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做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 第3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周芷若笑道,“若能就此治理好蝗灾,日后再有,亦不怕了。”

陆承启点了点头,突然又想起一件事:“对了,还可以蓄养些鸡鸭鹅等家禽,此物克蝗虫,无需喂养,其自觅食。若能先使家禽吃尽虫卵,蝗灾不起也。”

周芷若默默地记在了心中,说道:“臣妾这便去办……”

陆承启知道她的性子,向来风风火火,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连忙一把握住她的柔荑,柔声说道:“急甚么,朕还要听一下皇庄今年盈收几何哩!”

手中滑腻,陆承启禁不住又抚摸了几下,周芷若羞得轻轻地抽了一下,发现自己的纤纤素手落入陆承启的“狼爪”之中,被握得很紧,纹丝不动,也就不做无用功了。“陛下不是要听臣妾汇报盈收么,这番模样……臣妾怎生能汇报得了?”

陆承启故意揶揄道:“那就先别汇报了……”

周芷若白了他一眼,就是这白眼,也风情万种。陆承启捉狭了一番,才“恋恋不舍”地放开了他的“狼爪”。周芷若呼吸都有点急促,嗔道:“你这人……罢了,真是前世冤家。”

陆承启笑了笑,没有说话,拿起那账本,看了起来。这复式记账法还是他交给周芷若,却被这时代的能人异士给发扬光大了,用方块字,书写出不平凡来。汉人果然是太聪明了,任何东西到了手里,都会被“玩坏”。这复式记账法,连陆承启都看不懂了。

周芷若见陆承启皱着眉的样子,笑道:“陛下是否看不懂?”

陆承启没有丝毫隐瞒,看不懂就是看不懂,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这……似乎不是复式记账法?”

周芷若叹了口气,说道:“陛下教授的法子是好,只是……只是复杂了些……”

叹了口气,陆承启就知道是这样的。复式记账法,按照汉人的思路来说,确实复杂了些。但也不是绝对,主要是太重文轻“数”了,如果有点数学根底的话,这复式记账法并不难,难的是理解。

周芷若看得出陆承启的失落,说道:“陛下看不懂,臣妾为陛下解释吧。这是皇庄的总支出,这是总收益……”

陆承启认认真真听了一遍,最后竟得出皇庄今年的盈收是负数。也就是说,入不敷出?这……似乎不可能吧?就算皇家银行是朝廷把控的,可皇庄也入资了不少,怎么会是负的?

周芷若解释道:“陛下,今年皇庄支出非常多。除了皇家大学、军器监、船坞、皇家军校以外,还新增了福利院、养济院、施药局、蒙学……主要是购置地产,是以入不敷出。但这些资产都仅仅是今年交付的,明年便可盈利了……”

陆承启一阵无语,重生前地产就贵了,差点飘到了天上。重生后,这地产还是贵。他也明白,这都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在作怪,若没有一间屋子,心中就没底。哪怕长安城提供公屋租凭,可这些人大多在郊外,亦是有房产的。可以说,汉人都是穷极一生之力,在追寻房产、田产,有了这些,才有家。家国家国,有家才有国,这是大部分汉人的心思,也是历次汉人遭受磨难的根源所在。明明集齐全部汉人的力量,可以赶跑侵略者,却偏生为了蝇头小利,忘记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典故,可悲可叹。(未完待续。)

第七百章:真腊、占城来使

见日渐午时,陆承启和周芷若传膳用了之后,便再次回到垂拱殿。还未曾坐热龙椅,高镐便走进来,脸色怪异。

“怎么了?”陆承启头也不抬,在批阅着内阁送上来的票拟。今日一个例朝,做得事情实在太多了。弄完这些之后,还得写道圣旨,向天下百姓颁布开发江南的政策。只有圣旨颁下了,才算是颁布了一道政令。当然,若是群臣死谏的话,陆承启也不可能颁布的。这也算是大顺平衡皇帝权力的特色了,要不然出现一个昏君,天下大乱怎么办?

今日政务繁忙,陆承启心烦着,见到高镐欲言又止的模样,心中有点来气:“说吧,是哪个大臣又来求见啊?”

高镐低着头,恭谨地说道:“启禀陛下,非是大臣求见,而是真腊、占城来使求见……”

陆承启一愣,旋即便想起来了,确实是有这么一回事。这真腊见安南磨刀霍霍,是来求援的。陆承启气恼这些东南亚小国,有奶便是娘,决意冷落一番,都是遣礼部官员去敷衍,自己从未召见过他们。眼见时近冬日,安南再猖獗也不会冬日出兵的,真腊也不那么急了。怎么今日又来求见了,难道事情还有变化不成?

陆承启望了一眼堆得高高的奏折,皱了皱眉说道:“你让他们去崇政殿候着,再去传唤礼部尚书冯承平应付他们,朕处理完手头上的事情再去见一见他们……”晾了他们这么久,也该见见他们了。万一他们向安南投降了,安南坐大后更不好收拾。

本来这来使只有真腊一国,哪知过了半月后,占城国也跟着来了。陆承启见已至深秋,料定安南不会冬日出兵,便一直晾着他们。谁叫他们总是对大顺态度暧昧,即便是年年来朝,岁岁进贡,也不是真心实意的,都想从大顺攫取点东西回去。这样的小国,陆承启决意要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他们明白,大顺不是好欺骗的。

放下此事后,陆承启从容地披红完,再根据徐崇光的计划,写了一道圣旨:“诏曰: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未有躬自累善,而其后不振者也。朕岂吝于褒贶哉,大臣有奉公之典,藉内德以交修,朝廷有疏爵之恩视夫皆而并贵。今江南除钱塘繁华之地,有‘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外,多是荒蛮之地,实为可惜。加之中原人口日盛,田地不丰。朕欲使江南之地,再成大顺粮仓,特颁此旨。但凡大顺十六岁以上子民,可前往江南开垦荒地五亩,此荒地不包括湖泊、山地、沼泽。一旦耕种五年,当地县衙即发地契,为其永耕田也。但凡有套名某田产者,一旦查实,田地没收,一亩地再罚十贯。勿谓言之不预也。洪祥四年十月十二。”

陆承启的圣旨很短,只是简明扼要,有这么一个政策,可以让你通过劳作,拥有自己的田产。但是,具体怎么做,还是以徐崇光的奏折为准。这奏折也会刊印多份,传到江南各地县衙。徐崇光的奏折上面写得很明确,这开发江南和官员的政绩挂钩。为了升迁,估计没人敢敷衍了事了。

先前,通常朝廷贬官,都是贬官到巴山楚水、岭南琼州之地。这些地方“天气卑陋,气蒸溽,而海南尤甚。秋夏之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以能久?”,瘴气又毒“予至之日,适又甚焉,素巾满郊廛,丧鼓连昼夜,故老言数十年无有也。尝于苍埃白雾中怪鸟正飞而堕,鸡豚狗彘正行而颠仆,问之他人,则曰:‘发瘴然也。’”

江南此时的人口密度非常低,地广人稀。农业生产都是粗放经营。即便相对发达的广州地区,耕作也“往往卤莽,一犁之后,无复用力”,要进行轮耕,才能保持肥力。当然,这种现象今后肯定会大幅度减少。哪怕汉人乡土情怀重,也难以抵挡有田产的诱惑。中原先进的耕作文化一旦传入江南,以江南的气候,立时粮食生产会跃至全国首列。

这时候的大顺,气候在逐年变冷,北方越来越不适合耕作水稻了。除了日照尚可的山东东路、河南府等地以外,大多改种了小麦。要是现在就确立南稻北麦的格局,对大顺而言是福非祸。

把笔搁下后,陆承启才满意地再看了一遍,让高镐差人送去内阁,准备通过参知政事再复审一遍,就可以颁布了。这是较大的朝廷旨意,才有这么多复杂的程序。要是相对简单的旨意,只要陆承启动动毛笔就行了。总的来说,大顺的皇帝权力还是挺大的。

放下了心头大石的陆承启,心情大好,对高镐说道:“摆驾崇政殿。”

高镐连忙说道:“皇上起驾!”

这时候,崇政殿里面的气氛很尴尬。礼部尚书冯承平虽然是这时候的“外交部长”,可他的权力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大。哪怕给真腊、占城承诺了什么,只要皇帝没有点头,都是一席废话,没有半点用处。

真腊来使用一口不算流利的汉话问道:“敢问天朝上官,贵国陛下,何时能至?”

占城来使也眼巴巴地看着冯承平,他比真腊使者更着急。真腊此时乃是吴哥王朝当世,繁荣富庶,并不亚于中原。后世震惊世界的吴哥窟,就是吴哥王朝的遗迹。吴哥王朝和占城一样,都深受天竺文化影响,国中使用的都是天竺文字。而安南深受汉文化影响,可以说这三国的战争,是文化之间的战争。当然,这三国的恩怨由来已久,都是你打我,我打你的,土地换了一个又一个主人,走马灯一样。至于谁是谁非,谁又说得清楚?

冯承平敷衍道:“使者莫急,陛下在处理政事,等忙完了,自会接见尔等的。”

话音刚落,就听见高镐的声音传来了:“皇上驾到!”

冯承平笑道:“陛下这不是来了么?快起身,与我迎接陛下!”

两国来使都在驿站学过中原礼仪,丝毫没有迟疑,立即起身,准备迎接“天朝上皇”。

陆承启走进崇政殿后,环顾了一番,看见了肤色黝黑得像昆仑奴的两国来使,心下微微诧异。径直走向龙椅坐下后,冯承平才带领这两国来使施礼道:“参见陛下!”

“平身,赐坐!”(未完待续。)

第七百零一章:恳求出兵

陆承启打量了一番这两个使者,果然有些不凡,应该也算是他们国家中杰出的人物了。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们一出声就知道了,肯定不是一般人。一般的真理人、占城人能说这么流利的汉话?

“陛下,这是我国国王亲笔写的国书……”

“陛下,下国使臣也有!”

真腊、占城使者争先恐后地把国书递给陆承启,陆承启让高镐去接了,拿过来一看。果然不出所料,乃是用天竺文字写就。当然,还有汉字译文在上面,他们考虑到诚意问题,自然不会在这上面打马虎眼。

陆承启粗略扫了一眼,大意应该是他们仰慕中原文化,甘以藩国自称,说了一大堆阿谀奉承的话。然后笔锋一转,就控诉起安南来,说其“狼子野心”,“心怀不轨”,囤积大军,准备“侵略”。最后用道义绑架大顺,恳请“天朝上国”出兵相助,好小惩大诫一番安南。

两本国书,都是差不多的内容,陆承启扫了一眼,也就没兴趣了。这些情况,陆承启早就了解了,还要他们说吗?而且他们的国书内容不尽详实,避重就轻,怎么不说自己先前也曾入侵过安南?这三个国家互相征战,大哥别说二哥。现在安南势大,他们就跳出来“谴责”,这一幕似曾相识啊……

陆承启把两本国书交给高镐捧着,笑道:“两位的汉话,说得很顺溜啊!”

真腊使臣听了这话,也有些小得意,开声说道:“回禀陛下,我甘孛智物产丰饶,中原商贾多乘船漂洋过海,前来商贸,往来已有四百多年矣。其汉人多有定居我甘孛智都城之中,谓之他乡客。”因为吴哥城里的购买力太高,对汉人商贾来说可是丰衣足食之地,很多过来做贸易的汉人也不愿回国,定居该处。久而久之,汉话在当地也流行开了。

真腊国或称占腊,其国自称曰甘孛智。现在大顺朝廷按西番经名其国曰澉浦只,大概也与甘孛智近音。要到真腊国,须得乘船漂洋过海,有出国商贾写下真腊国地理志,云:“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厯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蒲,乃其境也。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港凡数十,惟第四港可入,其馀悉以沙浅,故不通巨舟。然而弥望皆修藤古木、黄沙白苇,仓卒未易辨认,故舟人以寻港为难事。自港口北行,顺水可半月抵其地曰查南,乃其属郡也。又自查南换小舟,顺水可十馀日,过半路村、佛村,渡淡洋,可抵其地曰干傍取,城五十里。按诸番志称其地广七千里,其国北抵占城半月路,西南距暹罗半月程,南距番禺十日程,其东则大海也。旧为通商来往之国。”

当然,这已经是前朝的资料了。现在大顺的造船业极为发达,已经将航行时日缩短到二十日,便可到真腊。真腊的都城,如果用梵文音译的话,就是“吴哥”,意喻“都市”的意思。从监察司的资料可以看得出,这吴哥城似乎很繁华,相比长安亦不遑多让。这都是因为真腊国泰民安已久,吸引了占城、安南、蒲甘、天竺等大小国家前来商贸。怪不得安南要打真腊的主意,原来真腊不仅国土面积大,还繁华异常。如此一头肥羊在身旁都不会撸羊毛的话,安南也太不成器皿了。

当然,这只是真腊稍稍打盹而已,要是真腊认真起来了,安南和占城加起来也不是真腊的对手。毕竟真腊的国土、人口、经济都不是两国能比拟的。陆承启通过监察司的暗报,知道得一清二楚,也明白了真腊的战争潜力,远在安南和占城之上。

陆承启敷衍道:“原来如此!”心中却道:“世人皆知占城稻可以一年两熟,已经引进广西、广东了,可监察司的暗报上说,这真腊国更是盛产水稻,一年可三至四熟,其它作物也十分丰富,林木、椰竹﹑沉香﹑黄蜡﹑豆蔻﹑紫梗﹑大风子油等是真腊的特产。还有石榴﹑甘蔗﹑芒果等热带果品,应有尽有。监察司还说,有什么麒麟在那里繁衍生息,麒麟?这不是开玩笑吗,要我说啊,是犀牛还差不多。嗯,既然有金主在这,他们肯出钱的话,出兵帮一把也不算什么。但是这个度要把握好,不能战争一打就开进安南,起码要等他们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

打定了主意后,也不急着表态。但占城使者急了:“不知陛下对出兵讨伐交趾,有何看法?”

陆承启沉吟了一番,愤慨地说道:“交趾一国,夜郎自大。先前我大顺与辽国开战,无力南顾。交趾趁虚而入,掠我边民,夺我财物,着实可恨。只是如今,我大顺兵力不济,怕也是帮不了你们啊!”

真腊国使者还好,毕竟真腊国大,动员起兵卒来,不过几个月的事。即便大顺不出兵,他们也能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