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世界哲学 作者:李义天袁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知道点世界哲学 作者:李义天袁航-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813年,叔本华从柏林大学博士毕业,此后4年,他全身心地写作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是一部集中了他全部智慧的作品,此后的著作都只是该书的评注而已。这部书奠定了叔本华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唯意志论的开山鼻祖。

  自从苏格拉底以来,西方的思想家都认为,理性的东西才是世界的本源,我们都应该选择理性的生活。然而叔本华却把“意志”这种非理性的东西当作本源,当作生活的动力。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愿意同意他这个观点。所以直到晚年,他的思想才渐渐地为人接受。人们竞相拜访他,研究他的哲学。自此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在尼采、柏格森、詹姆士、杜威、萨特等人那里,我们都可以发现意志主义的印记。

  这就是叔本华。一半是疯子,一半是天才。

  /* 80 */

  第三部分

  因为爱欲,所以痛苦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认为,意志是世界上最根本的基石。而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是一个表象的世界。但是,这个“表象”是谁的“表象”呢?黑格尔说世界是理性(绝对精神)的表象,而叔本华说:不对!它们是意志的表象!

  意志是我的意志。所以,“世界是我的表象”,太阳的存在就是像我看到它的那个样子;地球的存在也只是像我感觉到的那个样子。人生是一场梦!

  意志支配着生命。生长的意志促使植物向着阳光,生存的意志推动人们去为食物、配偶和孩子而争斗。因此,占有、争斗、敌视和破坏是生命意志的本质。意志没有界限、没有方向,它只有盲目地实现自己的愿望。每个人都得屈从于这样的意志。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意志的一个表象。意志总是冲动的,所以它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形式就是“欲望”。叔本华的逻辑是:我们具有欲望,这是生命的本性。有欲望,就证明想去得到一些现在还没有的东西。所以,欲望说明缺乏,缺乏则意味着痛苦。这种痛苦是你活着就得承受的。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你会痛苦;如果欲望得到了满足,你又会无聊,还是痛苦;在欲望得到满足后,又会有新的欲望产生,而新的欲望意味着新的痛苦。生命意志是无限的,而个体生命是有限的,生命意志在个体生命身上不可能得到满足……

  叔本华在人生画卷上描绘出的,是一幅悲观的画面。而他所开出的人生处方则是———认清生命的虚无,自觉否定生命的意志,放弃所有的欲望,进入类似于佛教中“涅槃”境界。

  不过,别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书充满了悲观的情绪,在推广他的思想时,自负的叔本华却显得非常积极乐观。即使在出版后十几年里无人问津,大部分作为废纸卖出,他也一点都不悲观,反而说“一位完成了流芳百世的伟大著作的人,不会因为受到公众的冷落而心神不宁,也不会由于批评家的指责而有所动摇”,“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

  事情还真是这样。不过等人们认同他的看法时,叔本华已经是一位垂垂老者了。在他死后,关于他的哲学的讲座逐渐将关于黑格尔哲学的讲座排挤了出去。他一时成了德国最时髦的哲学家。到1891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已经再版了18次。

  /* 81 */

  第三部分

  上帝死了

  有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他杀死了上帝,但他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恶魔。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德国人尼采。

  尼采出身于宗教家庭,据说他的祖先7代都是牧师。1844年,尼采出生于一个名叫洛肯的乡村。不久,尼采有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学话很慢,老爱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一切。身为牧师的父亲很喜欢这个沉静的小男孩,总是带着他一起散步。但是尼采永远也不会忘记,在他7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这件事给他非常大的打击。而两年后,他的弟弟也夭折了。于是,尼采就在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的身边长大。幼年的尼采,缺少男性之爱,在人前显得腼腆甚至羞怯;除了埋头书本,他只有和妹妹在一起的时候才感到放松。

  很难想像,在这样一个宗教家庭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居然留给世人的印象是激情甚至迷狂,日后居然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反基督教的人。

  1865年的冬季,有一天,尼采偶尔在一家书店买到叔本华的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立刻,他就被这位已逝6年的忧郁智者迷住了。尼采狂热地喊着:我发现了一面镜子,在这里面,我能看到世界、人生和自己的个性被描述得惊人的宏壮。尼采一下子就接受了“意志”的概念,但是他并没有染上悲观色彩,相反,他把意志改造成为积极的力量,不断生长,蓬勃向上。这就是他所说的“权力意志”。人应该在“权力意志”的支配下生活。

  但是,基督教却要我们怎么生活呢?尼采问道。

  “理想的基督徒的生活饱含爱和谦逊……它坚决反对自卫的权利,反对以征服他人作为自己的胜利。”在尼采眼中,基督教就是要人们甘于贫穷,服从命运,觉得自己是有罪的没用的家伙;它扼杀人的生命力量和原始冲动,扼杀人的个性,扼杀人的激情和自由;基督教不是让人们积极向上,而是要人们去怜悯、同情弱者,使人趋于柔弱、萎靡的境地。尼采说,基督教提倡的东西,其实是一种奴隶的道德,它们用平等、宽恕的道德原则来为自己卑下的地位做辩护。所以,基督教完全有悖于人性的发展。

  尼采呼唤着高贵的“超人”能够出现。这种“超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力、创造性和权力意志。他威武刚强,充满希望。他不再是彼岸的理想,而是在现实世界就能够存在的有些有肉的人。

  于是,尼采说,我们要重估一切价值,“上帝已死,我们现在希望超人诞生!”

  /* 82 */

  第三部分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18世纪,一个名叫弗朗西斯。哈奇逊的苏格兰———爱尔兰哲学家曾说:“最好的行为就是给最大多数的人带来最大的幸福。”数十年后,另一个英国人边沁把这一句格言发展成为“道德和立法的原理”。他说,一种行为的对与错完全应该根据其结果来判断,好的结果给人们带来快乐,坏的结果给人们带来痛苦;因此,正确的行为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产生快乐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痛苦。“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就是“功利的原理”,像边沁这样的哲学家们就被称作“功利主义者”。

  “功利”这个词儿在汉语里的名声是不太光彩的。我们说一个人“挺功利的”,就好像是在贬低这个人的品格。但是,在边沁先生那里,“功利”不仅不是道德的沦丧,反而是道德的伸张。一个人是不是道德的,是要看他的行动是不是赢得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除了个人的道德领域,这句话还成为社会上人们的一种共识。边沁就主张,应当在功利主义的指导下来制定法律和社会政策。它对英国的政治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功利主义有三个原则:

  第一,它只根据后果去判别行动的对和错。至于说你是抱着什么动机去做的,这无关紧要。所以,好心办了坏事,那就得谴责;假如本来居心不良,但歪打正着地带来了好结果,那就得表扬。

  第二,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呢?边沁说,让人快乐的就是好事,让人痛苦的就是坏事。趋乐避苦,这是人的本性。

  第三,一个人幸福了、快乐了,还不行。因为没有谁的幸福会比别人的幸福更有价值,所以,做事情要使得与之利益相关的大多数人都幸福了,才是符合“功利原则”的。

  功利主义的产生和流行,是同当时自由、平等的人权观念结合在一起的。边沁的哲学主要是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前的启蒙思想家的影响。而这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英语中,成了一句妇孺皆知的流行口号。

  /* 83 */

  第三部分

  你挥舞拳头的自由到我的鼻子为界

  一位见识独特的学者曾说,地球上有两座群岛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最大,一个是地中海沿岸的爱琴海诸岛,另一个是北大西洋中的英伦三岛。

  爱琴海的希腊文明,是古典世界的智慧之峰。黑格尔说:“凡是满足我们的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而英伦三岛则是近代工业革命、自由主义与法治的故乡,现代文明的许多东西都可以追溯到一个或几个英国人。在英国悠长的文化传统中,“自由”总没有被英吉利民族所遗忘。其中,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也译作“密尔”)为“自由”注入了现代的意识。

  “自由”是西方思想,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思想的“关键词”。自古以来,各种各样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层次与方面来阐释自由的含义。英国的阿克顿勋爵说:“自由,从2460年以前在雅典播种以来,就仅次于‘宗教’而成为‘善’的动力和‘罪恶’的常见托词。”古希腊的政治家梭伦、伯里克利也谈论过“自由”,基督教的大神学家奥古斯丁讲过“自由”,康德和黑格尔更是将“自由”当作意志的本性……

  让我们通过3个问题,来看看穆勒所说的“自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第一,“自由”是什么的“自由”?

  在穆勒这里,“自由”不是意志的自由,也不是形而上学意义的某个概念,而是在人们现代生活中所拥有的权利。所以自由是行动的自由。如果说这种自由依然有一定的哲学意味的话,那么它也是一个政治与法律层面的哲学命题。

  第二,“自由”是谁的“自由”?

  穆勒说,自由是“我的”自由,也就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有了这种自由之后,也就有了一个私人的空间。在这个私人空间里,政府和其他人不能随便干涉别人的生活。穆勒认为,自古以来,自由就是一种对抗政府权威的力量。政府作为一种公共力量,对于维持秩序是不可或缺的,但政府往往热衷于滥用自己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所谓自由,就是在防御统冶者的暴虐。而在这个领域,自己才是最高的主宰者,我乐意怎么行动就怎么行动。

  第三,“自由”是多大的“自由”?

  “自由”的前提是“平等”。因为你和我是平等的,所以我有自由,你也有自由,而且我们的自由是一般多的。我们不受别人侵害的自由,也是平等的。因此,你尽可以在你的私人空间里面张牙舞爪,拳打脚踢,但是千万不要打着“这是我的自由”的旗号来入侵我的私人空间。请将你的自由停留在我的空间之外,也请你挥舞的拳头到我的鼻子为界。

  /* 84 */

  第三部分

  踏踏实实做学问

  人类能够进入现代社会,是因为人们把自然科学当作了最主要的认识工具。人们按照自然科学的那一套方法来认识世界。比如说,一切从经验观察出发,注重事实和数据,把得出来的结论拿到实践中去检验等等。它们可以通称为“实证的方法”。而在现代哲学史上,就有一群哲学家,主张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社会、探讨哲学。他们被人叫做“实证主义”者。

  实证主义的第一代掌门人是法国人孔德(1798—1857年)。他说,原来那些宗教的、神学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虽然表面上说自己是“思辨”的,但这无非是一块遮羞布而已,其实它们都是些不着边际的废话。所以,当代的哲学就没有必要再去讨论世界观、本体论这些东西了,而应该给人们提供实在的、有用的、确定的知识。也就是说,实证的哲学不讨论“世界为什么这样”,而只讨论“世界是个什么样”。哲学在孔德这里是一门科学,是用来发现世界一般性规律的东西。所以哲学不同于具体的自然科学,而是叫做“关于科学的科学”。

  自然要用实证的态度去研究,社会也要用实证的态度去研究。孔德创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学”。

  其实,对社会的研究自古以来就有。但是在孔德之前,人们只知道有不同类型的社会,社会会随时间推移而变迁,社会的各种状况通常被认为是反映了神的意旨……而到了孔德那里,对社会的研究采用的是现代科学的实证方法。他把社会当做一种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的现象。关于社会的知识来自于经验观察而不是盲目信仰。

  孔德留给后人的最主要著作是厚厚6卷的《实证哲学教程》。就在孔德实证主义系列的第一本书出版后一年,一位英国的自然科学家,搭乘一艘海船开始了他的科学之旅。这位科学家后来写了一部基于实证考察基础上的著作,名叫《物种起源》。这本书改变了人类认识自我和世界的眼光。

  /* 85 */

  第三部分

  一个关于“综合”的梦想

  赫尔伯特。斯宾塞是英国19世纪下半期最受人瞩目的人物。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哲学教育,甚至也没有研究过以前的哲学家的著作,但是他却写出了洋洋洒洒18卷的巨著。其实,斯宾塞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创造一部“综合哲学”。在这部“综合哲学”中,能够包括所有的知识类型。今天,他留给我们的这些作品中,比较有名的是《第一原理》、《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等。

  斯宾塞的父亲和叔父都是教师和社会改革家,他在童年时就从他们那里学了一些粗浅的自然科学、医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他也从他的父亲那里继承了“综合的倾向”,所以他总喜欢借用理论来构建一个体系。

  就拿他这部“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