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明贤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明贤王- 第1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知道了。”朱祁铭觉得每吐出一口浊气都会让自己好受一些。

“嘿嘿嘿······皇上怕是喝大了!”他在心里乐道。

依稀记得还有三名内官呆在正堂上,便勉力睁大睡眼朦胧的眼睛,大口呼吸,直到感觉神智可控时,才离座前往正堂。

正面已闭,堂上烛火的光线相当柔和。三名内官一见朱祁铭现身,立马起身相迎。

朱祁铭挥挥手,示意三人入座,而后沉稳地走到主座前就座。

四名丫鬟过来分头奉茶,事毕离去。

慢慢饮茶,任温暖的炭火烤得周身发热,额头上骤然渗出汗珠,整个人精神一振,醉意已消去五分。

朱祁铭这才抬眼打量身前的三人。

兴安,金英,王瑾,这样的组合颇为奇特!

他知道,近来兴安很红,金英很烦恼,王瑾很落寞。

兴安自不必说,他是御前红人,权重一时。金英则遇到了大麻烦,朝中已有舆情,据说六科与十三道正准备联名参劾他。

值得一提的是王瑾。宣德年间他可是御前大红人,本名陈芜,交趾人,因早年近侍过还是皇太孙身份的宣德皇帝,所以宣德皇帝一上位,就给他赐官——御马监太监、赐名——改名为王瑾、赐婚——赏两名宫女。

不料新婚之夜,王瑾左拥右抱两名佳丽,忽然意识到自己却是一个废人,为当宦官身已残,不甘独身志尚坚,一番感慨之下,便说了一句惊世之语:为夫此身已许国家,只能将心许你二人!

身许国家心许卿!嘿嘿,还是蛮有情怀的嘛。

后来的正统皇帝和景泰帝都对王瑾不冷不热的,王瑾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环,眼见内官中又有一批新人崛起,岂不落寞?

王瑾多次出任监军太监一职,还是知晓一些行伍之事的。他与于谦的关系相当糟糕。

三名内官有三副截然不同的心肠,能结伴而来,不消说,是朝中热点事件与天下大势让他们产生了共鸣,都急待从朱祁铭这里寻找答案,以便在政治震荡期间踩准安身立命的节奏。

谁叫朱祁铭既看得清天下大势,又不像别人那般孤高自许呢?

“殿下,吏部尚书王直劝谏皇上与瓦剌讲和。”兴安率先开了口:“王尚书说,往古中国对胡虏都是小忍在前,大获在后。譬如汉代,汉高祖陷‘白登之围’,汉军不敌匈奴,这才有数十年的隐忍积蓄国力,终于在汉武帝时大败匈奴。”

王直此言貌似有理,实则大谬,典型的以事后成败论是非的马后炮!这是朱祁铭脑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

朱祁铭很想顾左右而言它,装醉赶紧打发走三人,碰见兴安满是期待的目光,他便改变了主意。

“本王记得汉武帝即位时,朝中并无多少人以为大汉能够击败匈奴,当时主和者占优,且汉军首战失利,若汉武帝在首战失利之后,认定匈奴真的不可战胜,进而选择罢战讲和,继续休养生息,想必后人对此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至于此后大汉与匈奴的实力对比如何消长,唯有天知道!”

朱祁铭笑笑,“不过,大明与瓦剌之间的实力对比还是相当清楚的。而今大明的国力远胜于开国之初,而瓦剌的实力却远不如当初的元兵。此时妥协求和,不是在侧证祖宗太过英明神武,后人太过无能么?

更何况,而今我大明只是在保境安民,并未求战,不像武帝时那样越境北击虏寇。”

“就是!”兴安扭扭脖子,显得很是气愤。

“廷议时殿下在场就好喽!皇上说,当今之势,并非大明不愿讲和,而是瓦剌都打上门来了,大明不得不自卫。

朝廷先后五次派出和平使者,都遭也先扣留,故而摆在大明面前的,唯有战与降两条路可走。”

兴安语气极重,看得出来,他又在与王直辩论时吃了亏。

那边金英直直身子,斜视兴安一眼,张嘴嗫嚅片刻,终于硬着头皮开了口。

“多给瓦剌人一些好处,能让上皇早日回国,也是好的。”

金英显然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奇怪的是,兴安并未露出反感状,言语间他对金英这个资深太监还是相当敬重的。

“金兄有所不知,瓦剌人至今未松口,仍扬言派大军护送上皇入京正位。若任其如此,北京一战不是白打了吗?”

金英唯唯。

一旁的王瑾小心翼翼地道:“敢问殿下,大明与瓦剌还能言和吗?”

朱祁铭想了想,“京城一带已重归太平,而今战事仅限于边境一线,明军胜多败少,再过数月,瓦剌人便撑不下去了。

等瓦剌人寻上门来求和时,北境自会迎来真正、持久的和平。”

王瑾转视兴安,咧嘴一笑,一脸的讨好之态,“督公,您说在下能否赴北境监军?”

还想着富贵险中求的美事?兴安耸耸眉毛,根本就不搭理王瑾。

眼见三名内官各怀心思,朱祁铭忽然意识到,值此时局动荡之时,是该仔细打打自己的私家算盘了。

“殿下,您说情势都明摆在那里,王尚书为何还要劝谏皇上呢?”兴安兴致不减,仍在追问。

这里面的玄机能随意解读么?你不会自己想啊!朱祁铭伸了个懒腰,随即靠在椅背上,缓缓闭上眼睛。

“看来殿下酒劲上头了,唉,遗憾!”

“叨扰了,洒家告辞。”

三人走后,朱祁铭满脑子装的都是“归去”二字。

!!:!!


第四百一十五章 逆水行舟

酒后一夜酣睡,早起时朱祁铭的身体并无任何的不适。只是脑中还残留着昨日的纠结,这让他的情绪略显低落。

时下边境的烽火狼烟恰好织成了一道巨大的帷幕,可以掩护景泰帝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军事变革卓有成效,军中许多毒瘤被剜除,明军战力得以迅速恢复。

六科与十三道频频参劾官员,“科道”如悬在百官头上的一柄利剑,令百官惶恐。一时之间,景泰帝宽待百姓却苛待官吏,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展露出了景泰帝心中的愿景,也无意间唤醒了幽灵般的危机。

朝中政争随之趋于激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景泰帝豁出去了,他的处境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政争激化收窄了朱祁铭的活动空间,不为别的,只因他是一个亲王!

辰初时分,吕夕瑶来到秋浦轩。她如今是上皇后妃的座上宾,在受邀入宫前,总会到秋浦轩小坐片刻。

不过,她今日的言谈极有深意,简直就是字字如刀,入木三分!

“皇太子虽幼冲,其名分却是一面旗号,有了这面旗号,许多人便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势!故而天子不会任其成势,东宫生变是迟早的事。东宫一变,心存异见的人无所依附,必将作鸟兽散。

而你甚是难办。想必天子期望你置身事外,上圣皇太后则期望你维护当今皇太子的地位,你进退两难,本想不掺和,可惜,不掺和本身就是掺和!

天子与上圣皇太后都会这么看。”

谁说不是!朱祁铭苦恼地盯着自己的脚尖,暗道:妹妹,你还是谈谈风花雪月比较可爱。

“他日上皇一旦归来,你的处境更加不妙。置身事外这样的话说得不能说,如何对待上皇,你必须亮明自己的态度,如此一来,你便会公然得罪一方。

唉,你好可怜!”

妹妹,咱们去抚琴好么?朱祁铭抬眼望向吕夕瑶,眼中的意味有些复杂,说不准究竟是在央求她打住还是期待她继续,只觉得把心事藏住与被人点破相比,还是前者令他好受一些。

门外天色阴沉,预示着京城即将迎来下一个雪天。

“你极想助天子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可身为亲王,一旦充任幕僚的角色暗中出谋划策,即便撇得开礼制的羁绊,也闯不过那么多人的心机,你极易成为众矢之的,到时候不仅什么也做不成,而且最终还会成为天子的政治包袱,于己不利,于天子亦不利。

你看清了这一切,极想找个地方逍遥自在去,可是,你心中还有牵挂,或许,你在等待北境的战事最终平息下来,如此方可算作了却了心愿。”

嘿嘿,这点你可说得不对!天下大势已定,何须等待?我是念着往日的那点私怨好么!朱祁铭心中一乐,差点笑出声来,片刻后,他发觉自己根本就笑不起来。

自从见过崔嬷嬷之后,他就不再抱过高的期望了,鉴于当年的遭遇没留下杀父之仇、残疾之痛,想来想去,觉得只需让喜宁伏诛即可!

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就在两个月后的景泰元年二月,杨俊设计诱捕喜宁成功,喜宁被押解入京,磔于市。

“可惜,你想逍遥归去,却比登天还难!”吕夕瑶丢给朱祁铭一个同情的眼神,起身款款出了秋浦轩。

说这么多话,莫名其妙嘛!

朱祁铭怔了片刻,离座追了几步,见门外曼妙的身影隐入了车辇,便回到座上,望着炉火发呆。

想了想,觉得眼下好像无处可去。无上圣皇太后、景泰帝的传召,他不宜外出走动,以免在庙堂上正吵作一团的时候节外生枝。

时光似乎又将回到读书习武做宅男的日子里。

依照约定,护卫军与徐恭的属下全被归入京军序列,于谦说:“新的护卫军恐怕还要花些时日方能凑齐,反正殿下出入都有锦衣卫随行,也不必急在一时。”

没办法,在送别矢志做女真猎人的王烈之后,他便不再与部属相聚。

但愿王烈好运!

突然想起了方姨,想起了做农家小子的自在时光······

方姨捎来话,说想带着小驹入京走动走动。他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婉言劝止了方姨的京城之旅。

还有,被幽禁的肖海已被景泰帝放出;司马监的商怀英受到了信任;黄安、小喜子也被调入司礼监做事······一大堆的故旧摆在那里,他却连他们的名字都不愿提及。

说不定朝中许多人又把注意力放在了他这个身份特殊的亲王身上,而他的那些故旧,恰如一棵大树上的枝蔓,大树一旦置身风口,枝蔓难免率先遭殃。

想想常朝、大朝的时候,御座底下黑压压的人群,那是世上最复杂的人群,各自揣着深不可测的心思。千古以来,再圣明的天子也无法令其心思归一!

鞑贼易诛,内贼难防!

干脆没心没肺过日子算了!想到这里,朱祁铭就想进书房读书,忽见门口人影一晃,景泰帝快步走了进来。

侍卫、内官、宫女全都留在远处,无人通传,一代天子竟独临秋浦轩!

堂上丫鬟吓得不轻,飞快地跪伏于地。

“圣躬万福!”

景泰帝脸色欠佳,挥手示意丫鬟退下,又制止朱祁铭行礼,兀自走到炉火边入座。

朱祁铭意识到自己若继续呆在主座边,那可真是目无君上了!紧走几步,在景泰帝下首站定。

景泰帝示意朱祁铭入座,“越王,依你看来,边境战事还将持续多久?”

朱祁铭想都不想就答道:“瓦剌大势已去!鞑贼死不起人,饿不起肚子,他们撑不过一年。”

事实上,到了景泰元年七月,瓦剌人就扛不住了,三大部落各自派人腆着脸入京求和,这让大明赚足了面子,也顾全了里子。

后来,大明派李实、杨善二人出使瓦剌,杨善随机应变,竟一举迎回上皇。这是中国与胡虏交往史上,仅有的一次不附带任何屈辱条件,就将被俘皇帝接回的事例。

史籍上大书特书杨善的机智,殊不知杨善的机智只是小巧,上皇能够回国,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大明定下的正确国策。

站在社稷的角度来看,景泰帝是一个十分成功的皇帝。在内忧外患严重侵蚀大明脆弱的躯体,京中精锐尽失,大厦摇摇欲坠的危机关头,景泰帝没有退缩,收拾残兵败将、疲卒羸马,奋起抗争,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并在与鞑贼的边境交锋中,一改正统年间连战连败的惨象,占据了胜多败少的优势地位,迫使瓦剌人低下高傲的头颅上门求和。

景泰帝还平定了内乱,让百姓安居乐业,把一个风雨飘摇、逆境中的大明带入了蒸蒸日上的顺境。

站在景泰帝个人的角度而言,他又是一个失败的皇帝。夺门之变时,一帮劣迹斑斑的臣下拥立朱祁镇复位,这简直就是一出无比荒唐的讽刺剧!

或许,景泰帝身上还缺少某种帝王固有的狠劲,他自己可以莫名其妙地死去,却不能让别人莫名其妙地死去。

景泰帝死后遭受了不公平待遇,无帝号、谥号、庙号。成化年间,迫于舆论压力,成化皇帝朱见深恢复了他叔叔的皇帝年号,但并未议定景泰帝的庙号,在确定谥号时也有所保留,“恭仁康定景皇帝”,谥号仅仅五字,离十七字的惯例相距甚远。

直到南明弘光时期,被清兵一路追杀的朱家后人才想起了祖上的这个景泰帝,触景生情,深深感受到了景泰帝的非凡之处,便给景泰帝加上了庙号——代宗,并追增谥号至十七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这是后话。

此刻,景泰帝还无心去思虑未来的命运,眼下朝中的争论让他不胜其烦。

“当初明军连战连败的时候,廷臣的嗓门极小,如今明军胜多败少,局势占优,可廷臣的嗓门反倒大了起来,耐人寻味呀!”

朱祁铭默然良久,答非所问道:“陛下,臣想赴藩。”

但见景泰帝霍然而起,一脸的愕然。

:;;!!


第四百一十六章 高处不胜寒

景泰帝深吸一口气,出言时语气放得极缓:“无论未来如何生变,朕一定会看重你的想法,你又在担心什么呢?”

“歧见不是那么容易弥合的!”

朱祁铭缓缓扭过头去,透过正门,遥望紫禁城城墙。

“其实,说到底,陛下所说的‘变’无损于社稷根本,上皇永久北狩也好,东宫换储也罢,这与天下苍生的福祉又有何干系呢?臣当然可以撇开礼制的羁绊,也可枉顾咸熙宫的那分恩情,无所顾忌地站在陛下这边。

可如此一来,臣将会集万千非议于一身,最终成为陛下的大麻烦。”

“那又如何!”景泰帝不以为意地摆摆手,目光一扫,把一份不容置疑的决然挥洒出来,“朕绝不会摇摆,更不会耍弄舍车保帅的伎俩!再说,你唱你的反调,朕做朕的恶人,无人逼你犯难。”

乌泱泱的人群仍定在远处,兴安离群而来,偷偷打量景泰帝几眼,见景泰帝并无阻止他入内的意思,便躬身进了秋浦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