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明贤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明贤王-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她缓缓走入东阁,数名站着都快入梦的宫女略显慌乱地正欲见礼,却被挥退出去。

书案前,朱祁铭手捧《新唐书》正看得入神,神思已在物外。

太皇太后在书案前轻轻入座,静静望着对面的小小读书郎。空中飘来一缕梅香,一丝琴音,绵绵悠悠,于是,所有的心事全部卸下,苍老的面容透出安详来。

朱祁铭翻页很快,这让太皇太后相信了刘伯温幼时一目七行的传说。

他的神情十分专注,眼中的异彩让人好奇:书上的文字是否万分的引人入胜。

终于,他合上了书本,微微仰头,似在深思与回味。只是此番凝眸太久,以至于太皇太后忍不住伸手在他眼前晃来晃去,可惜,他还是无感,好在此时离天黑尚早,否则,只怕下一刻醒过神来,会有今夕何夕的恍然。

良久后,朱祁铭长出一口气,舒展双眉,这才悠悠看向对面的人,略显讶异地喜道:“皇祖母来啦。”起身就要见礼,太皇太后忙示意他坐下。

太皇太后打趣道:“你读书时像个书痴!”

朱祁铭嘻嘻一笑,算作应答。

默然片刻,太皇太后徐徐道:“一年前,两宫送赏,将紫禁城的不宁带到了越王府,而今你来到紫禁城,似要将那丝不宁悉数奉还,还带着孳息,一往一来,事易时移,真是天意!唉,是该做个了结了。”

入眼的是皇祖母无比安详的面容,入耳的却是十分沉重的话题,虽然前半截话不难会意,后半截话却令人不解。朱祁铭不禁茫然。

望着孙儿发怔的模样,太皇太后一声轻叹,“你在这里有个安静的书房实属幸事,只怕皇帝那边已闹翻了天,一时半会难得安宁。”

朱祁铭立马想到了皇祖母昨晚提及的“紫禁城风云”,再看皇祖母成竹在胸的神态,便知自己不必去为此浪费心思了。

……

红蓼赴孙府传讯,孙府称皇上已谕内侍监善后,她便无趣地上了马车,匆匆返程。

途经灯市时,听闻锦衣卫在彩楼内查案,她心内一动,吩咐车夫驱车来到彩楼前,想入内一探究竟。

楼内一片狼藉。

锦衣卫指挥同知马顺一人端坐在微倾的藤椅上,悠然自得地品茗,并没有察觉到红蓼的到来。

红蓼静静盯视马顺,只觉得年不足三十的他似有满腹心机,不过,那悠闲自在的神态表明他的心思不在查案上。

“门前不见锦衣卫校尉,莫非马大人竟是孤身独闯危楼?哟,这份胆识真令人佩服!”

短暂的讶异之后,马顺缓缓起身,笑道:“姑娘说笑了,我将众人赶上了楼,正好给姑娘腾地方。怎么,皇太后如此在意案情,竟派姑娘前来打探?”

红蓼莞尔一笑,漫不经心地浏览起楼内陈设来。

“在意怎样,不在意又怎样?惊天大案注定要成无头悬案,在意与否还不是一样?”

马顺略一愣神,继而一阵轻笑,只是那笑声有些干涩。

“姑娘此言何意?”

红蓼双目紧盯马顺,一瞬不瞬。

“若能破解悬案,日后徐指挥使的地位便无人能够撼动,难道马大人甘愿久居人下?当然喽,这得看王公公的意思了,王公公看徐恭颇不顺眼,多半希望此案于马大人有益,如此一来,悬案自然还得悬着。”

马顺面色一震,不无尴尬地道:“请姑娘慎言。皇上还是太子时,一直由王公公……阿父陪侍、教导,阿父忠心耿耿,怎会徇私?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此乃世间常情,姑娘不可随意揣度。”

红蓼不禁深感失望,如此惊天大案居然被人拿来大做官场倾轧文章,却无人真心关注案情本身。

“一朝天子一朝臣?不见得吧,如今唯有内侍监冒出了王公公、喜公公这两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前朝却全是老面孔。”

马顺沉声道:“姑娘的心思用错了地方!王子遇刺案发后,昨夜便有重臣指谪法度松弛,今早刑部又被揭出几桩成年冤案,五位辅政大臣正合议整肃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明眼人谁不知那是有人想浑水摸鱼,乘机安插门生故吏,以壮大自己的势力?这方是皇太后感兴趣的大事!”

红蓼心内大惊,看来,王子遇刺一案将被许多人借用,何止王振在打小算盘?她预感到宫中会有大事发生,便辞了马顺,匆匆返回宫中。

早有咸熙宫的婢女珞儿侯在玄武门内,一见红蓼,疾上前将太后折辱吴太妃的事悄悄告诉了她。

“此事不知为何这么快便传入百官耳中,许多官员要强闯乾清宫进谏,被禁卫挡在乾清门外,姐姐在皇上跟前方便走动,皇太后命姐姐去瞧瞧那边的情形。”珞儿显得十分焦急。

红蓼支走珞儿,一时间神情恍惚,只是凭着潜意识沿宫道南行。

往日的后宫争斗令人触目惊心,但与眼下内外臣的权谋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这惊天大案如豆粒一般被无数人压榨,直到渗出最后一滴油水,方能躲开贪婪的人心。

而榨取油水的人无不宣扬着冠冕堂皇的理由,直接无视此案的苦主本是太皇太后亲孙的事实。

一阵激烈的争吵声传来,红蓼蓦然神醒。不知不觉间,她已到了乾清宫前。

只见数十名禁卫组成人墙,将上百名朝臣挡在乾清门外。

朝臣欲闯宫进谏,饶是一介文人,却也甚是疯狂,口中喝斥不断,身子反复撞击那道人墙。禁卫渐渐力有不支。

突然,人墙被挤开了一道口子,当这道口子重新合上时,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陈与言领着十多名御史已闯进了乾清宫。

……

乾清宫内,朱祁镇稚嫩的脸上满是不安。

内阁首辅、兵部尚书杨士奇扫了众御史一眼,劝道:“后宫之事说到底是皇上的家事,你们须三思而行。”

“天子无家事,天子的家事便是天下事!”陈与言一言顶得杨士奇语塞。

王振站在御座侧前方,怒视众人。

陈与言颇为激愤,“陛下,吴太妃乃先帝之妃,当今天子之庶母,却被人视为奴婢呼来唤去,辱及先帝,损及天子孝名,臣不解,陛下对此为何不闻不问?”

朱祁镇张皇无措地看向王振。

王振喝道:“大胆!竟敢对陛下如此无礼,分明有不臣之心!”

陈与言沉声道:“犯颜直谏实属言官本份,内官阻塞言路,可合规制?”

不待王振发声,另一御史抢上前道:“前朝、后宫须有井然的秩序,方能昭示大明森严的法度,如今皇太妃为人所伤,言官为人所胁,朗朗乾坤之下还有何法度可言!”

王振的脸色由白到红,由红到紫,额上青筋微微凸起。

“来人!藐视君上,廷杖二十!”

忽然,一声断喝传了进来。

“住手!”

随着这声断喝,一群女官簇拥着太皇太后来到殿中。

众臣无不跪伏于地,齐道:“臣叩见太皇太后!”

朱祁镇如见救星,忙离座上前施礼。

太皇太后瞪着王振,怒道:“我大明的御史、给事中皆为言官,上讽天子之失,下劾百官之过,从不因言获罪。内臣假君威而胁迫言官,想火上浇油么?留着你终是祸害,来人,将他拖出去!”

两名带刀女官应声上前,王振吓得面无人色。

朱祁镇慌忙求情道:“皇祖母饶了王先生吧,都是孙儿的不是,请皇祖母开恩!”

“先生?”太皇太后见朱祁镇眼泪都快急出来了,便缓声道:“既然皇帝有旨,你这颗头颅姑且寄在你身上,如再犯,定不会饶了你!”

王振忙谢恩不止。

太皇太后扫了众御史一眼,幽然道:“你们口口声声讲法度,心里可真的装着法度?后宫的事何以传入你们耳中?外官与后宫暗通消息,依律该如何论罪呀?”

众御史暗自一凛,一时无言以对。

陈与言咬咬牙,道:“启禀太皇太后,一事归一事,臣等冒死进谏,只为还皇太妃一个公道,此举是否逾法违制,有司可作详查,臣等不敢存侥幸之心。”

太皇太后微微一笑,随即看向杨士奇。

“杨卿乃当朝内阁元辅,先帝钦定的辅佐大臣,位列九卿之首,辅弼幼帝,劳苦功高。杨卿平身!”

杨士奇谢恩后平身。

太皇太后再次扫视众御史,转对杨士奇道:“杨卿,而今天子年幼,朝中百事无不因循旧制,官员黜陟须考功,须任期届满。可眼下整饬三法司的风声因何而起呀?”

众御史的目光刷地聚焦到杨士奇身上。


第二十六章 余波激荡(四)


 杨士奇大脑瞬间短路:太皇太后这是唱的哪出戏?眼下分明是言官在为后宫的事闹腾,不关整饬三法司的事呀!

当他瞥见御史们个个滴溜溜睁圆眼睛盯着自己时,思维迅速活泛起来。

他的才学在百官中首屈一指,那可不是盖的。

看来,整饬一事让三法司人人自危,太皇太后是想让他们吃定心丸。

帽子安全了,嘴巴自然会安静下来。

但,辅政者自有辅政者的决然!

杨士奇避开太皇太后的质疑,目光扫向众御史,“平时从制,急时从权,臣等承先帝顾命,自知循制与变通之道!”

此言一出,众御史立马火力全开,为吴太妃讨要公道的说辞似乎只是前奏,而此刻的交锋才算切入了正题。

“何为急?查办昨晚的惊天大案方为急!可是,顾命大臣对此事的从权变通又何在!”

“天子尚未亲政,太皇太后又谨守祖制不愿预政,顾命大臣如此借题发挥,一手操控官员去留,这是擅权!”

······

杨士奇心一沉,这才感受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远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顾命大臣的权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他自己的名望弄不好也会受损。

杨士奇是饱学之士,不免恃才傲物,但他还没有高傲到不惜成为言官靶标的地步。

他那个不争气的长子屡次聚众斗殴,伤人无数,足以成为言官弹劾他的利器。

而这样的场景恰恰出现在只有他一位顾命大臣入宫面圣的时候,他已然成了众矢之的!

他本能地觉察到了这里面有陷阱。这时,太皇太后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

“若整饬三法司果真合了圣意,你们这些人一闹,日后乾清宫内外百余名官员一旦有人因整饬三法司遭贬谪,岂不是让皇帝落个挟忿报复的嫌疑!”

话是说给众御史听的,却重重打在杨士奇脸上。

唉,可惜了那几个出类拔萃的门生故吏!杨士奇有些无奈,这不妨碍他向太皇太后投去满含敬意的目光。

“启禀太皇太后,整饬三法司一事,纯属子虚乌有,臣等随口议论了几句,不料有人捕风捉影,竟传得似真的一般。”

众御史齐齐垂下头,紧绷的神经顿时松弛了下来。

太皇太后又瞟了众御史一眼,戚然道:“未亡人不会对宫中的事撒手不管,等哪天未亡人去见了仁宗皇帝,你们再闹腾不迟。”这是对太妃太嫔予以庇护的庄重承诺,更是对自己风烛残年的悲情流露。

众御史闻言后哽咽一番,然后起身辞去。

乾清门外那帮无比激愤的人们很快换了一副面孔,透出饱学之士特有的典雅,如轻烟般散去。

这些人与陈与言不同,他们大多是静慈仙师、吴太妃的真正同情者。

当然,他们也担心自己被别人以“整饬三法司”之名来个大清洗。

眼下,他们对别人的同情与对自己的担忧都得到了太皇太后的安抚,再闹下去就是无厘头了。

风雷激荡的宫廷似有神掌拂来,片刻间,尘归尘,土归土。

“你都看到了,回去劝皇太后好自为之吧。”

太皇太后临行前的吩咐将红蓼从半梦中唤醒。

回到咸熙宫,红蓼被太后一把拉住,“天啦,你总算回来了!”

红蓼将乾清宫里发生的事从头至尾叙述了一遍,太后听罢,心中五味杂陈,苦笑道:“哀家这是怎么了?心浮气躁的,昔日还是贵妃时都不曾如此。”

“您的位分日益尊崇,离天庭愈近,距俗世愈远。

红蓼的话说得隐晦,但太后不难会意。是呀,过去自己是先帝的女人,只需拿俗女的情丝爱缕便可牵动自己的男人。而如今自己是媳,是母,日后还会是皇祖母,道德的金科玉律高悬于头顶,她既不能左右自己的公婆,又无法下作地鼓动自己的儿子,这让她的手远离权柄。

“仇恨与愤怒是失败者的权利,您是胜者,胜者的风范是雍容大度。”红蓼轻声道。

不错,既然当年争宠争位胜了,儿子的帝位之争也胜了,如今还有什么可争的?

可是,太后盘点自己的心事,隐伏最深的竟不是争意,而是恐惧!

“哀家从那贱婢眼中分明读出了令人不安的执念。”

“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必图常人所不敢图。可是,这又能怎样?太皇太后在,无人敢作非分之想;太皇太后千秋之后,除了皇上,您可是这后宫里的至尊呀,举手投足便足以叱咤风云!”

听了这话,太后肠子都要悔青了。原本不该动怒,自己把持不住,授人以柄,倒让那贱婢拿到了太皇太后庇佑的承诺,还让她朝中的拥趸保住了官位。

为人作嫁衣,并且是为对手作嫁衣,世上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莫过于此。

红蓼似乎猜透了太后的心思,“皇太后,您觉得就凭着吴太妃,能挑动太皇太后苛责于您吗?”

太后猛然一愣,继而鼻子一酸,凄然笑道:“太皇太后是有意出言相激啊!我不过是她老人家手里的棋子而已,哈哈哈······”

虽然心酸,她却绝无怨恨之意。太皇太后激起宫斗,乘机扫了王振等中贵的威风,断了前朝重臣安插门生故吏的念想,防止重臣势力坐大,这都是为了皇帝帝位的稳固,自己本该感恩戴德才是。

想到这里,太后平静了下来,“往后哀家该怎么办?”

“为长远计,人心向背至关重要。奴婢以为,您是一位贤德的皇太后。”

沉吟良久,太后幽然道:“以后不必让梅子跟在哀家身边。自明日起,哀家每日礼佛。还有,国子监恩生中多寒门子弟,哀家想资助国子生,往后永为制!”

红蓼脸上浮起一抹浅笑。

后宫纷纷扬扬的恩怨情仇终于告一段落了。

可转眼间,深深的忧色便爬上了红蓼的眼角眉梢。

五年,或许十年后,尘封的一切终将解封,一旦解封,只怕要地动山摇。

更何况,趁着天子年幼,太多的内外臣打着私家算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