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炮击金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八·二三炮击金门-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3炮奇迹般又开始吼叫, 但间隔明显拉长。崔保海一个人干了八个人的活,已经竭尽全力,累得满头是汗。
    发现3炮的发射速度过于缓慢, 工兵参谋吴荣根跑来帮忙搬炮弹,电话兵李文国跑来站在了一炮手的位置。崔保海指挥、瞄准………3炮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
    战斗结束, 3班记了集体三等功,崔保海记了个人二等功。二等功臣崔保海体会深刻地说:要不是平时班长叫大伙多练了两手,那天肚里装个斗大的胆俺也只能傻瞪眼干着急呀。
    ※      ※      ※      ※      ※
    崔保海的一句肺腑话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 炮群指挥部在宣扬3班的事迹时,适时地在“英勇无畏”基础上强调了技术上的“一专多能”’
    整个前线掀起了以争当“全能炮手”为标志的群众性练兵运动。
    此时,“大跃进”的时代潮正刺激人们在发扬那法力似乎无边的“主观能动性”前线也有人曾牵强附会地把前线的练兵“小运动”汇并到时代力争上游的“大运动”
    中去。然而,事实是,“大运动”走火入魔般误入了歧途,因为它脱离了基本国情背离了客观规律, “小运动” 即便今天看来却仍然具有并未过时的生命力,因为“战中练”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练与战非常紧密地结为一体,所有训练成果,都必须经过实战的严格检验和取舍,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战斗力。
    战争,是一本士兵自我训练自我提高的最佳教科书。它掺不得一星半点的假,容不得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约定俗成,一个战斗分队“全能炮手”运动开展得究竟如何,训练中自然形成了三项标准:
    其一,任何一名炮手均可熟练掌握几位或全部炮手的操炮要领,可谓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件件会耍弄,赵云舞得动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黄忠使得惯张翼德的八丈蛇矛枪。
    其二,所有勤杂机关人员都可上炮操作。卫生员、炊事员、报话员、译电员、通信员、保密员、理发员、饲养员,八大员和司机、文书、炮工,以及营、连正副军政主官,以及团部机关的参谋、干事、助理员们,上了炮站在任何一个炮位,立即就是顶呱呱硬棒棒的炮手。
    其三,全部火炮无一例外都可做到减员操炮,各部队创造的减员操作法五花八门,慨略归纳,计有:
    流水作业法,由一名炮手在炮床进行操作,瞄准、装填、击发都由他一人担任,发射一发后退回掩蔽室。另一名炮手进入炮床操作,炮床里始终只保持一名炮手。
    此法的优点:减少伤亡,减少疲劳,全面练兵。缺点:精度差,速度慢,易忙乱,弹药消耗易差错,但通过发扬军事民主,普遍认为除发射速度慢以外,其它不足是可以克服的。
    轮番操作法。瞄准手相对固定,打若干炮后再换,其他炮手则采取流水作业法装填炮弹和击发, 炮床始终只保留2名炮手。此法优点:精度好,速度快,能及时按口令修正装定。缺点比流水作业法多了一人,伤亡概率增加一倍。
    传递操作法。 一对瞄准手、装填手固定打5发,再换一对。其他炮手从弹药室到炮床排队站住依次传递炮弹。优点除有精度和速度外,增加了人员却秩序不乱,特别适用于交通壕狭窄、 坡度大、人员往来拥挤的情况。缺点是炮床保持3人,伤亡系数又有增加。
    以上三种操作方法,各有利弊,互见短长,实战中可根据炮种、阵地条件和打法的情况而定,没必要形成新的套数和固定程式。
    ※      ※      ※      ※      ※
    “全能炮手”在持久的阵地炮战中发挥的作用巨大,“全能炮手运动”也成为炮战期间最得兵心的一项举措。某连三炮手王惠文在阵地国庆晚会上,打着“呱哒板”表演了一段自编自唱的快板书。
    炮声轰隆“八·二三”人民炮兵威震天。
    狠打猛打加巧打,“全能运动”我喜欢。
    八人操炮好是好,兵力太多不划算。
    一人只会干一样,战斗减员怎么办。
    时代擂响跃进鼓,一天等于二十年。
    按照实战来训练,咱炮手要把教条搬。
    白天学,黑夜钻,酷暑大雨只等闲。
    练得一身好武艺,一人能顶百人干。
    操炮最难是瞄准,瞄准会了都不难。
    练了动作练体力,两人开炮不稀罕。
    张三挂了彩,李四住了院,王五帮二排,赵六助三班。
    咱班就剩咱一个,大炮依旧在发言。
    二人在打炮,二人睡大觉,二人修工事,二人擦炮弹。
    作战休息两不耽。
    吃喝拉撒有时间。
    你打我打天天打,战斗伤亡难避免。
    一个炮班三班换,损失减少一大半。
    各个炮位干一遭,操炮技术才全面。
    全班都成多面手,协同就是不一般。
    这员那员八大员,你练我练他也练。
    光荣复员回家了,全民皆兵当骨干。
    全能炮手威力大,好处三天说不完。
    光说不练没出息,鼓足干劲要争先。
    三面红旗指引咱,一专多能赛神仙。
    艺高胆大我开炮,蒋贼官兵命归天!
    关于“全能炮手运动”的意义作用,郭学瀛老人说:怎么讲呢,我认为它直接体现为一种“量”的关系的转换。单兵实现了一专多能,他的本事就增加了一倍两倍三倍,长了本事才能在炮战中实施减员操作,我投入的兵力便减少了一倍两倍三倍。而兵力减少的倍数是同伤亡减少的倍数成正比的,这在炮战中看得非常明显。
    参战的人少了,又可以腾出兵力修工事,搬炮弹。本来,这些事需调大量的工兵来干的,现在炮兵自己完成了,又等于增加了兵员。另外,如果上级要增强前线火力,你光给我调大炮来好了,我原来一个连4门炮,现在打8门炮没问题,这不是又等于增加了兵员吗?炮战可以说速成培养了成千上万全面合格的炮手,他们复员转业到地方,一个就可以带起一个民兵炮班来,从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的角度看,我们又增加了多少炮兵后备军呀。总之,“全能炮手运动”的作用是可以用加减乘除来计算的,得数看不见但感觉得到,那真是一个无可限量的“量”啊!
    第十一章  前线的男女老少们
    一位炮兵副司令说:不是吹呀,厦门这个地方,你今天给我大炮,明天组建3个炮兵团没一点问题/厦门前线有一个挨敌人很近很近的小岛,岛上出了一位当代穆桂英、花木兰/洪顺利的故事拍成电视系列剧, 搞不好真是一部情节火爆的“中国007”呢/中国参战发炮数量最多的老炮兵是一群女人/洪建才说:我卵子没了大不了作女人/敌人问郭包认不认得那个叫郭包的危险人物/英雄小八路今昔
    1
    在厦门、莲河、围头、大小嶝岛和浯屿岛等炮战旧地采访,令我眼眶为之一热、心弦轰然作响的常常是民兵。
    实事求是地讲,厦门前线民兵的忠勇顽强、聪明才智和组织严密,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都是超一流的,没有他们登台,那场炮战的精彩度必将大打折扣。
    我归纳当年厦门民兵起码具备了四大鲜明特征:
    ※      ※      ※      ※      ※
    其一,彻底的军事化
    如果把敌炮能够达到之最大射程以内地带称为“前线”的话,那么,炮战前夕,“前线”地界内的老弱病残地富反坏统统后撤内迁,只留下了政治、年龄、体格均经过严格甄选的普通民兵和基于民兵。基于民兵实行军队编制集中住宿管理,即便夫妻两口都留了下来,也基本上是有家而不归。战时,基干民兵按照预定方案同驻军班对班排对排连对连成建制地编入炮群,许多人都以一个战斗员的身份上阵操炮,参加了作战。在阵地上,他们不光大量充任了三、四、五、六炮手,一部分还能熟练担负起侦察兵和一炮手(瞄准手)、二炮手(装填手)的职责,一旦发生战斗减员,炮兵连长只要向民兵连长招呼一声,要多少人有多少人,要几炮手有几炮手。
    后来,各分群为便于以战代训,干脆把一部分火炮直接拨给民兵连,围头、大小嶝的民兵炮班、女子炮班因打得相当出色而名扬全国:据统计,炮战期间前线共培训各类民兵炮手32924名,其中2万名上阵打过实战。
    总部炮兵一位副司令视察前线后兴奋地说:不是吹呀,厦门这个地方,你今天给我大炮,明天组建3个炮兵团没一点问题,后天拉出去就能开打。
    厦门民兵,“民”的特征已经弱化到最小,“兵”的属性几近全部拥有。正如有人形容,他们距一个真正的兵,所差不过一套军装而已。
    ※      ※      ※      ※      ※
    其二,“全民皆兵”付诸了实战
    1958年多事之夏,英美军登陆中东,在国际战略棋盘上拉开了进攻的架式;蒋介石加紧备战,反攻的调门也比以往为高。形势敦促手中没有原子弹氢弹航空母舰的毛泽东对国防战略进行再思考。他分析,中国在武器装备上将长期处于劣势,中国的优势是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和人多兵员充足,因此,只有在全国大搞民兵并将其制度化才能战胜美蒋甚至多个帝国主义强国的联合进攻,他说:
    帝国主义者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
    我国的广大劳动人民对于民兵制度是喜闻乐见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在长期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斗争中,认识到只有把自己武装起来,才能战胜武装的反革命,才能成为中国这块天地的主人。
    8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军事委员会根据毛泽东指示分别作出了加强民兵工作的决议,一改过去不在工矿企业、商店、大中城市市区建立民兵组织的规定,要求无论城市、农村,无论学校、企业、机关、街道,除地、富、反、坏、右和残疾人,凡年满16岁至50岁的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必须逐步做到人人接受军事训练,人人学会使用普通武器,彻底解决平时养兵少、战时用兵多的矛盾,以民兵的组织形式,实行全民皆兵。
    “全民皆兵”思想,成为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在和平建国时期的重要发展和具体体现。民兵组织迅速筹组健全,大队为连,公社为营,一县一团,一州一师,至1958年底,全国民兵统计数字即已突破亿人。
    资料显示,厦门前线的民兵队伍1958年扩大了2倍,如晋江一县,即达36200人,基本实现“前方有一个战士在开炮,后方有两个民兵作保障”又如厦门前线公社民兵,组成了1700人的运输担架队,1200人的工事抢修队,500人的救护队,170人的输血队,拥有担架240副,各种车690辆。一幅百万山东民工推着小车挑着担子浩浩荡荡随军千里支援淮海战役的壮观图景于厦门再现。
    毛泽东全民皆兵的国防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准备阶段,在厦门得到了完全的实施并经历了战火的检测,给出了可供己方和敌方深入研究其效用究竟如何的参考系。
    ※      ※      ※      ※      ※
    其三,豁出身家性命的支援奉献
    革命战争史已经显示,中国的老百姓一旦认定这场战争是为自己而打、某支军队是乡亲们的子弟兵,就会豁出身家性命倾其所有给予支援。国民党军队撤逃前肆意抓兵拉伕种下的仇恨;金门炮火毁坏民房、屠戮生灵造成的恐惧;老蒋回来了地主渔霸就会翻天田地渔船又要被拿走的忧虑;收复了金门,永远过上安定生活的企盼;从郑成功时代就根植于心底的中国必须大一统的历史文化传统;毛主席、共产党是大救星,跟着走没有错的绝对虔诚;解放军是亲人,待亲人必须真心诚意的信念等等,诸多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诸多忧盼与爱憎的情感,纠集汇合在一起,骤然间便形成一股排山倒海、众志成城的力量。这力量给予谁,谁便是不可战胜的;这力量指向谁,谁将是难以招架的。
    李天祥老人说:厦门前线民兵搞支前,真是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裤兜里的最后一分钱都捐出来了。现在提倡“无私奉献”但“无私奉献”只在报纸上看见,生活当中却挺难瞧见。那会儿还不兴讲这个名词,可你随便从民兵队伍里拽出一个来,问一问,聊一聊,全都是“无私奉献”的典型呀。
    的确,我在当年“前线”的领地内采访,抖落原始卷宗上的尘封,信手拈出几个数目字,便可掂出民兵用血汗积聚的历史业绩的厚重。——县和公社两级邮电所的民兵们共接通被炸断的电话线200多处, 铺设辅助电话线近400公里。若无邮电民兵的协助参与,每条线路平均每次中断时间将由1分20秒上升至1分45秒。 战争的胜机是用秒来计算的,邮电民兵为缩短25秒电话中断时间付出了亡1人,重伤1人,轻伤4人的代价。——紧要关头, 构工建材供不上,前线民兵踊跃捐献了3万多立方米积蓄多年准备盖新房讨老婆的石料和木料, 满足了前线构工的2成之需。“自家无家莫要怕/大炮有家心才踏/今天有家蒋贼炸/打下金门垒新家。”这首歌谣出自自古视田产家业如命的农民之口,且一唱百应,它所寓含的意义如何评说都不过分。——大、 小嶝岛的民兵为部队共搬运6万多根木料,48万块石料,抢修炮阵地115个, 汽车掩体13个,交通壕16条。据估算,两岛千余民兵如期完成了原本需一个机械化工兵营才能完成的正常施工量。人力与机械力之间那个巨大的能量差,民兵们是用平均每天在8小时之外再苦干6-8小时来填补的。——某日炮战, 周谋荣等6个民兵负责搬运炮弹,开始各扛一箱,因供应不上而改扛两箱(75公斤)战后一算,共扛炮弹640箱,总重量24000公斤,平均每人4000公斤,跑路30公里。炮兵营长拍着他们汗涔涔的肩膀头问:这里边的筋骨是不是铁铸的?炮战期间,数十万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