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孔湟部善窘杈竦镁粑唬羌词狗炊砸裁挥昧恕

韩王然对眼下朝廷中百官的职位俱没有变动,只效仿秦朝增设了御史大夫、卫尉、郎中令三个职位,这样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韩王然知道,改革必须一步一步来,卫尉、郎中令对韩国宗贵们影响不大。唯有御史大夫位高权重,但自己刚刚继位,想必这个面子还是有的。事实证明,韩王然的决定是正确的。

赏赐完群臣,韩王然接着说道:“我韩国北临赵国,西靠秦国,东倚魏国,南接楚国,乃四战之地。寡人以为,若要守土必用忠勇之臣,一郡之守务必仁义而爱民,这样方能使敌人难下一城。关于上党、三川、颍川、南阳四郡的郡守人选,众爱卿以为当选何人?”

众臣一听韩王然的话语,就知道韩王然肯定是对这几个在职的郡守有想法。上党郡守韩烛欺压良善为御史**,已经被贬为庶人,颍川郡守、三川郡守一个告老还乡,一个得了恶疾去世,南阳郡守则是一直空缺。眼下,韩国仅有的四个郡居然全部在郡守一职上出现了空缺,倒也算是奇葩。

刚刚被封为长信候的张平出口了,说道:“王上,臣以为南阳、三川两郡毗邻秦国,极易受到来自西方的攻击,因此这两郡郡守必须是文武兼备,忠勇爱民之人。至于上党,毗邻赵国,有太原、河东作为屏障,选一老成持重之人担当郡守即可。颍川郡则是国本之所在,不容有失,当选一德高望重的宗贵担任郡守,如此才能服众。”

韩王然暗暗点了点头,在眼前这个局面来说,这样的做法确实是对的。于是韩王然出口问道:“长信侯可有什么人选推荐?”

张平心里面计较了一下,回道:“臣以为,韩英乃宗正少卿,知书达礼,谦和谨慎,可为颍川郡守。”

韩王然点了点头,韩英这个人自己是听说过的,出事圆滑,在宗贵中风评一直良好。以他为颍川郡守,可行。

“那就加封韩英男爵之位,继任颍川郡守吧!”韩王然下了决心。

眼见韩王然点头,张平心中一喜,随即言道:“至于上党郡守的人选,臣以为御史严圭可堪重任。”

“严圭?”韩王然念叨着这个名字,有些疑惑。

张平见韩王然对于这个名字不甚熟悉,于是解释道:“严圭此人虽然从未身居要职,但却对韩国忠心耿耿。其献言虽少,但每每必说中要害。先王在世时,曾夸奖他耿直,多有嘉赏。”

“那就依丞相所言吧!”反正不是一个重要的职位,权且听张平所说的。这次朝臣们好像商量好了似得,对张平所说的每个建议都不反对。韩王然可不想变成一言堂。

于是,韩王开口对张禄(即范睢)说道:“文兴侯,丞相已经举荐了两个郡守的职位,甚和寡人心意。依你之见,三川和南阳的郡守当有何人来任啊?”

韩王然的一句话就引得群臣纷纷侧目。很明显,韩王然有意拔高文兴侯的地位。从韩王然让他和丞相一样,推荐两个郡守的人选就可以看出,韩王然想让文兴侯和长信侯分庭抗礼。

众臣一脸期待地望着文兴侯,期待他的答复。文兴侯却是不急不忙地回道:“王上,臣以为,秦国虽然元气大伤,但不出两年必定卷土重来。甚至只需一年就会率先攻打我韩国。其中,秦军最有可能的就是沿商於道兵发武关,或沿汉水而下直抵邓县,继而北上南阳。眼下魏国横亘于函谷关门前,秦军若是敢出函谷关,必定又会遭到我三晋的阻击。因此,对秦国来说,攻打南阳是他们的上上选择,一者南阳地处我韩国最西南,一旦有变,救援必定无法及时;二者拿下南阳后,秦国可北上经略三川、河东,两面夹击我三晋。”

见群臣暗自点头,文兴侯继续说道:“因此,在秦国拿下南阳以前,三川郡应该是安全的。南阳事关韩国安危,其郡守是重中之重。臣以为,上党郡尉靳黈可为南阳郡守。”

“靳黈?”许多大臣对这个名字只是有些印象,不过韩王然的印象显然更深一些。此人历史上曾任上党郡守,秦国占领华阳之后上党成为飞地,为保一时之安,“自己”竟然下令将上党献给秦国。靳黈不从,“自己”就命令冯亭代替他,哪想到冯亭也是不从,将上党献给赵国,引发长平大战。

韩王然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靳黈是一个忠良之辈,至于他的才能,史书记载的不多。不过,范睢听从自己的指令结交群臣,当是对他有比较深的了解。想到这里,韩王然开口了,问道:“众卿以为如何?”

暴鸢曾与靳黈同处一军,当然是不遗余力地说道:“臣以为靳黈可堪重任!”

其他大臣一想到秦国时刻都有可能发兵攻打南阳,自然也是不愿意自己的人担当这么危险的职位,于是也纷纷言道:“臣等附议。”

“好!那就依众卿之意。擢靳黈为男爵,为南阳郡守!”韩王然出口道。

截止到现在,三郡郡守的任命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颍川向来是由宗贵担当郡守一职,现在不过是照搬传统。上党郡则是贫瘠油水不多,历来没有多少宗贵会争取在那里就职,新拿下的南阳则是处于秦国兵锋之下,有些朝不保夕,宗贵们的兴趣也不大。唯有三川郡,繁华至极。先王在世时韩然就对宗贵们染指此处多有不满,如今韩然继承了王位,宗贵们可不希望韩然一下子把自己的油水全部捞走。

但现在文兴侯还没有把话说完,众臣也不能硬插话,只能耐心听文兴侯说道:“三川郡位于颍川、南阳之间,乃天下龙脉之所在,又扼守函谷。只要守住了就可保我韩国安宁,若是失去了则受制于敌。臣以为,华阳县令冯亭可堪此任。”

范睢刚一说完,就有人跳出来反对了。靳黈是郡尉,升一级成为郡守那是无可厚非。但冯亭只不过是一小小县令,论资历论政绩,比他强的人有很多。凭什么升他为三川郡守?而且,冯亭此人刚正不阿,实在是一个不好打交道的人。以后自己在三川郡的生意可不好打点。

“王上,臣以为冯亭此人名声不显,无以震慑住三川郡境内的官吏、庶民。不如挑选一王室宗贵镇守之,如此,王上当高枕无忧!”宗正韩辛率先跳了出来。

韩王然朝韩辛望了一眼,记在心里。此人乃是掌管王族和外戚亲贵的官员,其党羽遍布朝廷,心腹颇多。家里面更是有数个商行经营丝绸、粮食生意。纸张发明后,他也欲插手此事。后来得知这件事是自己做主后才悻悻罢手。不过,饶是如此,他也垄断了新郑纸张的生意。其余小的商人只能从他的商行进货,否则少不得遇上土匪、山贼打劫的倒霉事。

“呵呵,诚意伯以为当选何人?”韩王然饶有兴趣地问道。

自己早就料到这件事不会一帆风顺,如果没人反对,韩王然才会觉得奇怪呢!

“额……”韩辛有些措手不及,自己只顾着反对,没想到该派何人了,眼下也只能硬着头皮说道:“臣以为,太仆韩扩可堪此重任。”

韩扩马上就急了,自己容易吗,自己好端端地执掌韩国的马政,偏偏要被宗正推荐去当那三川郡守。虽然自己是向宗正求官不假,毕竟韩国少战马,自己这个差事油水不多,但也没想到宗正要把这个烫手山芋给自己啊!

依照文兴侯的分析不假,三川应该是安全的,但秦国向来不按照常理出牌。魏国在函谷关面前的防线就像是纸糊的一样,一捅就破。秦国要是真发了疯攻打宜阳、伊阙,自己就真遭罪了。

更关键的是,三川这么繁华,宗正肯定时不时来麻烦自己。文兴侯明显就是韩王用来监察百官的,到时候自己吃不到羊肉惹得一身搔就得不偿失了。

韩王然这个时候却是笑了,问道:“韩太仆,你以为你可堪此任吗?”

韩扩如蒙大赦,当即忙不迭地回道:“臣以为,当下我大韩良马越来越多,发展骑兵时机已经成熟。臣浸染此业多年,还是继续为王上培育战马好。”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宗正韩辛当时就愣住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三川郡守这么好的差事韩扩居然不要,真是脑袋发了烧,也罢,以后休想麻烦自己给他谋个好差事。

韩王然这个时候转过身来,对心里暗自咒骂不已的韩辛问道:“太仆不愿担任此职,宗正可有其他人选吗?”

韩辛细细想了一下,如今宗贵要么身居要职要么身份太低,自己都不好向韩王举荐。不然再闹出了笑话,那自己可就成了笑柄了。想到这里,韩辛低下头,回道:“臣没有了。”

“那众爱卿呢?冯亭此人在华阳风评极好,寡人当初为太子时之所以获胜,其出力颇多。如果众爱卿没有什么合适人选的话,那就任命冯亭为三川郡守吧!”韩王笑吟吟地说道。

众臣哪里还不知道韩王的心思,这是再明显不过的暗示了。除非有人愿意冒着得罪韩王的风险,放弃自己的要职,毛遂自荐。否则,与韩王有旧的冯亭是当定了三川郡守。只要控制住郡守底下的县令,三川还不依然是自己的底盘,因此,众臣们齐齐说道,“但凭王上决定!”

“好!那寡人就封冯亭为三川郡守,即刻上任!”(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五章新政与群臣猜想

韩王然环顾群臣,言道:“我韩国积弱已久,虽赖赵、魏之力侥幸得三川、南阳两郡,但国无远虑必有近忧。眼下秦国对我韩国虎视眈眈,韩国若不自强,恐为秦国所吞。毕竟,我韩国不可能次次依赖赵、魏两国。”

“寡人听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故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天下战乱不休,可谓战国。非战无以开疆扩土,非战无以保全社稷。若要强我大韩,非人才不可。寡人初登大宝,战战兢兢,唯恐祖宗基业败于寡人之手,故颁求贤令,以求天下精英。”

宦者令随即拿出第二道王旨,念道:“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昔我昭侯自伊水之间,修德修武,东灭郑国,西却强秦,天子致侯,诸侯贺毕,为后世开业,甚光美。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韩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宦者令念完以后,韩王然随即说道:“将此诏书广传天下,寡人希望六国人才凡听闻者,皆有向韩之心。众爱卿若能献策,寡人也不失言,以侯、伯之爵待之。”

“臣等遵旨!”群臣应道。

韩王然很满意群臣的态度,随即言道:“虽有求贤令可召天下贤才,但我韩国也不能放松对人才的培养。寡人欲效仿齐国稷下学宫,设一书院,专为培养我大韩人才,众爱卿以为可行乎?”

刚刚还在担心求贤令一出,各国人才纷纷来投挤占自己位置的大臣们为之一喜。创办书院的话,自己这一方可以捷足先登,近水楼台先得月。况且按照韩王然的姓子,对这个书院肯定有着特定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定比私塾里培养的更加符合韩王然的要求。

见群臣纷纷同意,韩王然笑呵呵地说道:“依照寡人的意思,就在阳翟设一书院,名曰颍川吧!寡人希望这个书院可以做到‘惟韩有才,于斯为盛’。”

大臣们自是不知道,原本历史上,几百年后的汉末会有一个颍川学院响彻于世,从学院走出的郭嘉、荀彧、荀攸、戏志才等人,皆是当时第一流的人才。这个名字包含了韩王然的殷切希望。

第一次朝会就这么顺利的结束了。借着新王登基和赫赫武功所带来的巨大声威,韩王然成功地在韩国施行了更加明确的爵位制度,并颁布了求贤令,建立了新的书院以培养人才。

对年轻的韩王然来说,一切不过是刚刚开始。韩国这艘大船在错误的航道上前行了太久,一不小心就是矫枉过正。古今变法成功者,少之又少。来自旧势力的阻挠不是简单的一个杀字就可以解决的。

转眼间三月份到了。宗正府,诚意伯韩辛正在接待少府韩文、司寇韩休、司空季应、太常公孙士一行。

身坐主位的韩辛佯装苦恼,说道:“各位,咱们这位王上可不像先王好伺候啊!”

韩文最有同感,也是眉头紧皱,言道:“王上自从登基以来,第一件事就是清查武库军械数量,不止数量,连质量也一并检查。我算是倒了霉,武库里的那些军械,天长曰久的,总有损毁,账目也多有不清。我手下的几个管事就因为这个获刑,连我也跟着受罚。”

众人心里哪不知道韩文任职少府以来,贪墨的钱财可不是小数目。这次是把几个管事拉出去抵罪,王上心知肚明,只是为了求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但王上的态度很明显,过去的就过去了,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情,绝不轻饶。

司寇韩休呵呵一笑,说道:“威远伯,你可别怪我啊!我这些都是遵从王命。不过,王上新颁了一道旨意,可用爵位来抵罪。就算以后犯事了,只要不是大罪,都会无事,大不了爵位下调就是。”

韩文抿了下嘴,不以为意,说道:“获罪是小,失了王上的宠意才是为大。各位有没有发现,王上除了赐了我们几个爵位,其他千石以下的官员可是没人受封啊!你们说,王上会不会用爵位来奖励军功,像秦国那样?”

“应该不至于吧!”司空季应说道。“王上对士卒的待遇已经够优厚的了。单不说免去服兵役的人一切吃穿用度,每个月这群庶民居然还有钱财可拿,古往今来,哪有这样的。”

“是啊!我听说普通的士卒每月可拿两个大钱呢!战死的还可获得五百个大钱。”太常公孙士说道。

宗正韩辛这时开口了,“王上体恤士卒,我们这些当臣子的不好分说什么。毕竟一应钱财的支取全都来自于汉邑所卖的纸张、水泥这些事物,并没有花国库的一分钱。但如果王上真要像秦国那样以爵位、土地奖励军功,诸位可千万不要赞同啊!”

一想到庶民都可在自己面前不卑不亢,将属于自己的土地夺走,季应、公孙士、韩文就一脸肉痛之色,纷纷言道:“自是不会支持。如果王上向秦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