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贾家大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之贾家大少-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何,也都说不出让贾政和王氏搬过来的话了。
    此时此刻,史太君不由深恨起已经去了的贾代善来,若非他偏心不成器的长子,让贾赦袭了爵位,她又何必如此为难。在史太君的心中,贾赦从来都是比不上贾政的,哪怕贾政自诩酷爱读书,却没考上任何功名,最后还是靠着父荫谋了个终生无法升职的从五品小官,她也觉得他比承袭了爵位却没有一官半职的贾赦要强许多。她甚至认为,若是贾政袭了爵位,定能将贾家发扬光大。
    岂不料在贾代善心中,两个儿子都是一般货色,都是扶不起的刘阿斗,贾赦已经有爵位了,何必还要官职,要是他把事情办砸了,岂不更加糟糕,不如就在家里待着,只等贾瑚长大就好。他给贾政求官,那是没有办法了,谁让他死活考不上,有了官职在身,贾珠和元春的前途,也能稍微好些。
    史太君见贾赦言辞有据,挑不出什么漏洞,只得打发他下去了,日后再想法子。贾赦不肯坐以待毙,就和张氏商量过了,两人每天带着贾琏到史太君跟前请安,陪她说笑。儿子儿媳如此孝顺,史太君能说什么,她真要说给别人听,人家也会觉得她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竟是被他们缠得有些无奈了。
    贾瑚回了家学读书,第一次月考就让胡先生大吃一惊,说他的水平已经可以去进学班了,于是跟贾代儒商量了下,把他送了过去。贾瑚闻言比较冷静,吩咐书童收拾东西就换了教室,比他早了一年多回来,却还留在四书班的贾珠,此时的表情就比较复杂了。他明明已经很用功了,读书从来都不敢偷懒,为什么他和贾瑚之间的差距却是越来越大,他要怎么做才有追上贾瑚的可能。
    贾珠想不明白的问题,贾瑚是有答案的,原因还很简单。一是思维能力不同,同样的知识点,成年人理解起来,总是要比小孩子快一些;二就是师傅不同,贾瑚在家读书,请教的对象是贾敬,而贾政给贾珠请来的先生,不过是个没考上举人的老秀才。两榜进士和落第秀才的差别,说是天壤之别绝不过分,贾瑚的起点就比贾珠高了,成绩在他之上不足为奇,贾珠输得并不冤枉。
    然而不幸的是,贾政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在他看来,贾瑚读书不算刻苦,每天不过念上大半天,其余时间不是舞刀弄剑,就是带着贾琏到处玩耍,实在是悠闲得很。要是贾瑚知道贾政的想法,他肯定会为自己叫冤的,他每天读书三个时辰,练武两个时辰,就是上辈子,除了高三那年,他也没这么认真过,居然还被贾政嫌弃自己沉溺玩乐,贾瑚由此感到庆幸,自己没有穿成贾珠。
    贾瑚是否勤勉,贾政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看似刻苦努力的贾珠竟然在功课上比不过游手好闲的贾瑚,折损了他的颜面。贾政一怒之下,对贾珠又恢复了原来的高压政策,他深深觉得,过去一年多的时间,自己就是对儿子太过和颜悦色了,才让他没了上进之心,在学业上进步不够。眼看贾瑚进了进学班,贾政给贾珠下了最后通牒,一年之内,必须也进到进学班,此事没得商量。
    贾瑚和贾珠在家学如何苦读,此时暂时不提,再说史太君,她被贾赦和张氏给烦的,都不想住在荣禧堂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史太君想明白了,想要贾政和王氏搬到荣禧堂来,多半是不成了。而且贾赦和张氏每天过来请安,她看着也烦心,偏偏还不好说什么。史太君不是没想过为难张氏,不过现任的工部尚书,就是张九莘的学生,她能对张氏做什么,说话都不敢太重了。
    最终,抱着以退为进的想法,史太君自己提出了搬家的事。从一开始,她就没想过要在荣禧堂常住的,她想到是,自己先留下,好给贾政和王氏搬来寻个借口,等他们住上一段时间,她就搬去徐太夫人原来的五进院子,要说环境,其实那边更适合修生养性。如今,贾赦和张氏一口一句孝顺她,除了晚上不在这边睡,也跟住在荣禧堂差不多了,她天天被他们缠着,反而显得不自在。
    史太君自己说要搬走,贾赦和张氏没有不乐意的,还把新住处给她收拾地富丽堂皇的。由于她之前跟贾政和王氏透过口风,说有办法让他们搬到荣禧堂,两人都很期待,不想一段时间等下来,史太君自己搬走了,贾赦和张氏搬了进去。贾政和王氏顿时傻眼了,贾政碍于面子不好去问,王氏忍不住,就找史太君跟前的大丫鬟打探,结果才知道,长房用孝道二字堵住了史太君的嘴。
    贾政和王氏同时被敲醒了,说来也有他们的疏忽,贾赦和张氏天天在史太君面前奉承,他们再是忙,也该经常去的,要是让长房把史太君的心笼络了过去,他们可就什么都没有了。想到这里,贾政和王氏再不敢怠慢,往史太君处请安比从前更加频繁,他们的女儿元春就养在史太君跟前,使得他们能及时了解老太太的想法,而史太君对二房本就有些愧意,彼此关系倒是更亲密了。
    张氏对史太君的偏心早已是见惯不怪,贾赦经过这件事,也把对史太君的心思看淡了。母亲和父亲不一样,他做得再好,在她心里也是比不过二弟的。贾赦想通了这一点,对史太君再无奢求,该他尽的孝心,他绝不会少做,不过史太君要是想用孝道逼他,帮贾政谋取什么,恕他难以从命。
    年初,东府的贾珍被贾敬打发回金陵参加童生试,结果一路涉险过关,竟然中了秀才。贾珍今年十六,取得这个成绩只能算是中平,可贾政还是被他刺激地冲着贾珠数落了顿,要他必须努力,务必比贾珍更早地考上秀才,贾政对自己输给贾敬一事,耿耿于怀十好几年,自己找不回面子,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贾珠长到八岁,不知被贾政骂了多少回,只得老老实实点头应了。
    贾珍从金陵回来,贾敬和李氏就开始给他说亲事,两人挑来选去,竟然看上了张氏娘家的二侄女。
    张氏的大哥是吏部的右侍郎,品级比贾敬高了好几等,要不是东府还有超品的爵位在身,又有张氏这层亲戚关系在,李氏都不敢上门打听。张氏听了李氏说的,只笑着说,她是嫁出门的女儿,侄女儿的婚事需得哥哥嫂子做主,她只能帮着在中间传个话,成与不成就不晓得了。李氏忙道:“一家有女百家求,谁说一定就能求到,弟妹有空回娘家帮我问一声,嫂子就感激不尽了。”
    其实,在张氏看来,东府这门亲事是可以结的。首先,人口简单,就只有贾敬、李氏和贾珍一家三口,进门就是大奶奶,以后还是贾家的宗妇,婆婆是个温和客气的,也没有大姑子、小姑子;其次,贾珍个人的才能还是比较不错的,十几岁就中了秀才,再苦读个几年,考上举人的问题不大,他有爵位可以继承,便是考不上进士也能出仕,前程是很有保障的,算是可以托付之人。
    张氏很看好这桩婚事,就挑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着贾瑚和贾琏回了娘家。张氏跟母亲和大嫂说起了二侄女的婚事,两人一听都觉得还可以,不过张大太太也说了,嫁女儿不是小事,她前头生了四个儿子,就得一个闺女,务必要慎重考虑,暂时不能给张氏回话。张氏笑着说,她不急的,大哥哥和大嫂子慢慢拿主意就是,只是不管成与不成,都告诉她一声,她得给堂嫂一个交代。
    张大太太忙说,这是应该的,哪有一直把人家吊着的,他们只要拿定主意,立即通知张氏。张氏点点头,略过这个话题不提,和母亲嫂子话起家常。张大太太说到一半,突然就想起一个前两天刚听到的新消息,说是宫里的几个小皇子、小皇孙到了读书的年纪,皇帝要给儿子、孙子选伴读,在勋贵世家里头挑八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的少年,贾赦是超品的荣庆侯,贾瑚的年纪倒是刚好。

☆、第020章 面试

听说皇帝要给小皇子、小皇孙挑选伴读,张氏的表情没有发生变化,只笑着说:“只是有资格而已,能不能选上还是两说,全看瑚哥儿的造化了。”其实,就张氏的真实想法而言,她是不希望贾瑚进宫给皇子、皇孙当伴读的,跟对了人也就罢了,要是运气不好跟错了,可就什么前途都没了,还不如老老实实读书、习武,无论是从科举出身,还是投军谋取军功,都要显得更稳妥些。
    张大太太见小姑子对这件事不是很上心,也笑道:“依我说啊,瑚哥儿选上了是好事,选不上也没什么不好的。”张九莘虽然已经致仕,张氏的大哥和三哥还在朝中为官,一个是正三品的吏部侍郎,一个是正四品的鸿胪寺卿,对前朝后宫的情况,都是比较了解的。给小皇子、小皇孙当伴读,看似比较安全,起码没有站队的风险,可要是太子殿下有个万一,宫中的形势可不好说。
    今上的儿子不少,前前后后生了将近二十个,养下来的却不多,已经成年的就只有元后苏氏生的太子司徒衍,沈淑妃生的三皇子司徒彻,陈昭仪生的五皇子司徒役,尹美人生的七皇子司徒征,二皇子、四皇子、六皇子、八皇子均在幼时夭折,再下去就是继后褚氏生的九皇子司徒律,今年十二岁。
    司徒律之后,十皇子到十八皇子都是低位嫔妃所出,年龄三岁到十岁不等,除了十皇子、十三皇子幼年夭折,其余几个都活了下来,皇帝这回就是要给十八皇子以外的小皇子们挑选伴读。
    正常情况来说,给无权无势的小皇子当伴读,算是个不好不坏的差事。往好了想,这些小皇子的母亲多是宫人出身,没有什么背景,她们为了拉拢朝中大臣,肯定会吩咐儿子善待伴读,在他们身边当差,只要背景够雄厚,绝对不用担心被苛责。往坏了说,小皇子们年纪小,又没有母族势力支持,难以成事,往往自身都要依附年长的皇兄行事,身为他们的伴读,以后恐怕沾不到光。
    更要命的是,太子殿下身体不好,很多人都在担心他会走在皇帝前面。倘若太子真的去了,朝中的局势立马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届时,三皇子居长,九皇子居嫡,肯定会对储君之位展开激烈竞争,且不说已经成年的五皇子和七皇子,就是年幼的小皇子们,也有可能卷入其中。贾瑚要是进了宫,不管是给哪位皇子当伴读,都很难置身事外,如果有可能,最好还是不要进宫。
    张氏和母亲嫂子叙话半晌,愈发坚定了不让贾瑚进宫的念头。张氏拿定主意,就带着被表哥们出题考了一天的贾瑚回了家。事不宜迟,她和贾赦必须先商量好,不然消息正式下来,依照史太君的个性,说不准要让他们把伴读的名额让给二房都有可能。贾赦一听儿子有机会进宫给皇子当伴读,高兴坏了,还是张氏细细说明其中原委才冷静下来,改口说能推就推,能不进宫最好。
    贾代善晓得贾赦不是个能断之人,临终前再三叮嘱他,天家的家务事,绝对不能搀和进去,稍有不慎,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祸。贾赦记住了,只是一时没把这件事和皇子伴读联系起来,经过张氏一提醒,顿时吓出一身冷汗。两人不敢耽搁,赶紧就把贾瑚叫来,仔细叮嘱一番,若是宫里直接定名单,那就没办法了,可要是有甄选的过程,贾瑚最好想办法推脱,给皇子当伴读弊大于利。
    贾瑚默然颔首,表示自己知道了,心中却有些许遗憾,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还幻想过,司徒景是不是也要选伴读,如果他选的话,他很乐意去他的身边,不过现在看来,还是安全至上。
    过了两日,旨意正式下来,不知是皇帝念旧还是怎么的,贾瑚和贾珠的名字竟然都在伴读的候选名单上,让他们即日进宫参加面试。贾赦和张氏当时就愣住了,贾珠居然也要去,以贾政和王氏的性子,肯定会让他拼命争取的,若是那样的话,无论贾瑚是否退避,都没有意义了。贾赦心里还在想,要是贾珠选上了,贾瑚没有选上,他儿子岂不是很没面子,不行,他得改变主意了。
    张氏并不担心这点,甭管贾赦和贾政如何不和,只要出了门,他们就是一家人。皇子选伴读,主要目的是拉拢伴读身后的势力,贾瑚和贾珠站在一起,只要是长眼睛的就都不会选错。倒不是说贾珠差了贾瑚有多远,而是侯爷的儿子和侄儿,这是有区别的,再说张家和王家,也是有区别的,只要有人选了贾瑚,贾珠肯定就会落选。只是这样一来,贾瑚进宫就成为不能推脱的事情了。
    相对贾赦和张氏的淡然表现,贾政和王氏的表情就很不含蓄了,他们似乎觉得,只要贾珠当了皇子的伴读,就能带给他们无限的好处,可事实却是,只要有贾瑚在,贾珠就没有中选的可能。
    皇帝念着贾代善的好处,把他两个孙子的名字都放进了候选名单,贾赦和张氏无可奈何,只得重新吩咐贾瑚,进宫定要好生表现,务必设法中选,就是自己选不上,也绝不能让贾珠选上。
    贾赦目光短浅,单纯是不想看到侄儿胜过儿子,张氏就想得比较深远,她是怕贾珠当了皇子伴读,日后宫中发生变故,他把贾家卷进无妄之灾,贾政和王氏教导出来的儿子,张氏委实信不过。
    贾瑚深知张氏的担忧,当即表示道:“爹,娘,你们放心,儿子晓得该怎么做。”如果不能当司徒景的伴读,他也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特异功能,挑个相对最没野心的小皇子伺候,以确保安全。
    贾赦和张氏见他小小年纪,却丝毫没有初次进宫面圣的紧张,心情不由放松了些。
    而在二房,贾政和王氏已经是跟贾珠叮嘱了无数遍进宫的规矩,搞得本来不是很紧张的贾珠,愣是变得紧张兮兮,他都有点担心,自己进了宫变得不会说话了,可贾政和王氏还在说个不停。
    转眼到了进宫面试那日,贾瑚和贾珠乘坐同一辆马车到了宫门口。今天进宫的世家子弟很多,皇帝专门派了人引导他们。贾瑚一下马车,就掏了个张氏给他准备好的荷包递给接他们的小太监,贾珠的动作慢了半拍,拿在手上的荷包没能递出去。小太监不经意地掂了掂荷包的分量,就把它塞进袖口,带着贾瑚和贾珠往面试的临渊殿而去,边走边小声给贾瑚说着今天都有哪些人来。
    贾瑚和贾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