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战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山战图- 第2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铉立刻又道:“但你想让我把你送去朝廷,你必须与我合作拿下临沂县,否则,我会把你的人头直接送给天子请功。”

“那我们就一言为定!”

孙宣雅有一丝信心,他当即道:“将军可以去找陈海石!”

张铉只觉这个名字很耳熟,他略一沉吟,立刻想了起来,“就是原来的费县守将,被我放回去的那个人吗?”

“正是此人!别人我信不过,但我信得过他。”

“如果他已经效忠孟让呢?”

“别人或许会,但他不会,他跟随我多年,我可以把身家性命交给他。”

停一下,孙宣雅又恨恨道:“而且我也希望将军把孟让灭掉!”

......

费县和临沂县相距只有五十里,行军一天便可以赶到,拿下费县,也就等于打开了临沂县的大门。

正如张铉的预料,孙宣雅在费县全军覆灭后,孟让立刻在临沂县发动了政变,统领临沂县军队的六个将军,有两个将军支持他,另外两人则保持中立,在孟让一连串手段的软硬兼施之下,他最终控制了临沂县,三万守军也听从了他的指挥。

虽然最初孟让曾写信给张铉,表示他愿意让出临沂县,退兵到梁郡,但当时并没有发生瓦岗军东征,但就在瓦岗军东征并被张须陀的军队强势击败后,孟让也意识到他不可能退兵去中原,甚至彭城郡也很难前往。

事实上,孟让发现自己除了死守临沂县外,他再没有任何退路。

正是这个缘故,孟让不再履行自己的承诺,并开始在临沂县积极部署防御,他希望张铉久攻临沂县不下,最后不得不撤军退回北海郡。

黄昏时分,在临沂县四周的上万顷麦田里,数万士兵和民众在拼命地抢收夏粮,麦子刚刚成熟,他们必须在隋军攻打临沂县之前把粮食抢收回城,一车车满载麦穗的大车排队向城内驶去。

孟让负手站在城头上,远远眺望着数里外麦田忙碌的军民,他心中颇为得意,至少这些军民出城后没有趁机逃匿,这是一个好的迹象,说明临沂军民认可自己的统治。

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天,隋军始终没有来进攻临沂县,这让孟让的心中生出了一丝疑虑,他和张铉在高密郡交过手,很清楚张铉善于用计,张铉会不会故计重施,让他的精锐士兵混入临沂县城内呢?

孟让担忧地又向麦田内的军民望去,外面有数万人在抢收粮食,要混进来确实很容易,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每家每户都控制起来,但他刚刚接手临沂,连军队都没有完全受他的控制,何谈控制百姓?

但如果不收城外的粮食,他的军队连半个月都支持不住了,大部分粮食都被孙宣雅运去了费县。

权衡再三,他只能冒这个险,毕竟粮食才是维持军队存在的基础。

孟让最担心的是,隋军利用军民外出割麦回城的机会杀来,那时他关城门都来不及,为了防止这个漏洞被隋军抓住,孟让特地派出数百名探子在临沂县三十里外巡哨,主要隋军主力出现,他们就会立刻放鸽信通知县城。

那时他会紧急下令军民回城,可如果小规模的隋军趁机混入城内,他也无可奈何了。

孟让心烦意乱地叹了口气,转身向城下走去,城门处,一队运粮大车正在进城,每个手上都有一只小木牌,只有凭这只小木牌才能进城。

这是孟让想到的唯一办法,识别身份,可是。。。。。。

孟让也知道这里面有很大的漏洞,他也没有办法,只得寄希望于张铉没有派斥候士兵进城,他暗暗摇头,返回了官署,也就是孙宣雅的琅琊王府。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在城外抢收麦子的军民开始陆陆续续返回城内,每个城门口都挤满了要入城的士兵和普通民众,每个人都背了一袋粮食,这是他们外出劳动的报酬。

在东城门口,数千人在城外吵翻了天,由于士兵要一一验证木牌,进城进度比较慢,让城外之人等得心急如焚,格外地不满。

“下一批!”

守城士兵二十个人一验,其实也不慢,只是大家急着回家,等得不耐烦。

二十人被带了进来,都是四五十岁的男子,每人背一袋粮食,手中拿着木牌,守城士兵也已不耐烦,看他们手中有木牌,便一挥手让他们进去了。

“下一批!”士兵大吼道。

守城士兵们怎么也想不到,刚才进城的二十个人就有两名隋军斥候,其中一人正是沈光,另一人是跟着他的孙英,张铉封孙英为斥候旅帅,正式成为沈光的部下。

“大哥,我们现在去哪里?”孙英低声问道。

沈光微微一笑,“跟我来就是了!”

这次张铉利用孟让派人出城抢收粮食的机会,令沈光率领两百名斥候混进了临沂县,他希望能故计重施,兵不血刃地占领临沂,就看孙宣雅说的话在多大程度上靠得住。

两人很快来到一座占地规模巨大的大宅前,沈光对孙英笑道:“这就是我们的临时落脚之处,琅琊王氏之府。”

368。第368章 琅琊王氏

王氏家族是琅琊郡第一望族,也是孙宣雅和孟让要重点拉拢的对象,只要名门望族支持他们,他们基本上就能在琅琊郡立住脚。

所以孟让刚刚把军方稳住,便急匆匆前来拜访王家,自然也得到了王家的迅速表态,只要孟让善待民众,王家也一如既往地支持。

王家支持孙宣雅和孟让当然只是为了自保,只要有一线机会,王家都不会乱匪搅在一起,这是原则性的问题。

虽然天下很多望族为了自保都暗中和乱匪私通款曲,可一旦隋军开始平匪,他们就会积极洗清自己,表示自己绝对清白,绝对支持官兵平匪。

正是因为这种心态,张铉在开始进攻琅琊郡后,王家的态度也在一点点转变了,尤其在张铉全歼王薄一万精锐后,王家便开始彻底支持隋军,正是在王家的暗中支持下,隋军兵不血刃地夺取了费县,准备进攻临沂县。

王家家主叫做王永泉,年约四十出头,这几年愁绪满怀使他头顶谢了大半,看起来十分苍老,仿佛已经年过花甲。

王永泉听说沈光到来,立刻让子侄将他领到后院。

“沈将军,莫非官兵要开始攻城了吗?”王永泉满怀期待地问道。

沈光喝了口茶笑道:“攻城是下策,我家将军不到迫不得已不会攻城,上兵伐谋才是首选。”

王永泉立刻听懂了沈光的言外之意,就是要王家帮忙,王家当然也愿意帮忙,但前提是王家不能冒险,一旦被孟让知道,王家将面临灭族之灾,王永泉一时沉默不语。

沈光明白对方的担忧,又笑道:“其实也不会让家主为难,我们只是希望能找一个立足之地。”

王永泉心中一松,这个要求不高,王家完全可以办到,他立刻欣然笑道:“当然可以,不知有多少弟兄进城?”

沈光伸出两个指头。

“二十人吗?”王永泉试探着问道。

沈光摇摇头,“是两百人!”

王永泉有些呆住了,居然有两百人,他们究竟是怎么进城的?

“我们将分三天陆续进城,今天应该进了八十个弟兄,说好在社庙汇合,我要把他们领过来,请家主做好接待准备。”

王永泉默默点了点头,事到如今他也没有办法了,只能硬着头皮接纳,好在孟让并没有完全控制住临沂局势,让他还有一点机会,他沉思一下问道:“所有弟兄都在社庙汇合吗?”

“正是!”

“我有个侄子在社庙旁边经营一家布帛店,占地规模颇大,不过已经关门两年了,如果将军不嫌弃。。。。。。。”

不等王永泉说完,沈光立刻道:“那我们就藏身在这家布店内!”

王永泉大喜,只要隋军不藏身在他们本府,那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他又连忙补充道:“大家所需的食物我会派人送来,如果有任何需要,我一定会尽力而为。”

“那就多谢家主了!”

沈光又笑着给他介绍旁边的孙英,“我这位孙兄弟负责和家主联系,我另外有事情,这几天就要麻烦家主了。”

“哪里!哪里!为朝廷尽力,是王家义不容辞的责任,王家会全力相助。”

。。。。。。。。。

沈光安排好了各种细节,孙英跟随王永泉的侄子去社庙迎接其他弟兄,沈光则前往临沂县的南军营。

由于去城外割麦的军民陆陆续续回城,大街上格外热闹,孙宣雅之前实施了近一年的宵禁虽然没有被废除,但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这也是孟让没有能完全控制临沂局势的具体表现。

六支贼军各自为阵,出城抢收粮食他们个个争先,但巡视街道、维持宵禁却没有人愿意出力,孟让考虑让每人出一千军,组建一支由他亲自指挥的巡查治安军,但依旧互相扯皮而最终没有结果。

不多时,沈光来到了南军营,这里是大将陈海石的驻军之地,陈海石是孙宣雅的心腹,统领八千军队。

陈海石并不愿意效忠孟让,不过孟让答应他不杀孙宣雅和孙志安的妻儿,陈海石这才勉强表态支持孟让抗击隋军,等隋军撤军后,他才决定自己何去何从?

陈海石的军营大门也是极为热闹,数千名士兵正扛着粮食返回军营,在此之前,已经有大量的粮食用骡车运进军营,使他们原本紧张的军粮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不仅是陈海石的军队,其他几支军队也都派出大量士兵出城割麦。

沈光却穿着普通民众的衣服,当他刚靠近军营大门,立刻有值勤士兵喝道:“站住!”

沈光连忙高声道:“我是陈将军的亲戚,从老家过来,请替我通报!”

“在这里等着!”

当值士兵喝令一句,立刻转身跑回了军营,不多时,一名陈海石的亲兵跟着值勤匆匆赶来,亲兵打量一下沈光问道:“请问,这位壮士是陈将军的什么亲戚?”

沈光取出金令箭在亲兵面前一晃,亲兵大吃一惊,连忙道:“请随我进营!”

沈光走进了大营,一直来到大帐前,亲兵进去禀报,片刻出来道:“将军请你进去。”

沈光走进大帐,大帐内灯光通明,主将陈海石坐在一张桌案后,目光凌厉地盯着走进大帐。

“果然不出我所料!”

陈海石一眼认出了沈光,当初他被张铉生擒时,此人就在张铉身旁,陈海石拔出长剑疾奔上前,长剑一闪,顶住沈光的咽喉恶狠狠道:“我认识你,你是隋军的斥候头子。”

沈光淡淡一笑,“我家将军抓住你时,可没有用长剑顶住你的咽喉。”

陈海石登时想起张铉曾放过自己,他脸略略一热,收起了长剑,冷冷问道:“我不会投降隋军,你不要再费神了,看在张铉曾放我一次的份上,我也放过你这次,你走吧!”

陈海石以为沈光是来劝降自己,尽管他心中也有点矛盾,但自尊心还是让他不愿痛快地接受招安。

沈光从怀中取出一封信递给他,“这是孙宣雅写给你的亲笔信,你自己看看吧!”

“啊!”

陈海石激动接过信,“我家大王难道没有死吗?”

“他被生擒,虽然现在还没有死,但不能保证以后不会死,你先看看信吧!”

陈海石连忙坐回位子,几下拆开信细看,渐渐的,他的神情变得凝重起来,最后他竟沉默不语。

沈光看出了陈海石心中的矛盾,他柔声劝道:“陈将军,在命运转折关头每个人都在选择,孙宣雅为了一线生机,选择和我家将军合作,当初在辽东,我对前途感到迷茫之时也毅然选择跟随我家将军,王薄也知道琅琊郡已无法立足,他选择了偷偷向鲁郡转移,临沂县的境况相信将军比我清楚,孟让必然是选择南逃徐州,那么将军的选择是什么呢?”

陈海石当然很清楚临沂的境况,孟让寡恩薄情,毫无威望,大家只是不想内乱才临时支持他,可一旦隋军大举攻城,大家就各奔东西了,孟让守不住城池只能南逃,那么自己该怎么办?

陈海石长长叹一口气,“隋军为什么不攻城,一旦攻城,临沂县半天都守不住。”

沈光笑了起来,“其实不用攻城,只要有一两千人扮作你们的士兵混入割麦人群中,就像我一样,轻而易举就进城了,陈将军觉得孟让派出的巡哨真能发现隋军潜入吗?”

陈海石脸色大变,让军民外出割麦,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漏洞,沈光说得对,孟让派出的探子只是监视各条通往临沂县的官道,只要隋军不走大路,他们根本发现不了,他也忍不住喃喃道:“那为什么。。。。。。”

“因为我家将军不希望琅琊郡再变成另一个清河郡,那种千里赤野惨象不能再出现了。”

陈海石低下头,他被张铉的心胸深深感动了,他本人就是费县人,当然不愿自己家乡遭受生灵涂炭,更不愿意琅琊郡成为第二个清河郡,更重要是,临沂城一破,他也无处可去了,他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暂时抛弃内心的自尊。

良久,他注视着沈光缓缓问道:“如果我答应,那我能得到什么?”

沈光这才取出张铉的信递给他,“这是我家将军给你的亲笔信,陈将军想知道的答案上面都有明确答复。”

.......

369。第369章 火拼贼王(上)

夜渐渐深了,城外割麦的人群已经全部回城,城门紧闭,大街上也渐渐安静下来,不需要宵禁,整个临沂城内已是一片寂静。

镇守临沂城的六个将军中,有两人效忠了孟让,另外两人是有条件效忠,而陈海石和另外一名叫做赵亮的将军只是勉强表示支持,赵亮的军营也位于南城,和陈海石的军营相距很近,约有四千余驻军。

赵亮也是琅琊郡人,和陈海石是同乡,两人关系极好,情同兄弟,这次陈海石是为了保孙宣雅和孙志安妻儿的性命才勉强答应支持孟让,而赵亮则是跟随陈海石的表态。

在沈光离去后,陈海石立刻赶到了赵亮的军营,大帐内,两人一边饮酒,一边商议后续之事。

赵亮比陈海石小八岁,也就是二十四五岁的模样,但他长得十分高大强壮,武艺高强,使一把六十斤重的长刀,年初他也去京城参加过英雄会,杀进了前百名,但在进入前五十名时被苏定方淘汰。

“张铉我见过,天下第三猛将,他和李玄霸那一战令人惊心动魄,我至今忘不了。”

赵亮给陈海石斟满一杯酒,又笑道:“如果能跟随他,说不定我的武艺还能提高一步,不过张铉答应大哥继续镇守琅琊郡,我觉得他的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