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英雄- 第3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前那样带上必要的护卫也就可以了。我的这些准备,可避免不了各种有心算无心的暗算的。“

张海不是一个倔强而不听劝的人,不过在这件事情上也多少初步下定了决心,听到柳香这样说就安慰道:“香儿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今年以内我顶多先在南京城独自转转,看看实地对抗演练中的情况。如果我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真的是太差,或者说远行真的太过危险,我会考虑周全的。”

见张海似乎并不为其所动,柳香也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为了缓和氛围,想了起了什么的柳香又继续说道:“‘暴雨梨花’的成本高昂,我又不敢动用太多的顶级工匠以免影响其他任务,暂时就仅制作了两件,当然还有几件用于训练和练习的东西。。“

原来这“暴雨梨花“针铳从各个铳管到针箭的成本都十分昂贵,如果用于平日里的训练损耗将会是引人注目的。于是就用寻常的火器装置制作了一些低成本的训练用具。这训练用具也是重量差不多的东西,不过铳管是十分容易加工的九联装三分口径短铳,发射的是不容易造成严重误伤的小装药量。整个火铳的制作成本也就减少到十两,仅同一件铠甲的成本差不多。有亲卫连的战士负责辅助装弹的情况下,每分钟就可以装好六轮弹药进行六次训练发射,半个时辰之内就可以进行几百次射放训练。在训练中出现损耗后进行补充也不需要过高的代价。

张海就用着模拟的袖箭模式火铳开始在演武场上进行了一翻训练。

即便张海的力量超过常人数倍,可还是感觉到要有效的进行“全连发”并熟练的运用火力攻击三四十米左右的动目标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第773章 秘密武器

不过这种投入了至少上千两本钱的顶级连发针铳总是同那些简单投掷兵器或投掷武艺大有不同的。有效的操作掌握的难度并不算怎么高。

由于这类针铳初速高而且没有尾翼也没有自旋稳定的缘故,极不容易在空气中保持稳定,三十米左右也算是一个极限距离了。过了这个距离那针箭就会像小孩儿们自己用衣服架做的小弓竹箭一样箭支因为没有箭羽而发生歪斜,最终平着打在目标上。

当然,如果对付的是无甲的目标,那么平着出去数十焦尔的小钢棒也算是多少有些杀伤效率,这样的话这针铳的极限距离勉强可以算到四十米。

在这个范围内用高初速类的火器有效的杀伤单兵目标,还是使用短时间内可以发射多发子弹的火器进行开火,虽然说需要一定的熟练度和技艺但并不需要花费太大的训练。

经过大概一个时辰大约五六百次的快速射放练习和空铳操作训练,张海对这如袖箭一样的装备也多少有些了解了。

在张海暂时准备的装具中,或可随身携带有时或不方便携带的燧发排枪或弓箭等有暴露身份风险的装备用于像战阵时那样射击三十米外直到百步外的目标。两支随时备用的“暴雨梨花”用于对付三十米内到十五米左右随时有可能出现的目标。

针铳消耗完毕冲到十五米以内的敌人,则用挂在腰间随时可以方便甩出去或如同出拳一般快速打出去的包铁金弹负责。所有的投射类兵器都消耗完毕的情况下,才轮的到近兵。

其实张海现在更关心的是另一件十分重要装备的开发,这件装备不仅对于个人防身或者身临绝境下的保命十分重要,就是在战阵之上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果真的能够批量生产装备,在未来的“终级决战“当中当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它的高级程度与保密程度甚至不是由柳香亲自负责的,而是少有的经张海直接负责的项目。直接就设在西院地道网络中一处十分隐秘的地方。仅仅只有四五名负责试制的实验人员。张海并没有在短期内大量生产这种东西的打算。

负责进行实验试制的人员都是从火炬学校当中请来的地方上十分有才能的“外教“,这里所说的“外教”当然不是指外国人教师,而是指新军队伍体系之外的哪怕包括工匠营中调动而来的人。

这些人当然也不是骗来的或抓来的,而是在队伍内工作过两年以上的时间,并在张海讲明厉害关系取得信任之后才在这秘密的地点从事相关试验。

张海在第二天早上独自晨练的时候就再次趁机来到了西院后花园深处的那间地下试验室观察那三名学生和四名负责试制的工匠们的研究进度问题。特别是在晚上的时候似乎听到了隐隐的爆炸声让张海一直觉得有些不安。

当张海在清晨独自一个人来到秘室的时候,见到门没有被破坏的痕迹并且还有里面那有些熟悉的声音的时候,才把心稍稍的放下了一些。

“没有出什么事情?”张海有些关心的问道。

“幸好圣主曾经提醒一些事情。电解实验的时候我们都在安全的地方,可不知道什么因为什么原因电解这种叫做苦土的东西并和水银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发生了爆炸。“

“用木炭和苦土加热的方法制出来的东西效果怎么样?“张海有些兴趣的询问道。

“我们用十丈的通道仅仅由远及近进行过七八次试验。这种不纯净的粉末配合从东洲带来的一些大概要在十米左右的距离上越一斤的用量才会有短暂的效果,大概也只能持续几秒种的时间,太近我们不敢试,只是用动物做了实验,大概要在三五米左右的距离上才有明显持续几分钟的效果。性能离圣主的预想还是有些遥远。“

张海将这些话仔细的思索了片刻,还是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如果一斤的用量只有三五米左右的有效压制效果,那么比制作好一些的黑火药手榴弹并没有质的提高。毕竟手榴弹的效果是杀伤,仅仅是在几分钟内失能压制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并论的。没有三十米至少比较轻型的弹药也要有二十米左右的半径。大一点儿的弹药拥有三五十米左右的有效半径才能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兵器。

张海想到这里静静的坐了下来,闭目仔细的回忆着前世的一切:比较纯净的镁是用电来电解应该是没有错的。这种十分明显区别于石灰的苦土应该也没有错。那应该是什么错的呢?张海思索了很久还是没有头绪,直到有些无奈的时候才似乎想到了自己有关镁知识点的来历:最初是电解,应该没有错。而现在却出了这么大的问题,也不是选用的物质有错,那么问题就应该出在。电池?的确,电池是直流电,而自己所构想的这个简单的装置却只能利用动力发出简单的交流电。

张海不是理工方面的高级知识分子,甚至不是教中学物理的教师。即便是,经历过前世今生那么多事情之后大多也记不清了。不过,还是有一些东西清晰无比,那就是电解制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关于早期的电池如何制作,张海却一点儿印象也没有。

就在苦恼的时候,他忽然想到了交流电与直流电的问题。是不是有效的电解应该运用直流电而不是交流电?可关于如何让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张海还是一点儿印象也想不起来。不过他似乎有印象的是:这种技术似乎也不应该是太过复杂的工业时代才发明出来的,应该是一种简单的装置。

思考的最后让张海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闭门造车”的巨大局限性。这让张海准备提出一个奖励巨大的科研课题去做,不仅仅动员起火炬学校的智力资源,也尽可能的动员起更广范围内的智力资源。只要外人并不清楚这项关键技术的用途就足够了。

第774章 微服试练

南京城的夏季并不好挨。寻常底层人家尤其干活的工匠们也就算了,即便是光着膀子也没有什么忌讳。可是对于张海平日里的出巡来说却多有不便。因为很多用于自卫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容易携带的。可张海在一年以前就曾经开始准备的“试练”活动还是开始了。

“敌人不会在你准备最充分,最有防备,条件最好的时候才出现。”是张海曾经告戒过众弟子的,当然也这样告诫过自己。为了尽可能的贴近现实并形成有效锻炼,张海早在一年前就告诉直接由柳香、田彦、还有自己共同负责的内情部中的一个专门机构针对自己的“试练”在下一年冬季以外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始,甚至西院也不例外。

说是“试练”,可是张海并没有万分之万的把握保证身边的人及其手下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绝对就是安全且并不会出任何问题的,因此在这一年中多少也加了小心。

可在第一次“危险”袭来的时候,张海还是中了招。而且还是在其警惕性最高的时候中了招。

说是“试练”的范围不局限于宫内,可谁也没有胆量这样干,即便是柳香也没有。张海不敢保证身边的人万分之万绝对可靠。其实张海身边的人也是如此,在宫内做谋大逆的举动,说不定就有肯能被卫兵们当成造反谋逆当场诛杀了。就是请没有见过张海的人一入宫八成也不敢怎样造次了。

因此,“试练”的范围就只能局限在比较有限的范围之内。不过内情部的人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制定“针对重要替身的训练计划”的时候拥有的思路和能力是张海都不能小瞧的,不过在最初模拟的时候还是针对一些最常见的手段进行模拟。

首先是比较常见的“路人突袭”,从过往的马车、手推车;再到似乎抱着“孩子”的妇人都可以随时暗藏弩箭甚至伪装隐藏在掩蔽物中的火枪进行突袭。

当然,火枪一般不装弹丸只装染料之类。“弩箭”也一般是比寻常弩箭轻了一半左右的轻箭并专门制作减小杀伤力的“铁底棉头”

除了这类“远射类”,类还有“近战类”。不管是人多的“闹市”还是客栈饭馆,又或者是比较令人警惕的小巷。都可能随时出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用纸做的刀剑一涌而上直奔张海脖子的人。为了防止可能的误伤,这些人往往也身批软甲。

整整一个夏季三个月里张海累计七十次左右的外出中,一共遇到了一百余次冷箭袭击以及二十多次近战围攻。一共在突袭中被射中过十三箭,在近战中被砍中过七个染色的刀记。不过幸运的是没有一次被射中或砍中颈部或面部等要害。

张海知道这是负责陪练的人有意控制着自己,不去进行某些冒险。不过因为张海在夏季也坚持长袖长褂内藏软甲,还有重点部分的水袋背心以降温,还是没有出现过危险。

在内情部外情部的人们根据当年战场上到各类治安类事件的实战到模拟对抗演练的结论中,头部面积大概占人体面积的百分之七左右,在可以掩蔽的战场环境下中弹的概率大概为百分之十四,不过在应对近距突袭方面。因为距离眼睛更近的头部躲闪能力强于其他部位,在不遭遇精度完全可以专注于头部的攻击中命中身体中命中头部的概率为百分之五左右。

试练之中的张海最初感觉到的压力还是极大的,形成了每有过往行人车辆都要察言观色的习惯,并且还养成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观察可能的退路以及认真观察周围环境随时做好战斗准备的习惯。

在夏季第二个月临近下旬的时候,经常出现的袭击就几乎都会要么被张海事先看破,要么就被张海利用熟练的技巧躲过了袭击,或者在逐步提高的正面应变战斗中再也没有让自己遭遇到巨大的受伤危险。毕竟相比寻常人,张海身上的投射器具和本领在展开了正面战斗的情况下足以击退至少二十名合格死士或上百名普通民间精壮的围攻。

在这些经常出巡的日子里,张海也没有单纯为了试练而荒废要做的事情。在工商部最大限度的限制了商会行会开放了不少领域消费的价格之后,最先有的是各种无下限的倾销手段和假货横行。不过马辉负责的新朝工商总局当然不是以往旧时代的那种僵尸衙门,立即以霹雳手段做出回应,将这股倾销之风制假之风打压了下去。价格竞争被局限在合理的幅度之上。不过即便如此,市场上的不少商都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质量下降和偷工减料。虽然谈不上是“假货”,但实际效果也离张海的预期太远了。

马辉就开始早有准备的相应降低国有工商业相关行业领域的价格提高竞争力压迫占领一部分市场,同时出台了不少断定商是否合格的质量标准。还建立了消费者协会和相应的末尾淘汰制。

这些工作都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儿,无行中也让张海对社会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要想让企业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首先政府不能是一个被利益集团把持或少有做为的“懒人政府”,也必须有“精细化管理”的本事,并且在态度上拥有理想主义所带来的认真来克服官僚主义弊病,才能真正进步到现代社会。

可即便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时代,世界上做到这点儿的国家各种制度下也没有多大比例。现代化之难在这个时代对于拥有“神性光环“所加成的张海所新朝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让张海也不知道这样的热度能够在这么落后的环境持续多久。在那些弟子还有不少退伍的年轻人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并且变成中年人之后,到底能不能免俗。

不过大概在新朝六年旧历八月秋季的一丝凉意开始吹来的时候,开放市场竞争带来的最初混乱阶段开始过去了。

第775章 微服试练(二)

至少在东南一带,各行各业也逐渐开始适应了新的标准,还有新标准下适度竞争的社会。与此对应的一些,消费类的报纸杂志也在负责掌握宣的教总局负责人刘栋的配合下应运而生。

张海这个一向关注军国大事的大人物,平日里独自上街的时候也逐渐关注起这类报刊杂志起来。

不过,因为在“新化“程度比较高的首都南京,这类新生事物的受众不少,不仅仅是那些固定的报刊书点总是会有很多下杂人等,就是那些卖报的报童手中类似的报纸往往也会在早晨上下班刚刚出摊的时候就被抢购一空。

不仅仅是很多收入还算不差的“消费者“,很多个体户和商家也收集那些报刊中反应出来的信息。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些面向商价的报刊,如“市场营销”之类。不论这当中那一类人都是张海极不愿意同其打交道,没有多少共同语言的人。

更不用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