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英雄- 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水源消耗,在初冬时节还不算太热的时候整个队伍也采取像夏季沙漠行进那样昼伏夜出的方式以避免人畜水分的过度消耗。在少**的西北地区深秋初冬时节,天上的星斗还可以随时让人们辨别方向以避免在缺少地标的沙漠中迷失方向。

充分的后勤,最有利的季节,还有这蒙古西部一带非风季节并不经常移动的沙丘都让翻越沙漠的难度降低到了最低。可即便如此,在行军初期的时候除了负重行军的疲惫,在不能打井取水的地方行军也让队伍中的人隐隐的感受到一丝不安。就好象当初在茫茫海上航行时一样。海上航行的时候船只至少能够随时携带长达数月包括饮水在内的补给。而十天左右的给养在这沙漠中行军总让初次经历沙漠行军的人感到危险。

黎明之前休息的时候,亲卫连的战士们又自觉的在比较远的地方构成一到警戒线,留给张海与柳香能够独处的空间。

“假如我们这一次出征蒙难:我当然知道这种可能性很小,我是说假如。我们的队伍,我们的事业你觉得会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内乱?”这种问题以前的时候张海通常只会同宋子悦刘洪涛等亲信弟子们讲,但这时候却对柳香问了起来,他希望柳香能够在未来的新朝上层分担起重要的作用。

“我觉得不会。”

“为什么”

“因为我了解海儿,知道海儿一定有安排。”柳香笑道。

“就当一个假设,假如我没有事先安排呢?”

柳香思考了很久,回道:“如果没有安排,我觉得不论是万勇等人还是队伍里的骨干,大多会听从父亲的安排。至于彼此之间的争斗,这需要每个人都掌握不少属于自己的力量,而队伍里似乎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机会。队伍的规模并不算大,远远没有拥有十几万以上兵马的那些旧势力种种复杂的派系。战士们也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信仰,而并不是终于某个人。不过按照人们所认同的大义,如果海儿没有特别的安排。父亲就会成为队伍临时的首领。”

张海见到柳香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对这些问题一窍不通,多少也放心下来,将明年的一些秘密在柳香的儿边讲了出来。

“这是天帝的秘密,万不可对旁人说起。除了我以外,也只有刘洪涛与香儿你知道此事。如果香儿能够比我更幸运,自然就是更为名正言顺的革新事业继承者。队伍里重要的人物有很多,希望要是我有什么意外,一些人能够因为这件事多少有一点儿敬畏之心。”张海叮嘱道。

第492章 戈壁寻敌

返回的后勤队伍不断的将没有消耗掉的给养交到剩下的人手中。当行进了大概五天时间,沙漠地带的行军将要结束的时候,原本做为最后一批返回的近卫一旅二营的战士们的给养并没有完全消耗掉,整个近卫旅四千余名战士在比原定计划多了一千人左右的情况下就越过了大漠进入了荒漠戈壁。

相对平坦的荒漠戈壁虽然依然给人以荒凉和不安的感觉,路却终究比沙漠容易行进的多。沙漠地带完成每日二十公里左右的直线行军,差不多相当于平坦条件下日行四十里以上的距离。

给养消耗了大部分,整个队伍的负担都不是很重的情况下,近卫旅群的官兵们终于可以利用马力接生体力了。为了度过荒漠地带整个旅的队伍展开了最大限度的骑兵行军,在两昼夜之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将近四百里的马上强行军,才终于进入了欧亚大草原蒙古西北境内的边缘。

不过在这荒凉的地方,深秋初冬的季节里,即便是四千左右骑兵马队用于临时补充的水草也让队伍花了不少的时间才找到。

“可以供应几千军队临时歇脚的地方在这蒙古草原的边缘地带其实也不难寻找。不过要说在这漠西一带能够长期供养一两万大军的地方,那还要再向北。”跟随队伍的向导们说道。

时间越来越濒隆冬季节,加上队伍不断的北进,寒冷以及给养的不断减少重新让战士们变的心惊胆颤。好在水源的问题能够解决后,整个队伍的给养要比原定的一周左右长出不少,足够使得队伍有希望抵达依旧有着几百里路程的预定地域。

游牧条件下草原上的放牧随水草而居,整个漠西的草原远远比东部要贫瘠。能够供养大军的越东牧场更是在阿尔泰的少数地方才有。这使得整个近卫旅群虽然相比蒙古草原中东部的各路营群似乎看起来没有友临部队的相互配合,而目标却是相对明确的。

此时以皇太极为首的后金残部三旗也已经逃亡到阿尔泰山以北的冬季牧场一带。这里远远比西域更为贫瘠,可如果新朝政权展开了对草原的有效扫荡的情况下,各路对手也少。皇太极决定不在冬季危险的翻阅阿尔泰山不少地方的山口,因为那里也极有可能是新军主力部队的目标。

对此,一些跟随而来的喀尔喀部族并不以为意。从西北汉地到这一带不止千里的距离。这千里的距离在如今的季节有过半的路程还是荒漠或者戈壁,即便南来的汉军能够通过种种办法抵达这当年的汉武大军都没有到过的地方,那必然也是由东部而来。而且东部的确传来了连营的新军分成众多路前来扫荡的风声。

“强敌所凭借的不过是强悍的铠甲与火器。在领兵作战上,那些人则是保守的,也没有合格的骑兵马队,怎么会冒险的孤军从西部穿越大漠?这并不符合这股强敌自起事以来往往追求稳妥的行事风格。”杜度对这种担忧却有些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如果那样,可能是队伍一个良好的机会。

就在这时候,有喀尔喀部族的人从南面传来了警迅:漠西草原冬季牧场的边缘几家在夜里遭到了从南面儿来不明马队的突袭。据逃回来的人说,那些人明显是汉人,因为骑术并不怎样。可他们几乎拥有武装到一切的钢铁铠甲,还有猛烈的枪铳。这些消息不由的让皇太极感到了压力:“看来我们要面临一场生死之战了,不求歼灭那些南来的强敌,只要让他们损失大部分马匹也算达到了目标,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也还要最大限度的联合漠西北喀尔喀尔部的力量才行”

岳托虽然早已对张海等人闻风丧胆,但杜度却觉得这也有可能是个机会。敌军如果从南面而来,那可能根本带不了多少给养,也追击不了多远的距离。

杜度甚至皇太极等人还是低估了新军主力部队克服给养问题的能力,通过昼伏夜出最大限度的节约水源消耗。通过军用高热量食尽量为各种给养增加空间,甚至通过在草原上的掠夺乃至对损耗马匹的利用。整个队伍临近阿尔泰以北冬季牧场的时候依然保持了足够五到七天左右的给养。不仅仅如此,在展开对阿尔泰以北冬季牧场突袭之前,近卫旅的官兵们还忍受了两三天左右的蛰伏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和积攒马力。

自从北征以来长途的行军作战虽然没有让近卫部队的官兵们像草原上的人一样熟悉马匹和马背,不过大部分战士们驾御马匹的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至少懂得爱护马匹,并在关键的时候最大限度的发挥马匹的潜力了。

最初的时候,从后金残部到皇太极等人联合召集起来的喀尔喀几个部族并没有把这些汉人所谓的“马队”放在眼里。在最初的撤退中也的确能够始终保持着与张海等人率领的那几千追兵的距离。规模多达三四万人的后金与漠北喀尔喀联军在灵活性上似乎完全不输近卫部队这样几千人的骑兵队伍。

不过当双方的马力在连续几天的追逐中都将近耗尽了力量的时候,张海等战士们下马以节省马力,人马共同行军的优势充分的发挥了出来。虽然不论是漠北的蒙古人还是后金残部也都是以吃苦耐劳和坚韧著称的民族,不过在兵源选拔条件,平时的训练条件,携行给养条件等众多方面的差距还是显现出一个结论:几万人的大部队很难与几千人的优秀精锐进行全面的比拼。

不时有掉队的两白旗与岳托等人残部的一些牛录队伍乃至平日里远征作战较少的喀尔喀群落因为掉队而被张海等人所率领的马队消灭。就连不是很愿意最终摊牌的皇太极等人也明白:必须同这些追赶而来的强敌打一仗了。有些不耐烦的喀尔喀部族一直要求同这些狂妄的追兵决战,后金残部也希望成全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草原人。他们的无知虽然面临失败的代价,却有可能为后金残部争取到逃亡的最后希望。

第493章 漠北决战

为了显示诚意,后金残部三旗并没有直接提出拒绝参加针对追赶而来的强敌的进攻。而是张海等人率领大军追来前就以似乎很认真的态度同漠西北的喀尔喀蒙古各部商讨作战的策略。蒙古各部不少强手的弓箭抛射能够对传统铠甲的部队形成不小的压力,但岳托和杜度等后金旗主告诉那些蒙古人:前来的追兵拥有轻便而坚固且全面的铠甲防护,寻常的箭支根本难以奈何那些人的铠甲。

在新军主力的追击中,后金主力部队利用最后的马力放那些人的风筝,毕竟后金残部的弓型更为优良。抛射出去的箭支对新军主力部队多少有些威慑力。而数量多达两万的漠西北喀尔喀各部武装则集中兵力利用骑术优势对追敌的侧后展开冲击,就算不能够给予那些秒强敌严重杀伤,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消灭追敌的马匹,挫伤其士气。

这个作战方案似乎有着十分认真合理的态度,并没有引起漠西北蒙古各部的猜忌。在不少人看来:有着至少七八倍兵力的优势,后金军队中还有着不少的精兵,这些连车阵都没有狂妄无比的汉军就是再精锐,也完全可以有取胜的把握。

十一月下旬的阿尔泰山以北的大草原上已经开是降下了雪。在夏季曾经绿油油的草原变的枯黄而稀落。双方的军队依然宁愿让不少马匹因为疲劳而死亡,也不愿意让这些马匹因为严寒而死亡。

经过一个白天的连续追击行军,张海等人所率领的近卫旅群似乎已经很疲惫了,不得不转入休整。但是经过多天的追逐那些喀尔喀蒙古武装们也明白,顶多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整。那些坚韧顽强的步兵就又会展开不逊色于马匹的强行军。

同样疲惫不堪的后金与喀尔喀联军,不打算继续比拼耐力了,而是准备趁着追敌似乎十分疲惫的状态下展开一次决定性的进攻打垮对手。至少己方只是马力有些问题,而对手是人与马都已处于十分疲惫的状态下。

对新军主力部队的密集火力射界有所了解的后金军队也不敢逼近到百步左右的距离上放箭。而是几乎在一百五十步到二百步左右强弓抛射的最远距离以松散的游骑抛射出强有力的箭支,在这样的情况下,负责放箭的人只能轮番到前排展开抛射。虽然因为箭雨的密度不够,很容易躲避,加上精度本来就不怎么样,一万三千多名后金残兵累计射出的十五六万支箭最终只造成了近卫旅群不到百人左右的伤亡。这个效率已经是比三娘子城附近的蒙古人强出了很多。毕竟后金当中的精锐骨干抛射出的战箭在抛射末段至少有微弱的概率能够穿破钢甲造成杀伤,命中头部即便打不穿盔甲也能造成不清的钝伤。

意志和自信远远超过寻常传统军队的近卫旅群显然也没有因为这些骚扰性的箭雨而遭到什么动摇。

宽达七八里的战场上,在后金骑射手构成的人墙幕掩护下,完成了集结的喀尔喀各部蒙古人以相对密集的骑兵队型对近卫旅群的右翼展开突击。

因为在互市中的受益并不多,游牧迁徙及其带来的冲突又多,这些大漠以北的蒙古各部显然要漠南河套一带的蒙古各部精悍了许多。两万多人的骑兵如同一层又一层的墙一般,显示出了完全不逊色欧洲近代骑兵一般的骑术,只是不那么整齐罢了。两万人左右的骑兵马队并不比寻常的传统军队步兵部队占地更广,两里左右的进攻正面和不到百步左右的纵深就云集了二十多烈飞快奔驰中的马队。

在队型足够密集的情况下,那些漠北蒙古各部在冲锋中射出的箭雨也更为密集起来。漠北蒙古各部也没有像后金那样长期脱产训练的条件,强有力的职业弓手不多,却有着一丝敢于决战的勇气。

气势汹汹的敌袭把兵锋集中到了近卫第一旅二营的战线上,以图集结整个后金与喀尔喀连军三分之二的力量针对对手三分之一兵力以期获得决定性突破。

漠北喀尔喀部虽然在草原上是相对勇敢的武装,对新军主力部队的了解去是最少的。他们按照当年明军精锐来料想这支北上并且深入草原的队伍,因此打算在相距离百步左右的时候对战士们的阵线展开第一轮弓骑集射。

而新军主力部队的燧发排枪恰恰就在百步左右冲过来的敌军刚刚搭上箭准备施放的时候,几乎与迎面而来的敌人同时展开了火力。

虽然不少近卫部队的官兵经过长期的奔波已经十分疲惫,不过在卧姿有依托的情况下开枪瞄准展开射击的精力却是有的。更不要说这些精制的燧发排枪因为较高的初速同样威力下的后坐力本来就不是很大。

整个近卫第一旅第二营群八百名左右枪铳手在第一时间就以三千二百发左右的子弹命中了百步距离上约千余名敌人及一千几百匹马匹。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密集火力的敌军冲锋的前阵一片混乱,不得不重新调整队型重新展开冲击。

当聚集起来的蒙古武装再次发动冲锋逼近到六七十步左右的距离上的时候,箭雨中的第一旅二营步兵们展开了第二轮三四千发燧发排枪子弹的开火。在大概百米左右的距离上,针对如墙一般冲过来的敌群,近卫部队官兵们几乎弹无虚发,直射距离内大部分枪弹都落入敌群之中。

密集的射击在次引起的混乱使的曾经气势汹汹的喀尔喀各部在进攻中付出了一成有余的伤亡损失后有些犹疑起来。

几乎没有给对手多少犹疑的时间,第三轮燧发排枪紧随其后的响了起来,再次将一千名敌人及一千几百匹马造成了伤亡。在冲击阶段累计就有一成半左右的伤亡彻底让绝大多数喀尔喀蒙古各部放弃了冲击的打算。

就在对手徘徊不前的时候,由分配到各营的亲卫连步兵排展开的接连不断的精确射击的枪铳声彻底粉碎了那些喀尔喀部落们进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