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梦(空间) 作者:尤三姐(晋江vip13.10.12正文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小梦(空间) 作者:尤三姐(晋江vip13.10.12正文完结)-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针脚要做得又细又密,还要看不出来线头。布条练好了,下一步是纳鞋底,其实也就是练针角的升级版,鞋底扎得细致紧实才算过关,下一步才轮到学裁剪,最后是绣花。所以说一个小姑娘的针线没个十来年的火候,做的东西是不敢拿出来见人的。据记忆里的回忆,大婶家的三个堂姐才三四岁,走路都不那么稳当的当口就开始学做针线了。

    边练针线边和刘任氏唠嗑,零零碎碎倒总结出不少隐晦的信息。

    以前的刘文青是小孩子,不懂得这些。现在换了芯子,基本刘任氏的话都被她套出来,还真了解不少隐私。论前世,刘文青的年纪就比她现在的爷爷少不了几岁,又是在那种环境练出来的,就是几个刘任氏的心眼也比不上她一个,就和刘学止比也不差什么。

    但是刘文青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人,她有什么事也不喜欢在前面张牙舞爪的,信奉表面凶恶的人其实都是纸老虎。她喜欢引导别人做事或者背后来阴的,等出了事情谁都不知道是温和文静的刘文青做的。典型的把别人卖了,还帮她数钱的类型。

    就这样,刘文青也从来不高看自己。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她从来不招惹别人,但谁看她柔弱就当软柿子,想捏就捏,那也是不可能的。而且,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她能忍,哪怕暂时低到尘埃里,总有一天被她抓到机会一刀致命,再无翻身的余地。

    而且任何年代都有它的准则,不能越过大家制定的标准去行事。要不就是另类,刘文青恰恰会做的就是适应,不能改变规则,就要想办法在这些条条框框下活得好,并且将这些准则变为自己的保护色,利用准则达到自己的目的。

    就像现在的绣花,以后的做家务,甚至于十五六岁就要在父母的安排下成亲等等的这些,刘文青没有一点的抵触,大家都是这么过,你特殊矫情或者自视甚高,吃亏的还是自己,何况在这女孩子的名声大如天的时代。

    刘文青了解到这个家里的情况大体是这个家虽然分了,但是大事还是爷爷做主,奶奶在刘文青三岁的时候就过世了。现在的沈姨奶奶是奶奶的陪嫁丫鬟,年轻的时候被爷爷收房的,但是一直没能为爷爷生下一子半女的,现在爷爷身边就靠她服侍。

    分家的时候各房都分得一处茅草房,另外像猪圈厨房厕所什么的都是各房自己建的。另外每家得了十两银子。田地一家也有八亩,菜地农村人不讲究,只要有就精力,将家前屋后的地开出来种点菜就都算自家的。也没税费什么的。讲究的人家用点树枝围起来,不计较的人家的就这样种着,路过的人随手摘点菜,弄个瓜吃吃都是无所谓的。

    其它的私产包括奶奶的嫁妆都在爷爷手里,说是他百年后自由安排。听刘任氏的口气,她也不贪图爷爷的东西,分给她得也不矫情照收,不给她她也不上赶着去争取抢,也不嫉恨。靠自己的劳动吃饭,舒坦。总的来说刘任氏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据说刘任氏的娘家祖上还做过正五品的大官,只不过后来几代人读书都没考出个功名,才一代代没落的,总的来说,刘仁氏也算书香门第出生的。

    刘文青暗自咋舌,怪不得看刘任氏的样子,和大婶,二婶都有区别,一看就是有教养的人。而且把大哥,二哥教得都不错。所以说娶妻当娶贤,是能福泽几代的。谁要跟人有仇,就把养不好的闺女嫁给他,还不阴不死他丫的。

    跟刘仁氏搭搭话,时间过的飞快,一眨眼大哥二哥也快下学了,爹也快回来了。刘文青的爹在一家杂货店做活计,挣点工钱,补贴家用,一个月能有一百五十个大钱。农忙的时候刘习廉都是起早贪黑的做活,白天照常上工,娘和哥哥们也打打下手,总的来说,虽然辛苦,也能吃得消。

    晚上一家大小都在,所以正餐都在晚上,全家一起吃。平时刘任氏和文青在家午饭都是早上剩下来地粥点,她们娘俩凑合凑合,也不浪费。晚上和爹哥哥们一起用饭。

    刘文青也不觉得偏心,这都正常的,毕竟哥哥上学辛苦,父亲工作也不轻松,就指望晚上弄点好的补补,反正刘文青她们在家也不用做什么活,累不到哪去,而且还有零嘴。要是事事都埋怨,掐尖,以自我为中心,那不成怨妇了。

    刘任氏先打发刘文青到菜地里摘两条黄乖,再割点韭菜。她到井边将前几天割的肉割点下来,再放回井里去。这年头,井除了用水外,还起了现代的冰箱的作用,用来保鲜,效果很好,肉什么的都是新鲜的。刘任氏今天打算做个韭菜炒肉片,腌个黄瓜,弄盘花生米给刘习廉下酒。再用个鸡蛋串点蛋汤撒点葱花就可以了。

    刘文青在边上打下手,非常麻利。做了几十年了。要不是怕刘任氏怀疑,不消十分钟,两菜一汤准能收拾好。现在也只能让她忙活了,不过还是要找机会假意跟刘任氏学学,毕竟随着月子变大,刘任氏肚子也会越来越挺,她刘文青明明自己都会的活,力所能及的也不做,看着刘仁氏挺着肚子忙活,她也看不过眼,何况还是这身体的亲娘。

    她先把黄瓜去皮,切片,又把韭菜洗好,切好,等刘仁氏下锅。然后再把在灶下烧火的刘任氏换下来,自己做到灶头烧火,让她单单炒菜就可以,不用一会蹲下来烧火,又要站起来到灶头上炒菜。

    刘任氏看着自家闺女小小的人儿忙活得井井有条,暗暗呐喊,怪不得老辈的人说,姑娘都是看着长的,咱闺女可不就是一夜间就灵巧多了嘛。

    作者有话要说:  求包养,求推荐。

    求宝贵意见!

    晋江抽了!

正文 10进城(一)

    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家长刘习廉发话正式开饭,这才拿起筷子进食。吃饭讲究食不言,但这不妨碍家庭成员用夹菜的方式表达情感,这不,你来我往的,好不温馨。

    吃完饭,刘文厚作为家里的长子,主动和父母交流今天的学习,午饭情况。他们私塾是包一顿中饭的,也有一些实在拿不出钱的学子是从家里带饭的,像馒头,米饼,只要不空着肚子就可以。

    交代完自己的情况,又履行长子的义务,询问弟弟的功课,又问妹妹在家有没有好好练字,学习针线。

    刘文青认真细致地回答了今天做了哪些事情,学会了哪些字,怎样分配时间的。并不以哥哥年幼就敷衍糊弄。这年代孩子都早熟,长子在家教导弟妹,是有一定威信的,打好关系,激发他友爱弟妹的热情才是上策。刘文厚像是感觉到妹妹的态度,嘴角弯了弯,更加挺直了背,问的问题也越发细致。

    “看来今天三儿在家确实没有偷懒,等会哥哥再教你认些新字。”刘文厚一脸老沉地说道。

    “谢谢哥哥。”虽然刘文青差点破功,但还是面上不显,认真地表示感谢。

    爹娘看到三个孩子有来有往地交流,就相视一下,眼里的欣慰自豪怎么也掩饰不住。

    哥哥认真点评了妹妹练的字,刘文青表示受益匪浅,又教了几个新字,贪多嚼不烂的道理大家都是懂得。

    哥哥离开后,刘文青静静地思考了会后,心里微微叹了口气,果然自己的为人处世的方针是正确的,从来不小看任何人。即便是这么小的孩子,交流了这么会,刘文青确实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哪些地方笔墨太重,哪些又需要加大力度,这都需要一定的技巧。

    跟父母哥哥们道晚安后,刘文青躺在床上,想着自己以后的路。就这个家里的情况来看,吃饱穿暖不成问题,也比较开明。想到以后上海的波乱,这里肯定不能幸免。要提早想办法提前住到租界去。这哪哪哪的都需要银子啊。

    现在大洋好像还不是主要的的流通货币,银子的交易方式还是占主体。

    不管是租,是买,这个家显然不可能有这个能力。爷爷可能有一些老本,但是可能听她一个女孩子的话就花一大笔钱来置业吗?何况他还有三个儿子。分配不公是家庭关系破裂的根源,爷爷肯定明白这个道理。不可能单独给三房这么一大笔钱。这个外力显然借助不到。最后还是要靠自己,烦啊。看来想办法进城里上学才是关键因素。到时候有些话才可以说。

    感觉到时间的紧迫性,刘文青用练功取代睡眠。

    第二天准时醒来,伸伸懒腰,真是神清气爽啊。照例和爷爷请完安后,吃饭的当口听到刘习廉在讲一些他做伙计的趣事,刘文青明白他是为了给三个孩子增加见识。不得不说,刘习廉这方面做得不错,眼光长远,不像一些父母,孩子问东问西的时候总是会板着脸批评:你们还小,什么都不懂,把心思放在书本上面才是正经,不要在其它上面费心思。更有甚者,谈事情的时候都会避着孩子。刘习廉这样做让孩子早早地学会思考,他们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会怎么做,而不是一味地死读书。

    刘文青灵机一动,咦,这不就是机会,立马开口道:“爹,三儿可以和你一起进城吗?三儿保证懂事,不乱动东西,也不乱跑。”说完,就这样看着刘习廉。

    看着小三渴望的眼睛,他没想到孩子会提这个要求,一时之间,想不到该怎么回答孩子。

    “三儿,乖乖在家,跟娘一起做针线,要不你找小草玩,以前你不是喜欢和她玩的吗?”刘仁氏接过话头道。

    “是啊,小三,跟你娘在家,回来爹给你带萨琪玛吃。”刘习廉哄到。

    “不嘛,爹,你就让我去嘛,小三保证乖乖的。”说完,站起来拉着刘习廉的衣袖轻轻摆动。

    二哥刘文智眼睛一亮,显然他也想跟着去,可是想到今儿又不是沐休日,爹娘肯定不会同意他请假的。

    “小三,你不是今天要在家练字的吗?怎么想到要跟爹一起去上工的呢?”刘文厚问道。

    刘文青心想,我要去看看外面现在的情况,寻找商机,这能和你说嘛,你不会该把我当妖怪烧死吧。

    “那我把针线还有书本都带着,在爹那练不也是一样的嘛。”刘文青轻轻地说道。还低下头,让人一看,误以为默默流泪地样子。偏偏不像别的小孩,父母不答应条件的时候,就躺在地上撒泼,大哭大闹,逼父母就范。刘文青这样,反而让人不忍心拒绝。

    果然,刘习廉看到小女儿的样子,话都不知道怎么说了。虽然店里没有先例,但小女儿速来乖巧,应该不会误事。抱起刘文青,和她娘要眼神交流。刘文青也不参与,只是抱着爹的脖子,默默地抽泣。

    估计是忍受不了小女儿的可怜样:“店里可没人陪你玩,你只能自己绣花练字,可不能吵着爹做事,要不然就没有下次了。”

    “恩,我保证。”说着还举起右手做保证状,让人哭笑不得。

    刘文青看到小哥哥那羡慕的眼睛,眼睛一转到:“小哥哥,等你沐休的时候,咱一起去。”

    刘文智的眼睛瞬间就亮了:“真的,小三?”毕竟才八岁的孩子,再怎么懂事,也忍受不了到城里玩的诱惑。

    “那当然,不信咱们拉钩。”

    “好,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看到两个孩子,把他抛在一边,就这样把事情定下来了,他有点哭笑不得。

    “好了,好了,大子,二子,赶紧上学去。小三你爹也要出门了,你把要带的东西去收拾好。”刘任氏发话道。

    “是。”三个孩子立马各忙各地去了。

    看着小三一蹦一跳拿了小包去收拾东西,刘仁氏道:“这孩子,怎么今天非要巴着你。他爹,要是小三闹得很,你就托人把她送回来。”

    〃放心吧,昨儿你不才说小三近来懂事了嘛。应该没多大的问题。反而你单独在家,要多多休息,有什么重活就等我回来做。要是有急事,就托人捎信,我立马回来〃刘习廉嘱咐道。

    听着刘习廉发自内心关切的话,虽然老夫老妻,刘仁氏仍是红了脸,只轻轻地点了点头。

    作者有话要说:  加油,加油,加油!

正文 11进城(二)

    城里离刘文青的家坐驴车大概需要一个时辰,驴车有个车厢,用来坐女眷或者躲避风雨的,平时就由刘文青的驾驶。

    坐在驴车上,把头伸出窗外,微风轻抚脸庞,像有一双温柔的手在安抚。远处的人家,炊烟袅袅,成片成片的小麦,有得已经挂浆,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只是这份平静美好不知能维持多久。

    唉,想这些干什么,平添烦恼,享受当下才是正经。

    随着离上海城越来越近,人流渐渐多起来。有得像刘家一样,驾着驴车,牛车的,有得背着竹筐步行的,车上,筐里都装着农家如今时兴的土产,想着进城卖个好价钱。

    刘文青没想到如今的上海城这么繁荣,人流如织,各种声音映入耳帘。

    “卖报,卖报,最新新闻,宋家昨日与蒋家联姻,强强联合啦!”

    “刘记热腾腾的锅贴,三文钱一两!”

    “包子,包子,鲜肉大包子,一文钱一个。”

    刘文青看着外面,手里拿着报纸在卖的报童,胸前挂着香烟卖的中年人,挑着担子卖干货的,来来往往拉黄包车的,有农家打扮的,也有穿衬衫打领带,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的精英人士。如今街上行人大部分都是剪着短发,也偶尔看到有只是剪了一部分头发,后面留着一小搓头发扎个小辫的。

    偶尔还能看到一两辆小轿车,按着喇叭插肩而过,车上的窗帘拉得紧紧的。这年头能做得起小轿车的,哪个不是上海层的特权阶级。路中间的轨道上,电车慢慢驶过。上面坐满了人,有的手里拿着报纸,有得拎着早饭,俨然现代上班人的形象。看得刘文青是眼花缭乱,心里大呼过瘾。

    驴车停在杂货铺的门口,被她爹抱下车的刘文青看着眼前的门面,这叫杂货铺吗?张记杂货铺的大匾,两层的古典小楼,颠覆了刘文青杂货铺的印象。她以为的杂货铺是狭小昏暗的,货物堆成一堆,外加大片的灰尘。再看看四周的店面,原来这时候除了,布行,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