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 100年精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 100年精选-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斯各特?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运用了纯粹当时那个时代的材
料来写出理想破灭的现代喜剧,而人数众多的南方作家已对因工业主义横冲
直撞而加速引起的农业衰败着了迷。但,还没有一个人像多斯?帕索斯这样
广泛涉及到了后德莱塞与后豪斯威尔的美国社会的领域。
由于生活在只依凭头版消息生活的时代,多斯?帕索斯笔下的人物有时
便极为单调,且一眼即能看穿,很是肤浅。比如说莫尔豪斯这个人吧,他是
个只领象征性薪水的人,在巴黎为政府做事。他又是个很会装腔作势的家伙,
常能在和谈会场上见到他转来转去。所有的报社记者都清楚这些,但这个人
却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女儿塔克姗自杀了,因为像她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
加控制的能量是一定会在单薄的空气里逐渐减弱而终止的。乔?威廉姆斯,
他原本在一个别样的社会里,是会在他自己的葡萄藤架及无花果树下心满意
足的,却也乘上不定期货轮满世界乱转,因为这就是当前世界上没什么智能
却空有一厢情愿的人的命运。我们想不出有比乔?威廉斯这个形象更好的对
贫穷、麻木且被驱使的家伙所做的文学画像。
多斯?帕索斯的人物中有两个是带着极大的温柔、同情及理解而被描画
出来的。他们就是乔?威廉姆斯和伊芙莱娜?哈特琴。没有一个《第42 度线》
的人物刻画能比得上他们。有这么个人物,迪克?萨维奇纯粹由于他没有什
么可抓得住的性格因而不如其他人成功。而女儿这个形象象枚火箭似的贯穿
该书。她在我们能真正抓住她之前便倒下去了。
然而,所有的人物都有公共理由出现在多斯?帕索斯的书里。我们透过
他们,仅隔一步之遥,便可看到劳合?乔治如何驳倒伍德罗?威尔逊,我们
看到战争与和平时期国家的骚动与惊俱。我们重返回到战争年代的报纸上,
不是靠查阅图书馆或报社资料室,而是通过结识那个年代的一些典型旁观者
们。这类人的生活是流动的新闻。他们并不映射出什么深层含义,甚至连他
们的悲剧也都象一拨唤醒世界注意新消息的标题新闻似的就那么过去了。
多斯?帕索斯先生在《1919 年》一书中运用的散文这个工具,比他早年
的战争小说《三个士兵》里的要远远优秀得多。尽管它充满陈词滥调、粗鄙
文字、诅咒、不通顺的省略以及简略语句,《1919 年》一书的语言仍旧是地
道的文学语言。多斯?帕索斯浓缩提取精华,他压缩减短,直到他能够给出
个普通闲聊的一般话音,而不采用沉闷单调的拘泥字面意义的彻底写实主
义。
(约翰?钱布雷,1932 年3 月13 日)
密西西比沼泽──《八月之光》,
威廉?福克纳著
从这本新小说来看,福克纳先生向前迈进了巨大的一步。说《八月之光》
是一部惊世骇俗之作并不言过其实。在这本书里,原先充斥在他作品里的原
始而野性的力量被锻炼成了一种更加感人的精革。没有人会相信这一切竟发
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有时福克纳先生似乎依然只是为了使读者感到震惊
而写一些恐怖的事,抑或这种描写对他有不可抗拒的魔力。而有些地方,他
对人类的狂怒的蔑视也略显幼稚。
但是任何通读了这部作品的读者,都会对他悉心的转变留下深刻的印
象。在这本书中,福克纳不仅呈现了一种饱含力量和美丽的风格,而且其中
的有些人物,虽然不是主要人物,有时的举止也更正常和体面了一些。它甚
至允许雷夫?盖尔?海塔尔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一言以蔽之,福克纳终于允
许公正和同情进入他的规范了。这一点在《圣殿》中对待本伯的态度上就有
所显露。他出色的生动描述和语言精炼的才能在本书中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他
对人性卑鄙一面的剖析也更加犀利,但是他的视野同时也变得更加开阔。
书中有两三个场景描写得比以前任何作品都更易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这些场景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体。尽管《八月之光》可以说是略
显出红色的条纹,但福克纳先生的调色板上更是把更加柔和的明耀的颜色调
和在了一起。故事的背景又是“南方的心脏”,人物包括他曾不遗余力描写
过的穷白人,出身更好点的老百姓,社会地位较高的白人和黑奴。而他最经
意刻画的人物是一个可能有黑奴血统的穷白人。
《八月之光》是一本很有震撼力的小说,它确实能使它的作者成为最杰
出的美国小说家之一。可以肯定的说,那些对他的批评——认为他从不可能
把目光从肮脏的事物上移开——已被他的表示证明是错误的。有时福克纳先
生似乎确实看不到星星,对于一个描写他人生活的作家的内心活动我们当然
不能猜测过多,但是福克纳先生有时的确像一个曾受过严重心灵创伤的人,
一个曾被生活欺骗了的人。所幸的是,现在有迹象表明他的心理正日趋平静。
(J?亚当斯,1932 年10 月9 日)
厌倦一切──《伤心小姐》,
内森尼尔?韦斯特著
如果你喜欢,可以把它称作幽默,或者讽刺,如果你是这么看的话。传
统的“共产主义评论家”会把它的精神称为“失败主义”。爱德蒙德?威尔
逊认为作者是一位有创见的滑稽诗人,一位有哲学兼诗学素养的幽默作家。
俄斯凯恩?卡德威尔认为这本书会作为机敏有趣的小说赢得公众的喝采,不
过对他而言,这是个悲惨的故事。
这是一部很难评论的作品,因为它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轻轻松松的阅
读所能理解的。它的巧妙措词和讽刺像斯威夫特的一样尖刻锐利;而它表露
出的绝望,在毫无无野心这一层上,也同样意味深长。简单地说,这本小书
不能被归入“绅士偏爱金发女郎”,“我为你歌唱”或是“生命中的一次奇
遇”这类美国幽默讽刺小说。它体现出的不平、鄙视、仇恨或是冷嘲热讽并
非指向表面上的荒诞不经。它确实有其哲学内涵,威尔逊认为这是运用了诗
歌的手法是很正确的。该书的语言也证实了这一点,其哲学内涵与陀斯妥耶
夫斯基的手法相似。在书中也描写了“穷人”的境况,不过这些“穷人”生
活在20 世纪艰辛的美国,而不是19 世纪神秘的俄国。在这里对被遗弃、被
鄙视的人们那令人不安的同情让人感到厌恶和恶心。而聪明才智、赛马、酒
精、兴奋以及冷漠无情死死地压抑住了和别人一起或为别人所受的痛苦折
磨。这自然就是托尔斯泰所说的幽灵。
米斯?罗利哈茨是个年轻的报人,清教徒的后裔, 负责编辑纽约一家报
纸的咨询专栏。他每天大约要读30 来封患病的、灰心丧气、心灵破碎或是迷
惑不解的人写来的信。一个月后,他感到胸中有一团东西渐渐郁积起来。这
些信开始纠缠他。他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一个“基督情结”。他的上司施
莱克是个冷漠无情的人,他喜欢拿这事和米斯打趣,用他那恶毒的俏皮话向
米斯的伤口中撒盐。由于不堪压力,米斯?罗利哈茨病倒了。施莱克来到他
的床前,发表了一通极滑稽的演说。他向这么位颇富自我牺牲精神的病人指
出,如何才能把自己的灵魂从被迫回复几百名可怜读者真诚可悯的请求中解
脱出来。这个魔鬼般的人物告诉米斯,他可以回到农场,可以逃到南海,或
者变成个享乐主义者,要不然就自杀或吸毒。不过施莱克接着又指出,要做
上述这些事是很困难的,于是建议他求助于基督——“米斯?罗利哈茨的米
斯?罗利哈茨”——来求得解脱。但这件事对米斯?罗利哈茨来说远非玩笑。
在他的心理深处,“厌恶一切”、“绝望”、“哈罗德?S”以及“宽肩膀”
(“不要以为我的肩膀宽,不过,我的意思是,我是这么看待生活和自己的”)
这些念头沉重地压抑着他。
米斯?罗利哈茨多次奇特的交往贯穿了全书,这些交往包括他和“那个
整洁老男人”,“死平底锅”,他的女友施莱克夫人以及最后和两个与他通
信的人的交往,他很奇特地介入了这两人的生活。在这期间他一直在基督和
绝望、酗酒作乐和保持谦卑的决心之间摇摆不定。
这本小说显然是一部幽默小说。不过不要把它和那些不时在报纸上连
载,用以发扬美国夸张传统的俏皮话连篇的小册子归于一类。它很明显含讽
带讥,但它的嘲讽是有原因的。它的妙语连珠,尖锐又十分滑稽。但那些求
助的悲惨信件就是一篇篇文献,是那些沉重负担所隐含的意义的最好证明。
《伤心小姐》是今年最出色的小说之一,它定将赢得广大读者和批评界
的赞赏。
(佚名,1933 年4 月23 日)
仇恨的礼赞──《我的奋斗》,
阿道夫?希特勒著
如果有谁想解开希特勒主义以及目前德国人对此所持的奇特态度这个
谜,那么他必须研究一下德国的历史。1648 年结束的“三十年战争”使德国
的人口由2,400 万下降到400 万,法律开始允许一夫多妻,海登堡的市场上
竟然供应人肉,只有那些强壮无情的人幸存了下来。
普鲁士被拿破仑击败后,没过多久便发生了雷普茨希和滑铁卢战役,在
这两场战役中,德国支持盟军,摧垮了拿破仑的势力,此后,在这个世纪后
期,法国于1870 年爆发了革命,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的最后独裁建立了起
来。我们不要忘记,封建主义无论从名义上还是在人们的心理上直到近期还
一直存在着。普鲁士直到1817 年才废除了农奴制,在世界大战之前其政府和
军队都由普鲁士贵族控制。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这个在战争初期拥有强大
武力和商业成功的国家也随之蒙辱。
德国人崇拜大部队行进时的脚步声,军乐队奏出的雄壮乐曲,飘扬挥舞
的旗帜,成百上千人唱的震人心魄的歌曲以及战争那“壮丽的气氛”。希特
勒正是投合了德国人的这种感情,于是,今天的德国成了一个兵营,也许还
没有装备武器,但是在心理上——如果不是物质上——它是一个时刻准备发
动战争进行征服和报复的大兵营。假如希特勒不是代表了德国大多数人的想
法和野心,那么他决不会获得这样大的权力。
有了这些史实作基础,读者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希特勒写的《我的奋斗》
这本书。希特勒将德国如此强有力地统一在一起——这是连俾斯麦都不曾想
过的。他将德国人从孩童到老人都纳入军事编制,即将发动一场报复性的战
争。同时,他还恢复了中世纪那一套,对知识分子和无辜的民族进行迫害。
那么,正如书中所披露的,希特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首先,不要认为
希特勒这个人没有头脑,也不要听信那些宣称他道德低下的流言蜚语。
此书的第一部分描述了作者的生活。书中第一页讲述了作者出生在德奥
边界的一个小镇。在此,他写道,早在他还是个穷工人的时候,他就怀有这
样一个希望,那就是使德国和奥地利成为一个国家,而且从那时起他就在为
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他对自己早年的奋斗、战争、政治生涯以及革命的尝
试的描述非常有趣。我们必须从这书中为这样一个问题寻找答案,那就是,
如今这个用铁腕统治德国人的超人,他的政策和目标到底是什么?
在希特勒设计的理想国度里,孩子出生后并不能马上成为公民,而是“国
家的臣民”。只有在他接受了为每一个德国人设计的学校教育和体能训练,
而后在统一的军事系统中参加军事训练后,“这个年青人,如果他健康而且
档案中没有污点,才会被授予公民权”。“德国女子是国家的臣民,但是婚
姻可以使她获得公民权。”
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希特勒正在把德国创造为一个绝对一元化的国
家,在这个国家中不再分为萨克森人、巴伐利亚人或者普鲁士人,而统统是
德国人。在这个斯巴达式的国家里,所有公民都要接受同样的教育、同样的
体能和军事训练,而财产和出身则毫无意义。这个统一的国家则由一个高高
在上的人统治。
数个世纪以来,犹太人在欧洲中部的帝国中一直遭受迫害和歧视。我相
信希特勒攫取权力的过程中利用了这种偏见。这里我们还有必要比较一下此
书的简写本和德文原著。希特勒此书目前印行的德文版本有781 页,而这个
译本被压缩到297 页。
即使这本缩译本中,仍有一页又一页的文字在攻击犹太人,不过缩译本
已删去了多页的此类攻击,也多少失去了一些原作的精神实质,许多对犹太
人强烈的偏见和无情的诽谤都被省略了。比如,德文本第63 页有这样一句
话:“人们可以在维也纳研究犹太人和卖淫业乃至奴隶制的联系”,等等。
但在这个译本中我找不到这句话,也见不到这样的话,“于是这种民主(多
数人的统治)成了这个种族的工具,由于它的内在目的,它必须被隐藏在阳
光之外,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只有犹太人才会赞扬这样一个像他们一
样肮脏和虚伪的制度。”
希特勒正在为德国做许多事情。他统一了德国,他摧毁了共产主义,他
训练了年轻人,他创造了一个富有爱国热情的斯巴达式国家,他削弱了议会
政府,因为它并不适合德国的个性;他保护私有财产权力的做法很不错。不
过,不管怎么样,德国人在他们的土地上做什么是他们自己的事,但是除了
一件事——他们对犹太人的迫害和驱逐。
数世纪以来,这些犹太人一直是德国的公民。从未被指控犯过间谍罪、
叛国,或是在战争中畏缩不前。文明世界曾经坚决反对过土耳其人屠杀巴尔
干人和亚美尼亚人,反对过发生在比利时人统治下的刚果的暴行以及在亚马
逊丛林里发生的惨剧。现在,世界已被收音机、飞机、高速列车,以及时常
召开的宗教和商业会议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我们大家都有权力去批
评,去阻止一个国家重又开始了“黑暗时代”恐怖的迫害活动。
当我们阅读希特勒针对一个曾经为人类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