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明贤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明贤王-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祖孙二人泪腺早已干涸,此刻唯有相拥呜咽。经人左劝右劝,太皇太后才亲手扶起朱祁铭,黯然返身入座。

朱祁铭转而向朱祁镇、皇太后、静慈仙师、吴太妃逐一行大礼,众人自然要轻语宽慰一番。

太皇太后端详朱祁镇良久,这才转向朱祁铭,哽咽道:“天子年幼,都怪你皇祖母不中用,稀里糊涂过了数年,以至于让你受尽了凄苦,且不能让你为你父王送终,要怨就怨你皇祖母吧!往日的事就翻过去了,还提它作甚?你回来便好,回来便好!”

翻过去了?

朱祁铭心中隐隐作痛,他意识到在皇祖母这里找不到自己期待的答案,不禁静静地打量眼前一张张有些模糊的面孔,胸中的抱负也好,心头的哀戚也罢,统统収起!他知道,世上的百般人面终究要靠自己去一点一滴看透。

可是,自己的事可以暂缓,别人的事必须趁热打铁,趁众人的恻隐之心尚未淡去,趁这么多身份无比贵重的人聚在一起,该说的话还是要说!

朱祁铭再次跪伏于地,“皇祖母,并非孙儿命大,若非一帮人舍命相救,孙儿只怕早就先于孙儿的父王、母妃而去!”

太皇太后红着眼,嘴角在颤抖,“你说,你说。”

“孙儿的武师梁岗,还有锦衣卫千户徐恭,百户牛三、蒋乙,屡次出生入死,多次负伤,只因他们舍命相救,孙儿方活到如今。”

太皇太后扭头看向朱祁镇,复杂的眼色颇耐人寻味。

朱祁镇面无表情,但总算开了口:“越府护卫军指挥使已年老,可改作它任,由梁岗接任;牛三、蒋乙有功,应予以擢升,此事过后再议;徐恭嘛,有些麻烦,等哪天亲卫军主官职位出缺,再官复原职吧。”

朱祁铭顿首后又道:“皇祖母,孙儿逃难至保安州北边一个叫卢家村的地方,多亏一位叫卢二娘的民妇收留,她待孙儿极好,如同母亲待儿子一般,孙儿叫她方姨,但心中早视她为养母。”

太皇太后再次举目望向朱祁镇,后者却默然不语。

皇太后躬身道:“太皇太后,臣妾本不该妄议朝政,但事涉祁铭,臣妾只好斗胆妄言。宫中皇子、公主的乳母有封内夫人之制,此制适用于那个卢······二娘。”

“那便依照此制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朕命女官再择封号。”朱祁镇道。

朱祁铭再次顿首,“皇祖母,卢家村那边有户富家,户主叫荀良,善举闻名遐迩,去年鞑贼入寇北境,荀家收留逃难孤儿百余人,还屡助孙儿,其操行不下于缙绅。”

朱祁镇这次倒是爽快,“朕授他个员外郎的虚衔,虽是虚衔,却让他有了士人身份,出行起居待遇优渥,自会与以往不同。”

太皇太后恢复了一些精神,脸上的表情不再茫然。“祁铭,你不必住在越府,就搬到清宁宫来,与皇祖母作伴,”瞟一眼朱祁镇,“若紫禁城里真有贼人,便让他将我祖孙二人一同收了去!”

如今不论是为眼前计,还是为长远计,都须托庇于清宁宫,与皇祖母作伴!朱祁铭点点头,感觉眼皮十分沉重,就想昏然入睡,突然脑海中浮现出云娘、霓娘的身影,他振作精神,用眼角余光打量吴太妃一眼,顿首道:“皇祖母,孙儿的救命恩人中,还有两个江湖女子,她们不受封赏,孙儿叩请皇祖母择日见她们一面!”

朱祁镇恍若未闻,皇太后与静慈仙师都是一脸茫然,而吴太妃则显得有些不自在。

“你快起来,有话便站着说!既是你的恩人,便是你皇祖母的恩人,皇祖母日日见她们都行!”

朱祁铭心中宽慰下来,顿觉上下眼皮开始打架,恍惚中,迷迷糊糊见两个宫女扶着自己朝寝宫走去,身后传来一道熟悉的女声。

“诶,祁铭,你怎么啦?”

“常德公主······”朱祁铭微张眼喃喃叫了一声,便昏然睡去。


第九十四章 立足


朱祁铭睁开双眼,透过东阁的窗棂,可见天高云淡,园中秋意正浓。

一入安乐窝,便想将倦意、悲情尽情释放,故而昏睡半日一夜,仍觉得身心俱疲,懒得动弹身子,就想合眼续睡。

一道明艳的身影在榻前一晃,朱祁铭缓缓打开眼帘,只见常德公主身着紫宝阶地锦襦裙,雍容华贵地立于榻前,一双明眸怔怔地望着自己。

三年不见,昔日的青涩女孩已长成了窈窕淑女,如今待字阁中,眼眸依旧明亮,只是少了分纯真,多了分情韵,偶尔流动的眼波令她顾盼生姿。

而她身上的衣着用料赫然是绮!大明贵族女子衣料有三种,即金绣、绮、纻丝。此刻,那身色泽明艳的锦绮衣着与她脸上的淡妆相搭配,衬托出一名待聘公主光彩照人的形象,端雅而又不失天然的风情。

朱祁铭被常德公主盯得心底发毛,就一屁股坐了起来,两名宫女赶紧上前伺候他穿衣。

常德公主摇摇头,“皇祖母,祁铭成了野孩子。”

野孩子?朱祁铭下得榻来,任由宫女替他紧衣束带,想常德公主的话言之有理,自己的装束、举止日益接近于庶人,接地气但不够高端,要重拾高大上的做派,是否须沉下心来,经受宫廷礼仪的长久熏陶?

待衣着齐整后,朱祁铭躬身施礼,中规中矩的身姿透着天然的高雅,从常德公主吃惊的眼神里,他明白了自己重回高端路线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那边太皇太后坐于椅上半天无动静。只需在东阁坐上片刻,默默看着朱祁铭酣睡,她的心灵就会得到无限的慰藉,孙儿的归来胜于良药,半日一夜之后,神志不清的后遗症似已消去大半。

恍惚中记起孙女方才说过一句不太顺耳的话,便悠然回过神来,佯嗔道:“你才是野孩子!”

常德公主红唇微噘,“本来就是嘛,方才他······”碰见太皇太后含嗔的目光,便生生闭了嘴。

朱祁铭去盥洗室梳洗完毕,回来后紧挨着太皇太后侍立。

“此时早膳已过,午膳未到时辰,你空着肚子,不可吃油腻的膳食,先吃粥,别饿坏了。”太皇太后吩咐道。

太皇太后显然不愿离去,在孙儿用膳时也想陪着他,于是三人移步至膳房,朱祁铭行礼后随宫女走到膳案那边入座,太皇太后坐在丈远的地方,常德公主侍立在太皇太后身旁。

心中的哀戚暂时淡去,加上一顿酣睡,朱祁铭顿觉腹中饥饿感十分强烈,便不管两双眼睛正看着自己,只顾埋头用膳。

“皇祖母,祁铭住在清宁宫,大家不可过于生分,平辈人之间不妨以兄弟姊妹相称。”朱祁铭刚结束了两府祭奠,旁人不宜贸然提及他的伤心事,也不宜为转移注意力而乐得过分,常德公主选在恰当的时候说了恰当的话,这令太皇太后眼眸一亮。

“上下辈之间还是要守分寸的,至于你们之间嘛,家常时以兄弟姐妹相称倒也无妨,只是还须情出自愿,若别人不情愿,祁铭可不敢乱叫。”太皇太后显然是站在朱祁铭的立场上说话。

常德公主笑道:“祁铭,你得叫我皇长姊!”

朱祁铭还在犯楞,太皇太后先开了腔:“皇长姊?那把顺德摆在何位置?”

“她不算,嫁出去的公主不作数!”

“你真霸道!照你这么说,你明年也要出嫁,到时候祁铭对你的称呼就不作数啦?”太皇太后嘴上在数落常德公主,脸上却浮起了笑色。

朱祁铭心中有股暖意,但想想自己一个王子,与平辈的皇室成员以兄弟姊妹相称,怎么都觉得别扭,何况在礼制严苛的紫禁城,这样的称呼肯定不会被朝中重臣认同,所以,他只当常德公主的一番话仅是戏言,不能当真。

太皇太后沉吟良久,叹口气,幽然道:“你落难数年,如今既然回来了,就不可荒废学业。南苑那边有处费殿,着人收拾收拾还派得上用场,再过几日,你便在那里进学,仍由吕希教导,嗯,听说吕希有个女儿,生得甚是聪明伶俐,皇祖母已跟吕希说定了,就让他的女儿做你的伴读。”

吕夕谣?朱祁铭心中一动,那个记忆里十分清晰的女孩形象再次浮现于脑海之中,数年之后,那副图像并未蒙尘,亦不曾淡去。

转念一想,皇祖母此时提起吕夕谣,肯定是因为父王生前曾在清宁宫里说过伴读一事······父王!朱祁铭心中又是一阵哀恸。

“宫中每旬都有一场经筵,皇帝总让祁钰侍筵,你日后能否参与经筵,就看你自己了,如今皇祖母只想做个祖母,不便说什么。皇帝朝务繁冗,想与他说上话并非易事,你长住清宁宫,应从速领会君臣相处之道。”

朱祁铭心中一震。长久以来潜藏于心底的那道困惑十分清晰地呈现出来,让他感受到了面对人生抉择时的沉重压力。

要想做成任何事,就得先在紫禁城站稳脚跟,而要站稳脚跟,先得过皇上这一关!

想想那个不形喜怒,不动声色的早熟皇上,自己该如何与他相处呢?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考验!

这时,一名宫女入内禀道:“太皇太后,您今早传召吕大人的女儿入宫,她此刻正在门外侯见。”

“祁铭,你慢着用膳,皇祖母去见见那个女娃。”太皇太后吩咐一声,在宫女的搀扶下出了东阁。

常德公主来到膳案边入座,端着一副大人的模样,“三弟啊,你不久便要袭爵,成为亲王,堂堂亲王找个女孩做陪读,传出去恐沦为世间笑柄!”

三弟?朱祁铭吃了一惊,想皇祖母方才与常德公主闲话称呼时,似乎并非随口一说,而是用心良苦!莫非皇祖母以为她春秋已高,怕千秋之后撇下自己这么一个孤儿无人照料,故而乐见常德公主他们与自己以兄弟姊妹相称?

真到了皇祖母撒手人寰的那一天,若紫禁城里的这帮人不拿自己当家人看,自己该如何自处!

鼻子又在泛酸,朱祁铭敛住泣意,匆匆罢了膳,起身朝常德公主施礼,随即快步离去,身后传来常德公主的嘀咕声。

“诶,祁铭,你能不能不要总这么礼来礼去的?晃得我头晕!”

进了正殿,见吕夕谣正在行礼准备告辞,朱祁铭意识到自己迟来了一步,就想上前打声招呼,瞟一眼太皇太后,最终还是収起了心中的那份冲动。

吕夕谣瞧见朱祁铭,微怔片刻,随即躬身施礼,嘴上却无任何言语。

眼前的吕夕谣与留在朱祁铭记忆中的那个女孩一比,似乎起了很大的变化。睫毛很长,却不再扑闪;一身衣着淡雅而又合体,表明她即将跨入半大女孩的行列;脸上分明有分矜持,虽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冷,却也足以提醒身前的男孩与她保持距离。

吕夕谣走了,朱祁铭陪太皇太后入后殿歇息,在太皇太后昏然欲睡时,他溜出清宁宫,在宫道上徘徊,心中满是难言的滋味。

一个小孩子哪有什么情思?可是,吕夕谣是他在世上真正接触到的第一个女孩,初见初识,便共同经历过了惊魂时刻,那道记忆镌刻于脑海,岂能被轻易抹去!

不过,他父母双亡,悲情隐隐抑制着少年的好奇心,于是,踌躇良久,便想返回清宁宫。

突然,朱祁镇与朱祁钰相伴而来,二人的身后跟着一大群内侍、宫女。朱祁铭的思绪立马回归现实,赶紧躬身立于道旁。

“祁铭参见皇上!”

见礼时,朱祁铭脸色显得十分的庄重,姿态无比严整,但换来的只是朱祁镇的淡淡一瞥。

“平身。”

朱祁镇径直朝另一边走去,朱祁钰含笑驻足冲朱祁铭点点头,随即屁颠屁颠地追至朱祁镇身后。

朱祁镇不时回首与朱祁钰言语,脸上的表情相当的丰富,根本就不像昨日那个早熟的皇上。

望着眼前的一幕,朱祁铭定神凝思,在转身踏上台阶的那一刻,他淡然撇撇嘴,似乎悟到了什么。


第九十五章 距离


入宫十日,朱祁铭渐从疲惫与哀戚的心境中摆脱出来。

今日就要进学了,但从皇上那边传来的消息令人不安。梁岗倒是顺利接任了越府护卫军指挥使一职,而牛三、蒋乙的擢升,方姨的册封,荀良的授衔却被搁置了下来,说是朝中大臣对此起了争议。

因争议而枉顾天子的一言九鼎,这样的托词显然不能令人信服。若是任命擢升文官,朝中重臣的异议自然是非同小可。大明文官的任用遵循的是“廷推”制度,由大臣们协商后推出数名人选,皇上从中圈定一人任职。如皇上对大臣们举荐的人选都不满意,也可都不用,这时大臣们或重新推举新的人选,或与皇上僵持。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皇上有“一票否决权”,但无“一票通过权”,君权受到极大的抑制。皇上对自己看中的人也不是不能直接任命,他可动用所谓“中旨”的权力,直接任命文官,不过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因为被皇上直接任命的官员根本就不敢接旨,接旨的话此官就会成为万人厌恶的臭狗屎,不出三日就得辞官!

从这重意义上讲,明代的文官任用制度是相当民主的,姑且不论利益集团小范围内的民主是否有利于治国理政,单凭这种臣权制约君权的进步意义,就不能把明代与清代混在一起,说什么“君主集权制的加强”之类的屁话,因此,现代历史教科书上对明代历史的表述是很值得商榷的,明代充其量只能说它强化了“中央集权制”。

闲话少叙,回到令朱祁铭纠结的事情上来。牛三、蒋乙是军职,对军职的黜陟,皇上还是具有绝对权威的;而给方姨诰命一事涉及内宫制度,要有异议也是言官的事,还轮不到朝中大臣多嘴。所以,皇上亲口允诺的事中途被搁置下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皇上自己的心思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对此,太皇太后虽有些不乐,但她显然是想给皇帝提供一片日益自由的天空,故而对皇帝的心思不愿置评,更不愿出面干预,只是一个劲地叮嘱朱祁铭:“不必多说,也不必多想,好好进学,把耽误的学业赶紧补回来,等哪天你才学出众了,皇祖母再考你。”

朱祁铭明白,太皇太后口中的“再考你”,仍是在延续以往的故事,其意义非同小可,那是一条助他跻身庙堂之上的终南捷径!只是太皇太后还是小看了她的孙儿,这些年朱祁铭并未闲着,他已经凭借他过人的天赋与勤勉,做了充足的准备,不过,做足功课的朱祁铭还不到张扬的时候,如今,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