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你懂职场礼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别说你懂职场礼仪-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我小时候对这些礼仪是完全没有概念的,根本不懂。比如在吃酒席的时候,我不愿意坐在里面的位置,喜欢坐在靠外面的位置,因为这样方便随时开溜。那个时候就根本没有想过,里面的位置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有些人要坐里面,有些人要坐外面。
不过,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跟我一样,逐渐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你只要记住,不管什么场合,谁是主角,谁享有一切礼仪的优先权就对了。
比如说吃饭时的位置安排,为什么主人要坐在正对着门的位置?因为不管什么样的人经过,或者有谁进来,正对着门的人一定是最先看到的,他享有信息上的优先权。你想想,背对着门的人会怎样?背后有什么人过来,他必须回头看一下才能知道,很不方便,对不对?所以说,要记住这些并不难,就是学会换位思考,想一想怎么坐最方便。
那么,第二重要的位置是哪个呢?当然是离主人最近的左右两边,所以这两个位置通常是第一重要的客人和第二重要的客人的位置。但对于东道主这一方,第二重要的位置就是跟主位正好相对的位置,并不是说你们是东道主,他们是客人,各自扎堆。
一些人搞不清楚这些问题,就会闹笑话。餐桌上常见的座位错误有:
一、 聚餐的时候,可能大家都不熟,结果男的坐一边,女的坐一边;
二、 东道主坐一边,客人们坐另一边;
三、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带着家人或者朋友来的,那他通常会和他的家人或朋友坐在一块。
其实,这些都是不符合餐桌礼仪的。
在饭桌上,我们经常会说一句话:“要把客人陪好了。”怎样才能陪好?当然是一个伺候一个。所以正确的坐法是主客交替着坐下,一个主人陪着一个客人。
(插入座次图)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大家应该避免的,比如说请一个非常重要的客人吃饭,你要尊重他,请他先落座,但你不能太客气了,让着让着就把他让到主人的位置上去了。这也是不妥当的。主人就是主人,客人就是客人,你让他坐主人的位置,难道说待会儿让他买单?礼仪有个适度原则,凡事过犹不及,作为主人,就应该大大方方地坐在主人的位置上,而不宜过分客套。
书包 网 。  。。  想看书来
左右之争
此外,礼仪上还有个左右之争。
一般说来,中国人是以左为上,西方人呢?以右为上。不过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事实上,左右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中国早期,尤其是在夏商周、唐宋等许多朝代,是以左为上的。皇帝听政的时候,坐北朝南,文武官员则分列两行,站在他前面。在古人看来,太阳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所以东边通常被认为是比较好的位置。像过去地主雇人干活,就是自己住东边,长工住西边,所以地主通常也叫“东家”。直到现在,我们还管一些租房的人叫“房东”。
想想看,皇帝坐北朝南,你如果站在东边,刚好处在皇帝的什么位置?左手边,对吧?所以古人最早是以左为尊的,包括看手相的都会说“男左女右”,男的比较尊贵,所以伸左手,女的地位低一些,伸右手。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了主流,主要有夏、商、周、秦、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等朝代。
但是到了汉朝,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据《称谓录》记载,东汉明期,汉明帝喜欢叫他的老师坐在西边(所以老师也叫“西席”),时间一长,汉朝人就以右为上了。晋朝、元朝、清朝,还有民国时期,都是以右为上的。同样是做官,左丞相就比右丞相地位高一些。大家想一想,以前学古文的时候,我们说到一个人被贬官了,会用什么词?“左迁”,对不对?什么叫“左迁”?就是你本来是站在皇帝右边的,后来被贬到左边去了。
这些说法大部分出现在汉朝。我们有个成语叫“无出其右”,讲的也是汉朝的事。据《汉书·田叔传》记载:“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据说田叔这人太厉害了,没有人能够站到他的右边去。右边是什么位置?尊贵、显赫、受人尊敬的位置,“无出其右”,就是讲没人可以超过他。当然,这里的右是相对皇帝而言,而不是田叔本人。
怎么去理解并记忆这些东西呢?在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的金正昆教授有个很有意思的办法,他说记名词就行了。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习惯了把重要的放在前面。比如中国人讲“君臣”、“父子”、“男女”,很明显,谁大就谁在前面,包括我们平时所说的“前后”、“左右”。西方人的礼仪也很好记,他们是以右为上的,大家想一想,西方是怎么说“左右”的?英文里就叫“right and left”,叫“右左”,以右为上。
整体说来,中国的传统还是以左为上,像汉朝这样的非常少见,清朝、民国时期离我们比较近,加上当时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情况也多了,这时候又以右为上了,算是跟国际接了轨。
时至今日,我们在次序上还有两套做法,一套是以左为上,这是传统的,常见于婚礼、寿宴、乔迁之喜等,还有一套是以右为上的,常见于外企、政府机关。你看一下每年两会国家领导人的照片,留意一下他们所处的位置。总书记站中间,这是没有问题的,总理呢?总理一般是站在总书记的左边还是右边?都是右边。这是为了跟国际礼仪保持一致。
此外,一般相对不吉利的事情,也是以右为尊的,比如说有人去世了,准备出兵打仗了。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人也会站在右边。
所以说学习礼仪并不难,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多观察一下日常生活,多回想一下我们经常念叨的一些词或典故,就会明白哪个先哪个后,哪个尊哪个卑了。
之前,我找《三国演义》的绘本,就发现现在有些画画的不懂这一些。像“桃园三结义”这一幕,过去的绘本是怎么画的?刘备站中间,然后呢?关羽站在他左边,张飞站在他右边,因为这时候是以左为上。现在一些搞网络游戏的多少还好点儿,设计三国人物的英雄形象时虽然不看书,但多少会参考一下过去的绘本,在排序上就不会出问题。但是有些画动漫的就胡来了,我就见过一本三国漫画,封面便是“桃园三结义”:一张长桌子面前,刘备站在最右边(面对桌子时),正中间是关羽,张飞站在最左边,三个人一字排开。再看一下内文,类似的常识错误还有很多,你说这样的绘本能卖好吗?
这种人做文化产业不赚钱,我只能说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本节要点:
不管什么场合,谁是主角,谁就享有一切礼仪的优先权。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习惯了把重要的放在前面。比如中国人讲“君臣”、“父子”、“男女”,很明显,谁大就谁在前面。
一般说来,庆祝婚礼、寿宴、乔迁之喜等,以左为上;外企、政府机关搞活动时,则以右为上。

礼多人不怪?也怪!
讲到礼仪中会用到的各种次序,千万不要被它吓到了,你只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想一想,觉得哪个位置最为便利,就明白孰尊孰卑了。在礼仪中,真正烦人的是热情过度。
有段时间,我特别反感我们传统文化中那些礼节,也就是所谓的客套。
比如收压岁钱,我小的时候,春节期间去给人拜年,临走时亲戚朋友通常会给小孩子包个红包。这时候,我就会很高兴,心想又有钱买鞭炮了,可爸妈肯定会让我把红包拿出来,还给人家。对方当然不答应了,于是,各种客套手段就全派上用场了,一个非要给,一个非不要,双方围着小孩子“抢”来“抢”去的,其激烈程度不亚于打架,年年如此。小时候,我还见过为了这种事推搡到田里去的。
总之,中国人特别的热情,也特别的假。这时候,你要是不再客气,直接收下了,对方反而可能在心里暗骂道:这人真不懂事!反过来也一样,对方要是客气一下,你就不再给对方的小孩子塞红包,对方也会在背后骂你“真小气”,甚至迎人便讲。
同样烦人的事情还有吃饭。去亲戚朋友家之前,父母总要交待:到了别人家要懂礼貌,想吃东西够不着时让我给你夹,不要自己乱跑。但到了吃饭的时候,根本不用麻烦父母,对方就会一个劲儿地劝菜。我最烦的就是别人给我夹菜,倒不是嫌别人不干净,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我想吃什么。他告诉我这个东西很好吃,那是他觉得好吃,我口味跟他不一样。
过去不像现在这样,现在餐桌上会有玻璃转台,你想吃某道菜,够不着就转过来再夹,过去是没有这些的,有些菜你明明很想吃,可是够不着,爸妈又交待说“要有规矩,不能乱来”,自己又不好意思当着外人面说自己想吃,那还能怎么办?只好眼巴巴地看着,或者盼着爸妈能明白我的心思,帮我夹一下。
最让我郁闷的是有一次跟老爸去拜访在县城工作的老乡,老乡一家人都很热情,最后留我们吃午饭。午饭有道菜是海鲜炖鸡蛋,光鸡蛋就用了十几个,炖了一大锅。他们觉得这个东西给孩子吃的话很补,高蛋白嘛。我吃了一口,发现自己不习惯那个味道。不知怎么的,我从小不喜欢炖的鸡蛋,觉得那个特别难吃。但是他们一直劝我多吃点,这就是中国人的习惯,劝菜嘛,就是“你不要客气,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可在家里的话,我要是不喜欢这道菜,根本没人强迫我吃。
被劝不过,我又吃了一口,发现自己真的不喜欢那道菜,虽然它是道主菜,花了主人家最多心思,但是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这事勉强不来。不过,这在主人家看来就成了客气,于是那位叔叔把我的碗“抢”了过去,舀了两大勺,给盛了满满一碗。面对这种情形,我真是欲哭无泪,可你还不能抱怨,“毕竟人家是为了你好”。
我就记得,勉强咽了几口之后我都快吐了,终于没有吃完它。时至今日,我都记得那家人当时的表情——不识抬举!他们就认为,这么有营养的东西我不应该浪费。
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对跟着父母去做客一事怀有畏惧心理。不管是吃饭,还是收红包,自己都有点像道具,让对方使用,表演给我爸妈看。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叫“礼多人不怪”,但是你如果完全忽略对方感受,那就会给别人造成困扰,烦不胜烦,反而偏离了礼仪原有的目的。
很早以前,我在《故事会》上看到一篇故事,名字好像就叫《礼多人也怪》。故事说的是有个农民进城办一件事情,有个在城里工作的老乡帮了他一个忙。这个农民就很感激他,要给他送礼。对*得只是举手之劳,坚决不要,可这个农民也实在,老觉得欠了他一个人情,不还上就心里不安。他便变着花样地送,可每次都被退了回来。
有一天,悲剧终于发生了。这个在城里工作的要外出办事,发动汽车后感觉车震动了一下,明显轧到什么东西了。他于是赶紧下车检查,结果打死他也没有想到,他轧到的是要给他送土特产的老乡!原来,这个老乡又带着一些土特产进城了,到他家后敲门没人应,估计他们正在午休,于是下楼等。这个老乡认得他的车,加上天气热,便躺到车底下去了,躺着躺着,结果睡着了……
所以讲礼仪,不是什么事情都多多益善,热情过度了也会让人很头疼。返观现在,则是另一种极端。现在的小孩子哪像过去那么拘谨?逢年过节,不等你准备好,他就先开口了:“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至于大人,也越来越不重视形式了,过去还放放鞭炮,请人来演场戏,现在则几乎没有了。
很多人喜欢说“现在的人情怎么这么淡漠了”或者“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之类的话,可是你别忘了,这些气氛都得借助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现在给个红包都像是在应付债主,过年时连形式都懒得搞了,又怎么可能会有年味呢?
传统文化在流失,礼仪道德在沦丧,是否也有你我的一份责任呢?
本节要点:
不要以为“礼多人不怪”,如果忽略了对方感受,就会热情过度,给别人造成困扰或不便。
过年要有过年的形式,才会有年味,尊重人也得借助合适的形式。
 。。  。。 
礼,就是尊重别人的感受(1)
在谈到礼仪的时候,我多次强调“礼”比“仪”重要,有些朋友就觉得奇怪:生活中有那么多粗鲁的人吗?
如果把“礼”解释为“尊重他人感受”,把“不尊重他人感受”理解成“粗鲁”的话,那么我不得不说,生活中行为粗鲁的人还真不少!
以前,我们在跟外宾打交道的时候,就会拿中国人处事的这一套招待他们,丝毫不顾及对方感受。比如说给人家夹菜,对人说多吃点这个菜、多喝点那个汤,这道菜很补很好吃,你一定要多吃点。问题在于,大家的口味不一样,喜好也不同,你喜欢的菜,他还未必喜欢呢。你觉得给人夹菜是热情,可他还有心理顾忌,觉得不够卫生呢。
再比如说敬酒。现在说到喝酒,很多人会有感觉,觉得西方的酒文化都是高脚杯、红酒葡萄酒什么的,比较文雅,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中国人也有良好的酒文化,西方人也会酗酒,只不过发展到今天,已经变得有些畸形了。
今天的敬酒倒有些像罚酒。常见的情形是,有个人端着杯过来了,看到你的酒杯没倒满,给你添满,说:“我敬你!”——到此为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给人添酒也是尊重人的一种,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使事情完全变了味儿。他喝完了,要求你也必须干了,甚至威胁道:“要是不干,那就是太不给面子了!”最后,他能把这事上升到面子、人格、尊严这种高度上来,以此逼你喝干。
这哪里还是敬酒?倒有些像罚酒了,潜台词无非是:“老子想喝一杯,你得陪我!”“你必须也喝干,让我高兴高兴!”总之,以敬酒的人为主角,丝毫不顾及被敬者的感受,好像对方的义务就是把自己哄高兴了。
我们可以叫它“逼酒”、“罚酒”或“陪酒”,唯独不能把它叫“敬酒”,因为根本没有多少敬意在里面。
真正的敬酒应该是我以喝酒的方式向你表达敬意,至于你喝什么、喝多少,完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