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所罗门的"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励志]所罗门的"智慧"-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台下的法利赛人却大声地起哄,纷纷叫嚣:“处死他!用石头砸死他!”罗马总督的心中明白,根据罗马帝国的法律,眼前这个人是完全无罪的。但是,这班法利赛人却是罗马占领军在以色列“以犹治犹”的骨干人物。是维护罗马法律的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利益?彼拉德沉吟半晌,最后选择了后者。他命令罗马士兵:“拿一碗清水来”。然后,在众人的注视下,他郑重地、一点一点地洗净了双手,然后,他再次宣判:“对于这个人的流血,我是清白的。你们看着办吧。”    
    一个千古不闻、荒诞不经和不可思议的法庭判决:“你们看着办吧”。    
    于是,一出悲壮的“耶稣蒙难记”便开始在耶城上演了。耶稣先是被剥光了衣服,施行了一场凶残的鞭打。然后,遍体鳞伤的耶稣,头上被戴上一顶荆棘编成的皇冠,背上捆绑着一个粗大的十字架,十字架上,用工整的拉丁文和希伯来文写着:“这个人叫耶稣。他是“犹太人之王”。在5名凶恶的罗马士兵的押解下,沿着眼前这条长长的小路——“悲哀之路”(Via Dolorosa),艰难曲折地向各各他高地攀登。一路上,他昏倒过10多次,斑斑血迹,染红了这条几公里长的“苦难路”。黄昏时候,耶稣终于爬到了山顶上,此时,天地死寂,这场悲剧已经到了最后的一幕。    
    巨大的十字架被高高地矗立起来,四根大铁钉被罗马士兵钉进了耶稣的四肢——这是罗马帝国发明的一种最残忍的死刑方式。全身上下血肉模糊的耶稣痛昏了几次,但他始终紧咬牙关,一声不吭,而山上山下,众多围观者却早已是哭声震天。当太阳收尽最后一线余晖时耶稣挣扎着抬起头来,高声呼唤道:“主呵!带走我的灵魂吧。”然后,头一垂,便魂归天国,时年36岁。    
    一个罗马士兵走上前来,拔出一把长剑,对着耶稣的心窝猛扎下去,完成了这死刑的最后一个步骤。随着长剑拔出,耶稣的鲜血直涌,染红了耶路撒冷的土地……    
    一个无罪的人,却被法庭无耻地出卖了并暧昧地宣布为有罪及受尽酷刑,但他却毫无怨言地,为真正有罪的人背负起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并用自己的鲜血,来为全人类赎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但这又是一种何等伟大的胸怀!    
    这宗千古奇冤,却使耶稣马上成为了全世界的圣人,也成为了地中海三岸万万千千被罗马帝国压迫侮辱的人民共同敬仰的“救世主”。应该再一次指出的是:迄今为止,史学界对历史上是否实有耶稣其人还基本上存怀疑态度。他们普遍相信,耶稣只是一个在传说中被虚    
    构出来的人物。但无可怀疑的是,正是从这些传说中,才产生了一个世界性的新宗教——基    
    督教(在拉丁文中,“基督”一词为“救世主”的意思)。400年后,那些从世界各地像潮水一样涌来的“蛮族”中,有许多就是打着基督教的十字架旗号杀入了罗马。此后,古罗马宏伟的建筑被蛮族烧成了一片废墟,而废墟之上,重新崛起的,却是一座座十字架高耸入云的基督教教堂。    
    可以说,不是耶稣造就了基督教,而是罗马人造就了耶稣!一场不公正的审判,却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与进程!这一切,倒是当年的罗马总督彼拉德所始料不及的。    
    公元35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母亲希拉娜太后巡游耶路撒冷时,发现了耶稣的刑场和墓地,为弥补罗马帝国这个300年前犯下的重大错误,她下令在此地建立一座“圣墓教堂”,(又称“复活教堂”)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殉道者。但一切都已经太迟了——传说中的耶稣早就已经“复活”,而罗马帝国,却已经注定是风雨飘摇、返魂无术了。    
    或许是因为这个故事太过悲伤了的缘故吧,今时今日,世界各地的人民却用欢乐的圣诞节来纪念耶稣。每年的12月25日前后,圣诞树、圣诞花、圣诞歌、“圣诞老人”的霓虹灯饰、尖红帽就风靡全球。甚至连我们中国的大小超市、百货商店里,都有许多职员扮成圣诞老人的模样,在商店门前的马路上向过往行人大派礼物。想不到一场不公正的审判,竟然会在这2000年来,令圣诞老人的魅力没法挡!    
    但“不公正的审判”,我们却真心地希望,在这世界上永远不再出现,无论它发生在哪一个国家。    
    


选载《大宪章》:温莎堡草地上的羊皮纸

    “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    
                        ——13世纪英国《大宪章》的精神    
         
    《大宪章》:温莎堡草地上的羊皮纸    
    离开意大利,我们法律之旅下一站的目标便是英国。这个大西洋上的小小岛国,历史上,却是现代世界许多重要的法律理论和制度产生的一个源头。    
    此刻,我们正倚立在一艘海轮的舷边,挥手告别了法国北部著名的敦刻尔克海港,向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伦三岛驶去。1940年5月2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联军曾有40万人,被德军的“闪电战”紧紧包围在这欧陆边缘的弹丸小镇。可能是“英吉利”这名字取的实在是太好了的缘故吧,当时海峡两岸,真的是天佑女皇,连续数日,天降大雾,令德军无法发动总攻击。而英国则趁机调集了全国大小船只,连续七天七夜进行史无前例的大营救。直至6月4日,浓雾散去,海峡上空,阳光灿烂,德军的飞机大炮坦克才得以一齐向这小镇狂轰。3万多名守卫官兵顷刻间全部灰飞烟灭,而36万被困英军,则早已安然撤回英国,只是在码头上,丢下了遍地的轻重武器堆积如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说来也巧,今天刚好就正是6月4日,刚好就是那场“敦刻尔克大撤退”的60周年纪念日。仰望着英吉利海峡上的蓝天浮云,遥想着60年前这海面上千帆抢渡、炮火连天的悲壮场面,有一刻,我几乎忘记了我们今日要去英国干什么。    
    好了,闲话休提,言归正传。我们的英国之行这一站,第一个目标,便是去考察伦敦附近的温莎堡。因为这座草色青青的美丽古堡,是全世界、全人类第一部宪法的发源地。    
    温莎堡,位于伦敦西北30公里处的泰晤士河畔。这里地势高峻,周围环绕着大片碧绿如茵的绿草地和片片茂密的森林。这座拥有众多巍峨宫殿、风景如画的庞大古堡群,屈指算来,已经有将近1000年的历史了。近几年来,这座童话世界般的“王城”已大部分对公众开放,并成为了英国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我们来此,无心寻觅当今女王幼年时代的“绿野仙踪”,也更没空听导游津津有味地讲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爵(即爱德华八世)的风流韵事。我们只是随大流走马观花地游览了一下“滑铁卢大厅”和圣乔治教堂后,便走出了那座气势雄伟的大石门,来到了古堡门外不远处的一片青草地上。    
    这片看来普普通通的绿草地上,近800年前,却上演过一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场面。    
    说起来,往事如烟。1215年6月15日清晨,一阵阵急骤的马蹄声惊醒了温莎堡。几十个英国贵族身带佩剑,来到此地,齐齐聚集在我们现在站立的这一片青草地上。他们聚集在此地的目的,原来是要向一贯专横而粗暴的国王约翰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从今以后,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这些贵族们的这个权利和那个权利。他们的随从和一大队铁甲骑兵们则隐伏在附近茂密的树林里,时刻准备着,万一,这场与国王“说法”的谈判一旦破裂,就全军出动,向会场冲锋。    
    以武装叛乱来反对国王,这在封建时代岂非是滔天的死罪?但“不自由,毋宁死”。这一小批意志坚定的人,在这片绿草地上为国王准备了一个小帐篷和宝座,还有一卷写在羊皮纸上的请愿书。当然,还有密林里隐伏着的几千把军刀。    
    在紧张的静默和等待中,连太阳也不安地躲在阴云里。终于,上午9时左右,温莎堡方向出现了一支小马队。人们逐渐看清了是约翰国王、教皇使节、坎特伯雷大主教和一小队卫士。国王一行在绿草地上漫不经心地下了马,然后,一个贵族代表迎上前去,简要地说了几句话,并向国王献上那一小卷羊皮纸。    
    约翰王展开那卷羊皮纸,大略地浏览了一下,只见上面写着:“国王在没有征得贵族同意时,不可随意收取赋税,也不能任意向臣民勒索财款……”,“不经同等身份的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的审判,国王不得将任何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施加任何刑罚折磨……”,还有许多鸡毛蒜皮的“不得这样、不得那样”。最后的一条,令约翰王皱了皱眉头,这一条写着:“假如国王违背诺言,贵族则有权拿起武器驱除暴君……全国人民都应站在起义者这一边”,等等。    
    据说当时,短暂的静默,短暂的肃穆,这片绿草地上的空气严峻得似乎要凝住。之后,出乎意料地,国王竟点了点头,表示了同意,并将这卷羊皮纸——“贵族权利纲领”转给了他的大法官。然后,国王不失尊严地离开了这片绿草地,返回了温莎堡。    
         
    四天后,以这卷羊皮纸为蓝本、经大法官们修饰敲定的“英国人民自由契约”——《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诞生了。    
    一场伟大的请愿,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法律。在后来的岁月里,迄今还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的这卷羊皮纸,其内里基本的内容,已逐渐发展成为英国全部关于人民的自由、平等、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法律制度最初的基石,也逐渐发展成了英国宪法和法治传统的基本支柱,这倒是当天批准了这份文件的约翰国王,以及全体参与了请愿的贵族们所远没有预料得到的事。    
    我们暂且撇开宪章中琐碎的内容不谈,而来研究一下这场“羊皮纸事件”本身,我们就会发现,虽然在13世纪的英国,贵族们并不懂得,也不关心人民大众的自由权利和议会的民主,但他们却坚信着一条光辉的原则,这原则就是: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    
    国王也要受法律的约束?这是咱们中国5000年来所有的政治家、思想家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事!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国王从来都是至高无上的“天之骄子”——天子。皇帝手操对天下万民生杀予夺的一切大权,法律只是他手上用来惩罚人民的一件工具。中国人民除身受比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惨重得多的压迫之外,对自己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民”可以有什么权利、应得到什么权利,可以说,是自古以来,便一概不知。而对待秦始皇、约翰王之类的暴君,中国人一般都只知道这两种方法:一就是“逆来顺受”,忍受、忍受、再忍受;二就是忍无可忍之时便群起而“造反”,把那家伙一刀杀掉,把他的宫殿一把火烧掉,再随便弄个刘三、李二出来当皇帝。而从来就没有人想过:要用法律去约束皇帝。因此,在中国,5000年来,社会矛盾的解决,从来就只有一种激烈破坏的暴动,而从来就没有一条中间的和理性的道路可走。    
    但英国人就不同了。据说,英国人最自豪的便是他们的“自由”。他们个个都自称是“生而自由的英国人”(Free-born Englishmen),就像我们人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一样。但自由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来保障,因此,英国人对专制暴君的斗争,一般地,总是不愿简单地把他推翻,而总是想在保住他的王权、保住一个国家的稳定的情况下,去争取臣民自己最多的权利和最大的自由。温莎堡草地上的那卷羊皮纸,便正是英国这种民族传统的一个最好写照,这传统就是——通过诉诸法律的方式,来确定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君主与人民要互相尊重对方的权利,但谁也不准“越位”,以避免社会陷入一种急剧动乱,来求得一种社会的和平、经济的进步与民族的团结。当年的约翰王很懂得适时妥协,而当年的贵族与人民,亦很懂得适当的退让。于是,法律在英国,便日渐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东西,君主与人民,大都懂得“依法”来自我克制。传统得以延续,历史更没有割断。所以,今日的英国,尽管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山河却依旧青葱,国家依然会有女王、有贵族,女王依然能保有王室华丽的马车和庄严的皇宫古堡,而人民,却享有一种比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自由和安宁的生活。    
    今日游客来到温莎堡,有人欣赏风景的美丽,有人惊叹王室的奢华,有人只看到大英帝国的衰落,有人在嘲笑英国革命的“不彻底”。而对第四种人,我只想建议他:先生,你不妨走出温莎堡的墙外,去欣赏一下那片——碧绿了一千年的青草地。


选载贝克街游记:不死的福尔摩斯

      “任何使人类社会生活不诚实、不完满的社会条件,都是足以引起犯罪的社会因素。”    
     ——19世纪意大利法学家恩里克·菲利《犯罪社会学》    
    贝克街游记:不死的福尔摩斯    
         
    世界上有一个人,像耶稣与圣诞老人一样,是纯属被人们虚构出来的,而且,他也像耶稣与圣诞老人一样,被世人寄托了很多的崇拜、热爱和希望。以至在100多年前,他连“死”都不得安生,被公众的狂热迫着要再次“复活”。他的故事,被全球各国拍成了211部电影,他的名字,在百年间可说是响彻全球。直至今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他依然还活跃在伦敦的大街小巷里,还拿着个放大镜,到处去侦查罪犯的行踪……说到这里,已不消再说,你一定会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就叫福尔摩斯。    
    我们现在就正站在英国伦敦老城区的中心、一条繁华热闹的大街——贝克街221号B座的门前,站在那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