导弹却仍在22公里开外,还没有到达主动跟踪段,R—27的弹载雷达的作用距离只有18—20公里,扫描角度只有+—10度。
    不过此时在少校看来,对方把速度降到了亚音速,左右各一对战机,主机和僚机在不断地变换位置,迫使攻击方不断地为仍处于被动段的导弹照射目标。可是对方为什么既不打开机载雷达,又“不”发射导弹呢?此时少校也把小队分成二组,各一对对付对方的一对战机。由于双方是对进距离在很快接近。可是导弹的接近速度更是快得多。当罗米诺夫斯基他们发射导弹时,他们离开歼—11约90公里,8枚导弹已接近到70公里处,他们的导弹加速到4。5马赫时,这8枚导弹已接近到66公里处,所以形成了22公里的差距。此时导弹与目标是相向而行,相对速度达1。75公里/秒,因此大约15秒后,接近到了40公里处。地面系统判苏—35发现了导弹,于是在每架苏—35的雷达屏幕上赫然出现了2枚迎面杀奔而来的R—27。
    少校他们顿时流汗了,因为自己的导弹离对方还有62公里呢。少校命令各机立即机动飞行,导弹也准确地调整方位,看来对方是以指令来制导,R—27可不是什么反辐射导弹。少校命令继续对进,冒险进入导弹的主动跟踪段。由于是迎面攻击,导弹在20公里处启动了弹载雷达。少校他们突然降低高度到3千米。这3千米也是有讲究的,如此一来导弹变成了俯视攻击,弹载雷达的性能要低一些。而当接近到危险距离时,少校要以眼镜蛇动作摆脱导弹追杀,所以高度也不能再低了。
    可是中方的高手比他们更狠,利用这导弹的距离差,当己方的攻击导弹启动弹载雷达后,立即降低高度至1千米,仍以蛇行航线逼近俄机,直到此时才打开雷达锁定目标。罗米诺夫斯基他们当导弹逼近到1公里时,立即启动自己发射的导弹的弹载雷达,尽管此时导弹离目标还有23公里,只好让它们碰运气了,也好略微阻挡一下“敌机”。然后自己施展躲避导弹的绝技,他们迎着导弹就是一个眼镜蛇动作,把速度一下子降到了接近“零”。弹载雷达是以多普勒体制工作的,对几乎静止的物体是探测不到的,当然导弹仍向前飞行,但只要苏—35加速到大约200公里/小时,雷达又能探测到了。可是少校他们居然还能做一个侧滑动作,一下子脱离了2枚导弹的弹载雷达的扫描锥角,然后再加速摆脱尾旋。这套动作十分精彩,当然难度也极高。不过高度一下子跌了1千5百米。
    可惜他们的导弹轻易地就被姜中校他们摆脱了,当少校他们在表演绝技的时候,中方又逼近到40公里处,各发射了2枚R—77,发起了第二轮交叉的导弹攻击。俄方的4机已经队形凌乱,又处于毫无还手之力的恶劣态势。我机则再次转移到对方难以攻击的位置,等俄机好不容易找到目标,准备发射导弹时,导弹报警装置又发出了尖叫。徒劳地各发射了2枚导弹后,又是亡命的大逃亡。这次姜中校他们在俄机刚作眼镜蛇动作时,就瞄准他们战机的落点发射了交叉导弹攻击。如此的被动,罗米诺夫斯基们的命运就不必猜测了。结果是中方以0:4悉数击落对手的大比分获胜。
    大面上当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