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1856》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腾1856-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石达开转攻政和,扎下营寨,为一字长蛇阵状,长二十余里,企图声势上压倒清军,当晚还命士卒添备火把,连夜决战清军,清总兵池建功顽强抵抗,率部与石达开昼夜激战,但原先参与攻城的福建农民起义军因杨辅清离去,不愿与石达开合作,纷纷撤走。

与杨辅清联合的福建农民起义军虽然撤走,但石达开仍有六七万人的实力,血战之后,必能破城,但石达开惯常捡漏的心理定势,使得昼夜激战后,功败垂成,于是下令各军整顿辎重马匹,准备窜回江西。

本来翼王石达开在江西根基雄厚,地形熟悉,江西民众多蓄发信教,石达开若能及时赶回江西,扎稳根基,整训军队,未尝不能裂土分茅。可惜石达开好谋无断,行事拖泥带水,正待撤回江西,却听闻江西瘟疫大作,进退不定,又滞留福建月余。

曾国藩赢得从容遣将时间,周天培,陈开选等人也率部从浙江赶至福建浦城,与石达开遭遇。

石达开对周天培甚为轻视,主动出击,结果为清军前锋杀败,全军惊恐,狂奔数十里,石达开连杀部下数十人,太平军的溃逃仍不能止。次日,石达开再度组织反击,周天培率清军主力迎战,石达开又为所破,偏将数人被杀,清军攻至距石达开老巢十里处。

曾国藩还命周天受马不停蹄,率部日行百里,从衢州赶到浦城参加会战,福建巡抚庆端也派闽军精锐八百往援,又大发当地团练抄石达开后路,石达开退至城内,准备长期抵抗,谁料守城才一日,城内百姓与清军郭启举相约里应外合,浦城失陷。

石达开主力受挫于浦城之下,幸运的是他的偏师却在建阳一带大破清军,收得流民五万,队伍扩大不少。此后数月间,清军在回龙塘、老佛庵接连打败石达开,迫其率军撤至水吉镇。石达开正待在水吉整顿败军,清军却穷追不舍,未几日,再克水吉,石达开尽弃粮草辎重,与偏师会于建阳。清将饶廷选援军大至,携带大批器械,猛攻石达开据点,匡开益也收罗残部,会同团练,在饶廷选支援下,攻占建阳。

好在石达开偏师再度发威,攻克宁化,知府雷瑞光败逃。石达开尚未及移师宁化,清朝又一七品县令建立奇功,代理知县刘润田使手下团练冒充长毛,星夜赚开宁化城门,迎雷瑞光入城。

不到一个月,石达开在福建据点被清军逐个清除,只余邵武孤城,四万大军困于城中,上天无路,下地无门。

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曾国藩率湘军张运兰、朱品隆部的一万七千湘勇赶到,他们的战斗力比清廷绿营兵强多了!

石达开站在城楼上,冷风吹来,慨叹起落毛凤凰不如鸡,他的原部署曾都是天国骄兵悍将,这些老兵油子自蓄发追随洪、杨,从金田到永安,再从永安到天京,从来只有他们杀得清妖狼奔豕突,无路可逃,如今却落入此等绝境:“天要亡我石达开吗?我不甘心!我不信命!我命不由天!”

石达开的部下开始后悔误信其三寸不烂之舌,走上分裂路线的绝路。杨辅清返回天京,依然受到重用,这给了他们很大鼓舞,于是石达开的兵将开始大规模的出走:胡其相率大批精锐脱离石达开,欲转入江西,却被湘军张运兰部截杀,无奈投降,张运兰择胡其相部精壮全部杀害;杨再田与胡长佑、张运兰连日血战,不敌,遂脱离石达开连夜遁逃;林彩新也率花旗军脱离石达开;最为严重的是,石军头号骁将石镇吉兄弟遭湘军围攻,伤亡惨重,遂撤退至闽西南,自成一军,再不受石达开号令。

石达开部众离散,灰心丧气,邵武为湘军攻陷,至此,石达开在福建遭到全面失败,最后剩三四万乌合之众。

石达开的外甥黄贵生劝他回江西去:“我们还是回到江西去吧,杨辅清不是转移成功,到了景德镇了吗?不要犹豫了,也走铁牛关这条路线北上吧。”

“不,现在不行了,湘军已有了防备,那条路走不通了。杨辅清出了铁牛关后,也碰上湘军。”石达开说道。

“只能杀出去了!”黄贵生说:“我们没有脱离天国前,军士一个个舍生忘死,士气高昂,粮食也充足,又有稳固的大片后方基地作依靠,军心安定,所以你能够专心指挥打仗,当然连打胜仗。可是现在怎么样呢?我们孤军作战,没有后方可以依靠,没有其他的兵马可以配合作战,没有兵员补充,没有粮食供应,转战千里,兵员越战越少,士气越来越低。翼王你纵有天大的本领,怎能驱使饿兵、疲兵去打比过去强大的湘军?何况我们队伍中还夹杂了不少天地会的人马,纪律很差,前天把大批队伍拉走的花旗军首领林彩新就是其中一个。能指望他们像我们老弟兄一般舍身报答你的大恩吗?现在连本家弟兄镇吉都走了。”

石达开沉默了一会,抬头对外甥黄贵生说道:“贵生,不要失望!你说的很有道理,今非昔比,我也感触很深,时常细细思量,确如你说的那样,昔日我军的优势如今都成了劣势,如何能打胜仗?一支支新的湘军不断在冒出来,我们变弱了,他们变强了,今后的仗是更加难打了,我不想再逐鹿中原,我们避开妖军主力,到四川去发展吧。那里是天府之国,地广民富,三国的刘备,五代十国时有前蜀王建,后蜀孟知祥。我石达开不能争霸中原,还不能割据四川称王称帝吗?我打算撤出邵武,南下闽西南,然后从长汀进入江西南部,再往湘南,转往湘西进入四川,你们下去准备吧。”

黄贵生叹口气道:“舅舅,你真想得远,还在福建挨饿哩,就想到去四川做皇帝了。我回营和兄弟们收拾收拾,明天又要上路了!”

第二天,石达开的大军撤出邵武城,突破了清军的围攻,经闽赣边界武夷山区的泰宁、宁化等县而达汀州府城长汀县。一路上山雨绵绵,山路泞滑,粮食短缺,士卒饥困狼狈,怨声载道,除了战死之外,因饥饿而倒毙山径沟壑的也时时可见,军士离心的现象更加严重了。石镇吉带领胞弟石镇常和部将曹广依等两万多人,依然远远避开翼王,而自由活动在长汀东边的连城一带。

石达开在长汀驻兵数日,命外甥黄贵生带人去召唤镇吉归队,“本王念他兄弟一场,不愿意兵戎相见,他要是不归队,休怪本王无情!”

黄贵生到了石镇吉的大营,石镇吉不愿回来了,还劝黄贵生留下:“不是石某无情起义!翼王今非昔比,他没有容人之量!而且就凭现在的兵力,我们只能流动作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不能跟清妖抢杭州那样的大城市!而且支持我们的民众都是乡下穷苦的百姓,我们去城里能做什么?我已经劝过翼王数次,他就是不听。我只好单干了,道不同不相为谋吧!”

不久,前去传令的承宣官从连城回来对石达开说:“国宗不肯回来,说是此身虽然在外,却不敢丝毫背叛翼王,反可牵制妖兵为殿下一臂之助。在连城国宗兵营中,贵生兄弟也在那边,他也不回来了。”

外甥黄贵生是已故翼贵丈黄玉昆的孙儿,石达开喝退承宣官,喃喃自语道:“众叛亲离,连贵生这孩子都离开我这舅舅了。难道都以为跟了我石达开就毫无前途了吗?”

石达开心灰意冷,第二天放弃长汀,越过大隘岭,乘虚攻占八十里外的江西瑞金县城,十一月底攻克了赣粤边界的南安府,和附近的南康、崇义县城,将行营设在南安府北的池口镇,此时南有石镇吉的兵马在攻打广东境内的南雄县城,东有重新归队的花旗军林彩新围攻信丰县城,牵制了清军的兵力,石达开乘机在南安休整士马,松了一口气,准备安度春节。

但是,石达开的前世冤家曾国藩,却奉清廷之命率部跟了过来,驻兵江西建昌,要盯死石达开!此时,时间已经走到了1859年1月,刚刚平息战火的江西又烽烟四起。

曾国藩的部队刚到建昌,曾纪泽就带着一位衣衫褴褛、神色沮丧的年轻人来投奔曾国藩,这个年轻人,在安徽刚刚经历了数次军事上的惨败,侥幸逃脱才没死,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李鸿章!

第七十二章 学霸李鸿章

曾纪泽带李鸿章去见曾国藩时,李鸿章实际上已经不再是科举考场上春风得意的翩翩少年,也不是京城里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闻名的年轻翰林,时光荏苒,他已经三十六岁,一事无成,无家可归,还很爱发牢骚。

李鸿章是晚清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国内外历史上评价相差甚大,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晚清帝国唯一能和列强争长短的人,欧洲人说他是与德国铁血首相俾斯麦、美国总统格兰特齐名的十九世纪三大伟人之一,晚清中兴名臣,而国内教科书上说他是无能投降的卖国汉奸,曾纪泽对这个淮军和北洋舰队的创始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感兴趣,他对这个替无能的清廷背黑锅的主和派没有成见,在劝说他提前去投奔曾国藩时,一路上对他早期的经历也作了详细了解,两人在去江西建昌的路上相谈甚欢,畅聊天下大势。李鸿章对曾纪泽介绍的洋枪洋炮很感兴趣。

曾纪泽了解到,李鸿章的经历,充分说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且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必须要有才,要努力,要伴随磨炼与苦痛,当然,更重要的,是人聪明和长得帅。人聪明,容易遇到好老师;而长得帅,遇到女领导,容易被潜规则或赏识,也就是说,更重要的,是要遇到自己生命中的贵人。不然,你努力读书流的汗水,就跟工地上搬砖流的汗水没有区别!

李鸿章的人就很聪明,小时候天资聪颖,也就是说聪明异常,天生是个好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学霸。

李鸿章五六岁的时候,他和几个小朋友在池塘边玩耍。正好,私塾先生周菊来池塘边洗澡。他把衣服脱下挂在树杈上,随口吟道:“千年古树为衣架。”李鸿章一边玩一边接了一句:“万里长江作浴池”。周老先生看这孩子出口不凡,心里很喜欢,想教他读书。周先生打听到这孩子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李殿华之孙,于是找到了李殿华的四子,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告诉他说李鸿章聪颖过人,很有文采。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决定让李鸿章随同哥哥李瀚章一起接受启蒙教育。李鸿章本来名叫章铜,李文安给他改了新名字叫“鸿章”。意思是希望他“鸿图大展,文章经国。”

这句古话很有名,古今很多名人,大名都取之于这句话。

李鸿章没有辜负这个牛逼的名字,他年少时就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虽然年少时的学习,他侧重于应付科举考试。但他的义理、经济之学进步很快,制艺技巧也不错。李鸿章对“宋学”或者“汉学”没有什么兴致,他从小喜欢经世之学。

1840年,十八岁的李鸿章考中秀才。那时候的李鸿章相貌堂堂、身材高大,一米八以上的长腿欧巴,还能说会道,是合肥(庐州)远近闻名的帅哥。

李鸿章聪明,又帅,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李文安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成为朝廷承认的学霸!

时年20岁的李鸿章,看了父亲的信之后,年轻人心情特别兴奋。这是他一直企盼的,也是一直在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于是,李鸿章一激动,挥毫作《入都》十首,欣然入京。他的这些作品,当时曾广为流传。下面是其中之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篇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他日燕台南望处,天涯须报李陵书。

入京之后,李鸿章很快发现,京城车水马龙、商铺林立,但对他更有吸引力的,诸多名士诗书都是一流。不久,在京担任刑部郎中的父亲李文安便命李鸿章晋谒曾国藩,去拜他为师。

曾国藩当时正受到他的恩师穆彰阿的赏识,名动天下。李鸿章的父亲与曾国藩系戊戌科同年。有这层特殊关系,李鸿章才顺利拜师曾国藩。当时各省学子们齐集京城,交际攀附之道是他们非常热衷的。因慕曾国藩之声名,他们还特别组织了文社,邀请曾国藩担任社长,定期举行活动。大家在一起谈文论道,指点江山。李鸿章在其中结识同好,交游学问,并经常向曾国藩请教诗文。

1844年,李鸿章在乡试中成绩优秀,考中举人,排名48位。

1845年,李鸿章参加乙未恩科会试,恰逢曾国藩出任本科会试的同考官。

虽然李鸿章这次会试落第未果,但其诗文却博得曾国藩的青睐。曾国藩为了鼓励李鸿章,对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说:“令弟少荃,乙未之际,仆即知其才可大用。”

哥哥转告曾国藩的话后,李鸿章大受鼓舞,更加发奋读书!

三年后,李鸿章再次参加会试,被点为二甲第十三名进士。因为成绩优秀,李鸿章改授翰林院编修。1851年,李鸿章任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

咸丰二年,曾国藩回籍探亲,李鸿章当天起得很早,专程把老师送到卢沟桥。在卢沟桥送别老师曾国藩以后,二十九岁的李鸿章花光了他所有的运气!

半年后,太平军舍弃久攻不下的长沙,出洞庭,占岳州,顺江而东,占领武昌,然后大举进入安徽。李鸿章那天吃完饭在琉璃厂闲逛,偶遇一位安徽同乡。从他口中得知,安徽当时的省城安庆已陷,抚台蒋文庆毙命,家乡很快就要被太平军全部占领了。李鸿章的老家在庐州,情急之下,李鸿章径直来到了吕贤基的家。

吕贤基也算是李鸿章的老乡,字鹤田,安徽旌德人,任职于翰林院,以编修转御史,旋任工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李鸿章为翰林院编修时,时常为吕氏捉刀为文。一见面,李鸿章就痛陈刚刚得到的全部情况,并建议吕赶快请求朝廷迅速发兵救皖。

吕贤基随口说道:“这折子还是由你来写,我负责上呈就是。”

李鸿章回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