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英雄- 第2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海所在的“四十三团”两千多人共编组了七百辆人力车,一共携载有一百七十吨大概三千多石粮食,团部还保管有千余贯铜钱。两个人负责一辆载重多达四五石物资人力车的时候即便对于近卫部队的年轻战士们来说也显得不那么轻松,至少按照行军标准来说是如此。尤其是推着车走在一些土路的时候。

好在亲卫连的战士们任务相对小一些,而且也因为体质相比一般近卫部队尚好而感觉不到那样疲惫。

“这段路还算是好走,再往前面可就要注意了。”不知怎的,刘洪涛忽然对张海说道。车队在向导的带领下按照预定的路线展开行进,越向前走,距离其他的团队也就越远。逐渐的,连远处辎重团队的旗帜也都看不见了,两千多和七百辆车组成的队伍像孤立的行走在荒野中一般。

第608章 夏秋救灾(四)

张海等人跟随负责运输的“四十三团”在团部机构也携带有望远镜,从苏北到山东距离运河沿线和官道比较远的地方,就看到了不少从更远的地方上远远向西南而去的逃难的人群,而且这些人群见到甚至风闻到辎重的大队后就似乎如大队的匪盗一样离去,这出乎不少战士们的意料。不过好在对于这种情况刘洪涛及张海等人倒是从一些情报线上的线报上了解当地的一些民情了。

“前不久北方各省不少地方叛乱起事,拉的都是当地的义务兵年轻人,卷进来的家庭几乎过半于当地的人口。而在这之后不久就遇到这样的天灾,不少人都觉得这是天罚。新朝各团这么规模浩大的行动,使当地的不少百姓都觉得我们这是要搞清乡报复,毕竟前年的戡乱作战时的血雨腥风还没有让人们忘记。”刘洪涛对身边的不少战士解释道

就在这个时候,忽然远处也有一群似是逃难的人群逼近了过来,人数大约千人上下的规模。虽然这当中有不少老弱,但青壮的比例似乎也过高了些,让人看起来像是心怀不轨的人群。不过四十三团负责辎重运输乃至护卫的人都没有把这些放在眼里。毕竟张海所在的这个运输团所配备的护卫营,战力标准足以压倒近万规模的骑兵或传统水准的几万步兵了。

因此宋子悦只派了一个班的人骑着整个团队为数不多的马匹赶过去询问情况,负责领队的亲卫连战士见到那群人中领头的一名年轻人,觉得似乎有些眼熟,仔细观察后忽然询问道:“河外的星系最远有多少,第几个最亮?”

这当然是亲卫连内部的一个暗语,而不是什么常识性的问答,第一个问题是验证哪个单位的密码,第二个则是确认身份。那有些脏兮兮的年轻人回到:“七千九百二十三亿六千二百五十四万里,第五个最亮。”

这是负责去的亲卫连战士才终于释然:原来此人是张海身边最近负责内情报的核心弟子之一,田宾。

“你不会直接动用我们队伍里的战士去当托?”张海见到田宾带着这么多人来的时候也笑着问道。

“师傅说笑了,我们怎么可能那么动用队伍内的人去做这些事情。这些人都是我花了很大的工夫才最终说动的。九成以上是货真价实的百姓,而且来自整个山东不少地方。不过您也知道,能够下定决心赶于前来的也都只有这些年轻人了。”

“他们的身份可都能证明?不会一户出多丁甚至雇佣多丁前来冒领?”张海问道。这次夏季非同寻常的救灾供应尽管有这从内到外广泛的明暗监督,可张海还是有些不太放心。论起怎样吃“唐僧肉”这全世界最世俗的社会可从来不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谎报灾情范围幅度到假借丢失被抢再到小一点儿范围内冒领或者故意亏称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我们的人都实现调查过,并取了一些人的指纹。”田宾知道队伍内的规矩,对张海说道。

这些动员过来的人是做为一个“托儿”的作用,但又不能大部分以做假,以真实的“托儿”配合更为广泛的明暗宣传才能最大限度的起到消除北方百姓对队伍内怀疑的作用。

因此这些从各地前来的人跟随张海所在的队伍一直到了徐州境内人烟耳目比较多的时候才展开了就地的钱粮分发,并在徐州附近停留几天,以造成更广泛的影响。

这一影响广泛极大,不管家里有没有遭灾也不论遭灾的程度,十里八乡都有不少的百姓前来张海所在的四十三团这里打算领取些好处。亲卫连里有的战士本着张海的主旨及思想说道:“过于贪图便宜的人,我们不如设局严惩。不然,这涉及二三十万队伍内的人乃至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民众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杜绝各种弊情。”

张海也想到过如此,但转念却想到眼下正是要在北方的广大民众底层树立不一样顶层与底层关系的时候,现在就这样做,显然会弊大于利:“你们告诉那些前来的人:各回各乡各回各家,我们按规矩做就是了。京城的福利考核的时候,冒领的事情也是有的。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勤快一些而不是不把自己当主人犯官僚一样的毛病,问题就不难解决。”

大规模的受灾如果不允许百姓逃荒,弄不好就会出严重问题,但为了在高标准的基础上建立新型顶层与底层关系,张海不得不冒这个险。在这几天的时间里也像山东不少地方发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通告,并从队伍系统内派出了不少选讲解读通告的人:“除了水灾和疫病之外的旱灾与蝗灾,尽量避免逃荒外出,也只有这样负责分发粮食的人才能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救济。”

然而这样的通告,起初却没有多少人会相信:自古以来普天之下哪儿听说过这样儿的事儿?要说官府开仓放粮或者设立专门的救济点奋发钱粮,这倒也不是没有过先例和可能。可不论做什么事情,从来没有说下层在家里等上层的人员像店家伙计一样亲自来送的道理。

“我们要是在家里,真能就这么等到上面的人派来的差役亲自发送救济到村内每一户的户头?大概是什么时候?”一名徐州附近的少年在贴在村口的告示乃至宣讲员前郑重的问道。

“徐州一带还不是山东境内,距离运河夏季的通航点又进,最迟不过一个月,最早可能就是最近两周内的事,一定送到。”负责宣讲的战士说道。

这名被家里派来询问的少年回到村内把事情说了之后,有一定阅历的老人却都是不信:“我看这个事情还是这样办:外地讨饭收益能够好一些的孩子外加少量负责路上安全的年轻人还是去外面躲一躲比较好。我们留下来看看家里的收益能怎么样,否则着粮食真不好说能撑到一个月后。”

第609章 夏秋救灾(五)

即便是在家门口收到消息的不少地方的民众所做出的选择也是类似的:一部分人外出逃荒,而一部分人留在家中看守田地防止被别人侵吞外加领取可能到来的粮食。针对这种情况,张海等人吩咐团战士们里的战士们按照实地的人口明晰标准来分发度过蝗旱灾害的钱粮。

而刘洪涛则想起了一些事情,显得有些忧虑起来。

“有什么话就直说,有事儿掖着可不是你的习惯。。”当完成了苏北一个地方的钱粮奋发任务后。

刘洪涛则直言不讳的讲出了自己的忧虑:“跟随我们前来的近卫部队里的战士当然都是可靠的,他们能够做到根据村里甚至户里的实际情况来分发钱粮。可是哪怕是有新军主力部队乃至北京那些新的人领头,其他的各团乃至团里的各连各分队都能够像我们一样么?我担心这又会给不少的弊端带来操作的空间,要求也有些太高了。虽然现在我们新朝的执行力远非传统王朝可比,可要让以班甚至以组为单位的人都真心诚意的为了民众服务,为了理想做事,这其实仍然也是难以做到的。”

就在这个时候,田宾手下的几个人从远处赶来到了四十三团的临时驻地,大致报告了有关这次规模宏大的行动展开之后的一些情况:仅仅是各个团队逐步抵达灾区这十来天的时间外加路上的运输过程中,就发现了偷换扁担容具,隐报乡村中人口,乃至各种各样的冒领事件,监守自盗的事情。

为了给这些现象以严厉的震慑,张海早就讲明的原则是只要发现就可以报告,不需要正常案件的审理过程,有两个以上的人证就可以定案并直接把处决复核的报告送过来批示。一百多个团当中这样的事件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出现了百余起,涉案两千余人。

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张海临时决定进一步加重了新朝律法的执行标准:队伍内犯事的,只要达到渎职罪责相关数额的一半就可以报请处决。涉及民间的从犯也要按照相关律法严惩。

“以我们这样的严格监管,大概可以把钱粮的至少百分之八十以上落到实处了?但至少一两成左右的损耗也是难以避免的。”刘洪涛大致估测到。

张海所在的团队第二次执行往返任务的时候,规模庞大的救济队伍也用逐渐用事实告诉了受灾地区的民众:新朝说到的,就一定会做到,的确是挨村挨户的做这些事情。可不少逃亡出去逃荒的百姓在这时代的通信条件下却很难在回来凑领粮的人口数了。从苏北到山东不少的人家都在懊悔过早的做出了决定。同时,在世俗的磨练中早已变的少轻信他人的当地百姓也有不少人发自真心的感动而流下了眼泪:天一样的上层竟然真的当全天下寻常的百姓为自家人。

可这个时候张海似乎却在反思着什么。刘洪涛也看了出来,说到:“好在今年一开始不相信我们的宣传依然选择逃荒的百姓有多少。浪费和损失也能减少到最少的程度,并且我估计这一次筹集的钱粮至少还能有折合一千万两左右的剩余。”

队伍里的田宾等人也转过弯儿来了:“一千万两银子或者一千万石米,这样的财力外加我们现在动用的这些人力物力完全可以组织上百万壮劳动力趁农闲的时候大干上四个月完成上亿劳动力或人次了,要是持续的投入下去,基本上相当于旧时那些长期维持数十万近百万民夫去干的大工程了。”

这当然距离彻底解决黄河及淮河的北方水旱灾害,并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业面貌的毛时代水利工程所投入的人力财力无法相提并论,但也是不小的一笔投入。如果每年保持上千万两甚至两千万两的投入去完善水利或交通而不是单纯的“福利式救灾”实际的效果当然更好。新朝四年夏天的这次大规模“福利派送”与其说是更多从经济及民生角度出发,还不如说是为了要立木为信等政治角度出发。

“再过上五到十年,民间的经济能够基本恢复的时候,我们要投入更大比例的资源永久性的解决北方的水旱灾害问题。每年千万两左右级别的投入,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黄淮一带的所有问题的,这些钱我看更重要的用途是用于完善交通道路的完善,使得‘千里不贩粟’成为过去”张海思索片刻后下定决心道。

在张海思索很久的构想中:对于一个社会进步做用最大的是新式教育,这是目前一开始就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做的重中之重,而第二位则是交通,这不但有关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关系到能不能依靠物流网络的发达解决几千年来的饥荒问题。落后国家的饥荒在近代,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靠政府的福利或救济去解决的。而是靠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局部地区的灾害逐渐不至于导致粮价的暴涨后完善的,相比要彻底改变中国农业格局面貌的水利建设,交通还算是投入需求规模不那么大,可以铺开,有所投入就有所收获的。

“先忙完了今年夏天的事,明天我们可以铺开怎样的摊子,其实就要看看明年我们的收获到底如何了。”张海叹了口气说道。

浩荡的队伍在黄淮一带的原野上继续向前,两个人一组推拉着手推车向前前进,包括张海在内的近卫部队的大多数战士们也都了解了在缺乏完善道路的情况下辎重运输有多么的困难。想起来,这似乎是新朝起事以来第一次组织这样规模的后勤运输,以前用兵力规模并不算大的精锐部队依靠就地后勤行军作战的时候从来没有料想到的。

规模庞大多大上百个团的辎重运输队逐渐从苏北深入到山东灾区腹地,另当地民众难以置信的消息如同由东南而来的春风和雨水一般让不少的地方都为之轰动。

第610章 筑路构想

张海原本的打算是秋天的时候再展开大规模的人力动员,首先完善山东,北直隶至关外的交通干线。后世最重要的交通干线当然是从东南发达地区到京畿一带的各种线路,如后世的津浦线等。不过在张海看来:随着政权的中心转移到东南,这一带交通线的地位稍有下降,至少在淮河以南的湖区至江南一带,运河水运还是能够起到相当作用的。而过了淮河再向北,才会受到枯水期过长同秋天的粮食收获转运期不搭边乃至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线路的重点不是从东南地区向京畿一带的运输,而是沟通关内及关外的运输线。

张海这次出行当然也带了不少有关已知地理民情等方面的资料,但是不方便带那些负责参谋的孩子们出行,亲卫连中不少化业务还算突出的弟子们就临时只能依据张海已经掌握的一些东西做临时的参考了。

“去年我们在辽东及北方征战的时候多是走海路,山东北直隶乃至辽东一带的驿路在你们看来怎么样?有没有起伏明显比我们在南京城郊那些实验轨道的坡度大?”张海在济宁附近休息的时候向田宾等人问道。

田宾刚刚接手内情系统的时间并不算长,但队伍内的有心人不少,对于天下通衡要地乃至各驿路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难走的地方有很多,我们这北上以来经历过的情况算是那些相对好走一些道路了。也亏今年春季以来的雨水不多,不然等阴雨连绵那满是泥浆的道路只适合人扛驮运,车辆可以勉强通过的地方就天下间那么有数的几条路。如果是京郊那种铺石路面和石质轨道,至少在北方各省没有听说过那么陡峭的路,唯一值得忧虑的就是这轨道的保养了。”

轨道交通是张海从北方回师之后就在考虑的事情,但为了更准确的了解其中的一些具体情况还是在南京附近修建了多条几里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